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2300000046

第46章 诗人自杀与诗歌的精神导引

——在一次诗人集会上的发言

不久前,居住在云南的诗人余地在家中残忍自戕,将身患绝症的妻子和出生不满百日的双胞胎置于无援的境地。联想到海子、戈麦、顾城和美国自白派诗人几乎是集体自杀的行为,诗歌与死亡的关系显得相当密切。这不得不引起诗歌从业人员的反思:诗歌可能会把我们引向哪里?或者,我们应该把诗歌引向何方?作为一种精神的职业,诗歌给写作和阅读它的人们带来什么?通过诗歌,生命的河流是涌向龙腾鱼跃的大海,还是流入荒芜枯寂的沙漠?什么时候,诗歌成了诗人砍向自己和他人头颅的菜刀、斧头?自杀是一个人对自己最严重的伤害了,在那些没有自杀的诗人中,是否也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自我伤害?

众所周知,诗歌是人内心情绪的表达和抒发。事实上,诗歌在表达和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参与了情感隐秘的酝酿,以难以觉察的暗示力影响着精神的生长和心灵运行的方式。其中,有一些情绪和意愿得到反复咏叹、渲染并逐渐强化,有一些情绪和意愿因为受到冷淡和歧视而萎退。因此,诗歌的写作和阅读都可能使人形成某种心理的定势,左右诗人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行为反应。可以说,诗人在创作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人格,涵养自己的气质。倘若我们认为心灵健康、灵魂升华比它的反面更有价值的话,诗人就不能不过问自己写作中隐含的精神导引的取向。

当我们细心过问诗歌中的精神指向时,就会发现,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着某些危险的陷阱和误区。

1.诗歌对现实苦难的放大,助长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感和无助感。

今天,已经没有人会相信完美的乌托邦了,接受存在种种遗憾和不幸的现实,成了生活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生活必然地交织着痛苦与慰藉、幸运与挫折,交集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对于人生的际遇,诗人是最最敏感的人群,但通常他们敏感的不是现实的全部。他们对生活负面的敏感远远超出生活的正面。他们对一朵花的凋谢比对它的开放要敏感一些,他们对一只小鸟的坠落比对它的起飞要敏感一些,他们对离别的悲伤比对重逢的欢乐要敏感一些,他们对贫寒的境遇要比对富贵的境遇敏感一些,他们对人去楼空要比儿孙满堂敏感一些,他们对孤独凄楚要比对和睦相处、亲密无间敏感一些。他们习惯咏诵悲伤、幽怨、寂寞、孤独和绝望,而不太自觉地去表达欢乐、祥和、亲善、慰藉。比起在黑暗中发现光明,他们更愿意在光明中发现黑暗。在诗歌特别是当代诗歌中,诅咒多于礼赞,哀叹多于歌唱,凄怆多于愉悦。

诗人的这种情感取向与诗歌本身的特质和传统不无关系,自古以来,诗可以怨,愤怒出诗人,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书写伤悲苦难之事,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弦。因此,诗人们往往要“为赋新词强说愁”,造作自己的情绪,过分地渲染生活悲剧的一面。殊不知,这种职业的追求隐含着陷阱。诗歌对悲凉愁苦情绪的着意造作,非但不能清除人内心灰暗的情绪,使心灵的天空更加晴朗,反而导致这种负面情绪的繁殖和积累,使心灵更加阴沉和壅堵。在不断加强的咏叹中,灰暗的情绪就像乌云一样集聚起来,愈来愈浓郁,最终可能将心灵覆盖。在诗人顾城和叶赛宁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伤悲、忧郁、柔软无奈的情绪在郁结着,化解不了:

我无法召回那凉爽之夜,

我无法重见女友的倩影,

我无法听到那只夜莺

在花园里唱出快乐的歌声。

那迷人的春夜飞逝而去

你无法叫它再度降临。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到,

愁雨绵绵,无止无境。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

早就已经不翼而飞,

心中只剩下冷却的感情,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叶赛宁:《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正是这种情绪最终使他们不堪承受生命的存在,以一种拒绝生命的方式来拒绝生活。

在阅读许多当代诗人的作品时,我感到有黑色素在沉淀。许多写得不错的诗篇,给心灵投下的更多是阴霾而不是阳光,给人的襟怀吹来的更多是凛冽的寒意而不是暖融的春风。

2.当代诗歌在放大现实苦难的同时,非但没有给予人们承担苦难和不幸的勇气,反而消解和打击这种勇气。它不是让人敞开胸怀全然地接受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而是企图拒绝和回避。

