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18

第18章 儒家道德哲学(1)

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是儒家哲学的现实目标,伦理道德哲学既是儒家哲学的主体内容,又是其追求终极目标的基本进路,道德哲学渗透于儒家哲学之方方面面,举凡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人生、艺术、认识、教育等诸领域无不以道德哲学贯穿于始终。

一、道德之根据

道德之起源和根据,是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道德根据之确立,是衡量道德哲学理论体系是否深刻和完备的重要依据。同时,道德根据之不同,从根本上决定着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修养之不同。儒家从人性论和天道观的角度,为其道德哲学确立了形上根据。

(一)性善道德起源说

儒家最早论及道德起源的乃是孟子。

孔子未对性之善恶作出明确界说,亦未言及道德的起源问题,但是他指出人性具有天然同一性,所谓“性相近也”,同时又言“仁者,人也”,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孟子正是继承了孔子关于“性”与“仁”的学说,建立起了儒家的性善论道德起源说。

其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谓之“性”。

孟子对性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他认为就“性”的内容而言,可以区分为“食色”和“道德”两种。人既有“食色”之自然属性,也有“道德”之社会属性,但自然属性并非人的本性,只有道德属性才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而别于禽兽是由人的道德属性决定的。所谓“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在与告子的论辩中,孟子进一步以人禽之别论证了只有道德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告子提出“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的本能即是人性。孟子反驳之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动物与人同为生物,虽然有其共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别在于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善端,而动物没有,所谓“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其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认为人之善性是普遍存在、人人有之的。“故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即同一类的事物,其属性、规定性基本相似,人亦不例外,即便是圣人,亦属你我之类。他进一步举例天下之人脚有大小,但也不会相差太大,编鞋之人即便不知他人脚的尺寸也不会将鞋编成筐那么大;天下人之味觉有异,然也不会分不开动物与人;听觉方面,天下人皆相似,所以皆以师旷为准;关于视觉,因为有其相通之处,故皆以子都为美,否则必有眼无珠。既然“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所以“心必有所同然”,“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人之本性无有不善,如同水之流动无有不下,存在着普遍的必然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所以“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尽心上》)。

其三,“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人之善性乃人之所天然固有,非外在之得。“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之所以天然具有善性在于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当孺子将落于井中之时,人莫不欲以救之,此乃源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即人之本性使然,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四心”乃是“仁义礼智”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发端,开始。由“四心”达至“四德”之功夫次第全在“扩而充之”,所谓“凡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以“才”释人之本性,指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产生很大的差别在于,有人能够“扩而充之”,故“求则得之”成就其德性,而有的人却不能“尽其才”,故“舍则失之”。这样孟子不仅解释人的道德观念来自于人所先天本有之“善端”,同时也解释了人类恶之源在于人的失却本真心。大多数的儒家学者都支持性善论的观点,尤其是秦汉以后,经过董仲舒、朱熹等宋儒诸子的继承和发展,性善论更成为儒家思想的主流,他们皆认为人类的善良品德是根源于人的本性的,人性本善是人类社会一切美德的根据。

(二)性恶道德起源说

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另一重要观点是性恶道德起源说。其三代表人物是苟子。

其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关于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苟子提出了与孟子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有人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性,所谓“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苟子的这种关于人性本质的界定与告子相近,与法家亦相近,告子云:“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商鞅云:“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商君书·算地》)如果说孟子关于人性的规定具有道德属性论的特点,则荀子乃具自然属性论的特点。他认为孟子的观点之所以错误在于孟子性伪不分,“不及知人之性,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即为人性,荀子认为仁义礼智不是先天人性而是后天之“伪”,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其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在区分性伪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荀子·性恶》),认为人性本身乃罪恶之端,后天之伪饰乃良善之源,人的道德行为全在于后天的人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而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而任其发展,就必然产生争夺、残杀和淫乱等恶行,“矫饰人之性情”,则可以使之归于善的行为,这种“矫饰”、“归于善”的工作是由先王“制礼义以分之”来完成的。《荀子·礼论》云,“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三)“人道天出”道德起源说

以天作为人间事物的最终依据是儒家哲学的一贯传统,无论性善道德起源说,亦或是性恶道德起源说,皆以天道作为人道的超验依据,从而为道德的起源寻求到了形上根据。

其一,“以德配天”。

先秦儒学创始于孔子,然其思想渊源应追溯至殷周之际。是时“小邦周”取代“大国殷”,对时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他们认识到“天命靡常”并非“不易”“不借”,天命乃是根据执政者是否有德而转移的,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所以他们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主张。

