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7400000019

第19章 “冀北严疆”的现代光影

自从踏上了东北的土地,我就明显地感觉到这里已经十分缺少那些“长城边的故事”了。在地理表象上,这里难觅长城遗迹;而从人文上说,这里的社会氛围与西北地域有着天壤之别。我已不需再用“土地贫瘠”、“气候极端”、“经济滞后”、“百姓囊中羞涩”这样一些词汇来形容这片土地。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满人历代悉心打造的这片沃土,又经日本人、苏联人的侵占与磨砺,再到共和国诞生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所造就的社会新生,使它成为了中国的工业基地、中国的粮仓、中国文化的沸腾之地,行走西部中国的那种苍凉感和抑郁感荡然无存。

——自题

天上下着淅沥的小雨,旷野里吹着微微的冷风,辽西平原的初夏,空气是如此的清新,让人感觉如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氧吧。从山海关方向开来的普客列车缓缓地靠上了站台,在拥挤的车厢里蜷缩了大半天,这会儿,我背起行囊趔趔趄趄地挤出车厢过道,随着下车的人群走出了车门。一声刺耳的汽笛长啸过后,列车徐徐远去了,人们各散东西。我呆呆地站在沟帮子火车站空旷的站台上,那咣咣的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似乎还在耳边轰响。站台周围没有挡雨棚可以遮避,我从背囊里取出一张雨布罩在头上,伛偻着身子,一边释放着拥挤和嘈杂的列车上那些混浊的气味,一边贪婪地吸吮洁净的空气。

两天以前,我走出山海关,走过绥中县的九门口长城关口,下一个目标就是明长城辽东镇防线上的北镇以及医巫闾山墩堡遗址。虽说明长城从河北的山海关东出辽宁,在辽西大地上绕了个一千余里的大圈才南下丹东,但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频繁以及平原上人烟稠密的原因,古长城得以保存的遗迹已是凤毛麟角,难以寻觅了。除了丹东的虎山明长城源头之外,辽西的医巫闾山墩堡则是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沟帮子火车站外,不断地向路人吆喝的长途汽车司机麻利地把我连人带包塞进了即将开行的车里。从沟帮子到北镇,五十余里的风雨路程,不足两小时就到了。

自从踏上了东北的土地,我就明显地感觉到这里已经十分缺少那些“长城边的故事”了。在地理表象上,这里难觅长城遗迹;而从人文上说,这里的社会氛围与西北地域有着天壤之别。我已不需再用“土地贫瘠”、“气候极端”、“经济滞后”、“百姓囊中羞涩”这样一些词汇来形容这片土地。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满人历代悉心打造的这片沃土,又经日本人、苏联人的侵占与磨砺,再到共和国诞生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所造就的社会新生,使它成为了中国的工业基地、中国的粮仓、中国文化的沸腾之地,行走西部中国的那种苍凉感和抑郁感荡然无存。广东人和广西人不会自称为两广人,湖南人和湖北人不会自称为两湖人,河南人和河北人不会自称为两河人,但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却都有同一个名字——东北人,可见其自信与自傲,这是一种民族底气。

北镇是一座恬静的小城,但在历史上却有不小的名气。自西汉建无虑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世称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布全境。两千余年来,契丹、蒙古、满、汉等民族在此富饶而灵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出发前我曾翻阅过三个不同版本的辽宁地图,对这个小镇的标记却有三个不同的称谓:北宁、北镇、广宁,着实让我纳闷了许久,我姑且就沿用北镇吧。北镇又曾是明辽东镇总兵府所在地,晚明时期的辽东守将李成梁、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率兵在此一带与清兵有过血战的记载,而医巫闾山就坐落在北镇的西面。

医巫闾山又被称做六山或广宁大山,历史上是鲜卑、契丹等东胡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之地。鲜卑人的政权北魏王朝与契丹人的政权辽王朝都把崇佛作为国策,大兴土木修建佛寺,使医巫闾山又有“辽西佛国”的称号。顶峰望海寺的“白云关”,即医巫闾山墩堡是明长城仅存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它屹立于山巅,居高临下,山下景观一览无余。在辽沈大地长城遗址尽毁的情况下,医巫闾山墩堡得以完整保存,实属万幸。听世居山下的老乡说满族人在夺取了中原全境之后,大清朝廷曾经下令,作为朝廷的战利品,有意摧毁辽东若干长城遗迹,医巫闾山墩堡因建在被视为圣山的闾山之上而幸免于难,不知此言有多少虚实。但墩堡原封不动地巍然高耸,这确实不假。

北镇城内留下的遗迹也已经不多见了,北镇城楼以及李成梁石坊可以算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高大的城楼上,那块肃穆的“冀北严疆”牌匾,仍然能够吸引路人注视的目光。万历皇帝朱翊钧为表彰李成梁的卓越战功,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建成李成梁石坊。宦官当道的明朝廷向来对军人及其军功不屑一顾,李成梁能得到万历皇帝赏赐青石牌坊,可见处于风雨飘摇的明朝廷当年对辽东防线及辽东战事的倚重。

