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0700000036

第36章 关于“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思考(1)

教育离不开思考。思考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方式,改变人的生活状态,激发人的潜能和发展动力。

如今,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好的理念: 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结果即成果。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而在这些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研究与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一项理性的事业。教育思考要“取法乎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性思考,没有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正确定位,就会在琐事的圈子里绕来绕去,以致迷失方向。只有基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理性思考,才会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创新,顾名思义,即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前人没有创过的,这就是创新。《论语·宪问》说“裨谌草创之”,《孟子·梁惠王下》载有“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写道“符瑞众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汉书·叙传下》则有“礼仪是创”……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辟论述,深蕴着中华民族先贤勇于创新、重视创新的思想。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人类自从摆脱愚昧时代,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就具有了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本领。中国古代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强的,我国四大发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近代以来,确实是创新不够,这也是事实)。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不断创新中进化进步的历史。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每一项发明、每一项创新,都无不在提升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同时提升着人类创造社会文明的意识和才能。然而创新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意识和思想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事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学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作为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就需要有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必然衍生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因此,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或社会现象,创新不是单项的而是包括多项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

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教育创新就是教育改革的良方,就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教育创新”,把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放到国家创新体系这样一个大体系中提出,放到知识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进行思考。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教育创新战略,对于实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时代呼唤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二十五史”可以储进一张光盘,要查什么,极为便当;《全唐诗》也是一样,你想查阅其中的任何一类诗句皆可立即调出来。但是,如果要写一句新诗句,那便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创新远比怎样获得信息和怎样管理信息更为重要。德鲁克说:“成功者不是经验丰富的人,而是变革速度最快的人,学习能力最强的人。”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会一事无成。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以先进的

教育理念为先导

创新教育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落到实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任何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都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支配与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掌握课堂进程。观念对教学实践的展开与教学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谈论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时,经常用“战斗最前线”这个词加以形容,这似乎在说“课堂即战场”。这样的课堂,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因此,请记住那句古老的谚语: 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为;而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应从改变其观点开始。有鉴于此,进行教育创新首先得从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着手。

我曾在余文森教授所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一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到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开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互相交换了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不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试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性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几包夹杂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面。在长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转黑,一打听才知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了这一空当,买了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一百五十多个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洁市场。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俩曾换过一次车票。”

我想,这个关于“观念与命运”的案例,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不无启发意义。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主心骨。有人说得好:“人之所以能挺立、行走,关键是脊柱在起作用,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仰,整个人生大厦就会倒塌。”“人没有理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前进的路标和行为的指南。”

那么,什么是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解决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理念也称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仰、教育信条等。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内涵发展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教学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新觉醒。我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其人生的理念相一致,即“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孝、善、慈、忠、温、良、恭等,围绕这种理念,生发了许多教育主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其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的最大快乐。陶行知教育理念为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值得指出的是,教育理念不唯教育大师具有,普通的校长、教师们也应具备。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至少要转变三个观念:

一是转变教育观。传统的教育是“遗传”式的,即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强调接受学习、死背硬记,强调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主张“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然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下,教师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有一桶水也就够了。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时,教师再用一桶水去应付学生,显然是不够的。

二是转变学生观。教育改革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般的观念或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疑不定。教育是十分复杂的活动。对实践工作者来说,教育的本体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比如,中国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上课就坐得很直,从孩子的身体发育来讲,这样做也许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把这样做视为纪律教育、品格教育,可能欠妥。六七岁的孩子上的不是军校,也不是出家人练入定,为什么一动也不许动?有些孩子上课动动手脚就会被认为“不专心”、“好动”,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告知家长,要写进学期评语存档,要当成不良习惯予以劝诫。在这样一种观念下,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绝对“听话”,而无须“对话”交流。今天看来,这样的教育,是衰败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什么是好孩子,不能拿“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特点。对于学生的不听话,要作具体分析: 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那就要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那就要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有独特见解的不听话,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后,学生那种“不听话”应视为课改带来的新变化,是好事。孩子听话是优点,但太听话就成了缺点。美国教育家对具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违反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的确,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只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孕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是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小时要严,大了要宽。所谓“宽”,就是宽容。教育呼唤宽容,学生需要宽容。

“宽容”到底是什么?马际娥在《宽容的样子》一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宽容是高山,它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宽容是大海,它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宽容是丝丝春雨,它能融化顽固的冰层,唤醒沉醉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的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痛苦和难处,而抱同情之心,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宽容。”

同类推荐
  •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本专著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其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方面开展系统探讨,并对国外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乃至课程论的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 华大讲堂(2010)

    华大讲堂(2010)

    本书收录2010年作客“华大讲堂”的龙永图、陈少峰、王长江、黄平、李慎明、唐元、李林的演讲文稿,内容涵盖经济形势、城市文化、政党政治、国际形势、全球化发展、十二五经济、中国法治建设等热点焦点问题。其视野之宽阔、分析之精辟、见解之独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广泛,堪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荟萃。本书还收录每次演讲后的互动问答,通过专家与听众的智慧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激发思考、深化理解。本书内容系根据专家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深入浅出,让人犹如身临讲堂。
  •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讲述了均衡规律指趋向平衡的规律;均衡观念指争取平衡的观念。《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社会历史问题讨论》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均衡规律和均衡观念。第二部分《世界中古史讲义》是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历史来说明均衡规律和均衡观念。
  • 实用金融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金融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金融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实用客观,案例丰富,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 事业单位,那点事儿

