登陆注册
2999700000013

第13章 气象卫星(1)

自从气象卫星上天以后,天有不测风云就变为风云可测了,借助于气象卫星,我们知道了风云何时形成,何时来到,未来又有何变化以及该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被动了。如今,在浩瀚的太空中,拥有这样功能的气象卫星,已经数以百计,它们鸟瞰大地,对全球的气象进行不间断的侦测,给人类带来最翔实的气象报告。

气象卫星的出现和利用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在大自然中,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有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试图识破地球大气变化无常的“性格”,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学会预报天气。

每天的天气是怎么变化的呢?气象学家认为,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扰动(波和漩涡)的发展和运动。大气扰动的水平范围很大,从距地面三四百千米到几千千米,而且在一昼夜间,这种扰动竟能扩展上百甚至上千千米的距离。为了监视这些扰动,需要对大约七八千平方千米面积上的大气状况进行观测。三五昼夜的天气预报,至少要有来自半个地球的气象信息,而更长时间的预报,没有全球性的资料是不可能做出的。可是当今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广大地区,很少有气象人员能掌握这么多气象资料。这么多的信息从哪里去获得呢?人类为了探索大自然变化的奥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就全球来看,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分布的地面气象观测网较多。这些气象站按照国际统一规定,日夜不间断地定时观测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而整个南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的海洋区域,观测站较少,要想了解或者近似地了解这些区域的大气状态,非常困难。何况,由于地球之大,高山、高原、大戈壁等许多地方,人迹罕至,没有气象观测站,气象资料大量空缺。

“泰罗斯1号”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是根据各地气象观测台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的。这样取得的观测数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性,因而造成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高。而人造卫星的出现,无疑为气象工作者带来了福音。利用卫星从太空自上而下地观察全球的万千气象,能够获得昼夜连续的和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变化情况,可以显著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卫星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随后,前苏联、日本、欧洲航天局、印度、中国等都先后拥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其中大部分是军民合用,也有一部分气象卫星专为军事部门使用。如美国的太阳同步轨道的“布络克”号军事气象卫星就为其中之一。

气象卫星一般分为2类:①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也称极轨气象卫星),②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全球表面巡视两遍,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进行两次气象观测,观测间隔在12小时左右。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地球近五分之一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如果将4颗卫星放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纬度小于55°)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高纬度地区(纬度大于55°)的气象观测能力差。如果两类气象卫星共同使用,就可以相互补充,但对于地区性气象观测,仍采用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为好。

气象卫星按垦载遥感器接收的电磁波信号的来源,又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类。被动式气象卫星接收的是大气本身辐射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的反射电磁波;主动式接收的是遥感器本身向地球大气发射经过地球大气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相比传统的观测方式,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地球大气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譬如:

1.探测范围大,观测时间长。气象卫星可以对大气范围以至全球大气进行昼夜观测、拍照。一颗静止气象卫星,覆盖范围可达全球面积的1/4,可以获得地球上近1亿平方千米的气象资料;绕地球南半极运行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隔12小时左右就能对全球大气进行一次观测,一条轨道在地面的扫描条带宽达2800千米左右。如果在赤道上空布置4~5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再加上2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便可使观测范围遍及全球。

2.及时迅速。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可以实时快速地传输给地面各接收站,也能把云图、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快速地转发给地面各用户,同时还能把分散在各地的气象站所测得的温度、压力等气象资料集中起来,再转发给地面用户。

3.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气象卫星视场广阔,观测次数多,静止卫星能在20分钟甚至几分钟提供一张云图,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直观地了解大气变化的全貌,观测大气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是常规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更有重要的作用,太阳同步卫星在经过地面台站上空10多分钟内,可获得1000多万平方千米的资料。

美国“诺阿16”卫星拍摄的台风丽丽照片4.不受自然条件和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填补了海洋、沙漠、高原等人烟稀少地区的空白。

这就是说,气象卫星一天可以观测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一般可分为2大类:①图像资料,如可见云图、红外云图、云顶高度图,各种增强显示和彩色显示云图等;②定量探测资料,如温度、湿度、气压、臭氧、大气辐射及高空风向风速等资料。

当然,气象卫星获取资料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一是大气中的各种云系;二是地面上的各种不同物质,如海水、陆地、高原、沙漠、盆地、湖泊、冰雪、植被等。

由于气象卫星携带有各种气象遥感器,这些仪器能够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然后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地面。地面台站将卫星送来的电信号复原成各种云图、地表和海洋图片,地面气象科研人员经过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云系和天气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移动和消失的情况。当然,地球接收站得到卫星发来的云图等资料,不能直接用于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因为这些云图上并未标明它们在什么地区的上空,因此经处理后才能使用。一般来说,图像处理包括确定图像各部分地理位置的卫星云图定位、投影变换、拼图、几何畸变校正、辐射畸变校正等。只有通过这些去粗取精的处理,才能得到黑白灰度等级不同的云图,这些云图就可供定性分析使用。若要进行定量分析,还须对上述经过处理的图像资料作进一步处理。自然,所有这些处理,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且计算量非常大,但不用担心,计算机会替人们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计算机会按人们的要求给出人们所需要的云图或各种气象数据。

