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9700000008

第8章 村庄旧事(1)

村庄旧事

以前,村庄交通不便,我毕业后选择在省城安家立业,母亲总抱怨说,离家乡千山万水,过于遥远。那时我二十刚出头,颇具虚荣心,好不容易能够回家时,会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有意无意地搭乘朋友的小车,煞是风光地回到乡里。随着年岁不断增长,自己头上接二连三长起白发时,我逐渐明白一些道理:其实,对于很多东西,村庄并不在乎。村庄,是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只要游子归来,无论他在外境况好坏,村庄都会将他拥入怀抱。

山上的粥好吃

村里人习惯把村庄以外的田野通称为山,说是在山里干农活,其实并非高山峻岭,大多是一些丘陵地带。从小时候在山上疯跑,再到年少作为家里劳力之一在山上劳作,田野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农忙时节,村里无论谁家,男女老少单位时间劳作下来,都腰腿酸痛,饥肠辘辘,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就着几片咸鱼一碟酱菜,一碗碗喝着大麦粥、番薯汤,顿时感觉通体舒畅,神清气爽。毫无疑问,在农人饥乏之际,消化功能疲软,油汤干饭是难以下咽的。那时孩子在山上野餐,或许带有些许户外野炊的韵味,说是在帮大人忙,更多是装模作样,或干脆钻洞抓田鼠赶老蛇,心里就等着端起饭碗的时刻。对于孩子们来说,置身五谷茁壮生长的田间,一起享受粮食赐予的温饱和芳香,无疑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山野情趣。大人总是笑着说,山上的粥好吃。填饱肚皮,大人接着干活,孩子们却逃离田间,上树掏鸟蛋,下池塘抓鱼虾。收工回家时,把战利品统统装在锅具里,作为餐桌上的美味。

如今,村庄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精明强干的人都走出去了,没有人会认真伺候田地了。农妇扛着锄头从田头走到田尾,只是象征性挥舞两下,便回家歇着聊天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庄稼地日渐贫瘠不再肥沃,只能提供有限的粗杂粮。农忙季节里,一家男女老少挑着粥食上山干活,大人挥汗如雨,小孩在旁协助,早已成为一种久远的乡村传说。

大宅第记忆

先前,近亲宗族都住在一个大宅第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大宅门后,天井之前,是一块通风见光的共用地,女人见缝插针养鸡鸭,逐日手脚勤快打理笼舍,早晚精心照料饲养,各自盘算着宰杀进补的日子。厅堂里祖宗神像下,大宅第里住有几家人,就会紧挨着几张方圆不一的饭桌,经常可见济济一堂人丁兴旺、锅碗瓢盆互相碰撞的盛况。有时,端碗饭会从村头吃到庄尾,品尝别人家的咸菜,闲聊拉呱不停。天井下四周,有序排列着先人流传下来的、用于加工五谷的石制磨具,历经风吹雨打,却古朴实用。大宅第没有太多的秘密和隐私,有时虽然显得拥挤不堪,但基本还算相安无事。在那个年代里,生活艰苦,吃穿简朴,如果哪家灶间飘香,刚煮出点好吃的,便会盛几碗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解馋。其实,大多也就是地瓜粉团或咸粥之类的,但依然觉得津津有味的。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整夜冒黑烟;没有电视,早晚只能听有线广播,翻来覆去都是一些雷同的歌曲。一年看两三场露天电影,便是村里盛大的文娱活动了。孩子们永远是无忧无虑的,随时随地都有小伙伴,从早到晚奔跑在前庭、后院和天井里,用方言编儿歌念童谣,或者干脆乱喊乱叫,童年过得飞快。

如今,村庄也如城市一般不断地成长壮大。几个兄弟一分家,刚另起炉灶,虽只有一两个孩子,也盼望着能单门独户。于是,男人咬咬牙外出打工挣些血汗钱,女人缩衣节食勤俭持家。待申请到一块宅地,再找亲朋好友借凑,开始起地基盖新房。几年来,我每次回家,村庄四面八方犹如城市建设,都在攀比着盖房子,有的还是小洋楼式的。田野一天天地被蚕食、掩埋,动人心弦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再是村里人的生活方式,曾经的欢乐随风飘逝。如今,大宅第年久失修,蛛网四结。两片半掩的门前,零星可见几位耄耋长者,面无表情坐在板凳上晒着冬阳,似乎沉浸在乡村往事之中。

