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12

第12章 儒家认识哲学(1)

有观点认为儒家哲学认识论不发达,综观儒家认识哲学之发展史,此论显然不当。儒家诸学者秉承其重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哲学之特质,汇综墨、道诸家之学,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形成、认识的发展、认识的检验诸问题作出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相对合理的解释,尤其是荀子之认识哲学继承了孔孟伦理化和重理性思维的传统,吸纳了墨家重感性经验、道家重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基本达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生知”与“学知“并重

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问题,中西方历史上大体上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二是认为人的认识先天固有、与生俱来;三是认为人的认识是后天获得、学习所得。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关于认识来源问题的解释,基本上是综合了后两者的观点,即“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并重。

(一)生而知之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孔子将天下之人分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四种类型,并提出人的认识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生而知之,二是学而知之。何谓“生而知之”,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日:“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至于世界上哪些人是生而知之的上智之人,孔子未明言,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常自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自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在此,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我非生而知之”与“天生德与予”是否前后矛盾。二是“生而知之者,上也”是确有其人亦或虚悬一格。关于第一个问题,儒家关于知识的认识本是以德性为主体的,所以孔子既自承“天生德与予”,认为自己天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又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的言论表面看来未免前后矛盾。

关此解释,学界有观点以为“我非生而知之”乃孔子自谦之辞,笔者以为不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皆言其一生努力学习的过程和功效。可见孔子自云是“学而知之者”并非自谦。孔子说“天生德与予”,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人的德性是上天赋予的,所以孔子自云“天生德与予”并非说自己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说自己因为“好学”,成为有德之人,足以与天地相通。关于第二个问题,有观点认为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乃虚悬一格,实无其人,笔者以为孔子心目中的“上智”应为上古三代之尧、舜、周公等圣贤之人而非虚悬一格。孔子一生“述而不作”,“郁郁乎吾从周”,显见其对上古先王之崇拜,恰如孔子弟子对孔子的敬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所以孔子虽自承“天生德与予”,亦不能自认为是“生而知之者”,“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是以在孔子认识哲学中,“生而知之”乃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非至圣至贤难以达至,但也并非虚悬一格。

孟子认为人类的知识、认识能力以及道德观念都是先天赋予、与生俱来的,不待后天的学习和思虑。《孟子·尽心上》载孟子语:“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良知”是“不虑而能”者,乃人之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良能”是“不学而能”者,乃人所先天具有的实现道德观念的能力。在孟子哲学中,认识论和道德论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孟子所提出的“良知”“良能”,既是指人的道德天赋,也是指人的认识天赋。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观念和认识本能乃是人之先天本有,不假外物也,非后天形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同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成就完美道德的可能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因为人人皆有善端,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虽然人人皆有善端,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充分发挥其善性,成为“先知先觉”者。《孟子·万章上》引伊尹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以对知识掌握的先后为基准把人分为先觉先知与后觉后知,孟子的这种划分与孔子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乃属异曲伺工。北宋二程子继承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们都主张人的认识是先天固有的,“人心莫不有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11,《二程集》),“知者吾之所固有”(《河南程氏遗书》卷25,《二程集》)。

(二)学而知之

在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而知之”,也可以“学而知之”,但是总体而言,他认为“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只有上古先人方能达至,在现世生活中知识主要来自于人们后天的“学而知之”,此观点为后世儒者所接受和继承,即便是孟子,也认为关于道德的具体知识乃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荀子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学而知之”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生而知之”理论。

其一,“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虽高度赞美上智之“生而知之”,然儒家重现世今生之价值取向,使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学而知之”这一层面上,提倡“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他赞赏颜回刻苦的学习精神“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个人也是一生“学而不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正是由于长期的刻苦学习,使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原则,诸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同,毋我”(《论语·子罕》)。“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始,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孟子虽总体上主张人生来就具有“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但他并不否认关于“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具体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

