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17300000001

第1章 遥远的认识

公木是当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我还没缘认识他,但很敬慕,觉得他善于理解人。

是在1984年,诗人蔡其矫写了《山的呼唤》这么一首诗,发表在当年《星星》诗刊12月号上。公木先生看到了,便以作了一首《痛苦的燃烧─读蔡其矫<山的呼唤>》(见《星星》诗刊1985年9月号),诗中写道:“我看见天真和赤诚╱是青绿的枝条╱承受着烈火的焦灼和炙烤╱而终于燃烧起来”,赞扬“理想使痛苦光辉╱痛苦使理想崇高”。

诗人咏和,本来是一桩很正常的事,古往今来,屡见不鲜。但诗人公木和蔡其矫的这一段咏和缘分,别于古今许多流于形式的吟和酬唱。读到公木这首咏和诗,不难领略其深沉的诗灵来自赤诚肺腑。我正是受这和声撞激而震颤不已!

一南一北两位相距数千里之遥的老诗人,书信往来并不见多,却有这段充满人间美好的抚慰。什么缘故使然?没有别的!理解也!心境通融,情见乎辞!

基于上述这点遥远的认识,心中终于萌生对公木先生的无限敬佩。于是,当拙作《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完成,打印征求意见,我首先便试送吉林省作家协会烦为转交公木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充实一些材料。因为20世纪50年代丁玲受处分后,接替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的是公木,那时蔡其矫是教研室主任,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他们之间知情程度最真实、可靠。但是我所写的地址不十分准确(因为我从没与先生通过信,不知道他学校和家庭住址),信和《年表》是否能传到先生手里,我并没把握;再说,公木先生已到耄耋年华,不一定喜欢为麻烦琐碎之事所缠绕。信寄出后,我这样想。

出乎意料,当这部近二十万字的《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从吉林省作家协会辗转寄到他手中,不到一个月时间,公木先生就把《年表》打印本挂号寄返给我,并用四张稿纸写了一封回信:

曾阅同志:

《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详细看了一遍,很兴趣。尽我所知,加了一点注解或补充,供给参考。只是我与蔡其矫同志共同相处的时间不长,所知有限。自从58年以后,便分手了,他去福建,我来长春,且各自背负着一定分量的沉重,虽梦魂萦绕,却音讯久违。直到进入70年代,偶然同厦门黄碧瑶君弄清一句什么诗人通起信来,还由他介绍了一位青年诗人陈君寄诗稿跟我商量,在通信中才得到蔡其矫同志一点消息,并寄了一张他的照片给我,是在厦门摄的,风采熠熠,不减当年。其时他处境的困难,并不曾直言告我。此后不久,“四人帮”粉碎,天地骤然宽阔,接着诗刊召开诗歌讨论会,我们便在北京见面了。一别二十年,各自经历的路途都不算平坦,但是身体都健壮,音容笑貌,尽如往昔,谈起来全无身世沧桑之感,就如同当年在古楼东大街文讲所时一样,热情欢快。他的《诗品》译稿,我的《诗要用形象思维》,就是在这次诗会期间一同交给田间同志拿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以后十五年来,直接间接,音讯未断,但见面不多,他的行踪,大半都是从报刊报道中得知的。前年在桂林、北京,两次诗会上相遇,还听刘登翰同志说,准备编印《蔡其矫诗歌全集》,并邀我作序。我要他开一份完整的诗作目录,他答应了。后来没有下文。我想可能计划变了,或者另由别的同志写了,也便没有主动函询。

如今,读了你这个《年表》(初稿),感到非常珍贵。我实在不想寄还给你,但这怎么能行呢?希望整理好以后,把打印稿再寄一份给我(等待正式出版,不知要拖多久)。从这个《年表》里可以看到其矫同志一生的一个课题。我特别想研究一下,在57─77年这二十年间,中国诗人是怎么度过来的。近年来,一般诗史(或有关论文),讲到这一段,尤其“十年动乱”十年便略过不提,甚至空白起来。其实,口封住了,诗怎能绝根呢?其矫同志是个很好的典型,在任何逆境中,都没有熄灭,甚至没有沉默,诗情总在燃烧。读了《年表》,使我更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理解了所谓“人生的浓缩”的真正意义。我忽然这么想,其矫的诗是:1.生命的表现;2.生活的缩影;3.时代的反映。这三者的融汇或互渗。另外有的诗人,如李瑛,便倒过来:1.时代的反映;2.生活的缩影;3.生命的表现。他们都是这四五十年来没有停止写出好诗的诗人,由青年时期到耳顺古稀。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要结合着中国现当代历史来研究,有特殊意义。

我现在正在编写一本《毛泽东诗词研究》即杀青,不及多谈。匆此,即祝撰安!

