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4400000008

第8章 导论: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涵(1)

现象学从它的“受洗”至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两卷本的《逻辑研究》,第一次公开而坚定地提出以“现象学”命名的哲学理论与方法。在此之后的30年里,伴随《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胡塞尔)、《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伦理学》(舍勒)、《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文学的艺术作品》(英伽登)等一系列现象学经典著作的发表,现象学的影响日趋扩大,普遍地作用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大批现象学哲学家产生出来:普凡德尔、莱纳赫、舍勒、盖格尔、海德格尔、英伽登、帕托什卡、芬克,如此等等,他们使德国哲学20世纪前30年的历史深深打上了现象学的烙印。海德格尔曾在回忆录中回顾说:“现象学……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更有人甚至认为,在这30年的德国精神生活中,没有一个创造性的成就不与现象学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当然,这个状况没有延续到胡塞尔1938年的逝世便被政治局势的变化所中断。**主义在1933年的上台迫使犹太血统的胡塞尔隐居家中,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以后的事态发展使得一大批思想家流亡国外。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象学运动在欧洲基本处于沉寂状态。

直到40年代和50年代,由于梅洛庞蒂和萨特基本著作的问世,现象学精神才再次得到弘扬。《知觉现象学》、《想象物——现象力的现象学心理学》、《存在与虚无——关于一门现象学的本体论的论述》等等,所有这些标题都标志着现象学运动在法国的一次复兴。“没有一门哲学能像现象学那样强烈地作用于四五十年代的法国思维”。与这两位现象学家同行的还有诸如莱维纳斯、利科、亨利、阿隆等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加以展开,并且一同构成了法国现象学的特殊风景线,以至于人们有理由说,“法国找到了它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60年代以后,虽然人们已经纷纷开始撰写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似乎只对上半世纪以德、法为中心的现象学思潮有效,它们始终无法跟上广义现象学运动的发展。最宽泛意义上的现象学和现象学方法至今还在发挥效应。撇开对现象学运动的专门理论研究和历史发掘不论,当代世界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哈贝马斯、施密茨,法国的福柯、德里达、拉康、李奥塔等等,他们都处在与现象学的对话领域。现象学现实效应的最明显例子就是,今天的思想界已经将“认识论中心主义”看作是以往哲学的狭隘偏见;然而如伽达默尔所说,“‘认识任务的转变’是通过现象学而取得的”。除此之外,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与逻辑学或心理学一样,现象学如今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纳入到哲学训练的基本教程之中。

今天当人们在谈到最初的现象学运动时,许多当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已经被忘却。“现象学”一词所引起的联想主要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精神视域曾经是并且仍然是十分广阔的。现象学研究的前辈H.罗姆巴赫在1998年的“现象学之道”文章的一开始便说:“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长长的前史,并且还会有一个长长的后史。”

第一节 “现象学”的基本含义

日久月深,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尤其是在胡塞尔诞生150周年之际)来纪念这个运动并且回顾它的内在意义应当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机。然而我们或许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确切地了解了“现象学运动”这个概念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一再地讨论“现象学”或使用“现象学”这个概念,但往往是在一种相当含糊的意义上。梅洛庞蒂在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前言”中便曾发问:“什么是现象学?在胡塞尔最初著作半世纪之后。还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很奇怪。可是这问题离解决还远着呢?”伽达默尔也曾说,“几乎每一个可以划到现象学运动中去的学者都提出过‘现象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且对问题的回答都各不相同。”如今又是半个世纪过去,而问题看起来仍然没有能够获得完全解决的迹象。在这里,所谓“哲学什么也证明不了”的“耻辱”似乎重又成为现象学的“耻辱”。

