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4900000049

第49章 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16)

六十颗眸子穿过四十载星空

——《桥跨黄金城·自序》

选在这本《桥跨黄金城》里的六十篇散文,论风格,多为感性,但也不乏知性;论篇幅,有千字上下的小品,也有超越万字的长篇;论年代,则早自一九五二年的少作《猛虎与蔷薇》,晚迄一九九五年的近作《桥跨黄金城》,横跨四十余年,几乎和我的写作生命等长。这六十篇散文,选自八本文集,约占我散文总产量的一半,于我的散文艺术,有相当的代表性。

我写散文,比写诗要晚四五年。最初只把散文当作“诗余”,也就是副产品的意思,所以把第一本散文集叫作《左手的缪斯》,言下之意,诗,才是我右手的正业。没有料到,这左手的副业后来却愈操愈顺,竟然小藩蔚为大邦,颇受欢迎。不过也有一些朋友,只读我的散文,绝不提我的诗。和这些“诗盲”奇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倒也很合作,绝口不提自己的诗,好像一首也未写过。

当初把自己的散文称为“左手的缪斯”,意在自谦,又说自己是“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不料论者渐渐相信此说,把我说成“以诗为文”。终于我不得不出面澄清自己和散文的关系:不是经营殖民地,而是建国。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的序言里我说;“散文不是我的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真一,世界就不成立体。正如佛洛斯特所言:‘双目合,视乃得’(Mytwoeyesmakeoneinsight.)”。

散文与诗,乃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支柱,所以诗文双绝乃古代文人之美谈。西方文学,尤其是到了现代,只把小说、诗、戏剧放在正宗主位,至于散文,则似乎可有可无,评论家更少垂青。受了西化影响,国内竟有少数作家,认为散文不算文学,真正是“蟪蛄不知春秋”了。我一直认为散文乃文学之大道,写作之基础,并且指出:“散文是一位作家的身份证。”所以我创作散文的努力,不下于诗,并且认为一位有抱负的散文家不能自囿于小品文的轻工业,也要发展长篇巨制的重工业。晚明小品固然娱人;韩潮苏海才是大业。

近年常接大陆的读者甚至学者来信,说是想多读我的作品,却买不到书。现在可喜人民日报出版社为我编选出这本散文选来,特写此序,作为对于他们盛情的迟复吧。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于高雄

四度:文学的地理拼图

——《与海为邻·自序》

大约从二十岁起,我这一生在文学上开辟的空间,前后共为四度。年轻的时候我自诩“右手写诗,左手为文”,并且把第一本散文集叫作《左手的缪斯》,显然以诗为正果,而以文为副业,至于评论与翻译,则更为余事,可以交给第三只手了。后来发现这左手的副业,虽未刻意插柳,竟也渐自成荫,乃悟诗文双管皆为汉魂所附,宜乎齐下,求其两全。所以我在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的自序里说:“散文不是我的诗余。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正如佛洛斯特所言:‘双目合,视乃得。’(Mytwoeyesmakeoneinsight.)”

在中国传统里,写诗、写散文,都是文人的当行本色:许多文人未必诗文双绝。至少也是双管并搦,不致偏行。唐宋八大家里,至少有五家称得上双绝。这现象,在西方就少见了。至于评论与翻译,作家行有余力,固然可以兼差,但毕竟是学者用力的范围了,至少对作家是半述半作的边区。诗、散文、评论、翻译,正是我经营文学的四度空间。四者之间因为用心的方式不同而有差异,但是有一种精神一以贯之,便是我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中国文学一代代的传承像接力赛,我手中的这一棒是远从《诗经》、《楚辞》,经由李、杜、韩、柳、欧、苏一路传来,棒上还留有他们的掌温,不能在我的手中落地。

诗是我的初恋,也是我一生的罗曼史,眼看她已经与我白头偕老了。不对,只是诗人老了。诗,仍然年轻,在这多变而又速变的时代,都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了,诗,仍然是折旧率不能欺负的东西。

