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1600000024

第24章 “经济学家”左宗棠(2)

其二,招集流散的难民、流民,使其重新归农复业。同治八年(1869年),在泾、庆地区,“设赈局,招流亡,垦荒地,给牛、种,兵屯、民屯交错其中,且战且耕”,并规定选任州县官吏的首要条件是,“稍知稼穑艰难,能恤民隐,能共作苦”。以后,左宗棠还多次命令州县官吏和军营将领收集难民,设法将他们遣送回籍,或就地安插,强调在军事行动终了地区要以劝督耕垦为“第一要义”。为此,特在平凉、静宁、海城、宁灵、灵州等27个府厅州县普遍招垦,在地多人少处实行“计日授田”,每丁使耕垦土地10~20亩,以后便可承认其土地所有权,以提高农民垦种荒地的积极性。河州之役结束后,他对河州知州潘效苏发出指示:“河州民人既倾诚求抚,即当开诚抚治。无论汉、回、番民,均是朝廷赤子,一本天地父母之心待之,俾各得其所,各逐其业。”

其三,组织军队屯垦,除了带头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军粮问题外,也有使弁兵“习劳作苦”,保持旺盛斗志的因素。左宗棠在陕甘督战,特“以营屯为急”,办法是,“令所部于驻营地方尽力耕垦,随时招徕户民杂居耕获,师过则已开荒成熟,民争趋焉”,特别是入甘以后,他要各军进驻一地,就要组织弁兵们“就近垦荒布种”。如在庆阳、宁州、正宁、合水、安化、泾州、金积堡、灵州、中卫、宁夏、平罗、河州等地,均责成所驻楚军、老湘营、篙武军和川军随处屯垦。他又派王德榜率军驻扎狄道、安定一带,垦田自给。王德榜在得到左宗棠同意后,于沫邦河上游“筑坝一道,阻住来水,另开新渠,引水灌溉田亩。坝高三丈有奇,宽二十丈”,“并于狄城南川一带,开挖支渠道,川北一带,开控支渠七道。所有南北两川民田,均可资灌溉”。另外,还利用裁撤下来的甘肃的冗军垦种“荒绝之地”,作为兵屯。除这种兵屯外,各种“营屯”土地,在军队转移时,“地已开荒成熟,仍还之民”。这种办法对“劫后遗黎”很有吸引力,因此,“逃者纷纷归业”,加速了土地的开垦。

当时,在全国其他许多省区,各地政府也都面临着恢复在战争期间惨遭破坏的农业生产的问题。但是,尽管清朝统治中枢一再发布“招集流亡,垦辟田亩”的谕旨,但绝大多数地方督抚以及州县官吏,都忙着搜刮老百姓,根本无暇采取什么“惠农”措施,唯独左宗棠,不仅采取上述办法积极解决劳动力“归农”问题,而且还亲自调查地方的自然环境,宜农者使栽植粮棉,宜牧者使放牧羊只,直到他被召返京时,仍“往来胸中,未能少释”。一路上都留心察看各处自然环境,发现有砂石“中含润气”之所,或生长有野草、芦苇之地,他都驰函教诫下属,注意垦辟试种稻麦。与其他省区督抚的虚应不同,左宗棠在恢复农业生产上态度是认真的,措施是切实的。为使成千上万的饥民、流民能真正回到土地上,他在军饷异常艰窘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筹拨款项用于赈济农民,购运种子、农具、耕畜,按户分发给归耕的难民,并告诫下属:“早一日好一日,多一分好一分,无所庸其吝惜。如须推广,即多费数倍,亦何不可?”

