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1900000007

第7章 对“海派书画”概念的史认和群体的评述(1)

对“海派书画”概念的史认和群体的评述

——兼与郑重先生商榷

近十年来,笔者在从事“海派书画”研究的同时,陆续写了一些文章及一本专著《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客观地讲,我们对“海派书画”还是处于研究甚浅、知之甚少的阶段。

然而,在读了郑重先生的《“海派”和海上画派》一文(载《文汇报》2009年9月27日)后,我产生了颇多疑惑和不解。郑先生的文章主要观点是:“海上画坛的艺术流派纷呈,并不是‘海派’所能概括的。”因而他下的结论为“‘海派’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常规要求,重要的是对历史事实准确的把握和考察。作为一种理论评析的基本准则,关键的是对阐述对象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故不揣浅陋,本文就“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诸问题,谈些个人之见,兼与郑先生商榷。

一、对“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

“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体现了一种创作方式、笔墨形态、群体追求、审美精神及风格范畴。“海派书画”是海派艺术的源头,滥觞于京剧,并涵盖了日后整个海派艺术系列。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将“海派书画”与“海上画派”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认和概念的误读。郑先生在文中也认为自鸦片战争之后,江浙一带的画家来到上海,“虽然如此,但无法构成‘海派’概念”,“只有用‘海上画派’才能包容得了”。因此,很有必要先对“海派书画”这个概念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流派的确认。

上海正式开埠于1843年11月17日,随后便设立租界,这标志着这座东海之滨的城市从封闭型的吴越小农型城市向开放型的沿海近代城市的转变。特别是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已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城市,并吸引了各地书画家(主要是江浙)来到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天地。黄式权早在1883年刊印的《淞南梦影录》中就记载为“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人”。当时形成了以张子祥、任熊、任薰、赵之谦、胡公寿、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早期海派书画家群体。这批书画家作为一个群体的形成及影响,标志着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职业书画家,并以一个重大流派的形态“亮相”于世。“海派书画”这个概念是在上海开埠之后,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提升、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及市场需求的增长等因素促成下孕育、发展而成的,是具有历史时段(开埠后)的界定、社会背景(东西兼容)的依托、城市模式(市场经济)的供养。

“海上画派”这个概念以上海本土画家为主,以地域为界限,在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及流派覆盖上,都与“海派书画”有着诸多不同的区别。“海上画派”从历史过程上讲是包括了历朝历代在上海生活、创作的画家,其中典型的代表为明代松江“华亭画派”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明代嘉定的“嘉定画派”程嘉燧、唐时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画派”。而且从创作方式来看,无论是“华亭画派”,还是“嘉定画派”,都恪守传统而严守师门。惟其如此,从流派性质来看,“海派书画”是近代型的,“海上画派”是传统型的。从流派组成来看,“海派书画”是移民性的,“海上画派”是本土性的。从流派形态来看,“海派书画”是开放型的,“海上画派”是封闭型的。从流派背景来看,“海派书画”是市场型的,“海上画派”是书斋型的。

再从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来考察,清末民初的绘画已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节点,一方面,作为当时绘画两大系之一并受到宫廷推崇的“四王”画风呈现了创作程式化、笔墨板结化的式微状态;而另一方面,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则因表现的概念化、笔墨的草率化而陷入迷惘的境地。而此时“海上画派”中的画家在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大背景中,已根本无力回天。然而历史从来都为顺时应变及大胆突破者提供机遇及出路。在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画家中,就有胡公寿、钱慧安等则从旧阵营中突围而出,和嘉兴来的张子祥,萧山来的任熊、任薰、任伯年,安徽来的虚谷,嘉兴来的蒲华,安吉来的吴昌硕等人笔墨交流、传承变法,从而加盟“海派书画”群体,并成为中坚力量。因此,历史地看,以任伯年、吴昌硕及其后“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海派书画”群体的崛起绝不是一个孤立或偶然的艺术现象。“城市的规范和社会结构,对于人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城市社会学》)也就是在社会转型、新旧交替、时代变革、都市发展、东西交融等综合因素下,“海派书画”应运而生。从此,在上海这个“近代”意义的城市中,形成并集结了一群砚田鬻画为生的书画家群体,他们创作的已不是传统文化环境中的文人书画,而是在新兴的城市空间中,接受市场严峻的抉择和受众挑剔取舍的作品,而这也标志着上海从此成为全国书画的群雄逐鹿之地和大师精英荟萃之城。历史的演绎证明:“海派书画”的崛起宣告了“海上画派”的终结。

二、对“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

对一个艺术流派的认知和界定,需要进行社会形态、历史背景及从艺方式等的综合考察。郑先生写道:“判断一个艺术流派是以地域为依据,还是以艺术风格传承为依据?我想应该以风格传承为依据。”为此,他认为“从被公认的几位海派领袖人物的艺术风格来看,彼此之间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无法把他们归到某一流派”。