《与海为邻》是我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自选的诗选,其中的一百四十多首作品,依年代顺序,分别选自我的十六本诗集,无论在题材、诗体、风格与写作的时空背景各方面,都颇具代表性。我一生写诗,迄今产量约为八百四十首,选入这本《与海为邻》的占了六分之一。

我是二十一岁那年(一九四九)在厦门上船,告别大陆的。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我曾去美国念书、教书,前后五年,后来又去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达十一年,其余的悠悠岁月都在台湾度过。生命的地理拼图,有两块大陆、一座岛、一座半岛;诗作约分布是:旧大陆时期只留下三两首少作,因为我在离开故土的前一年才写起诗来;新大陆时期得诗五十六首,香港时期得诗一百七十首,其他的诗则都在台湾写成。《与海为邻》所选各时期作品的数量,除旧大陆时期是例外,余皆合乎实际的比重。

题材与风格的发展太过纷繁,而论者已多,在此不拟自剖。诗体则比较客观,不妨略述。我写新诗,是从新月派的格律诗入手,久而病其单调、拘谨,转向句法、韵式、分段、回行各方面寻求变化,却始终不曾“变节”,向所谓自由诗投降。自由诗之误解、误用,乃当今新诗之沉疴,病情是有自由而无诗。格律诗的毛病是拘谨,相反地,自由诗却病于散漫。当初新诗人改写自由诗,是要跳出格律诗的“韵文化”,不料矫枉过正,又纷纷堕入了“散文化”。我早期写诗,多为整齐分段,后来发现,分段虽有整齐、工巧、清晰之功,却不如全诗(尤其是长诗)一气呵成,不加分段时,那种累积的分量与伸缩的弹性。我后期的诗不分段的渐多,就是想在诗艺上把中国的古风与西方的无韵体融于一炉。

我写散文比写诗要晚七八年,开始只当它是“诗余”的骋笔,未曾预期它会与诗齐驱。几经放蹄驰骋,作品渐多,风格崭露,才发现这种文体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尚有广阔的沃土可以开发。于是我双管齐下,一方面探索新的文体,锻炼新的语言,一方面在观念上鼓吹革新,发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类的文章。其结果,我在散文上虽然起步晚了几年,但是凭了诗的巧力,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竟然进展较快,功力早熟。

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我指出当时(六十年代初期)积习已久而迄仍流行的三种病态散文:伪学者的散文(又分西而不化的洋学者文体与文白夹缠的国学者文体)、花花公子的散文、皖衣妇的散文;并且鼓吹兼顾弹性、密度、质料的现代散文。

所谓弹性,不仅是指句法的长短相济、正反互补,节奏的可快可慢,音调的可重可轻,也指语言的兼容并铸。口语的自然生动当为白话文的基调,如能佐以文言的严整简洁,英文的主客井然、虽长不乱,甚至俚语的偶然穿插、亲切坦率,文体必然多元而富弹性,不致沦为单调、刻板。其理正如多元合金往往胜过单纯金属。

知性与感性的把握与调配,也是散文的一大艺术。知性重客观,感性凭主观。知性重分析,感性凭直觉。知性要言之有物,持之成理,感性要言之有情,味之得境。散文佳作往往能兼容二者,而使之相得益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公文,却写得真情流露;杜牧的《阿房宫赋》显为美文,却由感性转入知性,以史为戒,力贬奢华。而同一散文大家之作,知性与感性的比重也变化多姿。例如苏轼论人之作,《晁错论》绝少抒情,至于《范增论》、《贾谊论》、《留侯论》,则抒情一篇浓于一篇。《方山子传》又别开生面,把抒情寓于叙事而非议论。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五记,却在抒情文中带出议论,其间情、理的比重各有不同,但知性与感性均有交汇。