在一封家书中,他说到自己入关陇以来,首以安抚为急,总不欲令其目中见一饿毙之人,其耳中闻一饿毙之事。

在经费极度困乏的情况下,他一再捐出自己的“养廉”银以济急需。公余还亲自带同营哨各官巡行陇亩,督促耕垦。他还组织军民开挖沟渠,疏通河道。后来被召回京,他还驰函嘱告甘肃臬司魏光燕切实讲求水利诸务,他说:“不佞十数年一腔热血所剩在此,至今犹梦魂不忘也。”在同时代的封建大僚中,像左宗棠这样注意保护幸存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和尽心尽力恢复农业生产的人,确是极为罕见和难得的。这与他“从小从事陇亩”,“积苦民间”的生活经历和怀之已久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是分不开的。

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为了“民复其业,军资其粮”,减轻粮运负担和瓦解回民起义军,进而稳定清廷在这一地区的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它使得战后余生的回汉人民得以更快地转向劳动,对恢复西北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各方面五六年的努力,“残破地方渐次归业,斗价以次平减,泾、平、巩、秦、兰、凉、宁夏各属,净面每斤值银一分上下,核与当年承平时相似”,这与左宗棠的组织领导是分不开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左宗棠在陕甘一带为稳固封建统治秩序,“奠定一方,永洱后患”,不仅指示刘锦棠在这一地区采取安抚回民、提倡屯垦外,还实行“易城而居”、强行迁徙等措施。

到同治九年(1870年),除了西安城内尚有回民两三万外,其余五六万都流亡到甘肃的宁灵和河湟等地。他们离开陕西后,在原籍的“屋宇为汉民所毁,坟墓为汉民所平,回民之田亦悉为汉民所有”。这些回民田屋,一部分被官府没收作为“营田”,一部分仍作为“民产”,大都为“豪强霸占”,即被汉族地主豪绅所夺据。所以尽管陕西回军“无日不思归故乡”,且一再表示只要任其回籍耕殖,就甘愿“投诚”,但都因“汉民不容为业”而无法实现。在时间已过十来年,陕西回民又只剩“区区遗种”的情势下,左宗棠决定,还是将这一部分陕回就近安插在甘肃一些荒产较多的州县,以避免“汉回逼处”为宜。于是,他饬令下属和州县官吏原陕西固原的回民数千人,安插在平凉的大岔沟一带;金积堡的陕西回民一万余人,安插在平凉的化平川一带;河州的陕西回民一万余人,安插在平凉、会宁、静宁和安定等处;西宁的陕回二万余人,安插在平凉、秦安和清水等处。左宗棠不光把这部分回民安插完毕,而且考虑得比较周到,工作做得极为细致。对于安插流民地的选择,他要求达到三个标准:要荒绝地亩,有水可资灌溉;要自成一个片断,可使聚族而居,不和汉民相杂;要是一片平原,没有多大的山河之险,距离大道不过远、不过近,可便于管理。他饬令下属和地方官吏,要将流落在甘肃的陕回民分别遣送至选定地点,沿途由经过地方官接送保护,禁止土劣吓诈。对迁徙者都要发放口粮,“大口每日给行粮八两或一斤,小口每日给行粮五两或半斤,随行骡马,也专日发给草料”。左宗棠还郑重吩咐,这种行粮不管是麦还是陈小米、扁豆都好,但是没有去壳的是不行的。到达后,对于极贫之户,另照章程,大口每日给半斤,小口每日给五两。经过宿站,应找窑洞安置,并供给柴薪,原是一家,当时分散各处的,归并一处完聚。其在当地先已种有庄稼的,听其收后再移居。左宗棠还规定,每安插一起陕西回民,先造户口清册,编给门牌,经他批准后,再由地方官指拨无主荒地,允其耕种,并匀给房屋、窑洞。每户发放种子、耕牛和农具。其迁出稍晚,尚能播种粟、糜、荞麦者,照所垦地亩给种子。其季节已过不及下种者,令其尽力耕垦,以待明春。虽然这些陕西回民没有再回到原来生活的土地上,但对他们来说,不再流离失所,有稳定的生活,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了。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所有的迁徙、种子、耕牛、农具的费用,全是左宗棠从当时本已十分艰窘的军费中撙(zǔn)节下来的。

回民“归耕”