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达成某种和解,人才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从容地生存。和所有的文学活动一样,诗歌的写作本身就是诗人处理自身与现实关系的一种方式。然而,许多诗人非但不去自觉寻求与生活的和解,反而别有用心地挑拨人与现实的关系,使之变得更加紧张、对抗、破裂,似乎他们渴望看到的不是这种关系的和解,而是它的崩溃,因为这种悲剧性的结局正是诗意的追求所需要的。

如前所述,社会的不合理、人性的不完善,命运的不如意,自古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承担这一部分现实成为人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承担这一部分现实需要足够宽坦而通达的胸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拥有通达胸怀和坚忍意志的人,往往能够把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苦难当成对自己心灵高贵品质的验证,因此他们能够藐视和忽略生活中发生的挫折和不如意。然而,当代诗人缺少这种超迈的情怀,多愁善感的他们常常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与个人的社会命运过不去。他们在描摹人与现实的关系时,一方面肆意渲染了世道的黑暗和污浊,夸大了生活的苦难与人生的无奈;一方面又在打击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拒绝给予人精神的激励和加持,拒绝支付任何希望的曙光。在当代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太多失意的悲凉,太少英雄主义的豪情,古典诗歌流淌的豪迈的情怀和坚忍的意志,正在被人自觉不自觉地用硫酸消解。在被称为草根性诗人的杨键的诗中,充满着对生活无奈的悲叹,弥漫着黄昏的气息:

一只小野鸭在冬日的湖面上,

孤单、稚嫩地叫着

我也坐在冰冷的石凳上,

孤单、稚嫩地望着湖水。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就是两只绵羊,

正走在去屠宰的路上,

我会哭泣,你也会哭泣

在这浮世上。

——杨键:《冬日》

像一根带血的细绳子,

像一个抱着婴孩的穷母亲。

像窗玻璃上的泥点,

这是那片树林里灰斑鸠的啼声。

风大起来,

湖面昏暗、空阔。

仿佛我的生命

就要显露出来——

——杨键:《灰斑鸠》

诗人对自己生存勇气和信心的打击,最终可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脆弱的鸡蛋,而现实因此成了嶙峋的石头。意志的自我销蚀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自残行为,许多诗人虽然没有自杀的表现,但从他们灰暗消沉的面容可以看出,对诗歌的热爱已经深深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诗人余地的妻子身罹绝症,两个刚刚出生的双胞胎嗷嗷待哺。在这个时候,诗人最需要的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一种将苦难转化为欢乐的炼金术,但他所钟情的诗歌之神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他们的死亡可以视为对某种诗歌状况的警示,并不是所有倾向的诗歌都是生命必需的。某些部分自由的实现可能会导致所有自由的废黜。

诗歌中情绪泛滥与意志萎缩的结果,使精神贵族自任的诗人沦为精神的难民,原本还要救度别人的人反而最需要救度。

3.作为时代的见证,一个时期以来,诗歌的精神品质下降,非但没有给人类高尚的情操加冕,反而在嘲弄和耻笑这种情操。

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当代诗歌对精神价值的过度解构和祛魅,使人赖以支持自己生存的意义越来越少,生存本身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前景越来越渺茫,他们很容易走到断崖边上,面临虚无的渊薮。

一百多年来,由于诸神的退隐,人们不再仰望星空,诗人也回到大地,叙述尘土里的事情。对于中国的诗人来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他们还保持着一种眺望的姿态,他们踮起脚尖眺望着朦胧的地平线,期待星辰的升起,哪怕只是一颗流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人们便已经收回眺望的目光,并将其投注在身体及其所对应的事物之上。一个时期,身体写作蔓延全国,书写的部位也由上半身降到下半身。粗鄙化的书写一度泛滥(现在情况似乎有所改变),对超出身体特别是超出个体自身的情感关怀和价值投奔,采取一种嘲笑和戏谑的态度,诗人脸上流露出对形而上慰藉不屑的神情。对于生存的意义,当代诗人除了在解构和祛魅中寻找邪恶的快感之外,没有任何的建构。过度解构的结果是生存变得愈来愈荒谬和凄凉,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而死亡反倒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了。