然而,无论是李成梁、熊廷弼,还是孙承宗、袁崇焕,他们对清兵的奋力抵抗,都不过是为了挽回大明王朝最后的一点颜面,为中原民族争回一点尊严。篆刻在北镇城楼上的“冀北严疆”那番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在我看来也不过是虚弱的朝廷投在辽西的一个幻影。

北镇的命运也是与明朝末年的亡国厄运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曾经的总兵府最终也没有逃离覆灭的结局。在北镇的街头巷尾,你只要蹲下来耐心地与几个上年纪的老人聊上几句,他们都能对往日的传说与战事道出一二。

在北镇,我落脚在城西一户佟姓大叔的家里,说起来我们之间也真的有缘。从“冀北严疆”的城门楼进城后,我往南走想着去寻找下一个标志物李成梁石坊,在狭窄的街边向一位坐在路边聊天的大叔问路。当他看见我背着沉重的背囊,得知我从几千里外的南方来到这个锦西的小镇确实不容易,显得十分的热心,“噌”地一下便站起来为我带路。交谈中,我得知他是满族人,这更撩起了我的好奇心。离开李成梁石坊,我试着询问大叔是否方便在他家落脚,没想到他欣然应允,于是,他便成了我在北镇的房东。在长城边行走多了,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很乐意在边民或农民家落脚,这已成了家常便饭。

佟大叔的家在城西边上的一个居民小院里,这个大杂院里住了四五户人家,大叔告诉我他们都是满族人。而老佟家祖上是正黄旗的,他笑着对我说,可现在什么也不是了,就是医巫闾山下一边民。他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里来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长辈住北炕,小辈们住南炕。

说话间,他让我把背囊放在西炕上。我成了佟大叔的贵客,这让我受宠若惊。这天的晚饭,我继续得到“贵客”的待遇:炕台的小方桌上,摆上了热腾腾的小锅饽饽,一种用玉米面贴出来的饼,特别嫩,很上口;地三鲜,即土豆、茄子加上青椒爆溜而成;“打包饭”,是用大白菜叶卷着小米饭、肉丝、韭菜花等一起吃。据说过去村寨屯兵,人多碗少,只好用菜叶包着饭吃,沿用至今;饭后的茶汤喝起来很像咖啡,就是把白面炒熟了,用开水冲一杯,再放上糖,香甜可口。这顿最能体现满族人生活特色的晚饭,让我回味无穷。

大叔告诉我,其实满族人的这些习俗,也保留得不太多了,若不是为了招待我这位“长城寻踪”的客人,他们一年也难得吃上一回。倒不是嫌费事,而是从他这一辈开始,本民族的特色已经渐渐消逝,而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步子却越走越快。比方说,满族人原来还有自己的文字,现在别说文字,连会说满语的人都不多见了,除了个别老人还能哼上几句,后一辈的满族人根本不知满语为何物,有的人甚至只有在填写履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属于满族,“数典忘祖”,大叔略带调侃的话,还真让我感觉辽西大地上的民族融合的程度比我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佟大叔饶有情意地对我说,满族人有过自己的辉煌,也有过自己的耻辱。想当初,整个中国都被八旗兵统治着,那时多风光。但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使得中国落到了人见人欺的地步。小日本占领了东北,搞了个满洲国,别说满族人,几乎整个民族都成了亡国奴,那是姑息养奸,咎由自取,满族人多少年都抬不起头来。

我对大叔说,其实满族人没有必要自责。当整个民族都未能觉醒的时候,外人的入侵则是给了民族重新崛起的一个良机,让坏事变成好事。民族的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眼下的中国社会,不就是在逆境中重新展现生机吗?自打我进入辽西平原,我就明显地感觉这里的社会平安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是我在长城沿线所见到的最让人舒心的景象,比起贫瘠的黄土高原与戈壁大漠,不可同日而语。

佟大叔接着对我说,其实现在满汉两大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民族隔阂。北镇原先叫北镇满族自治县,后来改成北宁市,再后来又改成北镇市,翻来覆去,唯有两大民族的和睦相处始终没变。要不为何称为“民族团结模范县呢”?我才知道北镇还有这一荣誉。

黑土地的丰饶、工农牧业基础的牢固,是辽西大地的福祉。尽管几百年来这里战火不断,却不能泯灭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前景的追求。如今的北镇,幅员面积1782平方公里,总人口达53万,有满、汉、回等19个民族聚居,其中,满族人口占62.4%。改革开放以来,北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00多家,以“九大集团”为骨干,主要包括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加工、服装、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制品、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农业的发展也成就非凡,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县、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生态农业重点县,它的水果总产量和猪牛羊总产量还进入了全国百强县。