戏台人生

那时,戏台几乎是一个村庄文化建设的标志,存在与否事关村庄颜面,至少老人和孩子们都翘首以待。包产到户后,生产队随之消亡,几位年长者聚集在一块喝茶吸烟,琢磨着村头一块空闲的露天牛棚地。不久,大家被统一发动起来,运来石条在牛棚地四周高高砌起,然后往里填土,也不知道填进去多少车土,再一天天地把它夯实。等到五六根水泥电线杆竖起时,一个村庄戏台基本大功告成。在名目繁多的节日里,村庄戏台上幕起幕落,演绎才子佳人悲欢离合,陪伴着村庄喜怒哀乐,风风火火热了十几年。演戏期间,一车车的道具刚到,孩子们从早到晚围着瞧个不够,那些台上生龙活虎的戏人,在台下跟常人也没啥两样,照样要吃喝拉撒,只是借助戏台、布景、道具,后台光电音响,才让村里人如痴如醉。每一次演戏,都连着几天吸引远近大小村落的人们闻讯而来,卸去季节劳作的疲惫,忘记短缺经济中的忧伤烦恼。尽管孩子们不一定都看得懂,在人缝中挤来挤去,累了也硬撑着不回家,慢慢在锣鼓声中东倒西歪,昏昏睡去。如不巧逢上落雨,村里人打起雨伞兴趣不减,非得无法克服才收摊走人。如今,夜幕刚刚降临,农人便一家子关起门来,看起闭路电视,让电视安排夜生活,或干脆睡大觉。屋外阴晴圆缺鸡飞蛋打,似乎那是另一世界的事。任由一轮明月,照着凄凉孤寂的戏台。逢祭祖敬神的黄道吉日,非得热闹唱戏不可,观众也是寥寥无几,戏台上下无精打采,总是无法融合贯通。剧团变得冷冷清清,接班人也转业改行,与早年风靡一时的布袋戏比,结局几无两样。社会发展至今,高科技威力无比,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戏曲终究惨败下来。村头戏场偌大的一个地盘,现在几乎被人们瓜分和占用得差不多了,如乡里高龄老人一样,在我们眼中渐行渐远。

村庄记住她的每个孩子,无论他走多远,无论他走多久。每次,我走在村庄的路上,总被年长者先认出来,喃喃说,“回家看看,好啊。”如今,交通特别发达,从城市到家乡不算太远,也就是两个小时的车程。只要我愿意,没有杂事缠身,每个周末回去一趟都不算难事。我风雨无阻地回家,坐小车或骑摩托,相机行事,随心所欲——形式已变得无关紧要。中年的我,有多少次面对故乡,几分清醒几分茫然:还是那样的天,依然是一样的地,这是熟悉的村庄吗?我用力睁大眼睛,寻找旧时的家乡,追忆往日童年,企图挽留什么,写点什么。心里以为,这样做,是试图唤醒记忆深处熟睡的部分,拯救我自己,也算是帮帮儿子。因为,终有一日,我也将永久告别村庄,曾经的文字,能让他回味无穷,记得回家的路。

零乱记下这些文字,时值深秋重阳佳节。这个节日寓意登高、赏花和敬老,几乎属于城市独享,与村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我不禁又想起许多村中的老者,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士,他们是最有资格叙述村庄往事的人,是曾经鲜活翔实的字典,但都一个又一个带着秘密,告别古老的村庄,离我们远去,没留下任何残片。今秋重阳,巧遇北京盛会召开,我家身后的屏山大院,彩旗猎猎,花团锦簇,金桂飘香。一弯新月下的我,行走在凉爽秋风中,心中默默为古老的村庄祝福。

农家养猪琐忆

从来没有像今天,猪肉的价格及其相关话题,让城里人如此关注。尽管如此,面对从超市买回的猪肉,以及由之制作而成的种种食物,我依然品尝不出小时候那种特有的香甜。时代日新月异变幻无穷,嗅觉口味随之不断更改。愈是如此,记忆深处的乡村养猪琐事便历历在目。

至少在三十年前,猪是农户私有财富的象征,养猪对于农人绝对是一件大事。房前屋后猪舍的规模,现有存栏的数量,几乎是一个家庭副业兴旺与否的标志。农家盖新房,必定同时考虑猪舍的位置,最好能通风见光冬暖夏凉,在这样的环境生活,猪仔无疑出栏快些。记得那一年,过完春节后,父亲用木板车从山上运来石板,几个邻居手忙脚乱帮着垒叠起来,使寝室地面高于室外的猪圈,以便引导排泄物的流向和农人冲洗。接着,用水泥和砖块砌上猪槽,锯几段碗口粗的木料,又捆又钉做成牢固的栏门——猪的力气是不可小觑的,它经常让质量一般“城门”形同虚设。最后,父亲在角落里砌了个粪坑,用长石板盖上,便算大功告成。

