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3000000024

第24章 说儒(7)

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那柔懦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论语》说: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就是“成仁”,就是“仁”。综合当时社会上的理想人物的各种美德,合成一个理想的人格,这就是“君子儒”,这就是“仁”。

但他又让一步,说“今之成人者”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正是当时的“武士道”的信条。他的弟子子张也说: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曾子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这就是“见危致命”的武士道的君子。子张又说: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是“殷士”,而他的见解已是如此,可见孔子的新教义已能改变那传统的儒,形成一种弘毅的新儒了。孔子曾说:

刚毅木讷近仁。

又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提倡的新儒行只是那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所以说: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又说:

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孔子自己的人格就是这种弘毅的人格。《论语》说: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又记着一条有风趣的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这是当时人对于孔子的观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

这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相当地位的。曾子说: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一段的描写,原文只说“吾友”,东汉的马融硬说“友谓颜渊”,从此以后,注家也都说是颜渊了(现在竟有人说道家出于颜回了)。

其实“吾友”只是我的朋友。或我的朋友们,二千五百年后人只可以“阙疑”,不必费心去猜测。如果这些话可以指颜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证明这些话是说孔子。《论语》不说过吗?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

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不是有意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吗?这不是“有若无,实若虚”吗?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不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吗?《论语》又记孔子赞叹“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不是“犯而不校”吗?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吾友”是指孔子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吾友”只是泛指曾子“昔者”接近的某些师友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说这是孔门某一个时期(“昔者”)所“尝从事”的学风呢?

大概这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本来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本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不过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曾子的这一段话的下面,即是“可以托六尺之孤”一段;再下面,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一段。这三段话,写出三种境界,最可供我们作比较。)

在那个标举“成人”、“成仁”为理想境界的新学风里,柔逊谦卑不过是其一端而已。孔子说得好: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与慎都是柔道的美德—— 孟僖子称正考父的鼎铭为“ 共,(恭)”——可是过当的恭慎就不是“成人”的气象了。《乡党》一篇写孔子的行为何等恭慎谦卑!《乡党》开端就说: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注:便便,辩也。)

《论语》里记他和当时的国君权臣的问答,语气总是最恭慎的,道理总是守正不阿的。最好的例子是鲁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的两段: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他用这样婉转的辞令,对他的国君发表这样独立的见解,这最可以代表孔子的“温而厉”,“与人恭而有礼”的人格。

《中庸》虽是晚出的书,其中有子路问强一节,可以用来做参考资料: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即是“犯而不校”)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当时所谓“南人”,与后世所谓“南人”不同。春秋时代的楚与吴,虽然更南了,但他们在北方人的眼里还都是“南蛮”,够不上那柔道的文化。古代人所谓“南人”似乎都是指大河以南的宋国、鲁国,其人多是殷商遗民,传染了儒柔的风气,文化高了,世故也深了,所以有这种宽柔的“不报无道”的教义。

这种柔道本来也是一种“强”,正如《周易·彖传》说的“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一个人自信甚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他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原”是谨愿,乡愿是一乡都称为谨愿好人的人。《论语》说: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末篇对这个意思有很详细的说明:

孟子曰:“……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剌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这样的人的大病在于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

他说: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乡原决不会有“众恶之”的情况的。凡“众好之”的人,大概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论语》另有一条说此意最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就是《论语》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礼记》里有《儒行》一篇,记孔子答鲁哀公问“儒行”的话,其着作年代已不可考,但其中说儒服是鲁、宋的乡服,可知作者去古尚未远,大概是战国早期的儒家着作的一种。此篇列举“儒行”十六节,其中有一节云: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畏),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这还是儒柔的本色。又一节云: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之以和为贵,……

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这也还近于儒柔之义。但此外十几节,如云,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非时不见,非义不合。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伸)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世治不轻,世乱不沮。

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其规为有如此者。

这就都是超过那柔顺的儒风,建立那刚毅威严,特立独行的新儒行了。

以上述孔子改造的新儒行:他把那有部落性的殷儒扩大到那“仁以为己任”的新儒;他把那亡国遗民的柔顺取容的殷儒抬高到那弘毅进取的新儒。这真是“振衰而起懦”的大事业。

我们现在可以谈谈“儒”与“道”的历史关系了。同时也可以谈谈孔子与老子的历史关系了。

“道家”一个名词不见于先秦古书中,在《史记》的《陈平世家》,《封禅书》,《太史公自序》里,我们第一次见着“道家”一个名词。

司马谈父子所谓“道家”,乃是一个“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混合学派。因为是个混合折衷的学派,他的起源当然最晚,约在战国的最后期与秦、汉之间。这是毫无可疑的历史事实(我别有论“道家”的专文)。

最可注意的是秦以前论学术派别的,没有一个人提到那个与儒、墨对立的“道家”。孟子在战国后期论当时的学派,只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韩非死在秦始皇时,他也只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那么,儒、墨两家之外,那极端倾向个人主义的杨朱可以算是自成一派,其余的许多思想家——老子,庄周,慎到,田骈,驺衍等——都如何分类呢?

