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通过制定《柴桥中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将教师的科研纳入学校行政奖惩考评中,确保教师全员参与,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修订了《教科研管理条例》、《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制度,建立教育科研评估体系,规范课题管理,建立教育科研档案,也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科研工作五年规划,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指导与监控力度,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增加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逐年提高,教科研经费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由教科研负责人落实专人负责。
学校成立了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校长亲自负责省级重点课题《基于镇海棘螈保护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与老师共同探索,率先垂范。副校长分管教育科研工作,定期讨论全校性的科研工作。教科室具体管理操作教科研工作,学校有专用的办公室、课件室。学校与时俱进,主动适应课改要求,不断创新,积极将校本培训、校本研究与课程开发纳入教科研工作范畴,组织学校的课题、申报、论证、立项、检查、评审、推广等工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确保了学校科研工作有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有每月大事记,有检查、总结和考核,有课题申报、指导、结题和奖励,资料齐全,存档有序,从而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序运转。课题的规划和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链锁”,环环相扣,螺旋递进。点的研究和面的研究形成链锁;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形成链锁;课题的规划与申报形成链锁;总课题与子课题群形成研究链锁;老课题与新课题形成研究链锁。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省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六个,市级、区级获奖多达二十多篇。2004年以来教师撰写的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者省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有113篇。
目前已经立项的课题有市级8个,省级以上的课题有9个,其中《基于“镇海棘螈”保护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被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0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镇海棘螈”保护的学校特色发展研究》被确立为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2006年度浙江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SR七步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获得浙江省第三届教研课题成果三等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和《“心灵写作”——关于写作动机与人格养育的研究》课题成果均获得宁波市一等奖。省级规划课题《依托镇海棘螈开发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获得第六届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都市快报、东南商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报纸对学校关于开展相关研究纷纷给予报道,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说,学校先后获得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宁波市绿化园林式单位、宁波市优秀学生会、宁波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学校已经成为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育部浙江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实验高中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基地。
奉化中学
一、学校概况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奉化中学,始建于1901年,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勤、爱、诚、朴”这一百年校训。这是学校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奉化中学师生在道德人格领域内的精神动力和努力方向。历尽坎坷,百年的执着与追求不改;百年沧桑,终究谱成荡气回肠的华章。在新时代,全校师生传承百年厚积的道德文化,合力营造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学校全面贯彻新课程精神,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浙江省首批“和谐校园”、浙江省绿色学校、宁波市文明单位等。
二、教科研历史及现行科研制度
作为一所省重点中学,随着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教师的大量涌现,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便成为学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构筑研究型组织平台,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群体,已经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共识,并努力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将教育科研放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要大事来抓。为构筑研究型组织平台,学校着重抓了培训管理、目标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以及评价管理。拟定并执行了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管理等制度,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到位和制度到位。
2.观念的转变是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逻辑起点
为激发全体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消除教师对参与教学科研的畏难情绪,学校采取了“外联内提”的培训策略。“外联”就是与一些教育科研实力强的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院校建立科研协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讲学,通过专家引导,转变观念;“内提”则是学校通过“名师讲堂”、“研究生学术沙龙”、“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等学习研究型组织机构的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学习平台。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科研骨干教师外出参观一些科研名校,以此强化教师们的参与意识。
3.教科研结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范式
学校把“校本培训”试点学校所拥有的自主权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紧紧地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学校以科研成果为培训内容,一方面把本校的教研成果、本校名师交流的各类经验及本校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教法编辑成册,转化为校本培训的资源;另一方面还注重引进外地的教学新信息,积极搜索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新观念选定为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更新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科研成效及影响
近五年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研究课题从少变多,由点带面,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目前学校有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2项,宁波市级课题3项,奉化市级课题8项。
2.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从2004年9月到2009年7月的五年时间,学校有96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教育课题和研究论文竞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一等奖2个,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宁波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个。在2006年9月初宁波市第五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中,学校《高中生研究性道德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一等奖,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评。在2008年12月宁波市第六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中,学校申报的课题《高中地理开展学习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又荣获一等奖。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连续获得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为宁波教育史上所罕有。学校也多次荣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一、学校概况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坐落于宁波市江东区桑田路,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建校52年来,扎根东海之滨,汲取三江精华,秉承“适应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优化全面素质、强化职业能力”的育人方向,多元合作,校企融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曾先后六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浓郁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体现了学校强劲的办学实力。
二、科研历史及制度
学校始终以科研引领教师的成长,科研推进课改工程,科研成就专业建设。
1.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2003年,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决策意见,管理指导学校各项课题的开展,选评学校优秀科研成果。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使学校科研工作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专兼职互补的学术群体。
2.健全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和奖励制度
学校出台《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教育科研三年规划》、《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以财力物力和评优晋级等手段来奖励有教研特长和教研成就的教师;聘请大学着名教授为教师做科研指导。
3.“草根研究”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学校于2004年开始全面铺开校本课题研究,并设立专项课题资金,对参与研究的教师予以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紧密结合职校课改实际,立足课堂,体现了“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这些课题的有效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4.为教师科研成长搭设平台
学校每学期开展读书活动,规定教师一学年要学习一部教育学专着,发表和交流一篇相关的论文。定期组织书评活动,建设“读书网页”,展示教师读书成果,有效建设学习型学校。同时,为了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凸现教师教改成绩,学校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内容涉及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发挥积极作用。
三、科研成效及影响
经过近三年的全员科研,职教中心的活力彰显,师资队伍迅速成长。科研,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
1.科研成果显着
学校课题成果连续三届获得宁波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职校教师“三格”培养模式研究》获浙江省第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市级以上课题15个,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5篇,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140篇,立项校级课题近百个。
一批在省市颇具影响的教师在科研中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我超越。至今,学校有6名教师在全国学科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30多次。
2.推动课程建设
学校于今年成为全省课改基地学校,学校按“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现场为主景”的三原则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校企结合的课改生态圈,创新学业评价体系,现已形成七大类100多门校本课程,构建起具有“范围广、分类细,个性化、多元化”的任意选修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15种。参与省市组织的教材开发,主编教材5种。
3.推动专业建设
学校各个专业教研组都有自己的专业课题,这些课题使专业建设不再只是学校工作,而成为专业教师每个人都思考的内容,极大地调动起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全国重点示范专业、数控技术、旅游管理省重点示范专业的地位。
4.推动学校管理
学校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网络已经有序运行,教务处把“1133课改工程”作为核心课题,政教处把“职业情境化德育”作为核心课题,人事处将“校企结合优化职校专业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作为核心课题等等。真正做到了科研与管理的巧对接、细安排、真落实、再发展。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是一所普通高中,1992年改制为市属第四职业技术学校,2006年被评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地处余姚西北重镇泗门,现校园面积88.8亩,建筑面积26820平方米,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械模具、物流、商贸等专业,在校班级近30个,在校生近1500人,校现有教职工近百人。一直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为的规范的教育,形成了“团结、文明、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学校自改制以来,面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高的办学困境,学校充分认识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重要性,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学校牢固树立了“老师亮己所长、学生学我所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专业立校、技能突破”的办学思路,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龙头专业计算机为突破口,逐步实施并不断深化完善了“校级技能走班教学”、“校级技能鉴定”、“弹性学分制”、“学生技能辅导团”、“校园绿色网吧”等五大改革举措,现已形成了学校颇有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突破为重点的“自主、选择”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师层面,学校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经过十余年的坚持,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氛围浓厚,科研水平也不在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