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3900000004

第4章 民间藏书的缓慢兴起(2)

据《梁书·任昉传》记载,任昉终生没有经营产业,穿布衣,吃粗饭,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搜集典籍。任昉的藏书不仅数量惊人,达万余卷,而且精品很多,并经过认真整理,有私藏目录可供查询。任梁秘书监时,任昉参与主持整理官方藏书,与殷钧共同撰定了《四部目录》,另撰写《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章缘起》1卷等。

任昉去世后,梁武帝派学士贺纵和沈约查阅他留下的书目,宫中所无,“就昉家取之”,充分说明他藏书之富。

王僧孺(465年—522年),字僧儒,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王僧孺祖上曾世为高官,声名显赫,其父早逝,家道中落。为了生计,王僧孺年少时替人佣书,一边抄书,一边诵习,从而博览群书,还练就了绝妙书法。

王僧孺一生仕途坎坷,但聚书活动顺利,据《梁书·王僧孺传》记载:王僧孺收藏图书已到万卷,并且多为秘书异本,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与沈约、任昉相提并论。王僧孺一生把精力都投放在典籍研究和著述中,著有《十八州谱》710卷、《百家谱集》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文集》30卷等。

南朝萧梁宗室中,多有嗜好藏书之士。从梁元帝萧绎到昭明太子萧统,以及宗室诸王中的安成王萧秀、吴平侯萧劢、南平王萧伟之孙萧静等都有藏书,而且数量可观,学术研讨特别活跃,留下了显著成绩。

萧秀(474年—518年),字彦远,梁武帝萧衍之弟。据《梁书·萧秀传》记载,萧秀平日清心寡欲,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唯独对图书典籍情有独钟,平时锐意求学,搜集经传,藏书很多,还曾经聘请刘孝标等学者编撰类书《类苑》,该书质量超过官修类书《寿光书苑》,可见当时萧秀的藏书数量与梁初官府藏书不相上下。萧秀死后,其子萧机继承了他的藏书。

萧劢,字文约,吴平侯萧景之子,后继袭吴平侯,累官广州刺史。萧劢喜欢藏书,以文章知名当世。《南史·萧劢传》记载:萧劢藏书达3万卷,每天披玩不倦,尤其喜欢《东观汉记》,基本上都能背过。当时文士刘显曾拿着书卷问他书中的事,萧劢应对如流,甚至卷数、页数、行数都无差错,可见其读书认真,又博学强记。

萧静(?—549年),字安仁,南平王萧伟之孙。萧静虽出身王室之家,却笃志好学,文才出众,号为宗室后进。据《梁书·太祖五王传》记述:萧静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其得书方式主要依靠购买与雇人抄写,藏书内容多为经史类,藏书质量很高且都经过认真整理与校勘。

李谧(483年—515年),字永和,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曾师从于博士孔璠,从而博览群书。李谧13岁就精通音律、五经、历数、方技诸学,有“神童”之称。从师于孔璠数年后,孔璠反要常常向李谧请教疑难问题。虽然得到同门师兄弟的仰慕和老师的称赞,然而李谧并不满足于此,在和老师谈经论道之中,他深感自己读书仍不足,于是发奋鸠集典籍。据《魏书·李谧传》记载:李谧拥有大量图书,不重复的书籍就有4000余卷。李谧藏书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兼收并蓄,一书有多个版本,然后广校异同。

李谧在收集阅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勤于著述,在经学和史学上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他比照《春秋》三传之例,作《春秋丛林》12卷;以《考工记》、《大戴礼记》等书为本,考证明堂之制异同,写成的《明堂制度论》一书,受到后人推崇。

邢邵(496年—559年?),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州(今河北任丘)人。邢邵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邢颖,父亲邢虬,皆爱文史,博览群书,为北魏著名学者。据《北史·邢峦传》记载:邢邵自幼聪慧过人,有超强的记忆力,所览过目不忘,不到20岁就已名声在外,文章之美,独步当时。他每写成一篇文章,就有人争相抄阅,一时纸贵。

邢邵出生时,家中藏书就已经很多。受先人爱书精神的熏陶,他也十分重视收集藏书,家中藏书在邢邵手中得到迅速发展,就连官府整理官藏,都要向他借阅参校,可见邢邵藏书的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但他的藏书特点是重收藏而不精校雠,著有《思适寓斋图自记》。

三、民间藏书的南北并峙

由于社会动荡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新特点。魏晋时期,北方保持短暂的统一,藏书家主要出自北方,像前面提到的王粲、杜预、张华等人;东晋南迁后,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民间藏书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许多北方士人纷纷负书南迁,一举改变民间藏书固有的地域分布格局,使南方无论从藏书家的人数上还是从藏书量上都超过北方。