往事已矣,历经劫难的辽西平原,数百年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医巫闾山的风采更加宜人,庙堂里的香火似乎越烧越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安宁、安居乐业、远离灾难。北镇街头,“冀北严疆”照旧醒目,李成梁石坊依然高耸。每天入夜之后,城中的街心广场,酒足饭饱后的红男绿女不约而同地欢聚一堂,秧歌、街舞、扇子舞、红绸舞,热闹非凡,每一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抒发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演方阵,歌舞升平的景象俨然一个丰衣足食的大千世界。热心的路人告诉我,这是辽西平原城镇里一个长盛不衰的景观。

在这些欢歌笑语的人群里,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是“努尔哈赤们”的后裔,又有多少是“李成梁们”的后代。我只知道满汉两大民族在历史的浩渺烟海中,早已化干戈为玉帛,坐在一条船上,和衷共济,努力开创属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共同家园。尽管在他们之中的某些人也许还有失业、无助、拮据之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敞开心扉,以这种特有的形式与社会对话,与生活对话。只要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曾经有过的灾难,在这片饱受内乱与外战蹂躏的土地上,硝烟和战乱过去之后,还有什么比民族团结、社会开放更可宝贵的呢?

我站在广场的一角静静体验、细心揣摩。这个欢庆的场面令人赏心悦目,令我激动不已,几次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恨不能融进欢乐的人群之中。国泰民安,是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祈求了几千年的梦想,而当这个现实在历尽民族苦难之后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朴实善良的人们面前时,人们岂能不感到由衷的幸福与舒心?我相信,当年那个没落王朝投下的幻影,已成为一个永久的历史背影,在一个逐渐走向成熟和强盛的国家里,它再不会给现代的北镇人心灵上留下任何阴影和创伤。

同类推荐
  • 穿越三国:我的娘子是老大

    穿越三国:我的娘子是老大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在元旦晚会那夜,我被评选为扮演最差的一名,小四和罗宾等人要将我倒挂在教学楼顶,不料罗宾绑绳子时,根本没有绑在固定的地方,小四放手后我从楼顶掉了下去。结果却无意中掉到了三国时期,我遇到一名受伤的女子,我救了她,原以为她会因报恩而以身相许,却没想到她独自离去,丢下了我。我们未来还能够见面吗?敬请关注....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纵横西汉

    纵横西汉

    刘彻问他:“那一世如何?”马大舌答道:“国家内忧为患,国力蒸蒸日上!”刘彻道:“哈哈哈,和朕一样!尔等待如何?”马大舌答道:“横扫八荒,荡平四宇!”刘彻大笑道:“好!如此方为我汉家子孙!”
  • 大易师

    大易师

    这是一个卜噬盛行的世界。 这里最好的学堂不教四书五经,只教占卜算卦、风水面相。穿越到古代学占卜,不做秀才做神棍!吉凶祸福,一算便知。
  • 大明国医

    大明国医

    下医医疾,中医医人,上医医国!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热门推荐
  • 心生2018

    心生2018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青春,每一段都应该是舍弃不掉的回忆,与她于他是不尽的哀愁,”主人公黎远或者是前世林墨同一个灵魂不同的躯体,同一段爱恋不同的时空,唯独认定一个人,哪怕是一缕香魂也要牢牢抓住……黎远爱惨了言溪
  • 医暇卮言

    医暇卮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就你一生的细节(2009最新版)

    成就你一生的细节(2009最新版)

    古人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一个成功者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小细节,完善了小细节,才能做成大事情。事实证明,如果忽视细节,就会踏入失败的深渊,如果把握住细节,成功就会降临。
  • 荒村修坟匠

    荒村修坟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坟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出没,而这当中的每一座坟;都是一个江湖……
  • 傲世法神

    傲世法神

    魔法世界,魔法为尊!强者大陆,拳头至上!落魄少年,得到奇宝,踏上崛起之路!
  • 三千独宠

    三千独宠

    【蓬莱岛】她是逍遥王爷的宠妃,却被囚禁在凤阳侯的府中。权倾朝野的侯爷,一个无权无势的王爷……他被世人讥讽绿云罩顶,依然不改初衷。他玩弄权势,用权力把人困在自己身边,可最后失去的却是……
  • 时光空行之奥特曼

    时光空行之奥特曼

    2082年,人类文明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且利用先进的科技将大部分人移民于火星,减轻地球压力。而就在火星上,人们所居住的一座城市里,科学家们在全力以赴地攻克“造人”技术。这时,意外发生了……群号:910975675
  • 一剑无声

    一剑无声

    江湖血雨,人如草,天地生灵,剑向天,他活着就是为了杀人吗?杀那些该杀的人和那些不该杀的人有分别吗?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杀人,因为他知道他不杀人就有人会杀他。
  •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 我不是国师

    我不是国师

    “国师大人!”“大爷,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们的国师!”“老朽不会认错的!国师大人,帝国不能没有你啊!跟我回去吧!”徐铭俊拔腿就跑,但是身体却控制不了,被一群大汉扛着就走了。“我真不是你们的国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