于是西周之时“德”观念应运凸显出来。其实,“德”字在卜辞和金文中皆有出现,但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德”的概念,是在西周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国人将“德”与“天”联系在一起之时,天有了人世问的德性内涵,“德”也有了天道之根据。

其二,“天生德于予”。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认为天主要有三层内涵:一是自然之天,二是命运之天,三是道德之天。宋儒朱熹名之日“苍苍者”、“主宰者”“单训理时”。儒家学者除荀子外对于自然规律意义上的天所论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就命运层面、道德层面谈及天与天道。孔子首先提出“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认为人类道德是源自于天、与天相通的。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仁义道德的最终根源在于天,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疲,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云:“道之大源出于天”(《汉书·董仲舒传》)。“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春秋繁露·基义》)。朱熹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文公文集》卷四十)总而言之,儒家认为仁义道德皆与天相通,其相通的路径在于“尽其心”、“知其性”,进而则“知天矣”。所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模式是儒家道德起源学说的最终依据,反之,道德也是儒家天人合一理论的主要落脚点,也就是说,儒家追求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主要是落实于道德这一层面的。

其三,“天地之大法日生”。

苟子虽然主天人相分,但也并未完全脱离儒家“人道天出”的传统一面,在论证“国之命在礼”时,苟子提出了“人之命在天”的命题,虽然“礼”义非源自于天,而是先王后天所制,但天道终有支配和干预人事的一面,所以苟子虽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但在一定程度也认同顺天、法天原则,当然,与孟子由“尽性知天”之“天”不同,荀子所云“顺天”“法天”之“天”多含自然法则义、规律义。苟子的思想,契合《易经》所云“天地之大德日生”,认为天地自然的化育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本能,是天之德、性之本。天地这种自然生命之本能,就是天道之德性所在。这样客体的天与自然的道,成为儒家道德产生的自然之源。

二、道德之评价

道德评价是对人的行为所进行的肯定或否定的道德判断。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形成不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儒家道德评价之标准与根据主要体现于以下几对范畴:

(一)义与利

“义”和“利”是儒家道德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朱熹谓“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义”,原指“宜”,乃指人们的行为适宜,内含“仁”,符合“礼”之规定。“利”乃功利。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是儒家学者评价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

1.重利轻义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本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尼采读本

    尼采读本

    本书是周国平十多年间的散文精华结集,融入了他对世界的智慧思考,围绕人类最关心的幸福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人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幸福无法强求,也跟物质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而是需要一颗随缘自在的心。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幸福不能刻意追求,一切自有安排。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涵盖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读透这一本书,那么便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够让自己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从多个方面感悟、体谅、修行,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

    本书对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资源、知识构成以及孙中山为实现其思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革命实践,做了全面的论述,勾勒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形象,其中的挖掘了海外文献以及档案材料,提出了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作者认为,孙中山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科学等资源,形成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天下为公”思想,彰显了博爱的精神。
  •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宽广的心量除了跟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系外,还需要靠后天的觉悟和修行来逐步拓宽。星云大师在本书中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生活、工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分享了修身养性方面的智慧。以宽己之心容人,心量越大,福报越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以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热门推荐
  • 神医大小姐:兽王,你悠着点!

    神医大小姐:兽王,你悠着点!

    纵你万般气盛欺人,自有万兽任我驱使。一代神医附身举世闻名的废材身上,可废材读作废材,写作天才!面对欺上门的各路渣渣,一个一巴掌扇飞至天边。炼药师稀少?炼器师难求?她闭着眼直接扔草药便是一炉一品极品!她随手一炼便是一堆神器!左有戏精好友嘤嘤嘤,右有万兽之王保驾护航。断月一箭来一个射一个,来两个射一双!“你以前叫我什么?”“祖宗。”1v1爽文,女主扮猪吃虎,男主双人格。虐的话作者选择死亡。
  • 冷少,你不懂爱

    冷少,你不懂爱

    她26岁有自己的事业,生活过的也很是滋润,有空就到处旅游,唯一不如意的就是家里老妈催婚了。相亲,相亲还是相亲,为什么就找不到知道自己中意的呢?在她快崩溃的时候却意外在姐妹生日会里认识了他,一气之下就和这个认识不久的人领了证,先结婚后恋爱,结婚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他们能够幸福吗?
  • 雍正墓陵