左宗棠对于战后的安抚工作做得是相当到位的,他在安抚陕西回民的同时,也对甘肃战后的回民做了同样的安抚工作。对于甘肃战后幸存下来的回民,左宗棠则参照同治六年(1867年)王柏心向他提出的“因兵力移而分置之西宁、阶、岷或延、榆边外,所立回村,勿与汉民杂处;杜塞蹊隧,择险立戍,布以威信;又简彼族良善者,使自相什伍,加之约束,无复阑出滋扰”的献策,进行了变通处置,各地区的“土回”一般均允其留在原籍,而唯对各地的“客回”和金积堡、肃州两地的回民,用武力强其迁徙,其中金积堡当地回族13000余人,迁往自然条件较差的固原州城附近安插,对金积堡外来贸易之“客回”3000余名迁至平凉大岔沟安插;把血洗肃州城后仅剩的2000多回族老弱妇女,安插在榆中一带,将银川城内回族悉数迁出,安插在灵武吴忠堡一带,将李得仓部回族3万余人安插在张家川。

左宗棠在进行安插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力。例如,有些汉族中的豪绅、土棍,对于已安插的回民借故报复,左宗棠得知后,即“饬府县随时惩办,断不令仍蹈恶习,致启衅端”。同治十年春,宁夏府灵州汉族豪绅吕廷桂、苗维新因讹诈回民未遂,竟狂妄地要求刘锦棠“派兵抄洗”,同时阻挠回民承领耕牛、种子;又散播流言,或说清军要杀尽回民,或说“官爱回民,不爱汉民”等等。左宗棠采取断然措施,严厉打击了这种挑拨汉、回关系的恶劣行为。他立即将吕廷桂就地正法,并令“老湘军”将领萧章开将苗维新押赴行营惩办。这说明他在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时,相比之下,有时还是能够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对此,一位名叫马六十的甘肃老阿訇曾在20世纪30年代口述一段流行于回民中的轶事:“河州一带,一部分回民颇与左宫保有好感,至今每逢一事不决,尚说:‘左宫保的章程,一劈两半。’盖左在所谓平乱时,遇汉回之事,尚能折中办理也。”

为了加强对回民的控制,以求得封建统治在西北的长治久安,左宗棠在安置回民“归耕”的善后工作中特别注意贯彻两点:第一,尽量避免汉回杂处。这是因为当时西北地区经过多年的民族仇杀,回汉双方“积仇既深,婚姻不同,气类各别,彼此相见,辄起杀机,断言孚洽”,即使“临之以威,强之以法令,挟不共之伍,权为同居之侣,而人之前忿,如火易燃,未可相安,时虞生变”。封建统治阶级既无力解决民族矛盾,加上回民起义已陷于失败,汉族地主、豪绅力主“尽杀”回民的气焰空前嚣张,左宗棠这种“徙回”的举措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稳定本地区的社会秩序,恢复经济都不无好处。第二点是“分起安置,涣其群,孤其势”,规定每起每处只能数十人或数百人,相隔散置,不能“并聚一处”,每一州县安置总数如超过数千者就不能再“多所附益”,在籍贯、教派上亦注意加以区别。在地域上区别,回民只能安置在“不当冲要”,比较偏远又无险可守的地区;安置之后,不许“私迁”、“合居”,也不许“潜通消息”,更不许建筑堡寨,私藏武器、马匹,其用意是使回民永远无力反抗。所以,这种强行迁徙和孤立、限制、削弱的政策,不仅使回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且由于条件差,居住区分散,仅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勉强维持生计,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

增改县治,编审户口,实行联甲制度,也是左宗棠稳定陕甘地区封建秩序的重要措施。左宗棠在对甘肃开发之初,对回族进行强制迁徙,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回族社区和当地经济的落后。战后,回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叛产”被剥夺,生活毫无保障,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左宗棠每平复一地,都要对当地回族进行强行迁徙。