气象科学家为了便于对云图进行分析研究,在计算处理后的云图上以白色表示云,暗黑色表示无云晴空区;在螺旋状云带中有一个小而清晰的黑色小圆点,这就表示台风眼;当螺旋云带的圈数越多,结构越紧密,表示台风强度越大;如果螺旋云系呈“6”字形分布时,台风表示将北上;如果呈“9”字形分布时,台风表示将西行……

气象科学家从处理后的云图中,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大气的变化,譬如,在云图上出现下列情况时:红外云图上十分白亮的云带、可见光云图上穿透性对流云体(即在云块背光一侧形成清晰的暗影)、范围几千米的云团,其前缘呈弧状或卵形,表现为头粗尾尖的胡萝卜状云型等。当这些云系过境时,过境的地区就会有雷雨、季风、冰雹或龙卷风发生。这就告诉人们,这些地区要注意预防,云系过境时有可能发生暴雨冰雹等灾害。

1985年7月2日14时30分的北京卫星云图照片,就生动说明云系变化造成的天气状况。从这张云图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北京上空的西北方向有两个很厚的大云团。这张云图照片经计算机处理后,绘制了云顶等温线,其最低温度达-60℃,云顶高度达到对流层顶(约1.5万米~1.8万米)。绘制的云图也说明云层很厚。后来,这两个云团合并,发展成逼点、胡萝卜云型。当云系过境时,造成了北京、天津、保定地区有一个12小时、水量40~60毫米的降水天气过程,并伴随大风和冰雹。

由此可见,人们通过气象卫星的帮助,把自古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规律——天有不测风云,来了一个革命性改变,变成“天有可测风云”。

知识点“泰罗斯1号”

“泰罗斯1号”是美国于1960年4月1日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

日新月异的气象卫星发展

美国是最早研制和发射气象卫星的国家。

从1960年4月1日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起,美国在1960~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泰罗斯”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2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泰罗斯”号气象卫星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云图的分辨率不够高,适时性也不理想。因此,美国研制了更先进的气象卫星——“艾萨”号。

“艾萨”号是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业务应用卫星。从1966年至1969年,先后发射了9颗,轨道倾角约102°,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千米。虽然“次子”的本领比“长子”强,贡献也比“长子”大,但仍有瑕疵。

美国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系列是“泰罗斯N/诺阿”卫星。它与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等系列配合默契,严密监视全球天气变化。这个系列的第一颗卫星是1978年10月13日发射的,卫星在太空工作了28个月。以后每年发射1颗,共发射了8颗。

“泰罗斯N/诺阿”卫星长3.7米,直径1.9米,发射重量约1400千克,轨道倾角99°,高度约850千克,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周期102分钟。在太空两颗卫星同时观测,但彼此相隔96度。卫星携带的气象规测仪器主要有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垂直探测器。它拍摄的云图等资料可以实时地传输给地面,也可以将全球的云图资料存贮于卫星的磁带机内,在卫星飞经地面接收站时,再传输给地面。它每天可输出全球范围内16000个点的大气探测资料,20000~40000个点的海面温度测量值,100多张云图。1982年英阿战争中,美国向英国部队提供的大量气象图像资料,就是由这类卫星获得的。

在气象卫星家族中,另外一个重要成员是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GOES),它是美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是1975年10月16日发射的。卫星外形是一个圆柱体,高2.6米,直径1.9米,重294千克,工作寿命3年。卫星携带的气象遥感器是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星下点分辨率:可见光为0.9千米,红外为8千米。它拍摄的云图一帧有1280条扫描线,对连续观测4帧以上的云图进行数据处理,可获得风速和风向,风速的精度约3米/秒。卫星观测的原始云图数据可及时传送到地面,经数据处理后,再通过卫星每隔3小时向各地广播一次适用的云图资料,各地接收后便可以进行气象预报。

前几代气象卫星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气象资料,但卫星云图分辨率不高,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一情况从1994年4月美国发射了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第一颗星“GOES-8”开始发生了改变。该卫星系列携带可同时单独工作的成像仪和大气垂直探测器。

三轴稳定卫星改变了自旋卫星每旋转一圈只对地球扫描一行的工作方式,始终不断地监视着地球,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观测效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获得有关云的形成更加详细的资料,对监测中小尺度,特别是短时间、小尺度天气系统十分有利。而1998年5月发射的第5代极轨气象卫星“诺阿-15”则是经过20年建设和发展后的新一代气象卫星,标志着极轨业务气象卫星技术已经成熟。“诺阿-15”的遥感器在“诺阿-14”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更新。这一系列共5颗星,装载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以及由先进微波探测器(AMSU)和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器(HIRS-3)组成的业务垂直探测器。