滕定公死后,滕国世子派人向孟子请教葬礼,孟子承认他先天并不懂礼,他关于礼的具体知识乃是后天所知,“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又尝云棋艺、射箭、木械皆非人天生具有的能力,而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孟子此论似与其知识乃人心所本有之认识起源论自相矛盾,其实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人的道德认识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这是从本质层面谈知识的起源。而关于具体知识的来源,则是就现实和非本质的层面而言,乃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因此我们说,孟子的认识起源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但其主流却是先验的。

荀子则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通过内心的反省即可得到的,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的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形成认识。

首先,客观的外在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本性也先天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其次,人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是构成认识的必要条件。所谓“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荀子·正名》)。总而言之,人的认识非先天固有,而是客观与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苟子此论与后期墨家的观点一致。“知,材也”,“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若明”,“知,接也”(《墨子·经上》)。也就是说人有了认识能力,并不一定就此而形成认识,还必须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最终形成认识。

关于人获得认识的过程,苟子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天官意物”,也即“缘天官”阶段。“天官”即人之眼、耳、鼻、口(舌)、形(身)等感觉器官,人认识外部世界,首先必须依赖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器官。二是“心有征知”阶段。“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谓之天君”(《荀子·天论》)。人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由“心”来完成,心对于感觉器官有支配作用,并且可以对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直接认识加以分类取舍,所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正名》)。人的认识离不开“心有征知”,否则“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同时“心有征知”又必须以感觉所得为直接基础。“缘天官”与“心有征知”互为首尾,相依相存。

第三阶段是“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认识的目的是“行”,“行”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又是认识深化的必要手段。此于后文知行关系有论,不赘述。综上所述,苟子关于认识的来源和过程的理论已经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闻知”“见知”,到“征知”,再由“征知”至于“行知”,达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统一,在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张载继承苟子的观点,强调人的认识是由主客体结合而形成,“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张载集》,《正蒙·大心篇》)。

其二,学思结合。

儒家主张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既学且思,学思结合。孔子首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认为在“学而知之”的认识过程中,应以学为主,学思并重。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皆失之偏颇,故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今天分析孔子以学为主、学思并重论断的提出虽然尚未明确论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关系,但分明是对此已经有所涉猎。孔子强调通过学习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又主张通过思考对学习所得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高一层的认识。所以孔子学思并重,以学为主的认识论已经比较接近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对我国唯物论史上的重大贡献,对后世孔门弟子影响颇深。

孟子在认识论上特别重视“思”的作用。首先,孟子的求知论是主内的,他将知识的学习分为“外求”与“内求”两种,他虽然承认“求在外者”,但认为“是求无益于得也”,主张走内求之路,“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所以孟子十分重视“思”的作用。其次,“思”的过程靠“心”来实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感性器官即耳目口鼻等不能“思”,只有人“心”才能“思”。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心之“思”,“思”是上天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认为孟子此论是相当精辟的,虽然孟子将“心”与“脑”的功能混淆起来,但其基本的思路还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完全否定了“耳目之官”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人体的器官分为“大体”和“小体”,称“耳目之官”为小体,“心之官”为大体,主张“先立乎其大”,则“其小不能夺也”,并指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片面夸大了“小体”也即“耳目之官”“蔽于物”的程度。由此可见,在孟子的认识哲学中理性认识高于一切,理性认识是脱离于感性认识而存在的,完全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对立起来,“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从而使理性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第2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本书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及个人的感悟等,详细剖析了为人处世、为学识人、为官为政等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的危机、人生的苦恼以及中国的前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于天下大同、在于人类可持续、在于超越阶级、民族、国家。因此孔子之学是天下学,论语不仅是中国人的圣经,更是人类的圣经。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犹太人智慧全书

