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4700000020

第20章 二人转著名艺人与转坛趣闻(1)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二人转艺术深深地扎根于东北大地,并产生了无数的从艺者。除了清代、民国时期的著名艺人外,近现代又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工作者,诸如:徐小楼、于守和、胡景岐、王悦恒、蔡兴林、梁德双、苏凤林、来清、张敬忠、朱玉臣、秀林、林文田、安志斌、秦志平、李海、李春明、韩子平、孙文学、傅昌发、张金来、高英杰、董孝芳、陈殿栋、吕兴有、李少先、王素珍、苏文秀、关长荣、张志霞、白凤兰、雷秀珍、王笑梅、于莲、郑淑云、李小霞、郑桂云、李静、朱和平、董玮、王艳春、杨宏伟、陈树新、杨金华、黄晓娟、周春燕、李雷、董宝贵、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阎光明、丁少良、白玉民、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阎学晶、魏武才、何小影、孙晓丽、赵晓波等。这些艺人继承了前辈的高超艺术,巩固创新,成为近现代二人转舞台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二人转的继承和发扬阶段,艺人们承前启后,为二人转的现代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批艺人中的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也被尊为二人转的十大宗师。

二人转的表演幽默诙谐,艺人们又拥有各种高超的技艺。同时,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分别经历着中国的不同发展时期,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有关的趣闻和轶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一节 二人转著名艺人

一、一代宗师李青山

李青山,著名二人转表演艺人,1904年生于中国东北的吉林省舒兰县,1978年去世。幼年家境贫寒,11岁开始给地主放猪,15岁拜老艺人张相臣为师学唱二人转,在吉林各地走乡串屯,靠卖唱乞讨为生。

18岁成名,30岁以前唱上装,30岁以后唱下装。先后取艺名为“大金镶玉”、“大机器”。东北沦陷时期,李青山在关大桥演出,有个聂警尉派人送来个纸条,叫李青山去他亲戚家的那个屯子演二人转。恰好干沟子有人也来找李青山,于是李青山就把聂警尉的人打发走了。等李青山和刘士德到干沟子安顿下来,聂警尉的人也追了过来,还打了李青山一伙的艺人。

聂警尉知道李青山的大名,不好明着难为他,就叫李青山当场为他演出。于是到外边大场院里打场子,李青山和刘士德用艺人行话嘀咕几句就上场说起口来。李青山说:“上场来多多少少说上几句。说金值金,说银值银,也别说你唱得好,也别说我唱得不济。南里走,北里去,四海为家,全靠父老兄弟。昨天咱在关大桥,今天来到干沟子。屯子外打下处,冷风潮气。夜间来了老总,惹人家不愿意。打了咱们几下子,肉皮子挺疼,骨头没咋的!唱好唱赖,咱还是比试比试!”

刘士德说:“咱们比啥呢?”李青山道:“咱们也说一段反正话,我说正的你说反的。”接着二人便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了下去:“红花”,“花红”;“白花”,“花白”;“一万”,“万一”;“九条”,“条九”;……“老鞑子”,“鞑老子”。这时刘士德说:“我不跟你唱了!”李青山问怎么了,刘士德说:“还没张嘴呢,你就打老子!”

说到这里,观众禁不住哄笑起来,聂警尉明知挨了骂,也只好跟着笑。

1948年,李青山参加土改队和担架队,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教师,在艺术上坚持推陈出新,重视改革,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演员。1958年他担任吉林省戏曲学校教师,并被聘为吉林省吉剧团的艺术顾问,对于吉剧的创建也作出一定贡献。1950年以后,相继在舒兰县文工队、吉林省文工团、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吉林省戏曲学校等文艺单位工作。曾被选为长春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

李青山的嗓音清脆响亮,韵味醇厚,演唱风格独特,唱工技巧样样俱佳,尤其擅长即兴编演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说口词,最受听众欢迎。长期流传在东北地区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剧目,他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色。

代表剧目有《洪月娥做梦》、《摔镜架》、《浔阳楼》、《西厢》、《蓝桥》、《回 杯记》、《赔情》、《二大妈探病》、《大观灯》等,由他口述、王兆一整理的“谈艺”、“小传”、“谈戏”等理论专著,总结了他的艺术经验和经历,被吉林省曲协及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编入《二人转史料》二、三辑中,颇有影响。