与此同时,在回族居住区又编审户口,设立保甲。具体做法是:回民到达安置地点之后,立即登记户口,“每户发一良民门牌,填写姓名、年岁、籍贯,男女丁口,分晰开载”,强迫各家悬挂门前,由地方官随时检查并编审保甲,由官择人充任“十家长”、“百家长”,“令其约束散户”,这是接受了过去“秦陇回民不知有地方官,一唯阿訇之言是听”的历史教训,从而削弱了回族上层对回民的控制力量,强化了地方官对回民的直接统治。甘肃回族起义被镇压下去不久,左宗棠即令宁夏、河州等地官吏,对该地回族详加审查,又指以“附逆罪名”屠杀450余名。在镇压了金积堡回族起义军后,将2万多名陕西老弱回族安置在平凉与华亭交界的化平川、圣女川等处,并将侨寓的甘肃回族3000余人解赴平凉安置。在镇压了河州回族起义军后,将陕西回族3万多人安置在平凉、会宁、静宁、安定等荒偏地区。在攻破西宁后,将“西宁陕西老弱、妇女、壮丁合计两万有余,悉数迁移平凉、清水、秦安诸处”。肃州城破,将屠杀所剩的起义军家属全部外迁。河西出现了“自是甘、凉、安(安西)、肃一带无回族聚处”的现象。

此时,剥夺回民的往来自由,禁止其随便外出,回民只准于居处附近往来贸易,不能“混入城市”,即使去附近城镇集市购物探亲,也要由百家长到州县衙门“预领本牌号签,令其执行,以凭察验”,且不许三人以上同往;“如实有事必须出境者,去外县或外省,须由该十家长、百家长察官察酌”,发给“护照”、“路票”,注明持票人的姓名、年龄、身份、外出日期、途经地方、所办事情等。倘无护照私行往来,或者超过期限,查出一律严办。还有不允许回族在城市内居住或在城市内外“列肆贸易”等等无理禁令多种。

同类推荐
  •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本书介绍了革命烈士焦裕禄的生平,内容包括:苦大仇深渴望翻身、走上革命道路、随军南下开辟新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战自然锁风沙、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等。
  • 一代爱国侨领陈嘉庚

    一代爱国侨领陈嘉庚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张伯苓家族

    张伯苓家族

    张伯苓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为了教育救国,他放弃海军军官的大好前途,投身严氏家馆,创立南开大学,开始新式教育的漫漫长路。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也是一位丝毫不逊色于兄长的戏剧家、外交家和教育家。他推动美国政府废除美日商约,成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本书将主线延展到以张伯苓、张彭春为代表的张氏家族上,通过对一代代张家人生命历程的描绘,窥见中国近代历史乃至现代社会的兴衰嬗变。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 锦瑟华年是情痴:李商隐诗传

    锦瑟华年是情痴:李商隐诗传

    本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传记。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他是唐朝行将灭亡时的一位诗歌巨星,他给唐朝诗歌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他的诗以细腻严谨、意境灵妙为长,千百年来深受后人追捧喜爱。本书以李商隐的诗歌为经纬,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李商隐沉郁多情的一生。作传者的文字十分精巧,富有韵律感,读来清风拂面,近于吟哦。本书成功地将纪实文体的严谨和诗歌的优雅结合为一体,能引人进入绝妙的美学佳处。
热门推荐
  • 竹马非君子

    竹马非君子

    就算拥有再多的钥匙,也无法打开所有的房间。相亲失败,公司倒闭,无依无靠的袁青只能投奔自己的竹马——腹黑而神秘的悬疑作家吕白。在同一屋檐下的日子,她渐渐发现了他的秘密……
  • 我变成了一部手机

    我变成了一部手机

    遭遇车祸身死的江羿,很幸运地获得了重新变身的机会。但是,江羿却没有能够变身为人,而是变成了一部带有智能系统的手机。而自己的主人,还是一个漂亮可爱的萌妹子。好,既然如此,那就看我如何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什么人生巅峰啊?”智能系统说:“江羿,你现在是一部手机,你懂不懂?想要变成人,先过来完成这个任务再说!”
  • 妖孽太子之邪妃萌宝