同类推荐
  • 微型航天器:航模(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微型航天器:航模(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航空模型的制作与放飞,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无数人。20世纪初飞机发明后,全世界出现了空前的航空热。发达国家竞相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而模型飞机是学习航空技术、研究飞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发达国家把航空模型活动当做普及航空教育,培养航空人才,发展航空事业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航模运动。
  •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温室气体状态的评价与测量方法

    淡水水库可基于多种目的调节流量,包括:供水、灌溉、防洪减灾、抗旱、航运和水电。陆地表面积转换形成水体,和相关水面气体流量测量已经表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可能和温室气体(GHG)交换的全球清单有关。研究表明寒冷和温和气候条件下的排放水平普遍较低,而较高的排放量似乎和持续缺氧的热带系统有关。然而,改进可用的信息和工具对于支持已有水库和新建水库的温室气体状态以及采取必要缓解措施的明智决策非常重要。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当然,这里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辩的方法来这样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热门推荐
  • 一级警戒:首席大人要偷心

    一级警戒:首席大人要偷心

    “号外号外,特大号外!全球首席板砖王老五易少吃错药,迎娶一名带着拖油瓶的丑女!”一周之后,丑女变身美艳贵妇,拖油瓶施展拳脚横扫易氏企业所有对手。某油瓶:“老头儿,俗话说干的好不如娶的好,娶了我妈咪你赚大发了!”某妈补刀道:“儿子儿,婚姻是一场投资,他是亚洲股神。”某男额头闪过黑线
  •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研究基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转型、全球化与国际“碳政治”博弈、城市化与城市碳管理展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期,人口无序聚集、交通拥堵严重、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房价居高不下、安全形势严峻等城市病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本书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市,是将人类带出危机、步入可持续的健康幸福之路的唯一途径。同时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需要政府推动。
  • 紫青双剑录(第六卷):毒手 艳尸(经典系列)

    紫青双剑录(第六卷):毒手 艳尸(经典系列)

    《蜀山剑侠传》为「天下第一奇书」,经过增删、续写之后,改名《紫青双剑录》,自成面目,情节曲折离奇,而在结构上,其大体上各自独立的特点,也使得每一本分卷独立成篇,不会有前后不连贯之感,都可以看得人津津有味。本卷藉霞儿借宝,引出大荒二老之枯竹老人昔年和红髮老祖的一段恩怨,据佛、道两家,尤其是道家的哲理,把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係,阐释得极其透彻。幻波池的情节,在本卷又有进一步发展,轩辕法王第四弟子毒手摩什法力神通,与艳尸崔盈勾结。卷中许多妖妇,崔盈是妖妇中的妖妇,写得她美艳无匹,而又狠辣无比,精采之极。由情节产生情节,一环套一环的结构,把故事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真是好看煞人!
  • 蜀山悬剑传

    蜀山悬剑传

    简介巴蜀自古便是锁龙之地,皆因巴蜀生活太过安逸,容易消磨意志,所以才有“少不入川”之说。一位平凡的青城少年不愿坐井观天,心怀壮志,却被同门视为另类,饱受排挤。这位少年勇敢走出大山,屡获机缘,收获了友谊和爱情,也遭遇了离别和背叛;见识了开元盛世的壮丽恢宏,也尝尽了背井离乡的人情冷暖。权斗的黑暗,人性的诡谲,战争的残酷,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急转直下,改变了无数人生命的轨迹。最繁华也是最悲凉,就是这个时代的命运。在这一个英雄辈出,虎狼当道,波澜壮阔的年代,少年该何去何从……
  • 银杏王

    银杏王

    “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阮道明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
  • 梦笔生花集

    梦笔生花集

    全书收录散文随笔百余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灵咏叹调、风景调色板、人间情景剧、芸芸众生相。作者“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描摹世相百态,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书中还配有精美手绘漫画近百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焚骨雀

    焚骨雀

    安川大陆,宗城白氏一族一夜之间惨遭灭门,唯有一子一女逃脱围剿,幸得寒鸦门出手相救,方能重新活过。白氏孤女一路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只为报仇雪恨,过上普通人生。只待那一天,柳塘新绿,载得明月归。
  • 王者图谱

    王者图谱

    新书《我有仙衣》求支持※少女秦筝,意外穿越异世,获得一本图谱,在这偌大的修仙默默修行的故事。
  • 艾泽拉斯无形者

    艾泽拉斯无形者

    坐在万神殿自己的座位上,阿曼苏尔时常会想,我当初捡回来了个什么玩意儿?坐在黑石塔顶层铁王座上,奈法利安时常会想,我当初是招惹了个什么玩意儿?坐在冰冠堡垒寒冰王座上,阿尔萨斯时常会想,这个家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坐在安托鲁斯燃烧王座上,萨格拉斯时常会想,我这个同族他是个什么玩意儿?。。。。。。艾泽拉斯宇宙的大佬们总是时常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这GDX为什么会是个我们打不过的泰坦,想打又打不过,好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