的确,另一位法国现象学哲学家莱维纳斯已经指出,由胡塞尔所倡导的现象学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哲学并没有成为由一批研究者所从事的、带有最终结论的严格科学。哲学很有可能就排斥这种精神生活形式”。但他同时认为:“胡塞尔的某些希望已经得到了实现。现象学将一些哲学家联合在一起,但并不是以康德主义联合康德学派、斯宾诺莎主义联合斯宾诺莎追随者的方式。现象学家并不去从事胡塞尔所明确表述的那些命题,他们并不仅仅献身于对他著述的解释或他著述的历史。他们的活动的方式有相近之处。这种一致性与其在于对一批确定的陈述的赞同,不如说是在于接近问题的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首先可以说,现象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接近问题的方式。接下来,我们或许还可以借用施皮格伯格的话来更为确定地说:所谓现象学方法,它的根本统一就在于,“非常执拗地努力查看现象,并且在思考现象之前始终忠实于现象”。今天的现象学家仍然坚持,正是这种特殊的查看方式才赋予了现象学以一种启蒙哲学的特征、一种特殊的光学的特征,它探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偏见、貌似的生活自明性;正是通过现象学的观察方式,许多不言而喻的东西成为可疑的。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够把握住更为具体的现象学内涵呢?按照现象学史家施皮格伯格的说法:现象学有四个由宽及窄的不同范围界定。笔者认为这四个“现象学”概念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说明。它们在略作改造之后便可以大致地被理解为:(1) 最广义的现象学概念。它包括所有那些符合现象学的公认标准,但主观上没有参加现象学运动的人。具体地说,它将诸如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施通普夫等等也包括进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现象学运动的成员。(2) 广义的现象学概念。它也就是胡塞尔在1913年期间所设想和表述的方法意义上的现象学。赞同这个现象学纲领并将它自觉地加以实施的思想家,诸如一定阶段上的尼古拉·哈特曼、萨特、海德格尔等等,甚至包括以后的伽达默尔乃至新现象学的创始人施密茨以及某个时期的德里达,都可以看作是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运动成员。(3) 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上的特殊性使这种现象学有别于广义的现象学:它较多关注意识现象,尤为关注各种事物的主观显现方式。早期的现象学家如哥廷根学派、慕尼黑学派,当然也包括舍勒,稍后的梅洛庞蒂、古尔维奇等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围之中。(4)最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概念。它是指胡塞尔本人所逐渐发展起来的现象学。我们今天常常将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特别称作“胡塞尔现象学”。

第二节 现象学的直接直观与本质明察

对于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胡塞尔本人在1913年期间曾做过两个内涵基本相似的规定:首先是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创刊号的“前言”中:“将各个编者联合在一起并且甚至在所有未来的合作者那里都应当成为前设的东西,不应是一个学院系统,而毋宁说是一个共同的信念: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

此外,胡塞尔在同年《逻辑研究》第二版中还做过一段与此相关的表述:“这些研究如果能使对现象学感兴趣的人感到有所帮助,那是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一个纲领(更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纲领,哲学总是被视为这样一种纲领),而是提供了现实进行着的、对直接直观到和把握到的实事的基础研究尝试;这种研究是批判地进行的,它自己并没有在对立场的解释中丧失自身,而是保留了对实事本身和对关于实事的研究的最后发言权。”

在这两段论述中包含着胡塞尔对方法意义上的现象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解:其一,现象学排斥中介的因素,把直接的把握或这个意义上的直观看作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检验一切知识的最终标准;其二,现象学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要求通过直观来获取本质洞察,即获得对本质因素以及在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的把握。在现象学运动的初期,这也是为大多数成员所明确或不明确地承认并且有意或无意地恪守的两个基本原则。

胡塞尔这一时期的种种说法表明,他本人首先将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例如他在1907年的一个讲座中说:“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

在近30年之后,他还在书信中阐述了他运用这个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一种方法,我想要用这种方法来反对神秘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以建立一种超理性主义(Uberrationalismus),这种超级理性主义胜过已不适合的旧理性主义,却又维护它最内在的目的。”

据此,“现象学”一词所标识的应当是一种建立在直接直观和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胡塞尔本人虽然用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意识现象学的具体分析,但在这个方向上与其同行的现象学家寥寥无几。而对现象学的这种方法层面的理解是首先为现象学运动其他成员所认同的东西。海德格尔在1925年的“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中便指出了这个意义上的现象学并确信:“现象学发现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实际获得的、可估价和可批判的结果,而是在于它就是对哲学中的研究可能性的发现。”

更确切地说,方法上的共同理解是使现象学运动得以可能的东西。法国现象学家利科就认为:“现象学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胡塞尔异端的历史所组成的。大师的作品所指明的建构方式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使胡塞尔正统派无法形成。”