    妖孽太子之邪妃萌宝

    叶云兮前世是个为钱拼命养活自己的普通人,一朝重生,她是神武国凤城首富叶家独女,是个爹疼娘爱的富二代。为了打理叶家的百万家产,过好逍遥自在的纨绔生活,她女扮男装用前世知识做起神童。五岁那年,一个诡异的美人师父闻名而来强收她为徒,一只千年灵鼠如影随形的逼着她学武功,一个无赖皇上威胁她做了怪癖太子的侍读,她的理想生活没了。——当那个一袭墨袍绝美的太子殿下遭遇月圆之夜,她才知,他是一个背负天谴的悲哀半妖。——传言,半妖遇有缘人可得一次真正成人的机会,她与他的相遇拉开一场天道之争...——◆◇——◇◆——◆◇——◇◆——本文一对一,人妖恋为主,双养成系列。涉及亲情、友情等。本文有浓厚的玄幻色彩,没有宫斗宅斗等元素,炮灰不多,旨在讲述一份人妖之间的美丽爱情。相知相爱相守,有平淡,有激烈,无误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夫人入侵之王妃别闹

    夫人入侵之王妃别闹

    ……她说:辰王是色坯子;她还说:辰王是爱哭鬼,头发掉,指尖破,牙出血便能引泪三尺;她再说:辰王是醋坛子,不能看男人,不能摸男人,更不能想男人;他解释:夫人是从小培养的,倾尽天下只为你一身荣华;他还解释:夫人是寸发未损的,费尽心机只求你一生无难;他再解释:夫人是独一无二的,耗尽生命只愿你一世无忧;……他堂堂一代战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无辜拜倒在某女人的绣花鞋下,自此携手天涯:传说:他宠妻如命,生下俩包子联络感情;传说:他爱妻成痴,违抗圣命从此不再出征;传说:他娶妻随妻,设立医馆为她做小护士;传说:他只为妻狂,异性勿近娇妻一尺之内;……她来自二十一世纪,医科大毕业,专攻妇产科;二十七岁高龄飘入十四岁少女体内,自此,妇科圣手强势入驻。传说:她医术超群,方圆百里再无难产;传说:她只为他痴,谁伤他一寸她必还一尺;传说:她为君请命,愿此不入朝廷浪迹江湖;传说:她自损半命,人未老,发先白,与君上穷碧落下黄泉;【本文宠文甜文温馨文,一点小雷、二点小白、三点种田、四点医术,期待加盟!】片段:侍卫:王爷,王妃洗劫了奕王府某王:随她侍卫:王妃把奕王的妻妾全赶出去了某王:任她侍卫:王妃说、说把奕王府腾出来某王:凭她高兴侍卫战兢,道:王妃说、说她要休夫嫁奕王!某王震怒:嫁妆备下砒霜一斤,鹤顶红一斤,断肠草一斤,鸩十只。大婚之日到场宾客人手一份“见血封喉”!侍卫:………
  • 佛说漏分布经

    佛说漏分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门宠婚:杜小姐别来无恙

    名门宠婚:杜小姐别来无恙

    一夜之间,杜娜一下子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阔太太?无意中得知原来这场婚姻就是一个大的阴谋,他充其量也就只是这场婚姻的一颗棋子而已,身陷囹圄的她,如何用智慧解救自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军户

    军户

    江山多难,美人如娇。年入三十的闲散社会人员刘宴甫却穿越到一个早已死在战场上的军户身上!内有贤王窥伺大位,外有横强窥伺,内忧而外患。大厦将倾可力挽狂澜否?
  • 快穿之攻略主神

    快穿之攻略主神

    想要成神,青芜就要去到不同位面收集信仰之力。每个位面,她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他是高冷学神,却会对她说:“别怕,我在。”他是清冷神医,却深情告白:“我心悦你。”他是六根清净的和尚,却宁负如来不负她。……(男主同一人,互宠)男主:可盐可甜……*(开的第一本书,主要是练文笔。剧情逻辑如有不通处,还请见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