二、“蹦蹦皇后”筱兰芝

筱兰芝,原名栾继承,1923年生于沈阳市东陵区祝家屯,1995年因病去世。筱兰芝儿时最愿意看秧歌,14岁那年,屯子里来了一个秧歌队,他看着看着,凑到跟前摸起家什竟然敲出点儿来。后来,他就跟着秧歌队走了,由这屯到那屯,等秧歌队散了,他又跟着领头的学唱蹦蹦戏,从此便走上了学艺的道路。

在跟随艺人闯荡江湖中,筱兰芝饱经风霜,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演唱基础。他20岁即在沈阳成名,人称“蹦蹦皇后”。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的演唱技巧更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手段不断得以充实,逐渐形成人所共知的艺术风格。

筱兰芝一生追求二人转艺术的“美”。他每演完一场,常说“又美了一回”。他从不用脏口怪相取悦于人,而是靠精湛的真功夫,把人们认为俗的艺术搞成俗的精品。

在旧社会,二人转艺人地位卑微,被视为社会上的下九流。筱兰芝不这么看,他说艺人的形象要靠自己树立,艺德才是根本。筱兰芝最反对艺人说脏口,认为满口脏话的艺人一钱不值。有一次,他同师傅在通化一个叫马莲土墩子的地方唱二人转,警察非让他唱个“粉段子”,他坚持不唱,说唱“粉段子”的是下九流。警察打他,他也不唱,最后把他打得鼻青脸肿。

195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在看了筱兰芝表演的二人转《西厢记》后称赞他说:“我演红娘,台上需要那么多人陪伴;你演《西厢记》,台上就你们两个人!”据著名二人转研究专家、辽宁省省曲艺家协会顾问耿瑛介绍,解放后,筱兰芝在抚顺欢乐园献艺。新编历史题材《王娇鸾》就是他唱红的,流传于东北三省。

“文革”期间,筱兰芝身陷囹圄,却念念不忘二人转。那时,常有菜农接他去郊区,在生产队的大菜窖里为大家唱二人转。“文革”结束后,筱兰芝重登舞台,除演出外,又培养了一批二人转新秀,使他的绝技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剧本的书写方式才都由“丑、旦”改为“男、女”了。旦角改丑角,也叫上装改下装,行话叫“解开罗裙带”。有人上装改了下装之后出了名,关东名丑、筱兰芝的搭档“程傻子”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他们以前唱上装时的名字都很好听,为了适应演丑角的要求,才改成这样的名字的。而一辈子没“解开罗裙带”的,在东北三省,只有筱兰芝一个人。

三、从乞丐走向大师的程喜发

程喜发,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1965年去世,辽宁省辽中县人。著名二人转艺人。旦、丑双绝。

程喜发出身极为贫寒,从他记事的时候起,生母即因病去世,他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父亲是一个给别人扛活的力工,因劳累过度,不久也去世了,程喜发只好跟着继母给人家放猪谋生。孤苦无依的程喜发不愿在家受气,只好加入到乞丐的行列。

乞丐帮里住满了各种各样靠卖唱卖艺要饭吃的人,打呱打板儿的、打沙拉鸡的、打哈拉巴的、打高粱杆子的、打烟袋锅子的、唱二人转的等。程喜发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打竹板和唱小调。年轻的程喜发靠着这点学来的卖唱技艺,一边要饭一边卖艺到了黑龙江省海伦县。15岁时,程喜发在海伦遇上了二人转艺人杨德山,并拜其为师。

二人转传统的教授方式是“口传心授”的方式。程喜发不认识字,这种学戏方式对于他十分艰难。师父教了戏词儿,他害怕忘了,就躺在土炕上,眼睛瞪着屋子的顶棚,心里默默念叨着刚刚死记硬背住的戏词儿。每天晚上,师父杨德山上台演出的时候,他就坐在台下的角落里看身段和手势。等戏演完了,人群散尽以后,他就偷偷跑到月亮地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这样学个五六成,师父有时间再给他指点。就这样,程喜发随着师傅学会了《燕青卖线》、《华容道》、《阴功报》、《双锁山》等二人转的骨子大戏。不识字的程喜发依靠着死记硬背学会了这么多的戏文,这完全是靠着一种过人的毅力。