母亲一边耐心等着水泥凝结,一边四处问询猪苗的价格,盘算着即将饲养的数量,选择进栏的黄道吉日。猪仔被装笼运抵一个陌生环境生活,是要适应一段时间的。此时,它们通常表现得惊慌失措,要么在新居里四处乱撞,要么龟缩在角落里默默无语。接下来的事情,作为新主人,母亲心里很清楚,她早就为新来的客人准备好第一道美餐,并站在远处偷偷看着慢慢靠近猪槽的猪崽——先是轻品细咂,继而狼吞虎咽,警戒的眼神趋于平静,紧张的四肢逐渐放松。猪崽安顿好之后,母亲松了一口气,分别在厅堂和门前给土地爷上香,默默祷告风调雨顺,保佑猪崽无灾无病,来日能有大丰收。每逢过年,她总是特意吩咐我们,猪栏里的那副对联绝对少不了,六畜兴旺,养猪为首。

小孩子一刻也没闲着。我与兄弟们在猪栏旁边用乱石围起一堆沃土,移栽下南瓜、丝瓜或胡瓜幼苗,用长木条、树枝和铁丝搭好凉棚,一天天浇水施肥,美滋滋地看着藤蔓伸展,顺着草绳缠绕而上,迅速繁殖弥漫开来,未到夏天便已覆盖了整个棚架,忙着开花结果。棚架下的猪也不逊色,进进出出凉爽悠闲,腰围也随着头顶的瓜果,一天天粗起来。

南方多雨,猪舍屋顶建筑呈斜坡状,方便迅速往后排水,大人也可以用笸箩晾晒一些食物,更有利于孩子们手脚并用攀爬玩耍。每逢好天气,我总要帮大人清洗猪舍,这是猪放风的好机会,它们便大摇大摆四处逛荡,甚至哼哧迈进厅堂,对着小孩猫狗甩耳朵摇尾巴。农人犯不着担心它们会跑太远,干净卫生的猪窝让它们感到惬意,何况主人的声声呼唤,意味猪槽中已增加了一些饭菜。

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农村的猪食很简单,无非是大锅煮熟的甘薯叶和皮,或加工豆腐后剩的豆渣卤水,除此之外还得添加一部分发酵变酸的米糠泔水。逢年过节,大人宰杀鸡鸭,孩子们补完身体后,往猪槽里倒些剩骨头,会引起好一阵子的骚动。如今,城里的酒店把满车满车的剩饭剩菜运到乡下当饲料卖。想想这代猪,经常有好吃好喝的,为什么却爱闹一些怪病哪?

油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猪的排泄物,是农人世代种田的好肥料,猪苗进肥猪出,来来往往的猪,生产出源源不断的肥水,滋养着远方的农田,换成一担担沉甸甸的五谷。农妇——至少是老家的妇女,如果放任猪舍脏兮臭哄不管,那么她饲养的猪是不可能起色的,她在人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用半年时间,两头猪已变得成熟肥胖,猪栏显得狭窄起来。从屠宰户察看时的摩拳擦掌,还有父母亲的欢喜神色,我感到一个与朋友诀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带着复杂的心情默默喂它最后的晚餐。翌日凌晨,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必定会被凄凉的猪嚎叫声惊醒,我已烧开一大锅水,让大人们剐洗肥猪之用,以便及时摆放在市场的案板上叫卖。随后,我们在品尝鲜美的猪肝汤和炒猪血的同时,母亲把猪头摆在土地爷神像前,感恩大地,叩谢自然。夜晚,一大沓“工农兵”被送进家门,父母亲存起我的秋季学费,开始做下一季饲养打算,我却还忘不了那两头相伴成长的猪。

进出栏之间的精心饲养,满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养猪的交错循环,支撑着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如今机械化养猪,规模宏大时空紧凑,为了商业利润最大化添加神秘物质,了无农事劳作苦尽甘来的乐趣。由于外出打工,农家许多猪栏荒弃了。散养户能坚持下来的不多,有养的也大多是自家婚事宴席备用。零星在村里买的猪肉,价钱比城里超市贵得多了,因为农家饲养的猪味道绝对纯正,这是农耕文化日积月累的独特优势。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一餐饭时常要大人连哄带喂。母亲瞧着心里急,常念叨说猪崽都要养两只。孙子如正值长身体,饭吃得快些,长得稍胖点,老人家又怕别人当面表扬。这让我想起旧时养猪,站在猪栏前,如果非得夸别人家的猪长膘快,也得用手掩着嘴巴低声言语,唯恐猪经不起称赞,身体突然间长慢下来,贻误一个农家将来的计划和安排。

