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6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钱理群

台湾歌手罗大佑经常来上海,他有一首凄迷感伤的《上海之夜》:

柔情万种,本色难改

胭脂内的你难解的胸怀

洋场十里,华灯凄迷

难以抗拒的是你唇上的吻,眼中的雨

今宵风采,一夜千载

昨夜多愁善感,明晨虚无缥缈,无常的上海

罗大佑唱得婉转而多情,他似乎是在歌唱一位美丽的上海女子,也似乎是把上海比喻为这样一个“柔情万种”的女子。这种比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盛行起来,时间过了六十多年,当上海又一次以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这个比喻又一次会从有关上海的记忆深处跳出来。老上海,新上海,为什么都有一种强烈的女性的气息和魅力?

但假如换一个词“摩登女郎”,那含义似乎就不一样了。“摩登”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这个词来自英文,原意是指“现代”。现代这个词,至少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新的生产方式(大工业的、机械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众多工人、雇佣劳动者在那里干活),一种是新的消费方式,摩登这个词后来专门指后一种,是和消费领域有关的,而把前一种生产领域的抹掉了,隐去了。但是如果要完整地理解摩登世界,最好能把这个生产领域的意义加上去,也就是说,繁华的大都市旁边,有无数个卓别林电影里的工人在那里。就好像我们在中学的时候解几何题一样,我们得添加几条“辅助线”,才能完成一道证明题。

已经中国化了的摩登这个词作何解释呢?查《新华词典》:“摩登,英语音译词,最新式、时髦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摩登,指合乎时兴的式样:时髦。”《汉语大词典》:“英语modern的译音。现代的、合时的;新奇时髦的。”

合时的,用另外一种说法来讲,叫作赶时髦,当然不好听。摩登这个词,也常常用于贬义的,当我们说这是一个摩登女郎,可能有贬义的成分。而“新奇”,是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的看法。现在几乎人人家里都有电话了,所以没有什么新奇感了。可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市民的电话是摆在小客厅里的,为什么呢?因为,要让客人看到我家有电话!因为当时打电话很可能不是因为有事情,而是为了玩这个新奇的东西。

上海摩登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个简单的回答是洋人带来的,中国人从洋人那里学来的。那么洋人为什么要把这种摩登的生活方式带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添加几条“辅助线”,从生产角度来讲,而不是从消费角度来讲。

我们总有一个偏见,以为是在洋人来了上海之后,因鸦片战争而签订《南京条约》及《五口通商章程》后,上海正式开埠,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通商口岸,是在租界在上海出现后,上海才繁荣起来。这之前的上海仅仅是一个小渔村。这是偏见。

上海在开埠前,已有很长时间的繁荣期。1680年,康熙决定开放海禁,对外做生意合法了,上海当时使用的运输工具是沙船,这种船的数量达到1万多只,上海港口的年吞吐量有300万吨。东北的大豆来了,上海的棉布出去了,南方的茶叶到北方去了。当时的上海港,已经在世界港口中名列前茅了。

有了这个前提,洋人才看中上海。1842年,英国人来了,当然不是搞文化建设的,而是来做生意。上海对于他们而言,是深入中国腹地的战略要地。英国的商船来了,然后,上海的第一次大移民出现了,广东那里的中国人纷纷来到上海当船夫。后来洋船越来越多,沙船运输开始萎缩了,靠沙船吃饭的人渐渐没活干了,这以后出现了“小刀会”起义。

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洋人头痛:中国腹地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不太需要洋货,倒是中国的商品,比方说茶叶买卖很红火。这样下去,贸易会出现逆差。英国政府最后还是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联合中国人一起做生意,让一些中国人也发财。这就形成了一个买办阶层。买办是一个接力棒,向中国腹地渗透。另外一个方法是,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可这就有点困难了。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让中国人认同,这是现代的、文明的、更好的生活方式。