    犹太人智慧全书

    本书对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财箴》和《诺未门》中浩若烟海的智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其分为三个类别:经商智慧、处世智慧和教育智慧,全面揭示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致富策略、处世哲学以及教育方法。让读者在读智慧的同时增长智慧。《犹太人智慧全书》是一本经历了数百年社会发展的举世经典,一本塑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巨著,西方每一个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成功人士推荐的传世典籍,读后,您也可以成为一名睿智而智慧的人,无论是在商海中还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热门推荐
  • 百年测试任务

    百年测试任务

    在世界走向末日的时候异世界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自然法则弱肉强食,想要获得平等加入的资格就必须通过百年测试任务。就此世界的前路出现了岔路口,究竟是迎来希望成为异世界的新公民,还是被奴役走向另一个末日,一切尤未可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报告总裁,甜妻要造反!

    报告总裁,甜妻要造反!

    (重生,1v1,he)奚氏的千金含冤而死,两个月后,人们在她的坟前发现了她的前夫楚家少爷的尸体。重生归来,奚惜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和楚斯墨离婚。第一次提出离婚,离婚协议被他撕个稀巴烂。第二次提出离婚,翌日各大媒体都是她被他从酒店抱出来的头条。第三次提出离婚……不是已经离了婚,她这档案上怎么还写着已婚呢?!奚惜小没想到,重生两次竟都栽到了同一个男人手中,直到某天,姓楚的男人在她耳边低低道:“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爱了两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黑桃K的杀戮游戏

    黑桃K的杀戮游戏

    今天是愚人节。晚上八点多,凌素希在房里哄女儿睡觉,于神则在大厅上网。他打开了酷豆网——一个大型视频网站——的直播频道,只见数十位妩媚娇艳的美女主播正在直播节目。于神这个瞧瞧,那个看看,津津有味。忽然房门打开了,原来是凌素希出来倒水喝。于神吓得全身一震,手忙脚乱地用颤抖的手点下了“显示桌面”。“神,盯着屏幕干吗?”凌素希走过来问道。“我在思考一个魔术的原理。”于神也觉得自己的语气言不由衷,连忙转移话题,“宝宝睡啦?”“嗯,你也早点儿睡吧。”凌素希回到房中。于神松了口气。
  • 时空学园联盟

    时空学园联盟

    在时空星系中,一群拥有着特殊能力的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蓝星,随后便被时空学院收录,而我们的故事,要从身为中二少年同时又继承了忍之意志的艾尔开始说起。(PS:此作借鉴了一部分超神学院的剧情以及时空召唤的人物)
  • 雪峰天山派

    雪峰天山派

    中原武林明争暗斗,而远在西域的天山派还未被波及,武林至尊之位,回生诀和魔尊舍利子以及雪峰榜,都是明争暗斗的目标。 男主张阳却始终不畏艰辛行侠仗义,传播着侠义正能量。各门派,把子女送到天山派去学武艺,其目的是帮自己成就武林霸业,所以,天山派弟子有时不得不和同门斗。可有些天山派弟子顾念同门之谊,谱写了同门患难与共的侠义篇章。张阳和金小凤的爱情也经历无数次考验后,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 解体诸因

    解体诸因

    读西泽,怎能错过匠千晓!内容介绍:做什么事都有原因,比如将一个人置于死地。之后呢?还有更凶残、更极端、十恶不赦、即使很麻烦还是有很多人要做、就两个字但我不能明说的那件事。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有八百万个故事,有八百万种死法……可能还有八百万个做那件事的理由?!但这本书不是布洛克写的,推理名家西泽保彦的超强脑洞,完美诠释“解体”这么高的犯罪成本,凶手们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支付。
  • 诸天第一强者

    诸天第一强者

    主神已死,轮回犹在!游历诸天,证道青冥。零号轮回者沈零的证道之途……
  • 棋局——黑夜操纵者

    棋局——黑夜操纵者

    一盘棋局,谁是棋子?谁是局中人?殊死博弈。我遇你,栉风沐雨,逐鹿天下。以命设局,以信任做棋子,迷局备好,请君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