依我的看法,这些思想家都应该归在儒、墨两大系之下。

宋轻、尹文、惠施、公孙龙一些人都应该归于“墨者”一个大系之下。宋轻、(宋钘)尹文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他们正是墨教的信徒,这是显而易见的。惠施主张“泛爱万物”又主张齐、梁两国相推为王,以维持中原的和平;公孙龙到处劝各国“偃兵”,这也是墨教的遗风。至于他们的名学和墨家的名学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那更是容易看出的。

其余的许多思想家,无论是齐鲁儒生,或是燕齐方士,在先秦时代总称为“儒”,都属于“儒者”的一大系。所以齐宣王招致稷下先生无数,而《盐铁论》泛称为“诸儒”;所以秦始皇坑杀术士,而世人说他“坑儒”。《庄子·说剑》篇(伪书)也有庄子儒服而见赵王的传说。

老子也是儒。儒的本义为柔,而《老子》书中的教义正是一种“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报怨以德。”“强梁者不得其死。”“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这都是最极端的“犯而不校”的人生观。如果“儒,柔也”的古训是有历史意义的,那么,老子的教义正代表儒的古义。

我们试回想到前8世纪的正考父的鼎铭,回想到《周易》里“谦”,“损”,“坎”,“巽”等等教人柔逊的卦爻词,回想到曾子说的“昔者吾友尝从事”的“犯而不校”,回想到《论语》里讨论的“以德报怨”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柔逊谦卑的人生观正是古来的正宗儒行。孔子早年也从这个正宗儒学里淘炼出来,所以曾子说: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当从事于斯矣。

后来孔子渐渐超过了这个正统遗风,建立了那刚毅弘大的新儒行,就自成一种新气象。《论语》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里“或人”提出的论点,也许就是老子的“报怨以德”,也许只是那个柔道遗风里的一句古训。这种柔道,比“不报无道”更进一层,自有大过人处,自有最能感人的魔力,因为这种人生观的基础是一种大过人的宗教信心,——深信一个“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的天道。但孔子已跳过了这种“过情”的境界,知道这种违反人情的极端教义是不足为训的,所以他极力回到那平实中庸的新教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种讨论可以证明孔子之时确有那种过情的柔道人生观。信《老子》之书者,可以认为当时已有《老子》之书或老子之教的证据。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经典作家著作研究II(第12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满足当前学界的需要,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重新编辑出版。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思想家代表了他所在的时期的智慧最高水平,思想家的贡献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本书介绍了重要的思潮和思想家,为读者了解思想史提供了捷径。
  • 其实就是懂幽默

    其实就是懂幽默

    怎样的建议才更有效?如何回应才能摆脱尴尬的场面?怎样拒绝才能不伤人?本书告诉你,一针见血的真心话,不一定非要板起面孔严肃地说出来,轻松幽默地表达,效果会更好;面对他人的出言不逊,与其暴跳如雷、针锋相对,不如用一句幽默而颇含深意的话让其有口难辩;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时,不需要强硬,用幽默的话语加以暗示,既能博人一笑,又引人深思……幽默能打破思维定式,穿越情绪的防火墙,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把黑白的语言变得多彩。幽默,是化解困境的有力武器。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原始小野人

    原始小野人

    有一天,走在人生巅峰的王晨在马路上被一辆婴儿车撞进了时空的旋涡。当自己睁开眼睛的时候,周围已经变成了昏暗的洞穴,感觉自己虚弱无比的王晨一脸懵逼的看着四周。我是谁,我在哪?(这是一本穿越回原始时代的小说,猪脚拥有一个弱的一逼的金手指。。。现在,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下去!)
  • 开学大作战