村中笔记

两年前,村庄通向乡镇的公路就铺上水泥了,回家之旅平坦而通畅。时代在变,小车已逐步向村庄普及,人们不再有任何好奇心。摩托车依然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辆接着一辆在身边飞驰而过,个性无比张扬。自行车似乎有些慢腾老土,即便这样,骑车人也是行色匆匆,不肯随便停留。一切皆在表明,村庄的时间飞快地旋转着,你很难再找到些许悠闲或自闭的迹象。

同类推荐
  • 杨春荣

    杨春荣

    最后一个去西班牙参战的中国人是杨春荣。他到西班牙时已经是1938年3月14日了。西班牙共和国在西方国家的“不干涉主义”下,买不到军火补给,一路从内陆战退到东海岸,背向地中海而战,急需新血补充,杨春荣的到来,正是时候。国际纵队立刻将他分派到第14旅第4营第一连当步兵。当时杨春荣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而是46岁的中年人了。1938年以前,像他这样岁数的人来加入国际纵队,通常是不分派当步兵的,而是充当救护人员。就像跟他差不多岁数的张瑞书和刘景田,1936年他们从巴黎到西班牙后,想加入机关枪队,可是因为他们年岁大了,所以不准许,最后把他们俩人派到卫生队去当担架兵。
  • 辉煌三周年:河南省南水北调通水三周年征文及新闻作品选

    辉煌三周年:河南省南水北调通水三周年征文及新闻作品选

    2017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水三周年纪念日。三年来,河南境内南水北调干线和配套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工程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歌、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波心——散文、伤口那把盐在心里蔓延——小说、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你——情书《再别康桥》精心选择收录了徐志摩诗歌、散文、小说、情书名篇佳文。包括诗歌《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月夜听琴》,散文《我的彼得》《巴黎的鳞爪》《曼殊斐儿》,小说《春痕》《轮盘》等,完整再现作者创作天赋。他的文字语言飘逸、潇洒,美得醉人,是中国诗文的典范之作,句句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文字,真实再现他所有的想往、思慕、坚持和热忱,是了解徐志摩生平的重要资料。
  • 缺失的心灵清淤课

    缺失的心灵清淤课

    本书分别从京之味、心之悟、文之道、书之语、思之忧等方面分别对北京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挖掘,对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真实记录。本系列书立足政协视角,既讲政协委员的故事,也通过政协委员讲故事,向读者表达了首都乃至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情感样式、风俗习惯、存在方式和政治面貌,是中国好声音的一次多维度、多主题、多层次立体式传播。
  • 雏鹰展翅

    雏鹰展翅

    在国人的记忆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第一次正式公开亮相是在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全体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将近30万各族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透过头顶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们目睹了声势浩大的开国阅兵式。阅兵式的高潮是:当地面的炮阵分队和汽车坦克分队经过主席台上,天空中同时出现了飞机方阵,人民空军共有26架各型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稍稍了解一些空军历史的人们都会知道,人民空军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在1949年11月11日,也就是说是在开国大典一个月之后才正式建立。
热门推荐
  • 绝色战神来敲门

    绝色战神来敲门

    她本是一个人人可欺的孤女,浴火重生,竟开启了修真技能,还有了随身空间和师傅?既然如此,且看她如何踩渣男,智斗渣女,重新活出精彩人生!
  • 混沌的低语

    混沌的低语

    万事万物源于混沌,机缘巧合之下他已诞生。手上鲜血犹在,目光投向冰冷宇宙,脑中闪烁无尽的知识,耳边传来伴生系统的喋喋不休。随着“人”的意志逐渐觉醒,在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孤身一人他将何去何从?托利:不知道,我只想摸鱼。摩西:不,你不想,你在渴望着搞事。本书是欢乐向软科幻,内容爆笑、颠覆常理,目标是星辰大海!
  • 漫威之超时空战警

    漫威之超时空战警

    灵魂来到漫威宇宙,拥有奇异的系统却不能为所欲为,必须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管是抓捕超级英雄还是超级恶棍,不管是逮捕神盾局特工还是外星王子,不管击毙的是九头蛇的间谍还是手和会的成员,首先都要从成为一名警官开始。
  • 本宫是纳兰粉黛