历史给了洋人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太平天国起义军席卷南方,直指北方,财主们怕了,卷着所有的财产来到上海,大量的钱也来到上海。穷人受不起战乱之苦也来上海,就等于来了雇佣工人。随后,中国社会越来越动荡,满清覆灭了,遗老遗少往上海跑,都带着钱来。军阀混战,走马灯一样,军阀的家属觉得到上海来比较安全,军阀抢来骗来偷来的钱也拿到上海来。这些人一来,上海就得多造房子,有一个洋人叫哈同,在上海建了一个著名的哈同花园,这人是靠什么发家的?房产。更重要的是,上海聚集了这么多的钱,钱用来干啥?买地当地主是不可能的,那就投资做生意,不会做生意的,就炒股票。这样上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本来仅仅是一个买办阶层,现在,慢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民阶层。穷人来到上海,可以当工人,做佣人,也可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不过不是去消费,而是被消费,比如当舞女。

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一本书,名字叫“上海摩登”,副标题是“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李欧梵的著作。此书的汉译本首先在香港出现,2001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了大陆简体字本,很受欢迎。李欧梵也在中国各个学校频频演讲,出镜率非常高。他演讲的一个题目是“重绘上海地图”,这也是他这本书第一章 的章名。

如何描绘一张上海的地图呢?

首先是外滩建筑。1852年有英领事馆,1927年有海关大楼,1923年有汇丰银行,1934年有国际饭店,24层高的饭店在当时是很新奇的。一个外乡人到上海来旅游,最想去的地方大概是外滩吧。

接着是南京路上的百货大楼,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李欧梵说:“如果说外滩是殖民势力和财政的总部,那么由外滩而西的南京路就是它的商业中枢。”

然后是霞飞路,这里是法租界。法租界拒绝商人在住宅区开工厂,这里多的是咖啡馆,还有著名的出版社,所以是文人聚集的地方。

再次是舞厅。当时的百乐门舞厅是很著名的,据说那里的地板很有弹性。跳舞成为时髦,而追逐舞女也成了浪漫的事情。一本外国人写的《上海概览》这样说:“快乐,杜松子酒,爵士乐。上海的一切都是无拘束。伴舞女郎,一毛钱到一美元,她们亲亲热热;俄国的,中国的,日本的,朝鲜的,欧亚混血的,有时还有其他的。”这概览写得有点像广告,是招引外国人到上海来消费的。

上海的消费场所还有跑马厅、电影院等。电影的吸引力非常强,是恋爱中的人们非常乐意去的地方。向异性表达爱慕的方式之一就是请对方去看电影,这风气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崇拜电影明星的风气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就很兴盛。

这是一张摩登上海的地图。这是享受的上海、消费的上海、让人惊奇的上海。这里有一些人的温柔乡,让他们由衷赞美上海的多情、上海的现代文明和上海的高雅艺术。但也让另外一些人看不惯这里面的恣意享乐和放荡不羁。也有一些人既被这里面的温柔多情所吸引,又被这里面的金钱崇拜和少情寡义所伤害,苦恼得很。被称为新感觉派的作家大多有这种苦恼。不同阶层、不同地方的人对摩登上海的看法总是大相径庭。罗大佑感慨于“上海之夜”的柔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歌星周旋唱《夜上海》,旋律和节拍是轻盈的,歌词却是别样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但穷人在哪里呢?摩登上海地图没有标明穷人的区域。穷人从河道上漂过来,一条是苏州河,一条是肇家浜,然后上岸,住了下来。肇家浜岸边,也有让人新奇的建筑,叫“滚地龙”。就是拿木棍和草席搭的小窝棚。工厂在哪里呢?浦东有工厂,北面杨树浦那里有工厂,我们应该记得夏衍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包身工”,说的就是那里日本人开的纱厂里的工人。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十五六世纪封建制下的奴隶!黑夜,静寂的、死一般的长夜。不过,黎明的到来还是无法推拒;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类文章,有些人不爱读,工厂和穷人的生活也不如摩登上海更有趣味,但这是理解上海摩登这道几何题必须添加的“辅助线”。要不然,南京路上四大公司的产品是哪里来的就搞不清了。