虽然由于纸的使用,已可以让普通百姓家有藏书,但真正有能力聚书上万,名书于史的仍然是那些高官显贵,而且,他们聚书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一是官职之便。比如张华,历仕魏晋,所任都是中书郎、中书令等与图书有关的职务,有条件接触并得到大量书籍,况其雅爱书籍,平生所积全部用于购书,才能家无余财却有图书30车。再如杜预,率军平吴后专心图书,吴中藏书多为其所有。二是财力。魏晋时期,士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劳力,还能免交国家租赋,取得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在战乱频仍之际,普通百姓生命尚无保障,哪有余力顾及图书?只有这些势家大族有财力携带大量书籍南迁渡江,如永嘉之乱时,玄学家张湛的祖父仓皇南渡,仍能挑选王粲、王弼藏书中的珍本携至江南。相对于官府藏书,这一时期民间藏书受到的损毁程度要轻得多,因而在藏书品种和质量上均超过官藏。如张华所藏书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奇秘,世所稀有”,秘书监挚虞在撰定官书时,甚至要用张华的藏书来校正,张华著《博物志》号称博物洽闻,就得益于自己收藏的珍稀善本。再如任昉去世后,梁武帝命人检视其书,发现有很多竟为国家所无。魏晋南北朝历代均有从民间征书、抄书之举,民间藏书已成为官方藏书重要的补充来源。

纸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后,书籍的形制也出现了些变化。这时的纸质书籍写本采取的是卷轴的形式,书卷一般由多张纸粘连而成,以木轴为中心,从左至右卷束。以书籍篇幅的不同,连接起来的书卷长度也不同,通常在9-10米甚至更长。每一卷是一个单位,一本书由一卷或数卷组成。与此相对应,图书的存放也有了新的形式,除仍然沿用箱箧外,还采用架贮的方式存书,如《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记载常景的藏书“盈车满架”。采用架贮的好处一是便于按图书类别排列存放、检索取阅,二是利于通风,避免潮腐。由于民间藏书家藏书数量激增,有人便专门修建房屋作为自己的藏书室。杜预曾嘱咐其子别置一宅,存放他从吴中运回的书籍;北魏平恒则专门修造一处房舍,置经籍于其中。

卷轴装

最初的纸质书是以卷轴形式出现的。书卷是由多张纸连接而成的,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束。

为了使字体整齐美观,写本书上一般要画出界栏。四周的叫边或栏,各行字之间的直行叫界。书卷各行的字数不固定,一般是一面书写,也有两面写字的。书卷开首一般空两行然后写篇名、书名,写著作人姓名。全篇之后写本章名称次第,有时还写上抄写人姓名及年月日。卷子的末端常空数行,以备写书人将抄书的缘由经过写出,有的还会注明校注者、审定者、装帧者及用纸数量。

为保护书卷,在书卷前面加一块用硬纸或绢帛做的“包头”,古人称之为褾,褾的中间系一根带子,用来捆扎书卷。有许多卷组成的书还要用书衣包裹,叫帙。帙只包卷身,书轴仍露在外,放在书架上,称做插架。为便于寻检,又在轴头上挂一个小牌子,上写书名和卷次,称做签。

这样,褾、带、帙、签连同卷、轴,就构成了书籍的卷轴制度。

中国的图书目录学萌芽于战国时期,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检校秘书,将群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类,正式创立了目录学的体例。西晋荀勖又在郑默《中经》基础上编制《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4部;此后南朝宋谢灵运、齐王亮、梁任昉等人也分别编撰四部书目录。虽然这些目录书的分类不尽一致,但图书目录四部分类已被普遍采用。南北朝时期民间藏书也已经开始编制目录,梁任昉就曾编制过自己的藏书目录,可惜的是,此目已经失传,其内容体例已无从知晓。

中国的藏书思想在本时期也获得一定发展,除了杜预重视收藏而戒其子勿以书借人外,大多数藏书家都强调书籍的利用,这无疑受到蔡邕赠书给王粲无私精神的感召。如范平为来自己家读书的人提供衣食,崔慰祖亲自给来借书的邻人取书;甚至像北魏人李彪抄诵于高闾家,而甄琛又抄书于李彪家,这样的事例史不绝书。这种藏用并重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史学研究和文化发展,利用民间藏书私家修史、编纂图书蔚然成风,仅魏史私作就有陈寿《三国志》,郭颁《魏晋世语》,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王隐《蜀记》,环济《吴记》,阴澹《魏记》,孙盛《魏氏春秋》等多种。还有梁昭明太子萧统利用自己东宫所藏编选的《文选》,囊括唐以前诗文之菁华,成为千百年文人必读的文学范本,影响至今。另外,藏书家自著之作也颇值得一提,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张华《博物志》,葛洪《抱朴子》,沈约《宋书》、《晋书》,王僧孺《十八州谱》等均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的民间藏书