程喜发包头时(旦角)艺名“程凤喜”,唱丑时艺名“程傻子”。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吉林、辽宁及热河一带演唱,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肚囊宽,会的剧目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在抚顺、沈阳一带演出。程喜发会的剧目很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桥挑袍》、《浔阳楼》、《武松打虎》、《杨七郎打擂》、《杨闹红要表》、《包公铡侄》、《白娘子诉功》及小曲《鸳鸯嫁老雕》等。

程喜发能唱近百种曲调,“十三嗨”最精。唱戏时注意解意,领着观众走,有一套艺术表演技巧。改唱丑以后,调和板非常瓷实,“口”、“相”俱佳,和包头配合默契。“蹦蹦皇后”筱兰芝说,他最佩服的艺人是程喜发,程喜发的板头好、肚囊宽。

1951年末,程喜发进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民间艺术顾问,著有艺术回忆录《六十年来的二人转》。

四、二人转新“掌门人”赵本山

赵本山,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著名小品、东北二人转演员。在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享有极高声望,被誉为“小品王”,曾经蝉联10余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创立有本山传媒集团,任董事长。集团业务包括电影、电视剧、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等。近年来因大力提携新人、热衷慈善事业等义举而赢得广泛好评。

赵本山6岁时就开始跟二叔赵德明(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岁时,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拉场戏《大观灯》3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北三省。中国观众今天能享受到赵本山小品艺术,据说应该感谢的是姜昆。1987年,姜昆在辽宁铁岭偶然看到赵本山的一场演出,之后他极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推荐赵本山。

赵本山小品最大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丰富、生动的口语,赵本山从二人转继承了一份重要的艺术遗产,这便是“说口”。他不但能准确掌握传统说口的节奏和韵律,还能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用现代词语以及乡村俚语创造出崭新的说口风格,语言节奏鲜明,十分上口,富有韵味,而且内含一种极富魅力的幽默感。他一张嘴便妙语成珠,最没效果的词儿到了他嘴里也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深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赵本山对二人转最大的贡献是提倡“绿色二人转”。所谓“绿色二人转”,就是将二人转中低俗、庸俗、恶俗的部分去掉,即净化脏口,将其优秀的一面留下来。只有将二人转净化和提升,走绿色道路,才能走上大舞台,让更多的观众喜欢它。赵本山的这一提议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他所倡导的“绿色二人转”也正风风火火地转遍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二人转转坛趣闻

一、二人转艺人的拜师礼

二人转艺人拜师,程序有繁有简。据老艺人程喜发回忆,拜师很不易,师傅先品你三个月。 第一看你嗓音如何; 第二看你机灵与否;第三看你是否够材料,手脚直板板的不行; 第四还要看你的品行,品行是大事,要你三稳——手稳、脚稳、嘴稳。

师傅看你合格,才撒帖子请人。除各班的艺人来贺喜外,不在班上的单牌艺人也来随份子。摆上香堂,也是三炷香两支蜡。上香有说道:大圣佛殿上六十四炷,小圣佛殿上三十二炷。拜的师爷是庄王。拜师时有捧壶的,有入门师。入门师领你大点步子迈过门坎,这算进了祖师爷留下的门坎。然后拜祖认师。代笔师在一尺多长的毛头纸上写上某某几时入江湖门、谁捧壶、谁代笔等。然后吃喝两天。

捧壶要用泥壶,因为壶和江湖的“湖”同音,表示入了江湖。这是入门徒弟,有三灾八难,江湖人庇护你。

收头一个徒弟,叫“开门徒”,这是“头次开山”,三年以后打发徒弟下山,就算满徒。收最末一个徒弟,叫做“关门老兄弟”。还有认“过卖师”(过门师)的。有些唱手是自悟的,唱了很久没拜过师父,不算入江湖门,因此再认个师傅或师哥,这就叫认“过卖师”。也有虽然认过师傅,但还想跟某位老艺人学艺,就认个“干老”,其实明是“干老”,暗是“过卖师”。

同类推荐
  • 活力之源:地球能源大盘点(科学新导向丛书)

    活力之源:地球能源大盘点(科学新导向丛书)

