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作用
(1)第三世界是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地缘政治力量的对比,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第三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两大历史性任务,即维护独立和发展经济。这两大任务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战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避免卷人大国军事集团、实行不结盟的政策,主张和平共处,反对军备竞赛,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的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一方面是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势均力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第三世界反对战争的结果,正是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使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和平与发展才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3)第三世界的壮大改变了联合国的构成与政治作用
1960年通过了著名的反殖宣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内部的团结与合作取得了第一次辉煌胜利,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1992年联大第三委员会通过了由中国等60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的重申发展权利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的决议,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反对西方国家的人权攻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冷战结束后,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又成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5)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
第三世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整个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高于发达国家,不少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经过多年努力,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与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也推动了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6)在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失控、粮食、能源、难民、禁毒等,都需要第三世界的合作。
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这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更需要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并共同解决。
(三)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和多极化一样成为常挂人们嘴边的时髦语言。而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究竟是福是祸,总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比较有代表性是“双刃剑论”和“发展陷阱论”两种看法。
“双刃剑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历史挑战。发展机遇表现为: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纳国外资源和资本,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和资源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高新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因此,尽管“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但发展中国家还是要参与和斗争,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同时,“双刃剑论”也特别警惕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严峻挑战与消极影响。从本质上看,西方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反映了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的集中表现,将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造成进一步侵害。
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七个方面:
①国际地位弱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发生和冷战的结束,第三世界国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失去了“中间地带”的战略价值,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越来越轻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因为“西方人利益的取舍”而“弱化”。
②疆域人口扩大化。苏东剧变前,世界大约有191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世界有163个左右。原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从第一世界沦落为第三世界;东欧国家由第二世界沦落为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80个的左右,人口也增加了4亿,土地面积增加了2500万平方公里。
③国家职能退化。经济全球化,使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等各种新势力越来越强大。国际上很多的决定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全球经济的中坚势力作出和发布,不在由主权国家决定,致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遭到经济全球化的削弱。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丧失,必然会进一步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恣意妄为”。
④综合国力衰化。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的总合)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总合。构成一个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有: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频频发生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了新威胁,国家的综合国力呈现出衰化的趋势。
⑤贫富两极分化。知识经济一日千里,全球百万美元以上的富豪一年内多了100万人,从1998年的600万跃升为1999年700万人。1965年,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如今这个数字翻了不止一番。
⑥生态环境恶化。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不仅严重依赖第三世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和商品,而且还严重依赖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把污染环境的第二产业大量迁到第三世界国家。美国、日本、欧洲的纸制品几乎全部来自第三世界,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急剧恶化。
⑦文化意识西化。全球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不仅冲破了传统的国界障碍,创造出了一种通用的“全球化”语言,而且也创造了一种“全球化”思维方式。表面看,世界好像正在追求一种更为一致的目标。实际上,国际政治的主旋律仍然是大国、富国霸权主义;经济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悬殊日益加大,富国更富,穷国越穷;思想文化上,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互联网上占支配地位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其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进程。所谓“全球化”既是西方价值和西方利益的全球化,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西方的优势和利益。
“发展陷阱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第三世界却在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反西方式的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开始探索东方全球化运动,即新一轮的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运动。有人预言:21世纪中叶前后,极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次复兴。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政治与政权模式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政治特征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
(1)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涵盖了当今世界所有政治制度的类型。根据国体的不同,可分为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封建主义制度和保留着原始社会特征的部落酋长制度。根据政体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朝鲜的人民会议制度和古巴的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度等。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总统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军人政权。实现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有绝对君主制,有国王主导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和部落酋长制等国家。根据政党制度不同,有多党制,有两党制,还有一党制,甚至无党制。总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可谓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2)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
民主政治是一种多元政治。在民主政治中,有各种群众团体和有竞争性的多党组织的存在,有权力能得到制衡的机制,公民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民主政治是一种允许不同的个人和群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和利益,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来参与或影响决策的政治。
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政体变动频繁。独立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正体——民主共和制政体。但是这种政体很快发生畸变,有的被专制体制取代,有的被军人政权接管。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国家又回到民主共和政体。有的国家甚至多次在文人政权-军人政权-文人政权中变动,政治体制极不稳定。
②军事政变不断。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军事政变从未停止过。据统计,拉美独立后的160年间,发生了近600次军事政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19个拉美国家共发生了约100次政变。截至1985年,非洲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来共发生了241次军事政变,其中有11个国家发生过10次以上的军事政变。
③民主政体不健全。民主政体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以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为主要形式的普选制,二是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说为核心的权力制衡。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政体。对于大多数实现民主政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公民总是处在政盲占绝大多数的褊狭型政治文化和顺民占绝大多数的臣属型政治文化中,普选常常流于形式。
尽管实行民主政体的发展中国家都颁布了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但实际政治生活中,三权之间是缺乏民主制衡机制的。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总是拥有绝对的权力;在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不是虚位君主,议会对其无力制衡。
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不成熟的原因在于三方面:
①经济不发达。经济发达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移植的民主政治体制,不仅不能成活,而且有害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民必然要求政治民主。
②社会结构分化得不彻底。社会结构的分化指社会分化出各种层次相对自主的社会团体和社会阶级或阶层。社会结构分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资产阶级和劳工阶级。资产阶级具有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门第特权,要求选举产生代议制政权机关。这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所有人一致的要求。劳工阶级的发展有利于产生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压力。
而发展中国家这两个主要阶级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难以在阶级和阶层的基础上建立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事实上,许多实行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政党都是建立在部族、民族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阶级和阶层基础上的。
③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差和参与能力弱。由于经济不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低,文盲率高,因而极易产生政盲和顺民,难以形成较高的公民参政、议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