公木1993.12.10

公木先生除了在我的《诗人蔡其矫年表》(初稿)打印本上作了许多眉批、校正和补充材料说明外,还寄给我上面这封洋溢衷曲、寄予信任的长信,抒发他对我国当代诗史研究上的关注和看法,一言一语,不失其真知灼见。

我为这满纸真挚、热情和投来的信任目光,为公木先生的阳刚之气和平易接近所感动,至以衔泪盈眶……

今年9月间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得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炯同志的重视,表示愿意为这部《年表》争取出版。我兴奋之极,回到晋江,在还没获得出版社定锤之前,便给公木先生投上一书,请他写一篇序言。因为我估计先生即使答应为拙作写序,也不会说写便写,必须让与宽裕时间。真想不到于10月28日,接到他的复函:

曾阅同志:

昨天下午归来,在翻阅盈尺书报信件时,读到您于9月27日寄发的来信,已经整整一个月。我是10月4日由家出发,到重庆参加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年会,返程过京,又参加臧克家90寿辰创作研讨会、寓言研究会第4届年会及雅园诗会(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年会),然后才返回长春的。读信后,于高兴您多年经营的《蔡其矫年表》获得出版机会之余,又十分抱歉,回信太迟了。

前寄《年表》及诗集《迷圈》未及即复,本拟仔细阅读过诗作后,再写信给您,一误再误。此事一直压在心上,未曾放下。今又得到此信。顾不得谈《迷圈》了,“写得不俗,耐人深思”,此其矫同志序说的颇有同感,待暇日,再说吧。

嘱为《年表》作序,义不容辞,当勉力为之。但尚须稍俟数日,下月份当先以此事为务。其余一切,均当摒除(昨夜灯下读积压的来信,除兄台外,尚有3封嘱作序,其中有《河北辛集市市志》、《董文艺术研究》、《金、黄、刘寓言选》等,另有多封要求题词;邀稿尚未计在内)。下周必须给研究生上课,十月份曾布置下作业,收来后要看看、评审。我写这些,只是说明,希望您不要对我写的序文,寄以过大的期望。我只有挤时间来写,难望满意。从致王炘先生信中得知,“有必要可用多序”,这是很好的打算。

匆匆,致以敬礼

(归来后第一信,太匆匆,潦草处,祈谅!)

公木

1994.10.28

信上的“嘱为《年表》作序,义不容辞,当勉力为之”,让人一看便知道快人快语,真不像耄耋年华。这就是公木先生。

更想不到先生立即点燃心灵火炬,把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搁置一旁,于百忙中把序文写完寄到我的手中,并附信说:

曾阅同志:

十月间外出,月底归来,读到您九月间的来信,嘱为《年表》作序,当即复函,谓十一月当执笔。

现在序文写成了,兹寄上,请审处。我是认真写的,有些吃力,兴趣盎然,也颇受益。不知《年表》出版事宜做的怎样?《蔡其矫全集》编撰的情况如何?

非常希望多读到一些其矫的诗。

俟复。

此致敬礼

公木

12月11日

当我读到“我是认真的,有些吃力……”心中负疚,莫可言宣,敬佩情怀,惟永镌于心版!

公木先生的序言全文6000字,落笔成声,不但对蔡其矫诗歌历程作了深层反映,也对我国诗歌历史作了深层反映。文章一气呵成,平淡中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入情入理。

公木先生今年(1994年)已是85岁高龄(我特地翻阅《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得知),动这一大笔杆,怎么不会“吃力”呢!但是从行文遣字,又一次让我看到这位耄耋老人快人快语的美质!虽然,拙作《诗人蔡其矫年表》还在付梓的路上,这感激和敬佩之心,得藉此先吐为快!

1994年12月24日于晋江

[笔者曾阅按]本文原发表在《文艺报》1995年5月13日副刊《原上草》第435期上。因公木夫人吴翔来信说:“公木先生的研究生于1997年为他出一册祝贺86岁诞辰的评论文集”,要笔者将《遥远的认识》作“适当补充”。1997年元宵曾阅附识。

走山

“十年动乱”刀枪炮火相见的时候,我已被清除回老家,和老母相依为命。农村社员口粮,不分大口小口,一律计口分配。我和母亲,两人都属大口,每天分来的粮食,作两餐煮犹觉不够,缺上的一餐,只好让肚子闲着。那时有船也驶没港路,不像今日可以随意找工课赚钱度活。思来想去,便学古人“逃世”,入深山回避“红海洋”的激荡。慢慢学懂许多草药,藉此玩弄打发时日。

这天,来了两个大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拳师,人尽称他叫“八仙”,因为拳馆早被取缔,便以草药行医。后来大队组织合作医疗站,他理所当然当上医疗站外科医生。跌打风伤,移轮接骨,是他拿手行业,我偶然在他那医疗站与他谋面便相熟。另一个大汉,我素不相识,但经八仙介绍,知道他姓丁。我称他丁兄,他称我曾先生,不到一分钟便熟了。

