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000000034

第34章 解读《檀香刑》(2001,长篇小说)(1)

莫言自说:

《红高粱》的背景是抗日,《檀香刑》的背景是抗德,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高密东北乡,这是类似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檀香刑》是《红高粱》的姊妹篇。《红高粱》我最得意的是“发明”了“我爷爷”、“我奶奶”这个独特的视角,打通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障碍,也可以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方便之门。因为方便,也就特别容易被模仿。后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的小说就很多了。《红高粱》歌颂了一种个性张扬的精神,也为战争小说提供了另类的写法。但《红高粱》作为一部长篇,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结构,因为写的时候就是当中篇来写的,写了五个中篇,然后组合起来。《檀香刑》在结构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在语言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具体地说就是借助了我故乡那种猫腔的小戏,试图锻炼出一种比较民间、比较陌生的语言。

酷刑的设立,是统治阶级为了震慑老百姓,但事实上,老百姓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狂欢节。酷刑实际上成为了老百姓的隆重戏剧,执刑者和受刑者都是这个独特舞台上的演员。因为《檀香刑》的写作受到了家乡戏剧的影响,小说的主人公又是一个戏班的班主。所以我在写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写戏,甚至是在看戏。戏里的酷刑,只是一种虚拟。因此我也就没有因为这样的描写而感到恐惧。另外我在《檀香刑》里,有大量的第一人称的独白,那么我写到刽子手赵甲的独白的时候,我就必须是赵甲,我就必须跟随着赵甲的思维走笔。赵甲是大清朝的第一把刽子手,在他们这个行当里是大师级的人物,他是一个真正的杀人如麻的人,当我试图着描写他的内心世界时,我应感到,杀人,在他看来,实际上是一次炫耀技巧的机会,是一次演出。因此,我之所以能够如此精细地描写酷刑,其原因就是我把这个当成了戏来写。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

■谢有顺

1.刽子手哲学

《檀香刑》主要写了一个著名而阴郁的人物——赵甲,他是赵小甲的亲爹,眉娘的公爹,孙丙的亲家,也是袁世凯的座上宾,曾受过慈禧太后和皇帝的嘉奖,更重要的,“他是京城刑部大堂里的首席刽子手,是大清朝的第一快刀,砍人头的高手,是精通历代酷刑,并且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专家。他在刑部当差四十年,砍下的人头,用他自己的话说,比高密县一年出产的西瓜还要多”。但这个冷酷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最初在他的家乡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连他的儿媳眉娘,也直到半年后才知道自己的公爹真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大家都称他为赵姥姥。

以刽子手作为中心人物的小说以前有过,广泛意义上的刑罚主题在小说界也非常普遍。为什么《檀香刑》尤其令人瞩目呢?是莫言比别人更精细、更冷静地写出了刑罚的全过程,还是因为莫言在小说中所作的语言和结构上的探索?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也已经有了许多人对此作了论述),但我想,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莫言写出了刽子手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可能有的内心风暴,或者说,莫言让我们看到了刽子手的灵魂,并建立起了一种我称之为“刽子手哲学”的文化。而在过去,小说家笔下的刽子手,至多不过是个杀人工具而已。

为此,莫言把赵甲推向了极致。“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凉气,隔老远就能感觉到。”他“偶尔上一次街,连咬人的恶狗都缩在墙角,呜呜地怪叫”。赵甲不是一般的刽子手,而是刽子手中的精英,“刽子手行里的大状元”,甚至是刽子手精神传统在清代的完美化身,它精湛的技艺为刽子手这一古老而卑贱的职业书写了新的辉煌。其最高境界之一,就是他为六君子行刑的那次,“他感到,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屠刀”是杀戮文化的象征,“人”是杀戮文化实施的对象,这二者“融为一体”之后,它固有的残酷性似乎消解了:杀人成了一种艺术。如同尼采说邪恶也可能被浪漫化,我想,在看客眼里,残酷也会是一种美。莫言或许要探讨的正是,当杀人成了一种职业,并且由这种职业又生出了一种敬业精神之后,人性(刽子手和看客)会发生哪些重要的变异?