一、科举制与雕版印刷

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历经数百年战乱的中国封建社会终于重获安定,进入秦汉之后第二个稳定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中外交往频繁,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达到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高峰。

隋文帝父子锐意文化,特别强调经邦立政的关键在于知典籍,甚至提到为国之本,莫此为先的高度。583年,隋文帝接受牛弘的建议,下诏购求遗书于天下,两年间就使篇籍稍备。588年冬,他派儿子晋王杨广平陈,将陈数百年所积的南方藏书全部接受。杨广即位,在长安嘉则殿整理藏书,统计出的书籍共有37万卷,赢得“隋家藏书富于古今”的盛誉。

李唐立国之后,继承了隋朝重视典籍的文化政策,太宗即位之初,未改年号即先购求天下之书,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诸帝不断搜求,终于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玄宗开集贤殿书院大校群书,剔除重复者,仍达8万余卷。虽然安史之乱使之亡散殆尽,但经过肃宗、代宗的恢复,又渐次增至5.6万余卷。

隋文帝为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炀帝即位后又设进士科考试,标志着科举考试制正式创立。唐代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一制度,形成以明经、进士为主的科举考试选官体系。由于明经主要考帖经,靠死记硬背也能考中,这大大激发了人们读书的热情。

在以上两种因素的刺激下,社会产生了对书籍的旺盛的需求,也使隋唐时期的民间藏书进入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图书需求的增加对图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单靠手工抄写进行复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更为快捷的图书复制手段—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雕版印刷源于制造印章和石刻拓印技术。南北朝时期出于拓印汉魏石经的需要,拓印技术已非常流行,隋炀帝就收藏有汉魏石经的全部拓本。变石刻为木刻从技术上说只有一步之遥。现在学者们大都认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的说法。从文献记载看,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曾上奏说,每年朝廷还未颁发新历,剑南、两川及淮南道就有民间以版印历,在集市上出售,要求朝廷严禁。这是见诸正史的关于印刷品的最早记载。还有就是元稹为白居易编诗集《白氏长庆集》,说有人将白诗“缮写模勒”,炫卖于市。模勒就是刊刻。再从现存的实物看,1899年敦煌千佛洞内发现一卷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首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卷末有印制时间“咸通九年”等字。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一卷雕版印刷汉字《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文中有武则天创制的“制字”18个,专家鉴定为武周末年(701年或702年)的印刷品。

【知识小百科】

唐刻《金刚经》卷本

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代雕版印刷的卷轴佛经,是世界上现存印有年代的最早印刷物。卷长491.5厘米,高24厘米,由7张纸粘接而成,完整无缺。卷首是释迦牟尼佛对长老须菩提的说法图,卷末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记。图文雕刻精美,技法纯熟。该卷1899年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石窟内,1907年被斯坦因支往国外,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

唐刻《陀罗尼经咒》

唐代雕印的单页咒本。1944年在四川成都望江楼附近的唐代墓葬中出土,长34厘米,宽31厘米,中间和四周刻有小佛像,文字为古梵文,首行印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一行汉字。雕镂精细,墨色浓厚,雕版印刷技术相当成熟。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知文学名著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应知文学名著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美德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美德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六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人生只有一次,健康不容忽视。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们拥有健 康,从而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民族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 两个小八路:李心田经典作品集

    两个小八路:李心田经典作品集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孙大兴和武建华这两个小八路成长为英勇的革命战士的故事。1942年,年仅十三岁的小八路孙大兴的爸爸孙连长在战斗中牺牲了,孙大兴悲痛万分,他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在一次行军的过程中,孙大兴因为思念父亲而一时溜号,意外摔到山沟,导致腿部受伤,无法继续前行。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大兴和小武分别以木匠靳锡五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的身份在刘集隐蔽下来,并协助地下党员开展革命工作。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封家外传之轩传

    封家外传之轩传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就是讲述他成长故事,他如何经历这么多事情,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无敌存在,又是如何看清世界的美好和黑暗。
  • 重生之我是万界师傅

    重生之我是万界师傅

    一名咸鱼大叔穿越乱世成长为一代宗师,且又逗比的人生,作者:mm大大!尝试一下写作灵域,技多不压身嘛^ω^
  • 盛世云端

    盛世云端

    睿端是皇朝的太子,他与一个叫云娘的女子两情相悦,一路上的坎坎坷坷让他们好几次分离,后来,与他抢云娘的居然是自己的父皇,太子之位被废,就连他也差点被宰杀,与云娘的回忆在脑海久久不肯散去,云娘,若你没有给父皇殉葬,那该有多好,我想要的不是天下,只是你而已,几年后,真相浮出水面,云娘还在,只是她不在是以前的先皇妃了,而他,也不再为王了。两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磨合终究在一起了,云娘,还好,你活着。
  • 霸总裁之夫人太傲娇