凭第三只眼睛发现,丁兄对我并不怎么介意。果然,第一句便冲我说:“你要跟我们上凤巢罗山采药?”这是他看我一介书生,怕我受不了山高路遥之苦,却没注意这样会挫伤人的自尊心。因为以往没跟丁兄交道过,不知丁兄是熊是虎,从形表看,既壮又大,确实是条好汉模样。但凭我以前在凤巢罗山独来独往,惹动山上山下许多山民的赞叹,对上山越岭这活,自然是心里有数,于是拣三字不卑不亢的字,含含糊糊以“试试看”应着。

走山的人都知道,一旦身入山中,纵目四顾,全是云海浪山。丁兄至此不但常常辨错方向,弄出笑话,有时还会眩晕(俗语称:眩山)。每当此况,我总笑他是个“大股冇”(空有其表的意思),他也服服帖帖,笑笑点头承认。

这里草药名目繁多,武靴藤、铁孩儿、石橄榄、玉带藤、猫耳藤、万筋藤、红麒麟、入骨丹、铁扫帚……真是丰富多彩。因为来一趟好不容易,心眼贪婪,埋头寻采,竟忘记日下西山,待发觉时,只见远远的同安县城电灯已经亮了。三人各都肩挑着一百多斤草药,还有锄、锥、镰、刈,沉沉实实,压在肩上,一路踉踉跄跄,下到山坳那不上几户的荒村,家家早关上门,进入睡梦了。黑暗中找到以往停脚的一间小卖铺,叫门打店,很久很久,一位小姑娘才惶惶恐恐提灯来开门。我们已经饿了两餐,店中又找不到什么可填饱肚子的,剩下一斤多潮湿返润的饼干,也不问会不会变质,统统买来。钱丁兄有的是,我和八仙身上的袋子都漏底连一分钱也抄不出来。酒,这小店靠近同安大帽山,正宗白米酒远近闻名。我们先要一斤,再要一斤,又要一斤,喝得那守店的小姑娘(上山下乡的知青)两只眼睛都看傻了。

当丁兄再要一斤时,小姑娘连连摇头说:“不不不,你们要赶路,山深路狭,还要过溪跷水……”

“不要紧,我们实在太饿了……”

经过讨价还价,一斤她断定不卖,半斤我们嫌太少不买,最后商量十二两,三人三一三十一,一人喝两口便干了……

临走,那姑娘提着灯,在门口待我们走了不短的一段路,关门的声音才从远处传来。冬天深山的风,不但会咬肉,还会钻骨,可我们肚里各有一斤多的酒御着,好像有超值的感受。

人都有这样感觉,夜间静走常要生慌,说话又找不到话头,待半路停肩歇息,仍然静静沉沉。此情此景,不觉浮动不久前一段惊险场景。可夜间走路忌谈虎,是走山人心照不宣的条规,我不是不怕虎,大概有几分酒性,又有意让丁兄知道这先生也是一条“好汉”,便脱口道:

前年,我和一位山家(风水先生),为勘察这凤巢罗山的龙脉走势,两人披荆斩棘直上山峰,待钻进大片菅茅之中,不见天日,一山翻过一山,懵懵懂懂,不觉误入虎窝……大概老虎看见我们两人都是嶙峋瘦骨的憨生,早就着慌退避三舍去了。那一方空荡荡的菅茅中,还留下一条蓝衣、一条黑裤、一个笠子,但都被撕得碎烂,平倒着的菅茅,渍尽血迹……那时,浑身毛孔尽生窍,两人连喊一声“快逃”都喊不出来,一口气跑出谷口,幸有一条山溪送来返魂玉津。不管三七二十一,伏着竭饮……孟冬野水,凉冽如冰,可喝至喉间,犹觉火辣辣。与此同时,汗注如流,几乎口中所饮的水,供不及汗从全身注出。如此狂饮了几分钟,才渐渐觉得解气,可双腿连脚还一直打抖,用心力去“杀禁”,总没顶用……

八仙几番要打断我的话匣,大概是酒的“威力”,一发就收不回来。当要再起步上肩,丁兄就不再自告奋勇作断后“将军”了,居然急忙挑着,走在我们前面。我和八仙不觉同时笑起来,丁兄当然知道我们笑的是什么,自己也“嘿嘿嘿”的笑起来……