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急于说教或矜博,读来便索然无趣。而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纵情,便是只解滥感,也令人厌烦。其文不少所谓“散文诗”或“美文”之类过分纯情、唯感,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空洞情调,结果只怕是美到“媚而无骨”,雅到“俗不可耐”。这种阴柔的风气流行于我年轻时代的文坛,所以早年我致力散文,便是要一扫这股脂粉气。我认为散文可以提升到更崇高、更多元、更强烈的境地,在风格上不妨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宏伟如建筑,而不应长久甘于一张素描、一幅水彩、一株盆栽。当时我向往的不是小品珍玩,而是韩湖苏海。我投入散文,是“为了崇拜一枝难得充血的笔,一种族厚如斧野犷如碑的风格”。

《满亭星月》是我自编的散文选,依文类性质,分为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杂文三辑,约占我散文产量的三分之一。

我写评论文章,多从创作者的立场出发,经验的归纳多于理论的推演,表面上是在写评论,其实是为自己经营的文类厘清观点,探讨出路。这些所谓论文,或论文体,或论作家,或自我剖析,或与人论战,或自动为人写书评,或应邀为人作序,短则三两千字,长且数万言。

早年意气风发,每见缪斯蒙尘,辄挺身而出,与人论战。后来觉悟,真理未必愈辩愈明,精神反而愈辩愈损,与其巩固国防,不如增加生产,多多创作。叶慈说得好:“与人争辩,乃有修辞;与己争辩,乃有诗。”一位作家多与自我争辩,有趣多了,也有益多了。

同时我又发现,概论未必宏观,写多了容易沦为空洞,甚至像入门的教科书。反而从专题切入,可以直探核心。许多精彩的评论都能因小见大,就近喻远,一发拈出,牵动全身。小题目往往需要大学问,正如旗子虽小,却要长风吹拂,才能展开。

中年以后,求序的人渐多,为人写序便成了我评论文章的一个新文体.也算是一种“遵命文学”吧。近三十年来,半推半就,我为人写序竟多达三四十篇,这些“无心之柳”已自成荫,两年前终于收集成书,题名《井然有序》。照例新书出版,喜气洋洋有如婚礼,写序人不论是不是证婚人,原则上也是一个贺客,怎能不讲几句祝福的话呢?但是贺客满堂,又有几个人会记得他的客套陈腔呢?为人写序,如果潦草成篇,既无卓见,又欠文采,那就只能视为应酬。反之,如果序言见解高超,文采出众,则不仅有助文学批评,更可当作妙文欣赏,不仅有助对该书的了解,更可促进对该文类或该主题的认识。因此,我的序言往往写成了书评,而贺客的身份也变成了诤友。

当前的文学批评,精警的实在罕见,比较流行的则包括下列三种。第一种可称“泛述草评”,论者所知不多,所见不深,而又无心或者无力用功探讨,于是浮光掠影,敷衍了事。第二种可称“情话呓语”,论者感情冲动,遣词奢华,加以存心溢美,所以少用分析、比较、引证,多凭直觉、印象、讹传,通篇颂扬的高调,简直成了散文诗。第三种可称“食洋未化”,论者多为专家教授,西学未必精深,中文往往不练,而所习多为美国学府新兴的理论,拿来套在中国文学的身上,不免削足适履,牵强附会,而搬弄流行的外文术语,解释既不透彻,翻译又不妥贴,往往陷于窘境。评论应该是一种澄清的过程,但是当前的不少论文却众说愈复杂,疏远了困惑的读者。

不称职的评论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通病:文笔欠佳。文学原是文字的艺术,评论家论来论去,无非一位作家如何用文字表达人生。但是评论家原则上也是一位作家,因为他评论别人如何使用文字,所用的也是文字。换句话说,他也是一种艺术家而非科学家:对于艺术,他没有豁免权。他既有权利来评断别人的文字,也应有义务来表现自己的文字已达水准。评论家的文字如果不出色,甚至不通,他有什么资格指点别人的得失?手低的人,真会眼高吗?试看《文心雕龙》或者《诗人列传》(TheLivesofthePoets),手低的人写得出吗?