刽子手的眼光为莫言审视人这一实体存在找到了另一个崭新的视角——莫言似乎习惯了以非常人的视角来写人。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一直到这部《檀香刑》,他的作品里一般都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人,如傻子、弱智儿等,包括《檀香刑》里的赵小甲,也是类似的人物。莫言一般应用超感官和幻觉的手法,把他们所观察到的奇特的成人世界加以放大,使之在小说中起到应用常人叙事所达不到的效果。感觉的通透和恣肆,一直是莫言的优势。但这次莫言叙事的重点没有放在赵小甲身上,而是更多地站到了刽子手赵甲的角度上。

刽子手眼中的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呢?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经过了四十多年的磨炼,赵甲已经达到了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刽子手赵甲眼里,人不再是那个有情感、道德、意志和价值判断力的复杂个体,也不再是所谓的“万物的灵长”,他被还原成了一个纯粹物质的人,或者说,人的物质性(“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是刽子手唯一关注的人的特性,他眼中的人与动物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区别。有意思的是,就在这点上,刽子手对人的态度与专制君主对臣民的态度达到了完全的一致。专制者为了达到他对臣民的绝对统治,总是希望消灭臣民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让他们都成为一个个物质性的人,动物性的人,这样他就可以随意支配和生杀了。所谓的奴隶,不就是丧失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只剩下物质性和动物性的人么?

赵甲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疯狂地热爱上刽子手这门职业。“别人瞧不起我们这一行,可一旦干上了这一行,就瞧不起了任何人,跟你瞧不起任何猪狗没两样。”他甚至劝自己的儿子赵小甲说:“我的儿子,你就准备着改行吧,同样是个杀字,杀猪下三滥,杀人上九流。”对赵甲来说,杀人是一门神圣的技艺。从他制作刑具到行刑过程的细心、讲究、要求尽善尽美这点看,他是把行刑看作是一次美学表演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实现自身最高价值的理想途径来追求的。他的工作是为了配合专制者对它的臣民的统治,也为了迎合专制君主和大臣们的欢心——而要讨他们的欢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如何把杀人这活做得漂亮。赵甲为此找到了秘诀:首先是把犯人看作物质人,“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接着再把自己也降低到没有感情的物质人的水准上,“作为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庄严的执刑台上时,是不应该有感情的。如果冷漠也算一种感情,那他的感情只能是冷漠。除此之外的任何感情,都可能毁掉他的一世英名”。最后就是进入“屠刀与人,已经融为一体”的境界。至此,一套物质意义上的杀人美学带着某种诗意悄悄地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刽子手的重要性也似乎变得不言而喻。

“其实,你干的活儿,跟我干的活儿,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国家办事,替皇上效力。但你比我更重要。”刘光第感叹道,“刑部少几个主事,刑部还是刑部;可少了你赵姥姥,刑部就不叫刑部了。因为国家纵有千条律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你那一刀上。”

赵甲自己也在袁世凯面前骄傲地说:

小人斗胆认为,小的下贱,但小的从事的工作不下贱,小的是国家威权的象征,国家纵有千条律令,但最终还要靠小的落实。……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不能缺了刽子手这一行。……为盗杀人,于理难容;执法杀人,为国尽忠。

这大约就是刽子手哲学,它恰好暗合了中国数千年专制社会所实行的政治哲学。在专制社会里,以国家的名义杀人,无论它有怎样堂皇的理由,其利益最终总是指向专制者自身的,与维护社会正义无关,因为罪与非罪的界限掌握在他们手里。比如,古代有“反贼”,近代有“反革命”,又有几个不是冤死者?“才行反时者死无赦”(荀况),法家这种冷酷的统治思想,才是各个历史阶段专制政权真正所青睐的。尽管中国号称是一个儒学大国,但其统治,从来推行的都是儒表法里——统治者只不过是用儒来实行愚民政策,使之驯服地做奴隶,背后则实行法家的不择手段、钳制舆论的专制统治,无“仁”可言。

2.酷刑教育

专制社会的政治哲学最集中的体现之一,就是酷刑制度。

酷刑对民众的震慑力是无与伦比的,它的目的是令统治者治下的臣民不敢造次,而终日活在恐惧之中。按照哈维尔的研究,恐惧正是专制得以实施的基础。造成恐惧的原因,除了精神高压之外,主要就是指肉体的残酷折磨,直至消灭。因此,酷刑(包括现代社会还大量存在的令人发指的刑讯逼供等)一直在人类的专制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莫言选择这个题材作为探索中国人历史和现实的解码口,的确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最漫长的酷刑历史传统的国度。而鲁迅则在20年代便说过,别国的硬汉之所以比中国的多,是因为我们的监狱比别人难坐。