诗歌的写作是直指人心的,诗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处理首先从人内心情绪的转化开始。当代诗歌对情愫的转化不是向上的升华,而是向下的排解和发泄。这种从天空到大地、从精神到身体、从上半身到下半身,一路向下的形而下的精神导引,隐含着绝望的结局。它把人们生存的根基彻底暴露在土地的表层,一旦遇上命运的暴风,一旦身体(形而下)层面的运作遇到挫折和难以克服的障碍,人就丧失生存的根基,他的心灵就无所凭借,显出了极度脆弱的品质。

有的人认为,诗人的自杀是可以原谅的,还有人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解释诗人自杀的意义,认为“天才的诗人可以对庸碌的尘世生活不屑一顾”;“诗人自杀以身殉道,用自己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虚空”。我想,对于已经自杀的人,别人的原谅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令人担心的是诗人灵魂里的良知原谅不了自己,因为自责和内疚而生活在地狱之中,不得安宁。我们也不应该在形而上的意义上高估诗人自杀的价值,更不要美化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当代诗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还是一些精神的浪子,谈不上什么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和皈依,也缺少祭奠某种崇高信念的献身姿态。像顾城、余地这样的诗人的自杀,你说能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呢?

不要为诗人的自杀寻找形而上的借口,当代诗人缺少的恰恰是形而上的关怀,弃世与出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对现实的拒绝和对生活的超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些不幸的诗人,借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他们证悲证苦,但没有证觉。他们的结局是双重的悲哀。

4.自恋的倾向很容易走到其反面

伴随着市场化进程,国人的精神不断地向个人本位回归,这种回归积极的一面是加强了人对自己命运的承担,不再互相侵害权利和推卸责任。但它也有着消极的一面,那就是人把胸怀包裹起来,对个人利益范围之外的事物少有关心和敏感。在这种社会潮流的裹挟之下,诗人也遁入自己的内心,他们很容易就陷入一种自恋的状态。当代诗歌中对人与人之间疏离感和自身境遇的过度敏感和焦虑情绪,都是自恋情结的表现。而自恋使人变得褊狭和患得患失,并不是人爱自己的最好方式。人需要通过爱别人的方式来爱自己。

有一份资料表明,自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有更多自杀的可能性。美国德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别出心裁,他们用电脑程序分析了二百九十二首诗作,其中一百五十六首来自九位自杀身亡的诗人,其他的则来自九位没有自杀的诗人。结果发现,那些自杀身亡的诗人们,特别愿意使用那些表达自己与他人的疏离感以及对自身的过分关注的字句。自杀的诗人比没有自杀的诗人更频繁地使用指代自我的第一人称单数,比如像“我”“我的”这样的词,而他们使用第一人称复数的时候则比后者要少。彭尼贝克说:“代词的使用反映了身份、孤独感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等问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字眼就是‘我’。自杀者或是心情压抑的人使用这个词的频率比一般人高得多……”

自杀的诗人往往会越来越少使用“交谈”“分享”和“倾听”等表示与他人联系的字眼,而没有自杀的诗人却倾向于更勤快地使用它们。此外,与死亡相联系的字眼也更多地出现在自杀诗人的作品中。但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词(比如“憎恨”)和表达积极感情色彩的词(比如“爱”)在两类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都差不多,这一点倒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彭尼贝克说,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诗人的自杀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作家和普通大众。相比而言,诗人也更容易意志消沉,更容易出现躁郁症,即情绪两极化的症状。“作为一个群体,没有人会说诗人们过得特别轻松愉快”。

虽然自恋与自杀看起来意义相反,但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那么近。

同类推荐
  • 当下的活法:幸福人生的经营之法

    当下的活法:幸福人生的经营之法

    你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吗?为何成功遥遥无期?为何平凡如影相随?为何幸福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怎样冲破平凡,创造生命中的高峰?本书将心理治愈法与成功学完美融合,教你一步一步从掌握自信开始,唤醒强大的自我,找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释放潜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相信自身,你就是自己的王!
  • 淡泊的人生快乐多

    淡泊的人生快乐多

    本书就是教你修炼淡泊之心的心灵开悟秘籍。它告诉你面对名利的态度,它教给你解开烦愁的方法,它让你看清得失背后的转化,它让你获得爱的真知……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母爱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员工礼仪手册