《连环妙计》为我自选的评论集,依受评的对象分为诗、散文、绘画、翻译、音乐、其他等六辑,约占我评论产量的七分之一。

我这一生写诗虽逾八百首,但是我的诗不尽在诗里,因为有不少诗意已经化在散文里了。同样地,所写散文虽达一百四十篇,但是我的散文也不尽在散文里,因为有不少文情已经化在评论里了。说得更武断些,我竟然有点以诗为文,而且以文为论。说得耸动些,这简直是“文体乱伦”。但说得豁达些,不过是“文体贯通”。在写评论的时候,我总是不甘寂寞,喜欢在说理之余驰骋一点想象,舒展一点情怀,多给读者一点东西。这风格并非刻意安排,而是性情如此。我不信评论文章只许谨守学究气,不许流露真性情。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高雄中山大学

一个船长的航海日志

——《蓝墨水的下游·后记》

《蓝墨水的下游》是我的第五本纯评论集,里面的十一篇文章,除了《龚自珍与雪莱》,都是近五年来所写。《龚》早在十四年前就写于香港,当时我还在中文大学教书,宋淇把它纳入他所编的论文集《四海集》,与夏志清、宋淇、黄国彬的长文合出一书,由皇冠出版社印行。这些年来,我自己出了十几本书,却始终没有把这庞大如四川的长文收归版图。现在纳入本书,总算金瓯不缺了。

同类推荐
  • 红尘过往

    红尘过往

    这些成为历史的人物,照亮过夜空,温暖过岁月,让世人仰望……只是,上帝总是喜欢捉弄人间的才女,在感情的道路上,不会让她们一帆风顺,如愿以偿。总是折磨得遍体鳞伤,心力交瘁,比如石评梅,比如张爱玲,比如三毛,比如萧红,比如卓文君……她们如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星空,留下那粉红色的梦!
  •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

    名人传记丛书——弗洛伊德——从梦境中窥探人性:“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柳如是传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柳如是传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是诗人,也是画家。她天生娇媚动人,却偏生“不类闺阁”。虽沦落风尘,却敢与命运抗衡,要在乱世之中寻一知己,白头偕老。然而,她与宋征舆的少年之恋,与陈子龙的知己之恋,都成了过眼云烟。钱谦益虽给了她一个明媒正娶的名分,然国难当头,她为抗清义士慷慨解囊,出资招兵,夫君却做了清兵的降臣,让她理想幻灭。国破家亡之时,她在绝望之中自缢,伴随香消玉殒的是一曲令人扼腕的泣血悲歌。
  • 我是天生引诱者

    我是天生引诱者

    作者艾伦·弗里德曼受到英国记者戴维·弗罗斯特采访尼克松的启发,同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展开了深入的访谈。他与贝卢斯科尼相识三十多年,最终在2014年至2015年完成了十七个月的采访。贝卢斯科尼终于向世人彻底展现了他的私人世界。贝卢斯科尼出生在墨索里尼统治之下的意大利,白手起家,在二十多岁时便已是成功的房地产商人,接着涉足媒体、足球等投资领域,连战连胜,成为亿万富翁。在五十八岁的时候,他又成功竞选为意大利总理,成为意大利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而在人生巅峰之时,他又被各种指摘、诟骂、诉讼相随,俨然为当代欧洲最具争议的政治家。
  • 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全3卷)(修订本)

    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全3卷)(修订本)

    这部年谱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体系,包括他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政策和策略以及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等,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并尽可能地表现他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这部年谱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光辉历程,走到取得全国胜利。
热门推荐
  • 幸好有你陪着我