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流派只有在掌握并体现其包含的人的社会活动及审美创作的系统中,才能实现价值的确立。特别是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并不是个别人主观随意性选择或是捕风捉影式的信口开河所定,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取向、审美抉择和社会性的认知追求。这既有地域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亦有艺术风格传承的重要依据。地域性体现了一种历史背景、人文形态、社会条件及经济成因。“海派书画”之所以在清末民初上海形成,怎么能把其特定的、相当关键的地域因素剥离?开埠后的上海,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上海的城市社会形制及地域特性已出现了多种文明、多种文化交汇辐射的结果,由本土文化、外省文化、外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互补和价值确认,促使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商贸的活跃,从而以其内在的活力和外在的张力,形成了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派书画”才有吸纳、包容、集结各地书画家的海量、雅量及能量,这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个艺术生态的地域依存关系和流派形成的社会环境背景。

“海派书画”地域性重要因素的另一表现是集社性的保障和市场化的运作。如1875年成立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不仅是画家们切磋笔墨、探讨世事、品评鉴赏之地,也是他们书画金石作品的经销代理处。热心公益、帮助后进的吴昌硕曾任会长。再如成立于宣统二年(1909),由钱慧安担任会长的豫园书画善会,就对初来上海的画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及创作上的扶植,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均有人作推介销售,钱款一半归作者,一半归会中,用于慈善救助事宜。另外,据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所载,当时的海派书画家们“润笔皆有仿帖”。海派书画家们与书画庄所建立的润笔“标签”,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与商品的营销关系,直接把书画家推向了广阔的市场,有如签约画家,从而培育了海派书画家们成熟的经济观念及营销意识。正是“海派书画”所拥有的这种地域生存空间及从艺环境,才能使那么多的外来画家在上海不仅“漂”起来,而且“漂”出了精彩与成功,任伯年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们不妨来读一下民国初年的大商人章敬夫在《任伯年先生羽族五伦图记》中的长跋:“沪之地,海口也。其县治僻居海上,非大州都会而繁华日甚。自外洋互市以来,辟为六埠,贵绅富贾,辐辏其间,遂以称雄天下。山阴任君伯年,以写生妙手客于此者三十年。一时与游者,皆海内闻人,互相切磋,学益精,画益工,而名亦重。”

“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经济发达。至于郑先生所认为几位海派领袖艺术风格不同而无法归到某一流派,恐怕是艺术观念的陈旧和流派认知的保守。作为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流派,“海派书画”与旧时传统性画派相比,其本质的区别和考量的标准就是:“海派书画”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囿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具体地讲,也就是“海派书画”的流派成员是广纳的,风格取向是兼容的,笔墨表现是多元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就以前海派领袖赵之谦、任伯年和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及“三吴一冯”来讲,尽管他们各自师承不同,但笔墨表现的精湛精深、构图章法的饱满严谨、意境内蕴的诗化韵致、选材的亲和入世、色彩敷染的雅逸秀丽、气势格调的雍容大度都是相当一致的,从而构成了“海派书画”总体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系统。上至“海派书画”领袖,下至流派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但在这个总体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呼应、相遵守的。这也就是“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气派、大格局。颇有理论功力和审美觉悟的潘天寿先生早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中,就从艺术创作与风格建树上对“海派书画”给予了热情的推崇和准确的评价:“会稽赵撝叔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已属特起,一时学者宗之。……光宣间,安吉吴缶庐昌硕,四十以后学画,初师(撝)叔、伯年,参以青藤、八大,以金石篆籀之学出之,雄肆朴茂,不守绳墨,为后海派领袖。使清末花卉画,得一新走焉。”

顺便说一下,郑先生认为“海派”之说源于京剧界,并举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周信芳就“称之为‘海派’”之例。实际上“海派书画”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已进入了昌盛期,何为起源,不言自明。至于认周信芳先生为“海派”初创者,那也是有误的。“海派京剧”最早的创立者是有“海派伶圣”之称的汪笑侬,周则是“海派京剧”最杰出的代表。著名的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对此有定评,他在《中国戏剧史讲座》中指出:“他(汪笑侬)对于演戏编戏,不为成法所拘,能随时自出新意。他具有改进中国戏剧的决心和勇气,但未能在京津获得发展,到了上海,才表现出他的天才。以他发挥之地言,有人说他是‘海派’。”

三、对“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艺术流派创作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价值与影响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从而对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辐射,对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传承,不仅为文化更新提供能源,更为艺术突破提供动力。也只有在这个史认基点及文化坐标上来评判“海派书画”,才能解读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巨大的艺术贡献。正是“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海派书画”的崛起,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真正一流的大师群体,也为日后培育了一支卓越的精英团队,支撑起了中国美术百年绚丽辉煌的时空。记得一位哲人在评述欧洲当年的文艺复兴时,曾无限崇敬而深情地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常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同类推荐
  •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
  • 徐悲鸿讲艺术