    本宫是纳兰粉黛

    【宠文,一路宠到底,爆笑】不小心被车撞的灵魂出窍,黑无常大人还不收她,硬是被狐仙姐姐抓了去,代替她完成谈恋爱的高级事情。一个女汉子,天天劳资劳资的,结果一朝变成小王妃。需要规规矩矩做事情!可惜狗改不了吃屎,她哪里会听从别人安排,为男人改变。“滚滚滚!劳资打死不会改的,要改你改!”
  • 木叶里的伪宇智波

    木叶里的伪宇智波

    “族老你们说我拥有着宇智波的血脉。”“可我的眼睛为何没有写轮眼的勾玉纹理?”“在能力上也有着天渊之别!”“开眼后的眼睛失去了洞察眼、复制眼、幻术眼等能力,这样的宇智波怕是一名伪宇智波吧!?”在孤儿院长大的羲被接回宇智波之后,这种想法就已经根植于心里。待到羲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他逐渐发现,原来他..........
  • 前妻请乖乖就范

    前妻请乖乖就范

    她是人民警察,他是协助破案的“好市民”,一见钟情,两厢情愿,火速热恋,闪电结婚,然而两年后,却发现这个懒散闲适的老公,竟然是他们局子里案底足足有墙高的xx!一纸离婚书,她甩手而去,却不知,要甩掉他,谈何容易。前夫就前夫,谁准他像门神一样天天站在她家门口。黑社会就黑社会,谁让这黑社会往局子里冲嚷着要“自首”。她躲他避他烦他,花样百出。他缠她粘她念他,无所不用其极。那张帅气到到妖孽的脸总会带着被她称之为yin荡的笑在她面前出现:“亲爱的,你斗不过我还是乖乖就范吧。”********习风:第一次见面把她把他当“良民”。第二次见她以为他是“色狼”。第三次见就直接滚床单。一夜情迷之后,习风看着床上的女人就想,这女人不就该是他老婆么?抓过来,恋爱结婚只差没弄出个小娃娃。没想到这个在温顺的时候比小白兔还乖的女人翻脸比翻书还快。刚刚还是你侬我侬鹣鲽情深,下一刻却冷着一张脸。说什么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说什么警察和黑社会不能在一起?去TM的白道黑道,他习风看上的人就一定要抓过来,人,吃掉!心,收掉!魂,勾掉!容卓:真正认识她的那次,她其实一点都不好看,一个人蹲在电梯里哭的要多狼狈有多狼狈。他想自己肯定是鬼迷心窍了,要不然怎么会看上这个丑不拉几的女人!他容卓是谁?是东区的大佬,是江湖上传说那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花花公子,他想不通!自己怎么会栽在这么个丑女人手里呢?“小锦,要不你就嫁给我算了,要钱有钱要名分有名分。习风杜仲亨给不起的东西我通通给的起!”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任谁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天晓得,容卓这一辈子大概就认真了这么一次!一段隐忍的爱情,两个曾经亲密却又背离的人。当爱情发生在黑道老大和小警花之间,它的名字便不叫拥有,而叫不想失去。☆★☆★☆★☆★☆★如果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为了不失去你我将永不哭泣。如果金色的阳光停止了它耀眼的光芒,你的一个微笑将照亮我整个世界。……………………良锦: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世界上的男人除了你我都可以爱,可是我偏偏只爱你。【本文题目看似很可爱,内容其实有点虐,亲爱滴们看文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哦,哈哈(∩_∩)】·················O(∩_∩)O·····【习风】由602488926领养【躲躲】由daniel厷紸领养
  • 都市怪种

    都市怪种

    人活在世,身边总会有一些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东西陪伴左右,有人乐在其中,也有人拼死挣扎。
  • 晴雯的如梦令

    晴雯的如梦令

    如梦解梦圆梦,晴雯战天斗地,不羡鸳鸯不羡仙。
  • 北境王爵

    北境王爵

    亚伦从帝都逃出来本想度过平凡的一生,但这里不过是他传奇一生的第一站。菲洛斯王朝历史上以个人命名的骑士团有两个,一个叫亚伦骑士团。
  • 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2: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2: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人口流动。第一次,是1955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无数的城市人怀着一腔热血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成为光荣的知青;第二次,便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村人或城市贫民背井离乡,成为一名打工者。这两次人口流动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体,不同的是:知青是从城市走向农村,打工者则大多是从农村涌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