    本册《活力之源:地球能源大盘点》一书从独特的视角切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各种新能源的基本知识,演绎了能源的发展史,用生动的表达方式描绘了能源的知识。书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发展状况,并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状况、利用原理与技术做了介绍。
  • 小红帽(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小红帽(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名侦探推理破奇案

    本书中的故事内容虽然简短,却趣味横生;作为向自己的脑力挑战的媒介,毫不逊色于一般的侦探故事。本书包括了“古坟里的谋杀”、“印花上的毒药”、“风流作曲家之死”等等精彩的奇案。
  • 新编车间班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

    新编车间班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

    在企业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车间班组的工会工作与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占有重要地位。
  •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本书是针对我国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中缺乏班级管理教育及其教材的现状,为建设“全面推进高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需要而编写的,密切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实际,突出学术性、实用性,为广大师范生提供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和班主任、班级管理目标与内容、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等。本书的特点贴近班主任工作的实际,以介绍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指导和提高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为重点,具有可读性和操作性,是当今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创新之作。
热门推荐
  • 快穿卿本佳人花式男神攻略

    快穿卿本佳人花式男神攻略

    一次突然的病毒侵袭,让原本相守的恋人分散,墨憬言灵魂分散进入万千世界,苏语兮不得不穿越万千世界,寻找他墨憬言:兮儿,累吗?”语兮:不累,因为有你!爱情本就是这样,因为有你,所以哪怕是吃苦,都是甜的—憬言你要相信无论我们相隔多远,不管绕多少弯,我都依然可以找到你,拥抱你。by:苏语兮—爱情总有一个人需要妥协,如果你做不来,那么我来。by:墨憬言(已解锁:冰山校草,高冷总裁,温柔医生,纯情世子,冷漠竹马,帅气大神……等一系列男主性格类型的攻略,1v1绝宠文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同室男女

    同室男女

    邱光朗与左雨黎共同租了一处房子,从公司的楼里的宿舍间搬出,住了进去,预想中的风波不仅没起,反觉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了起来。邱光朗,男,现年三十五岁,祖籍山东,北京某名牌大学电子专业毕业,负责公司销售产品的质量验收。北方家中有一妻一子,妻因单位亏损放长假,子七岁。左雨黎,女,现年二十六岁,未婚。从小在杭州西子湖畔长大,在上海读完大学,负责公司里的技术资料收集和英文翻译。父亲是大学里的教授,教中国古代文学,诚所谓诗书世家,书香门第。未婚夫现在美国读博士。
  • 叶先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叶先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一眼见你,万物不及。你是我唯一的唯一。——题记云城的天依旧很蓝,只是再也找……
  • 殊途情殇

    殊途情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一生桀骜,却为你搁浅、为情徜徉!…”一生倾情,却终演绎一场缘起缘灭……向来情深,奈何缘浅,自古多情,唯愿相忘于江湖!、、、
  • 蓝衣骑手

    蓝衣骑手

    我们是一帮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底层服务者——骑手,因为我们穿着的是蓝色服装,所以叫蓝衣骑手。当然生活在大都市里大多的是白领,而我们生活在最低层的骑手就与他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过着中高层的生活,而我们骑手不但要为他们尽心尽责的服务,当他们吃着骑手送来的餐,又有多少人知道骑手多少的心酸??
  • 我怎么可能是豪门的长女

    我怎么可能是豪门的长女

    我,到底是谁?又来自哪里?想要到哪里去?为什么会不间断地变化身份和肉体?在我变化前的那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为什么总是叫我亲爱的?她,是谁?在众多的疑问中,我们将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一一解开这些不为人知的谜题!结果也将慢慢浮出水面!敬请期待!
  • 女战神的黑包群

    女战神的黑包群

    星际第一女战神东姝,某天突然加入一个黑包群!女战神一脸懵逼,顺手一戳!——————快穿,无CP(第一个世界除外)。新书《快穿之位面黑科技》求支持~
  • 地球卫士

    地球卫士

    地球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劫难,飘摇欲坠,岌岌可危!谁来拯救?地球卫士李牧云横空出世,祛除阴霾,迎来曙光……
  •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爱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之后,你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呼唤你。本书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一,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书信精品集,展示了那个年代如此坦荡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