    幸好有你陪着我

    本书又名《丈夫的惊心往事》裸婚两年后,何静终于换掉家里最后一个大件,衣柜,在衣柜的夹层里,她发现了丈夫沈如平给她和她父母买的意外死亡保险,惊悸过后,她选择查找真相,没想到就这样一步一步揭开了沈如平的惊心往事…。
  • 迷路的青春也无悔

    迷路的青春也无悔

    富家千金非得要和钱对着干,隐藏身份体验生活。凭借着超强大脑,获得了考神的称号。风光无限,收获爱情。男友离世,让她彻底崩溃。她亲手扶持起来的好闺蜜,竟然背叛,将她踩入深渊。放弃嘛?不!带着仇恨!带着钱!卷土重来!从不以德报怨!不可能白莲花!女主唯一缺点就是败家!在她沉浸在复仇的快乐当中,那个熟悉的身影,竟然重新出现在她的订婚宴上。他竟然没有死,可是他们还能回到从前嘛?与此同时,一个个更大的阴谋逐渐展开。她的复仇之路,依旧不能停下。
  • 青葱岁月进行曲

    青葱岁月进行曲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我也有。我的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常中的小事,可是,每件事都值得我用一生去珍藏。因为那一刻我是我,有这最美丽的笑靥,最纯真的真心。嗯……真的,特别想写下来,让你们看到。希望我的青春中也有你们青春的影子。
  • 被灭霸收养的赛亚人

    被灭霸收养的赛亚人

    当某个龙珠平行宇宙的帝王弗利萨引爆了赛亚人所居住的贝吉塔星后,一个被母亲放置在逃生舱中的婴儿阴差阳错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遍地荒芜的泰坦星上,凝望着阴霾星空的宇宙计生委主任灭霸同志意外发现了一名泰坦文明消亡后的幸存者——一个屁股后面长了条尾巴的婴儿……“泰坦的幸存者,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儿子。”ps:和基友看完妇联四后的脑洞产物,因此一切以电影宇宙为准。
  • 凤岚倾天下

    凤岚倾天下

    宇宙洪荒初开,万千世界一方,一阵轰动,天地间动荡不安,只为谁不安,或谁辜负了谁……天下之间何为对何为错,错不在于执念之间,而是事在人为……“即使负了天下也不负你!”……
  • 我的能力会刷新

    我的能力会刷新

    岳昊拥有了很多能力如,透视,隐身,控制时间.....这些能力每二十四小时刷新一次,正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女神找上了他告诉他你需要建立起一只队伍去保护这个宇宙。于是岳昊就开始了救世主的人生,带着一群最不靠谱的人,干着最靠谱的事。简介无力,请多多支持。 建了个交流群717290777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

    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

    简·萨默斯是一位精神独立的中年女性,拥有令人艳羡的时尚杂志工作以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简在失去丈夫和母亲之后,对原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产生了质疑与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简结识了老人莫迪,两位女性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和改变彼此人生态度的关系。
  • 在厉先生怀里撒个娇

    在厉先生怀里撒个娇

    【甜宠第一萌宝第二打脸第三】上辈子穆安瑜又怂又软,被抢身份,被毁容貌,扫地出门乞讨为生,暗恋男神厉怀瑾一辈子无果,最后落得被人卖去。重生归来穆安瑜表示说什么也要手刃仇人,算清旧账,扫清成王道路上一切障碍,抱到男神!只是……没等她开撩,男神抱着娃主动走过来是怎么回事?萌宝:妈妈,买我送爹爹呀。
  • 龙珠聊天群

    龙珠聊天群

    某天,叶坤在家里用电脑看他最爱的漫画七龙珠,却被拉入了一个群号为龙珠的聊天群。群里的网名都是以七龙珠角色命名的,原以为这是简单的漫画读者交流群,却没想到这是一个真实的龙珠世界。叶坤穿越了!穿越到真正的龙珠世界。这可让叶坤高兴坏了,这下我就NB了,超级赛亚人我来了。什么?不是赛亚人?也不是那美克星人?叶坤发来了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