就此而论,是胡塞尔自己选定了他的与马丁·路德相同的命运。

第三节 现象学操作的具体步骤

如果人们仍然不满足于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最基本原则,还想更进一步地了解现象学的具体内涵,那么施皮格伯格所做的一个更为细致的划分或许值得参考。他试图把握现象学方法的要点并将这个方法划分为七个步骤,并且同时说明,其中稍后的步骤是以较前的步骤为前提的,但并不是必然由较前步骤所引起的。

这七个步骤中的第一个步骤是:

1.研究特殊现象。施皮格伯格将它看作是现象学方法所具有的最一般特征。他认为这种研究由三种操作方式组成:现象学的直观、现象学的分析和现象学的描述。

接下来的其余步骤是:

2.研究一般本质。

3.理解诸本质间的本质关系。

4.观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

5.观察显现的方式。

6.将对于现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

7.解释现象的意义。

然而,施皮格伯格本人已经意识到,“这种方法不可能构成一个所有现象学都同意的首尾一贯的体系”。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出,这些论述并没有得到现象学运动成员和日后的解释者们的一致认可,而且它们看起来也没有能够为今人理解现象学提供多少有益的帮助。恰恰相反,它似乎更多地印证了盖格尔的一个说法:“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之中,谈论方法——也就是说,提倡一种方法却无法表明它怎样导致具体的结论,无法证明它并不是一种从理论推衍出来的幻想——都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感受和领会现象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就是去切近地感受和领会各个现象学家——尤其是胡塞尔,因为几乎所有现象学运动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他的影响——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并且尝试着将它们在各种问题领域中加以活的运用。这可能就是康德主张人不能学习哲学(Philosophie),而只能学习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主要理由。

人们常常将胡塞尔的思维方式与普鲁斯特的小说叙述方式以及塞尚的绘画方式相比较,无论这个比较是否成立,有一点可以确定,既然对普鲁斯特和塞尚的了解必须通过阅读和观看,那么对胡塞尔等现象学家的理解也只能通过与他们的共思。

同类推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中和论道·第一辑

    中和论道·第一辑

    “道”曾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揭示终极的本体存在。《礼记·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和尚中形成了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性格及其源远流长。在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今天,更需研究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以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与转化的问题。本书便是此项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分专题探讨了笛卡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并对希伯来文明中的《约伯记》、希腊文明中的《俄狄浦斯王》、屈原《天问》、《离骚》中的苦难、悲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书是多位专家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的演讲及师生互动问答的汇集,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是有兴趣探索中西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及会通问题的读者喜闻乐见的入门书。
  •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本书主要收录了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精神发展的阶段、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等内容。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紫青双剑录(第八卷):老怪 魔梭(经典系列)

    紫青双剑录(第八卷):老怪 魔梭(经典系列)

    《蜀山剑侠传》为「天下第一奇书」,经过增删、续写之后,改名《紫青双剑录》,自成面目,情节曲折离奇,而在结构上,其大体上各自独立的特点,也使得每一本分卷独立成篇,不会有前后不连贯之感,都可以看得人津津有味。本卷一开始,老怪兀南公出场,虽属旁门,气势却是不同凡响。其女徒儿沙红燕亦惹人好感。易静与陈岩两生情意结的纠缠,到了大斗鸠盘婆,危难中的捨命之擧,叫人刮目。邪派也不容小觑,先有九烈神君和枭神娘夫妇的「九子阴雷」,后有九十七岛妖人之首乌龙珠的「诸天秘魔乌梭」,威力更是不可思议。高潮迭起,目不暇接,作者笔法之高妙,气魄之恢宏,每每使人为之瞠目结舌,捧读难以自休。
  • 觉醒手册

    觉醒手册

    对于阿曼达大陆的职业者来说,觉醒是一辈子的事。当你十四岁的时候,进行职业的觉醒。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进行力量的觉醒。当你想打破大陆的桎梏,需要进行第三次觉醒。这是一条,很长且艰难的觉醒之路。薛进:可我有一本觉醒手册?
  • 亲爱的我被皇上设计了