    徐悲鸿讲艺术

    《徐悲鸿讲艺术》选录了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随笔数十篇,是对他的谈艺文章的又一次整理结集。徐悲鸿先生有着丰厚的艺术学养和创作实践,避免了“门外谈艺”的粗浅与尴尬,在《徐悲鸿讲艺术》收录的文章里,既有评论家式的关于绘画美学的鉴赏,又有作家漫谈式的对于世界艺术的感悟,还有作为艺术家对绘画技艺的专业探讨,极具文学欣赏价值与专业研究的借鉴功用。
  •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散曲:独特散曲艺术

    我国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宋金之际,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乐曲相继传入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原来与音乐相配,后来逐渐独立的词很难适应新的乐调,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散曲萌芽于宋金之际,兴起于金末,元代初期的散曲刚刚从词或俚曲脱胎而出。因此,这时的散曲有着“以词为曲”的特点。
  •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从戏剧与影视的异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出发,分析、梳理阐述二者的异同以及不同的式样所决定的不同表演掌控等,并详细介绍影视表演须熟悉掌握的镜头语言、景别、光与表演、画面运动及影视表演的案头准备等。以给学生一个较准确、系统且容易明白的表演方法。
  •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

    《影视美术设计》集作者数十年教学与实践之经验,几易其稿,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影视美术设的指导性专著,在对影视美术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具体规范和深刻阐释的同时,作者也针对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空间环境构成、总体造型、场景设计等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美结合的著作。
热门推荐
  • 绝密文件

    绝密文件

    张铮乘一路公共汽车从前门大街站下车后,看了看手腕子上带着的十九钻上海牌手表,便大步流星地向不远处的全聚德烤鸭店奔去。张铮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处长,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理着小平头,留着络腮胡,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看就是个习过武练过功的人。因为今天高中同班同学聚会,而且到场的十几个人还都是班里的骨干,有几个同学已经有两三年没见面了,所以张铮一忙完手头的活就匆匆赶来。主动召集这次同学聚会的文艺委员周丽萍在电话里通知张铮时还专门跟他挑明:“你是我邀请的第一个人,你要是有时间咱就定在今天,你要是没时间咱就另择佳日。”张铮回答说:“有时间,你邀请我还能没时间?开国际玩笑。”
  • 麦肯锡沟通必胜手册

    麦肯锡沟通必胜手册

    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立竿见影的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读者以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说得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得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不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事半功倍地轻松面对。
  • 卡坦精

    卡坦精

    我不知道是否这本书能同它的名字一般甜,现实中每个人都是觉的我的男女主很遗憾,而我只想说,每个人都会有遗憾,但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早已忘却,而我原本给他们的也是坏结局,但因为时间的推迟,我觉的可以安排他们再见一面,因为我是他们的创造人,所以我可以掌控他们,还请各位莫扰,我也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得人。【此篇为不定时更新,短篇小说,纯虚构,心情好出后续,心情还可以写几百字差不多的各自故事,我也很懒】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新儒家如何面对现代化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视角,探讨现代新儒家的现代观,审视并展现新儒家面对现代化潮流的种种思索与探求。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代观,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价值导向。此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也成为本书的一个参照;本书还全面反思了儒家的一些可与“现代性”关联起来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想变得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这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变得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样,你才会出类拔萃。本书诠释了“借他人之智,完善自己”这一美好主题,通过讲述和冷静的、智慧的、明智的、坚韧的等14类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一起,学习其生活处世中积极闪光的一面,告诉你如何成为理想中最好的自己。
  • 轮回万年魂归何处

    轮回万年魂归何处

    他身为第七代十九天魔王,却因魔位臣服于仙界,受万年封印。她身为仙界屈指可数以灵化仙的仙子,却因杀罪贬入轮回,受人间疾苦。一边为了称霸,一边为了渡化,两个相悖的灵魂,来来去去终究是同一个他。轮回之路千辛万苦,她终于知道,人,总要经历万千年的寂寞,耐得住,成佛;耐不住,成魔…何去何从她又如何抉择?
  • 天天营养百味:大众招牌菜

    天天营养百味:大众招牌菜

    《大众招牌菜》以市场为“风向标”,其选用的原料取材方便,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可使您快速掌握各项精要,烹饪出色、香、味、形俱全,且营养健康的家常菜肴。不论是娴熟的烹饪高手,还是初涉厨事的年轻人,都能以字导视,顺利操作,快速掌握菜肴制作的原理和精髓,真正体验到烹饪带来的乐趣。
  • 斩神

    斩神

    玄域大陆,浩然无尽,玄修修经脉掌乾坤。一位跌落星榜的天才,修最强禁忌玄功,斩五堑屠万兽,踏天才戮万世,成为妖一样的存在!热血激情的对决,绝顶天才的碰撞,天道无双,万道争锋,日月神道谁为峰?一切尽在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