同类推荐
  • 老清华

    老清华

    《民国趣读 老清华》是追忆当年老清华的文字集纳,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冯友兰、潘光旦、陈岱孙、孙锡三、梅祖彦、张申府、马约翰、梅贻宝、费孝通……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清华的校史、民国时期的历任校长、生源、课程设置、教师风范、校舍环境以及当时校内、校外学生参加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文章即可让我们看到当年是什么样的学子考到清华、什么样的俊才站在教室里讲台传道授业;这些学子这些老师,在那个风急浪涌的时代,他们经历了什么,见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们有怎样的情感情怀,又有什么样的一生。他们的记述就像爬满记忆之墙上的藤蔓,让我们能更好了解清华的过去,更好了解清华之所以来,他们曾经生活在清华的过去,在那个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人生里最美好的时光,他们是亲历者,在他们笔下,有家事的细琐,有国事的波澜,如今去读,情景犹如历历,这些情景连缀成锦,让那段时光变得华丽有光彩。
  • 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当你的工资跑不赢通胀、当你因为拼爹无力生存艰难、当你背负巨额房贷拼命挣扎的时候,还要面对有毒的空气和食品,你是不是觉得,在中国活下去需要强大的勇气?是公平的教育、完善的福利、安全的养老,还是反腐廉政、缩小贫富差距?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本书在全面、系统阐述文化创意旅游基本理论基础上,首次以重庆为视角,对重庆创意旅游综合体、旅游主题街区、动漫旅游及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内容翔实、案例丰富,创新性较强,是一部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著作。
  • 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再现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日语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同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日语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日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从微观上了解其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主要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形式以,达到认识日本文学本质的目的。
热门推荐
  • 不就是修了个仙么

    不就是修了个仙么

    叶小凡躺在较为平坦青草地上,睁大着双眼……
  • 梦的禁区

    梦的禁区

    一个普通的男孩,机缘巧合下进入了梦的禁区,遇见截然不同的三个女孩,改变了她们的命盘,见证了她们在天地间画出的传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海神之源

    海神之源

    恶魔出世,海神封印,他不屈于命运,出身低微,但微笑面对人生,一次意外出门打渔,得到海神传承,从此一飞冲天,志与天空试比高。
  • 魄花轮回录

    魄花轮回录

    众仙家看着天空中那片五颜六色的鸟群,不由纷纷感叹道:“此乃大吉,大吉啊!”他对她宠溺一笑,心中道:瑶瑶,这一世我不会在放开你了......这一世?难不成还有下一世?免了吧!你这一身桃花煞折腾得我够呛!我这桃花煞想必就是前世欠你的债,除了你,任何女子我都沾不得,所以我只能来货害你了.江瑶扯了扯嘴,瞬间无话可说.至昨夜她离开蟠桃园后,岩凌便去了月老庙,他自觉欠莫夕瑶太多,便想着斩断自己与她之间的情线,不料想那三生树上突然开了两朵三生花.三生树上三生花开,那是御魔剑都斩不断的姻缘.
  •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历史的底牌

    历史的底牌

    从秦始皇身世的由来,到传国玉玺的下落之谜;从宋太宗弑兄悬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谜……本书汇集了大量历史上悬而未决的悬疑谜案,作者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对诸多民间的秘闻传说进行了整理,试图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知识性、探索性同民间传说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汇集关于历史悬疑的各种说法,给出独到见解,让你在前人众说纷纭的观点中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真相。
  • 异世魔君

    异世魔君

    牧影语录:“争霸天下,难度简直弱爆了,现在我活着只有两件事要做——征服一切,一切征服”。
  • 重生金曲时代

    重生金曲时代

    人们都喜欢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称作金曲黄金时代,可时光难复,留下的也只是不变的旋律。一台老式的收音机,一根长长的天线,一遍遍永恒的经典。歌便是故事,歌曲的世界,尤难反复。
  • 凡魔易

    凡魔易

    天地行,走万道。路无痕,险无尽。是非地,明己身。正与邪,何论之。先入阴山后分离,虫蛊控人逼叛乱...这个故事很无聊,真的很无聊,作者本人强烈建议不要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