    霸总裁之夫人太傲娇

    他是“恋恋不忘”珠宝公司的总裁她是在校兼职生他们因酒而相遇却因酒从此不相见四年后……她带着行李箱和一个挨及大腿边奶声奶气的男孩回国。电视里的真人秀令他眼前一亮,他只手拖着下巴,拇指在下巴来回磨砂,露出邪魅的神情,似乎在算计着什么。
  • 地球灵主修仙记

    地球灵主修仙记

    我将以“地球灵主”的身份,带领地球界面,灵气复苏,重返灵界!
  • 暖宠之季小姐与大叔先森

    暖宠之季小姐与大叔先森

    【这是一个一不小心穿进书中成为小配角的美少女的幸福甜蜜生活。】一不小心穿书了,一不小心遇到真命天子了。季楠楠表示:人生还真是惊喜不断。作为一个在书中只有几次出现率还与主角没有任何感情纠葛的小配角,季楠楠表示自己应该可以欢快的蹦跶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小配角还拥有非常幸福圆满的家庭,这对于一直以来被宠长大的季楠楠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谁知,本以为自己可以随意蹦哒的季楠楠童鞋蹦跶过了头,阴差阳错遇到了一位腹黑·高冷·傲娇的大叔先森。从此“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季小姐表示:生活真是惊喜又甜蜜呐!季楠楠:漂亮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偏科非常……严重,小想法很多,古灵精怪的美少女!沈墨瑾:颜值高、身价高、个子高,处事淡然,腹黑傲娇还高冷的帅大叔。——片段1【关于恋爱】“沈叔叔,你说我们要不要谈一个恋爱啊?”季楠楠写了一半作业,无聊的托腮看着旁边认真办公的人问道。沈墨瑾依然看着自己面前的数据,不打算搭理这丫头的突然奇想,“你作业写完了吗?”“快了。”季楠楠敷衍的回应,同时还不忘自己刚刚的问题,“沈叔叔,我觉得我们两个在一起真的挺合适的。”“写完作业再说吧。”沈墨瑾依然不回应。季楠楠:“……”老古板!哼!——片段2【关于考试】“季楠楠,这次期末考试如果还是倒数就别让我去替你开家长会。”沈墨瑾看着那边窝在沙发上玩游戏玩的不亦乐乎的季楠楠说道。季楠楠听到了,头也没抬,随意的回道,“知道了,沈叔叔,你放心吧,我一定不会挂科的。”至于第几名,那就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了。“……”信你就有鬼了。沈墨瑾在心里默默地腹诽。——片段3【关于婚后】某日,季楠楠正在书房看书,沈墨瑾从外面回来。“宝宝,我回来了。”听到声音的季楠楠立马放下手中的书,跑了出去,给了她家大叔一个甜甜蜜蜜的拥抱,“叔叔,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哦!”“什么好消息?”对于小妻子的喜爱,沈墨瑾表示每天都在增加。季楠楠狡猾的一笑,然后说道,“从今以后你有两个宝宝啦!”突然一愣,随后反应过来的沈墨瑾,开心的抱起季楠楠转了个圈,“真的吗?”“恩!”季楠楠也很开心。沈墨瑾很激动,“老婆,我爱你。”季楠楠温柔的回应,“我也爱你,老公!”——穿书理科学渣美少女×土著全方位学霸帅大叔的相爱日常。季小姐尽管学习成绩不好,可是还有很多闪光点啦。年龄差九岁,身高差20cm,又萌又甜!
  • 眼中有诡

    眼中有诡

    家境优越的高中许悦,与男友爱情甜蜜,与闺蜜无话不谈,生活美满。直到有一天进了一家眼镜店……诡异的美瞳究竟是会给她带来绝世无双的美貌?还是惨绝人寰的地狱?一桩桩死亡事件在校园里离奇发生……
  • 都市长生赘婿

    都市长生赘婿

    长生者周逸,因渡劫瞎了双眸。入赘豪门,受尽屈辱。在亲戚眼中,他是一无是处的瞎子废物。在妻子眼中,他是没有骨气的窝囊废。但今天,龙睁眼,众生匍匐。
  • 剑法九决

    剑法九决

    武道之路,自古本就是强者生,弱者陨。谁言天定,武道本就是逆天行,转乾坤。谁在破败时崛起,谁就是奇迹!谁在枯弱中站出,谁就领风骚!谁在定数中破局,谁就名万古!生,人修武,死,鬼修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路,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感触,不有一颗剑心难以抵达彼岸。少年林剑,几经波折,书写了这一笔灿烂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