    员工礼仪手册

    本书从是职场员工的仪表、仪态、举止、服饰、交谈、交往、会议、办公礼仪、商务宴请及涉外礼仪等员工礼仪规范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并对工作中的一些重点和细节的地方作了详尽的阐释。不仅是员工工作礼仪大全,更是职场员工自如得体地面对上级、同事、合作伙伴以及外国友人、完美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顺利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法宝。
  • 巨商书架

    巨商书架

    世界商业世子最不为人知的财富秘密,没有人能经易地抵制名著的诱惑,更没有人会拒绝财富与智慧的造访。比尔·盖茨因为一本书成为哈佛最成功的辍学生;亨利·福特说被一本书“洗脑”是自己的运气;有一本书,拥有令人无法不相信的神奇咒语;有一本书,被查禁70年后再次激起财富思维的风暴…… 这些书都是全球商业巨头财智书架里的珍藏。《沉思录》——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用灵魂书写的智慧独白;《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之外,亚当·斯密的又一传世经典;《不抱怨的世界》——出版30天内,全球有600万人加入“不抱怨”运动;《秘密》——全世界都曾注目这本书的出版;《唤起心中的巨人》——世界顶尖激励学大师的潜能学著作;《失落的致富经典》——全球亿万渎者都在阅读的百年财富古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国政府公务员、公司员工、军队官兵的装备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出版当年即突破100万册,40余年经久不衰;《硅谷禁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亿万富翁人人部凑过此书 。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世红妆魅君心:独爱红颜

    绝世红妆魅君心:独爱红颜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宫出品】她进宫选秀,不愿当妃子只求平淡,可是他却硬是逼她为妃,在那不见天日的红墙深宫中,她享受着他给的荣华富贵。曾经的姊妹谋害了她,她因此进了那拥有许多老鼠的监狱,她饱受着宫女的千刀万剐。他下令让她嫁去塞外,她愤怒的说道:“愿下辈子,我一生一世不要再遇上你!”
  • 玉生烟神女录

    玉生烟神女录

    绝世神女!人弱,万人欺。人强,万人敬。上辈子满门被灭,告诉了她这个世界的残酷。那么这辈子承蒙上天眷恋,她携带异能而来,执掌棋盘,步步为营,成就一代绝世神女!
  • 豪门弃妇的秘密

    豪门弃妇的秘密

    他,是金融界的才子姜家四少;她,是赫赫有名的白心;那一晚,她出现在他面前,一纸婚约,她成了他的隐婚妻子。“姜少,我要……让他明白失去自己的挚爱有多疼……”他勾唇邪魅一笑,拉着她的手,“好,我给你这个机会。”
  • 高墙内的铿锵玫瑰:女看守所长

    高墙内的铿锵玫瑰:女看守所长

    本书是著名作家衣向东在某看守所体验生活一年时间后写就的一篇类型小说,通过女看守所长王燕的亲身经历及感情纠葛,描写看守所长王燕的大女生活。这完全是正常社会外的生态群落。正义之警的宽容与心灵救赎,与犯人的感情纠葛,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看守所生活。读罢令人掩卷深思。
  • 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

    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

    郭道甫,本名墨尔森泰,习称墨尔色,号浚黄, 达斡尔族,1894年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达斡尔民族的政治家、教育家、民族革命家。为达斡尔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达斡尔民族的民族英雄。
  • 鬼医天尊

    鬼医天尊

    前世,她不听对自己最好的哥哥的话,反而轻信同父异母的妹妹,一意孤行嫁给了苍云帝国太子,最终被亲情和爱情双双背叛,死不瞑目。再次睁眼,竟是重生到了年前。重活一世,她必定让那些曾欺辱她的人生不如死,必定让那些背叛她的人后悔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不知,自己身后不知何时多了一个邪王,也不知自己何时爱上了他。且看他们如何霸舞风云!
  • 月色狂想家

    月色狂想家

    贪婪,是最初的原罪。黑暗,是最终的归宿。一个人沾沾自喜的聪明,不过是另一个人懒得揭穿的把戏。神说,众生平等。而平等的从来只有生与死,生活,从未平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张恨水作品典藏·小说十种:大江东去

    张恨水作品典藏·小说十种:大江东去

    本书是张恨水作品典藏的一种,小说描写一位青年军人,由于战争,妻子离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坏。书中还描绘了保卫中华门战斗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给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恶作了活生生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