奴隶们受惯了“酷刑”的教育,他只知道对人应该用酷刑。……要防“奴隶造反”,就更加用“酷刑”,而“酷刑”却因此更到了末路。到现代,枪毙是早已不足为奇了,枭首陈尸,也只能博得民众暂时的鉴赏,而抢劫,绑架,作乱的还是不减少,并且连绑匪也对于别人用起酷刑来了。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都会嚷起来的,现在却只如见了日常茶饭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着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鲁迅:《南腔北调集·偶成》)

从酷刑的发明、创造、实施,到看客的恐惧、叫嚷,统治者快意的笑声,再到刽子手“靠卖死人的干腊给人入药维持生活”,这一切,在古代的政治社会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它有效地维持着专制机器的顺利运行。酷刑最大的功能,是为臣民树一个榜样,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犯上作乱的念头,否则已经有了先例。这也是酷刑为什么总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执行的原因。慢慢地,酷刑的功能也开始多样化起来,它不仅具有教育功能,以此威慑那些试图造反的人,许多时候它还成了统治者自我娱乐的项目。一个酷刑,见出的是政治的黑暗,民众的运命。

莫言算得上是一个对酷刑描写有特殊偏爱的人,他在《红高粱》里写了剥人皮,在《檀香刑》里写了凌迟、腰斩、檀香刑,等等。尤其是《檀香刑》,莫言以他异乎寻常的坚强神经,极尽描写之能事,光凌迟,一刀一刀地写,就足足写了二十几页,而檀香刑,整个过程则拉得更长。有不少人(主要是女性读者)不断地就此指责莫言,认为他对肉体被残酷折磨的迷恋,是一种怪癖和阴暗心理;他们尤其不能接受莫言在行文中那种津津乐道的样子,认为这样的描写一旦丧失了必要的批判性,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作者是在玩味这些。这样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更愿意把莫言铺陈这样恣肆的酷刑场面,理解为他是想由此设置一个人性的实验场,以检验人承受纯粹肉体痛楚的能力,进而窥见刽子手的冷酷性,以及围观群众和官员在面对残酷时的各种反应。从另一面说,这何尝不是对专制、暴政、野蛮和看客麻木、冷漠心理的有力控诉呢?

书上说凌迟分为三等,第一等的,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二等的,要割二千八百九十六刀;第三等的,割一千五百八十五刀。他记得师傅说,不管割多少刀,最后一刀下去,应该正是罪犯毙命之时。所以,从何处下刀,每刀之间的间隔,都要根据犯人的性别、体质来精确设计。如果没割足刀数犯人已经毙命或是割足了刀数犯人未死,都算刽子手的失误。师傅说,完美的凌迟刑的最起码的标准,是割下来的肉大小必须相等,即便放在戥子上称,也不应该有太大的误差。这就要求刽子手在执刑时必须平心静气,既要心细如发,又要下手果断;既如大闺女绣花,又似屠夫杀驴。任何的优柔寡断、任何的心浮气躁,都会使手上动作变形。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因为人体的肌肉,各个部位的紧密程度和纹理走向都有不同,下刀的方向与用力的大小,全凭着一种下意识的把握。师傅说,天才的刽子手,如皋陶爷,如张汤爷,是用心用眼切割,而不是用刀、用手。所以古往今来,执行了凌迟大刑千万例,真正称得上是完美杰作的,几乎没有。其大概也就是把人碎割致死而已。所以愈到近代,凌迟的刀数愈少。延至本朝,五百刀就是最高刀数了。但能把这五百刀做完的,也是凤毛麟角。刑部大堂的刽子手,出于对这个古老而神圣的职业的敬重,还在一丝不苟地按照古老的规矩办事,到省、府、州、县,鱼龙混杂,从事此职业者多是一些地痞流氓,他们偷工减力,明明判了五百刀凌迟,能割上二三百刀已是不错,更多的是把人大卸八块,戳死拉倒。

同类推荐
  • 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徐志摩诗文精选

    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徐志摩诗文精选

    这是一本徐志摩的作品诗文集。他的诗歌既浸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愫,又受到外来诗潮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派的影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除了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内容包括生活感悟、旅行游记等。而本书精选了徐志摩的代表性诗作、散文、书信等,基本涵盖了徐志摩作品的精华,有助于了解徐志摩的作品与写作特点,从中感受到诗与文的魅力。
  • 燕园困学记

    燕园困学记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作品。2、回忆起北大的生活和师友,充满温情;对教育制度的思考深刻犀利;谈起自己读的书多维透彻。3、吴组缃、王瑶、孟二冬、钱理群、曹文轩、龚鹏程、孔庆东等师友,以不同视角,折射不同人生。内容介绍:本书是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的随笔集,回忆性质的集子包括“写人”、“记事”和“聊书”三辑,有对数十年来北大人事变迁的叙写,对学界名流轶事传奇的记录,还有文学名著书里书外的趣闻考索。文字简朴质直,刻写生动传神,别有一种冲淡隽永的韵味。
  • 北平