    开学大作战

    开学啦!开学第一天早上,毛小豆和毛小婉在爸妈的催促声中,挣扎着起了床,扒拉了两口饭就跑向了学校。新的一学期,更多精彩的校园生活在等着他们,同样,更多刺激的挑战也需要他们面对,刚一开学,就像要面临一场大作战!
  • 四大名捕斗将军(全集)

    四大名捕斗将军(全集)

    《四大名捕斗将军(全集)》共三册,武侠经典,千万温迷与侠义小说爱好者不容错过。作者温瑞安,为港台武侠小说界的四大天王之一,善于把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手法融于武侠小说的创作中,故常有惊人之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我在远方呼唤你

    我在远方呼唤你

    【校园,异能,1V1,团宠,女强】眼睛黝黑的苏淼突然睁开眼睛,冰冷的眼神扫视一圈,定格在旁边的某人身上。苏淼伸出小手勾住某人的脖子:“小哥哥~你怎么撩了人家就想跑?”某人呆愣的看着苏淼!!!什么情况?苏淼瘪着小嘴,控诉道:“小哥哥你忘了吗?刚刚……唔——”某人伸手捂住苏淼的嘴。处于愤怒中的苏淼眼睛通红的捶打着好友,直到……某人出现。苏淼立即抛下好友,跑向某人,像树袋熊一样挂在某人身上:“大哥哥身上好香,我好喜欢。”某人耳垂处渐渐出现一抹红色,默默在心底道:“嗯,我也喜欢你。”多种人格随意转换,异世生活获得异能,意外收获大佬宠爱,但是父母到底在哪里呢?苏淼眺望着远方,眼睛闪烁着星星:“你们到底在哪里呢?”某人从背后抱住苏淼,头搁在苏淼肩膀上一起眺望远方:“乖~我陪你一起去找。”
  • 明容辞

    明容辞

    皇室倾颓,权臣争斗。十二诸侯割据天下,天水八贤各选贤主。她是,天水第九人。一纸婚约捆绑她十数年,对立之选葬送她多年眷恋。生逢乱世,与乱世因他相逢。生处乱世,与乱世循他而处。也许,情义忠义不过是一场云烟。
  • 潜锋剑影

    潜锋剑影

    夏雪立志要查出灭门血案的凶手并报仇,却找个不靠谱的师父,除此之外,自己的身世也开始扑朔迷离……
  • 执念是你,翻涌成他

    执念是你,翻涌成他

    一场偶遇,她成了他的妹妹。只是一路跌跌撞撞,谁先动了情?受过伤后,开始叛逆,从单纯校花成为铁血女兵,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 君妃万世

    君妃万世

    当年,摄政王不过为躲一场大雨,却不想却捡了一个女娃娃还带回了王府,从此,当朝威武四方的摄政王未娶妻却多了一个女儿。“王爷!不好了!”“怎么了?”“陛下说要娶郡主做皇后。”某男眼神凌厉:“看来本王得考虑考虑另则明君了。”“王爷!不好了!郡主喜欢的鹦鹉被温少爷射死了。”“找人废了温少爷。”“王爷,郡主知道您要大婚了,一个人离家出走了!”她居然敢离家出走!他心系之人只有她,她怎么会相信他会娶别人!“爹爹,雪儿有喜欢的人了。”“爹爹不同意你们在一起!”“可是雪儿喜欢的人就是爹爹你啊。”“……”外人眼里冷酷无情威严无比的摄政王,其实是个蛮不讲理爱吃闺女醋的人,霸道无理可宠妻成瘾。
  • 地下游戏

    地下游戏

    唐尘本是“血刃”小分队的队长,然而,他的父母失踪却将他逼入了“地下游戏”当中,然而在游戏中,唐尘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 放声歌唱(上篇)

    放声歌唱(上篇)

    那还是个早晨,油绿的草尖上露水还没有干透,邓玉春的裤管被趟过的草弄得湿漉漉的贴在腿上。她放的一大群羊正把嘴巴埋在半尺多深的洼草里,“沙沙”的吃草声像一阵清凉的风。忽然羊群“咩咩”地叫起来,它们像是受了什么惊动,停止了吃草,一起把头转向袁家村的方向使劲地叫唤。邓玉春手搭在眉上往小路上张望,她看见一溜飞腾起来的尘土正追着一个奔跑的孩子,孩子手里还挥动着什么,在已经升高的太阳底下白得刺眼。那孩子大声叫唤着:“娘——娘——”来的是邓玉春十四岁的儿子袁佳梦。他跑得时常捂住肚子弯下腰去,在飞扬的沙尘里大声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