    亲爱的我被皇上设计了

    “亲爱的,我把你的逍遥楼给烧了。”“嗯,烧就烧了吧。”“亲爱的,我让你的银圣兵团插花去了。”“嗯,去就去了。”“亲爱的,我把你的衣服钻了个洞。”“嗯,钻就钻了吧。反正也是你一个人看。”某女怒吼一声。“亲爱的,我被人设计了。”“谁?!谁敢设计我的亲亲宝贝!看我不废了他!”某女可怜兮兮的说“亲爱的,我被皇上设计了。”某男暴吼一声“照废不误!”
  • 空之梦幻想曲

    空之梦幻想曲

    (新书《陛下无双》,求读者老爷赏脸~)万米高空上的浮空大陆,蔚蓝天空下的地表诸洲。魔法与科技,和平与战乱。它们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奏响人类前行发展的乐章。浮空大陆上的懒惰少女哟,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吗?你的存在本身,就有着其意义所在,有其要履行的职责所在。曲子已经响起了,初心的稚嫩舞者啊,是你登台表演的时候了。来吧,就在这个世外桃源一般无人知晓的小村子里,迈开你的步伐吧。你将会带给人类什么样的舞蹈呢?虽然你会迷茫,你会痛苦,你会悲伤,但,你将会不断成长。让我们对未来,拭目以待吧。
  • 养正遗规

    养正遗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尼罗亚帝斯传奇

    尼罗亚帝斯传奇

    尼罗亚帝斯大陆上,千年的时间仿佛手中紧握的沙,握得越紧便流失的越快,于是千年仅仅只是一闪而过,如同消失的影像,什么都看不到了。轰动外域以及大陆的英雄们,都在时光中流逝着,所剩下的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流失更新换代的时间到来了,新鲜的血液要注入这古老的种族,所有的首领似乎都是一种新鲜的面孔,就像生存在阿勒夫的暗夜精灵首领,克莱尔·蕾恩,在一个夜晚消失了身影,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可爱的三皇子妃

    可爱的三皇子妃

    第一幕“晏星宁,你有没有喜欢过我。以前,现在和以后你到底有没有喜欢我!”墨寒看着她,眼睛猩红,隐约有泪光。她看着他一眼,无力地垂下眼眸说:“呵,喜欢,喜欢又能怎样呢?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子,我不过是个土匪的女儿罢了。”她转过身,深吸了一口气说:“你走吧,我们不是一路人。”墨寒笑了,说:“好,到时候你可别后悔啊!”————————————————————第二幕“墨寒,好冷啊!这屋顶风也太大了吧!你抱抱我好吗?”她幽怨地看着他,悄悄地把手揣进他的衣服里,轻轻解开他的斗篷,迅速把自己裹进去。墨寒静静地看着她的动作没有动静,因为他被点穴了。她抬起头冲他傻乎乎地笑着,紧紧地抱着他说:“墨寒啊,你知道吗,对我来说,星星是方向,月亮便是爱。星星就是我自己,我就是自己的方向,那月亮嘛就是……嘿嘿”墨寒听到这里心里一紧,只觉得怀抱更暖和了。本文为虐文,甜文,爽文。偷猪???(??????)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投票】+【收藏】一下哦~
  • 周易参同契注

    周易参同契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道监狱

    大道监狱

    每个位面世界都有自己的强者,强者,是气运聚集之所在。每个世界都有世界意志,被众多可以感觉到其存在的强者称为天道。众多世界里的大毅力者成为强者之后,往往这些强者并不满足自身宇宙的极限,不断突破,携带众多气运破碎虚空前往更高的世界,而被携带走的气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往往要损失更多才能恢复。于是为了留住/保住这些气运,在天道与大道赞同下,“大道监狱”成型了。锤石“我们要怎样进行这令人愉悦的折磨呢?”(原创新书,如有雷同,必然你抄了我。)
  •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文化常识珍闻录》汇集中外古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地名、天文、历法、礼仪、风俗、民族、宗教、科学、文学、学科、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美术、工艺、交通、邮政、政治、军事、新闻、出版、经济贸易、著名品牌等方方面面,好玩、有趣、实用,堪称中外文化的普及本,人人爱读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