    事业单位,那点事儿

    故事、人事、心事、旧事、闲事。事虽小,却在不经意间环绕在你我身边。若干年后回头看,就都成了那几个大词——人生、命运、历史。奖金分配,人事考核,编制问题,招聘员工,公平与效率,平衡与协调,“一把手”的“睁眼”与“闭眼”,既是处事哲学,又是心灵鸡汤。读完此书,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定会在其中找到你我在生活中的影子;如果你是新入职场的年青人,你会知道事业单位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为你的求职选择增加一份成竹在胸的砝码;如果你是一单位领导,“16条小忠告”与“16条小心得”是否入丝入理,入脑入心?
热门推荐
  • 十不二门指要钞

    十不二门指要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他是我的幸运符

    他是我的幸运符

    林雨凝,玄月国的九公主,受到皇帝独宠的九公主竟然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现代!!!偏偏不偏不倚的砸到了那个帝国总裁的身上,“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别人都是穿越在我们那,为啥我会穿越在这??”从此,靳先生的生活里,便多了件事,那就是宠林雨凝,教林雨凝学会现代知识,可是教着教着竟然成了自己的小妻子自此,A城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就是冷漠的帝国总裁,那个不允许女人靠近半步的帝国总裁和一个小姑娘结婚了!!!
  • 空长安

    空长安

    画人画皮难画骨,化骨相思谁能懂?前世,我画下你的骨;今生,你化却我的骨。两世为人,江山易主,你我不改。我回到了五年前,却依旧无法改变结局。是命中注定的孤独吗?不知。是打破桎梏的惩戒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若有来生,愿你我只是平凡人若有来生,愿山水田园人家,你为我描眉,我为你插簪……殊不知,人依旧如过往所知晓的吗?……
  • 无之青冥

    无之青冥

    什么是无:无代表着不存在;什么是有:有代表着存在;什么是无中生有:这代表着从不存在中诞生存在......
  • 绝世女神医:祸水皇后倾天下

    绝世女神医:祸水皇后倾天下

    十年前,他对她许下我拱手山河讨你欢的诺言。十年后,他将她变成了囚在冷宫的弃后。她从万丈高楼跃下,摇身一变变成了名满天下的神医,用医术一步步地实现她的倾国誓言。当现代天才女医师卯上古代腹黑暴君。当一切诺言变成谎言,他和她该如何自处?她说:“我要让你眼睁睁地看着你的帝国被一点点倾覆。”他说:“女人,这辈子你都无法逃脱我的掌控。”纸醉金迷的世界,无上的权力。谁又能与谁生死相许?且看一代绝色神医,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谢谢美工半月做的封面,很美啊~】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他的城

    他的城

    杨澄宇,一九八一年生,现居上海,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下雨了,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要了一杯茶,在这个书店的一角。他走得有点累了,正是上班时间,他找了个微小的理由出来办点事,匆匆下了地铁。匆匆上了地面,匆匆走过这个城市最繁华的一段路,橱窗里的美丽布料、金属和塑料肢体没有捕捉到他的欲望,巨大广告招牌上的模特精致到绝望的脸,向包括他和空气在内的全世界粲然一笑。哦,快过年了,他仿佛被这个铁质的微笑唤醒,有了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想法,他感到了有那么一点冷,这说明温暖至少还在怀里。
  • 江南情仇

    江南情仇

    林忘我看着纸上的诗——花容月貌为谁妍?人老珠黄谁来哭?莫名地哭了。人总有自己无法选择的时候。男人碰到这种情况会更多一点,因为他们要承担的更多。
  • 豪门剩女宅妻

    豪门剩女宅妻

    她,二十九岁,大龄剩女一枚,没事就喜欢宅在家里做着一个作者万年不变的事情——码字!他,年轻权贵,风华正茂的骨灰级钻石王老五,XX集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帝国总裁。她觉得自己是站在尘世之外冷眼看这个世界,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所谓的真爱。他向来专断独行,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拥有。……要不是遇上这个天杀的男人,她想,她的生活应该还是一片波澜平静的。要不是遇上这个冰块般的女人,他想,他还真的不知道与生俱来唯我独尊的他,竟然会甘心呆在她手心里做一根草!他给了她无限的特权:“家里的事全都由老婆来做主!”“外面的事老婆想做主也没问题。”“老婆想要做的无条件支持!”“老婆辛苦可以帮忙按摩。”某男想着,要是按到床上去最好了!“要是老婆被人欺负,第一个出去教训人。”“老婆的话都要听!比如什么话听呢?什么都听!”……经过一番战斗终于抱得美人归!“老婆,这么晚了,我们休息吧。”新郎往电脑前真正敲键盘写小说的新娘走去。“没看到我在码字吗?吃饱喝足你不睡觉大晚上的发什么春……啊!干什么?”“大晚上不正是发春的时候吗!”将新娘往肩上一抗,关灯,滚床单!开玩笑,洞房花烛夜不洞房竟然码字,明天让那些出版社都关门大吉!
  • 轻狂晴翼一起走

    轻狂晴翼一起走

    每一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一个特别的男孩或女孩。青春的历程少不了他们的陪伴,不管结局是好是坏,那都是青春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