    雍正墓陵

    1915年间,军阀混战,为了补充军队军饷,军阀张作甫命令营长李强到民间偷盗陵墓,而吴江正好是李强营里的参谋长便跟随李强来到了金阳山。李强拿着一本不知名的册子在命人潜入金阳山上的墨湖,自己带一部分人去了金阳山深处,吴江在上山路上正好拉肚子和部队走散。吴江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找到部队,部队里所有人都倒在血泊中,全身被高度啃咬,死因不明,吴江在尸体上仅仅发现了掉落的虫子,吴京把虫子抓在布袋里,又拿走那本不知名的册子就去墨湖那找下水的人。
  • 成功者之书

    成功者之书

    一个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社会对这个人的肯定性评价。要想得到这样的评价很难,因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包括个人的语言能力、思想品位、情感商数、性格取向,也包括涉世的城府深浅、经验的积累厚薄、内在心理素质的高低以及外在形象的设计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等。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综合形象,这个综合形象对一个人在社会上能不能办成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办事要有一个好形象,起码有两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外在形象设计,二是内在形象设计。
  • 让脱稿成为一种习惯:敢讲能讲会讲

    让脱稿成为一种习惯:敢讲能讲会讲

    《让脱稿成为一种习惯:敢讲能讲会讲》从细节入手,结合工作和生活中多种场合脱稿讲话的技巧、方法及经典范例,帮你从零开始轻松掌握脱稿讲话的要领。念稿时代已过,本书让你从此甩掉讲稿,不怯场、会表达、有内涵、接地气,随时随地脱口而出!
  • 大冰作品合集(共5册)

    大冰作品合集(共5册)

    本套书是百万级畅销作者大冰的作品合集,共包括《你坏》《我不》《好吗好的》《乖,摸摸头》以及《阿弥陀佛么么哒》共5册。
  • Hebrew Myths

    Hebrew Myths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stories that make up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Jewish religion, including the folk tales, apocryphal texts, midrashes, and other little-known documents that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Torah do not include. In this exhaustive study, Robert graves provid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pre-Biblical texts that have been censored, suppressed, and hidden for centuries, and which now emerge to give us a clearer view of Hebrew myth and religion than ever.Venerable classicist and historian Robert Graves recounts the ancient Hebrew stories, both obscure and familiar, with a rich sense of storytelling, culture, and spirituality. This book is sure to be riveting to students of Jewish or Judeo-Christian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 肆亡

    肆亡

    四个人的身亡,到底隐含着怎样的内情?在身亡之前,四人都去过一家名为玉肆的店,然而玉肆的老板,却是一个看起来只有二十岁的男子。看似寻常的现场,却在一切可以藏匿的地方,深埋着不为人所知的所有真相,然而,隐藏在这一切虚假之后的,是救赎亦或是沉沦。过分的现实是虚假,过多的虚假为现实。
  • 穿越之羁绊一生(大结局)

    穿越之羁绊一生(大结局)

    她莫名来到古代,不巧第一个见的男人被人下了..她倒霉充当了解药。是不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一生的羁绊?她爱上了这个男人,但他心里似乎有了别人,她害得那个人灰心要嫁给别人,她忍痛劝他去抢亲……林纤纤他被人下了药,不想被下药的人得手,他逃了,她由天而降,倒霉当了解药。他心里难过,但仍是想着要娶她。他一直以为他喜欢的是清清,当清清因为她的缘故要嫁给别人,她劝他去抢亲,他去了,却在叫出不要嫁给他的那一刻后悔,他开始不懂他的心……袁青洛他因白玉神医而认识了她,迷糊却极重情谊,爱脸红,嘴笨,生气会流泪……在相处中慢慢地喜欢上她,但她心里却是白玉神医。他守在她的身边,不愿告诉她他的心,因只怕给她带来困扰,他知道她一定会因为无法回报他而难过,他只想她开心……凌腾跃他受了主人的命令暗中保护她,看着她的一言一行,竟在不知觉中动了心,但她始终不知道,他的存在……神秘人他有目的的接近她,因为好玩的天性,跟在了她的身边,想知道她和周围的人复杂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却没想……玉连飞(我写的小说可能会很平淡,没有跌挫起伏的情节,我的文笔可能也不是很好,各位要是觉得太白,也请各位原谅了。如果各位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正,请提出来,别骂偶啊!!!)新文<006号追夫计划>,一篇轻松文。http://m.pgsk.com/a/195638/《穿越之羁绊一生之命定的羁绊》袁青洛版http://m.pgsk.com/a/112149/还有娃的群81389478,有兴趣就加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