——原载《厦门文学》1994年10月号

同类推荐
  • 最短的情书,是你的名字

    最短的情书,是你的名字

    本书是女作家庐隐与清华大学学生李唯建之间的书信集。庐隐同李唯建于1928年相识,当时庐隐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作家,而李唯建当时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书信记录了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守的心路……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然而像庐隐、李唯建这样的情书作品百年内仍屈指可数。
  •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梁庄系列”作品包括《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部作品在全国获得了很大的影响,梁鸿教授也因为这两部作品得到了很多的大奖,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争得很多荣誉。所以组织这次会议就是要研讨“梁庄系列”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研讨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问题。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民文学杂志社与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中青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致辞。
  •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我国古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其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中,名家辈出,成就斐然。那些丰富的散文作品,无疑是前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古文观止》这一清初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选本,共辑有自先秦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并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分为十二卷,每卷篇目匀称。篇幅适中,将几千年间名家巨擘所著的智慧结晶悉数囊括其中,概括而精当地铺展出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重点反映了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的独特风格及突出成就,可谓是中国古典散文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这部雅瑟编著的《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从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到字句梳理与注释解读。
  • 徐志摩精选集

    徐志摩精选集

    《徐志摩精选集》收录了诗歌篇、散文篇近80余篇。徐志摩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此刻我们要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那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本书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
  • 丧

    这年冬天,我在沐川寒冷的细雨中与宋氏兄弟夜夜吃酒,太阳好的时候在门前溪沟边的芙蓉树下喝茶。面对绵绵的青山,我写了《宿疾》,试着用《丧》这台时空机器制造一只能看得见的时空匣子,结果成功了。而且这种方式表达之完美令我惊叹不已。在这场与死亡赛跑的游戏中,我们比《丧》更清晰地看见佃户、窑户一家、父亲以及打井的汉子们死亡过程的每个细节,而且每个细节都是致命的,都是自己和其他人逃不过的必死无疑的死亡陷阱。全部的细节既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又是每一个细节的发散。在我看来,这些死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何种方式来写死亡。
热门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北海有神

    北海有神

    池凉觉得自己好像很了解他,但又好像只是比别人多了解一点点,不过哪怕所见只是冰山一角也足以她退避三舍。所以她选择隐姓埋名背负上她人的血海深仇只为离他远一点、再远一点。一去再回愁万千,亲朋故友多逝去,余三再不复当年。时过境迁,北海最终消失于尘烟之中、唯有不老不死的守护者还铭记着当年的故事。庭院深深残花落,炎凉百态所看多。只是生该立于云颠之上衣不染尘的人何必沾染荷香坠入尘网,人间不值得,她也不值得。许长安、字流年,谁敢应你许的一世长安、浮生流年。—轻烟起、弥天景,惊鸿只一现。伊人默、叹浮世,衔霜归来去。—玄幻双时间线,万年前主万年后辅,两相穿插。
  • 寂寞英雄

    寂寞英雄

    《寂寞英雄》是一部表现家族恩怨和时代命运的革命题材,革命桐柏山太平镇淮源盛大商号的二少爷张世杰,长期坚持地下工作:由他引上革命道路的进步青年杨紫云和朱国柱,则被党组织安排从事秘密工作。战火纷飞的年代,相爱的人被迫分离。折磨着他们的,不是国难家仇的现实中彼此天涯相隔,也不是为共同的信仰不得不压抑下的刻骨相思,而是对方敌友莫辨、扑朔迷离的身份,是阴谋算计中的爱恨两难,亦是多难人生中那难以把握的命运。
  • 复仇之恋,冷妻的圈套

    复仇之恋,冷妻的圈套

    她带着姐姐的仇恨来到A市,目的就是为了惩戒那些让姐姐曾经痛苦的人,她一面扮演着无辜柔弱的样子博取信任,一面变身狠戾无情的恶魔暗施诡计。当她的目的即将达成,她却发现自己怀孕,在盛大喜庆的婚礼上,她的身份和目的被揭穿,可是为什么面对他痛苦的目光,她居然会觉得心痛?
  • 寒门医妃:皇子要种田

    寒门医妃:皇子要种田

    她一朝穿越就背负偷人的骂名,被极品亲戚设计陷害。未婚夫是个断袖还不断败坏她名声,且看她使劲绝招,将这些极品一一踩在脚下。随手救了一个长得好看却是个盲人的男人,得到了一大笔钱,本以为美滋滋的小日子就要到来。谁料!这个男人就紧追她身后不放!!等等,这个男子居然还是个皇子???
  • 将夜

    将夜

    与天斗,其乐无穷。……
  • 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这是一本关于为读者解决人生路上的困惑的励志类通俗读物。本书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诠释了幸福、勇气、心态、信念、梦想等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着力于为读者解决人生路上的困惑、纠结和苦恼。让每个人都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和现实状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者荣耀花式CP大全

    王者荣耀花式CP大全

    这是一个随缘更新的坑。我们逗比着谈谈恋爱。更新真的很佛。重点:谈恋爱我们是认真的,搞笑当然也是认真的,比清蒸还真。CP多不多啊?多!必须多...的吧?的吧?书名仅供参考。我佛一点更,你们大家佛一点看,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