    北平

    郑振铎一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对中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所选作品,其内容几乎覆盖了郑振铎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书、旅行、交游、考古、收藏,写来都生动自然,回味长久。从中可以看出一颗热情的心灵。
  • 中国文人的活法

    中国文人的活法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作品集,收录有:《雪夜访戴潇洒一把—中国文人作秀,他算是领潮流之先者》、《不似人君何见畏?—孟老夫子的遗憾和无奈》等约40篇。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灰色的中山装: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灰色的中山装: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有的就是灰色的中山装:人在职场,身不由己》由冯广维编著。《有的就是灰色的中山装: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讲述了:草根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饱尝了草民生活的艰辛,经历了贪官污吏给社会带来的沉重灾难,所以立国之后便对贪腐官员实施了难以想象的残酷惩治,剥皮实草便是当时的杰作,一时间人们谈官色变,避之如虎。但人们一旦走上官位,便抛掉了恐惧,不遗余力极尽各种手段,疯狂地中饱私囊,哪怕是上刀山下油锅也在所不惜。晚年的朱皇帝大惑不解:贪腐犹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究竟所为何来?其实整个明朝,贪腐之风恐怕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最后甚至皇帝也带头大捞私财。
  • 带着系统穿时空

    带着系统穿时空

    公元1639年,崇祯十二年。这一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反叛明廷。这一年,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这一年,皇太极在关外磨刀,意图席卷中原。这一年,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当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末日。而这一年,何玄穿越于此世。带着情绪系统,一步一步变得更强。一拳灭千万清兵,一剑天下无敌。
  •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上清高上玉晨凤台曲素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次皇临

    次皇临

    玉皇大帝,在地仙界和灵山大战,战死,而如来同样战死,天庭易主,佛教易主重生在末法时代,玉皇发现自己被黑成{不可描述}为了重振玉皇大帝之名,为了再次夺得天庭玉皇在末法时代修仙修心,只待再次称帝
  • 师父总想套路她

    师父总想套路她

    她是21世纪天才神医,重生异世,被凶兽毁了容不说,还被一个从天而降的邪魅男人睡了?声名狼藉,被世人唾弃?是可忍,孰不可忍!且看她得逆天神器,习武炼丹,以阵入医,一手银针出神入化,一把手术刀鬼斧神工!是生是死,皆在她一念之间!可她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亦正亦邪,让世人又爱又恨!只有他,不管她是救人还是杀人,依旧待她如初,宠她,护她,不让任何人伤她一分!与他再见之时,他却一身雪衣换红妆——她笑:你即成魔,我便与你成魔,毁天灭地,生死不离!原名《邪医狂后:腹黑魔帝宠上瘾》
  •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凡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心田,一篇美言也会使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欢喜田园之彪悍小娘子

    欢喜田园之彪悍小娘子

    一觉醒来,身边围满了人老实巴交的父母,饿得面黄肌瘦的弟妹身心受虐的大哥一双双眼睛满含悲伤的看着她一家六口人,住着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上无半片瓦,下无一分田。更加悲催的是,每个人竟然只有一套破旧的衣服,连换洗的都木有!要不要这么穷啊?老天爷,你有木有长眼啊?!好吧!看她如何带着家人发家致富,扬眉吐气调教包子爹娘弟妹,教训贪婪可笑的二婶点醒妻管严二叔,反击势力张狂的堂兄堂姐拨开迷雾,让迷信又势力的奶奶,擦亮眼睛大丫的奋斗目标:吃饱穿暖,住上青砖大瓦房!大丫的斗争方针是: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不怕你来闹,就怕你不闹!只要敢来闹,就打到你怕为止!
  • 网游之无限食

    网游之无限食

    2333年,一个模仿了主神和无限流,让玩家在无数世界穿越的游戏横空出世。刘伟峰,一个意外穿越而来的二十一世纪普通人,进入这个游戏。原本只是想要吃遍无数世界的他,却无意中成为了一个大佬。
  • 三种向度

    三种向度

    本书诗歌作品集。作品分三部分,以“时代镜像”“灵魂的呼啸与细语”“隐秘柔情”三个篇名辑录了诗人的87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比较深的意向性思维,给人作法味不尽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