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39

第39章 儒家军事哲学(2)

凡是属于正义的战争,不管结果如何,都要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兵家则以“战”为体,以“义”为用。“义”是兵家战争决策和战胜攻取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惟利是图”是兵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火攻》),尽管此“利”非“小利”、“局部利益”,而是“大利”、“整体利益”,然而它毕竟是从功利的立场出发所作出的选择。所以相对于儒家之“重义轻利”、“以义为战”的战争观,兵家实为“重义存利”、“以利为战”的战争观,这是儒家与兵家军事思想的一个显著差异之处,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两者崇尚人本与执着功利基本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种差异,始终贯穿于儒家与兵家军事思想之始终。

其二,就义战的作用而言。儒家认为义战顺民心,应民意,所以凡是正义的战争,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兵家则以为察知战争的胜负在于“五事”,即“道、天、地、将、法”,道义原则固然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天、地、将、法”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三,就界定义战的标准而言。儒家以战争决策动机为判断战争性质的惟一标准,凡是以吊民伐罪,拯民于水火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便是顺天应人的正义战争,凡是以满足统治者私欲为宗旨进行的战争,就是逆天悖理的非正义战争。兵家则以事功为判断战争性质的主要原则。

他们认为一场战争,只要能在客观上达到“胜敌而益强”、制止兼并的目的,其性质就是正义的。

二、仁者无敌

“仁者爱人,义者循礼”(《荀子·议兵》)。在战争的决策和进程中,循理不悖是谓“义战”,遵循爱人原则,是谓以仁为本。以仁为本是儒家军事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凡关于军事领域之重大问题,诸如区分战争性质,对待战争态度,探求制胜因素以及国防观念、治军原则、作战指挥等,儒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足点皆归本于“仁”。

(一)礼义至上

“仁”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礼”是“仁”之所以为仁的外在规定,也是儒家社会政治性制度和伦理性道德规范的重要原则。“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八佾》)。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遵从“礼”的规定。“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见之于军事亦然。

关于“礼”在国家军事中的作用和地位,荀子有过精到概括:“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墙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议兵》)

“礼”既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行为道德规范,那么在战争中,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将帅士卒都必须遵守礼之规定。尤其是作为一国之君,国家政令的制定和发布者,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儒家尤为强调为君者要“隆礼”。君王若能“隆礼”,率先垂范于天下,就会收到“民易使”的效果,“民易使”则“民壹”,民心归附则战争必胜,所谓“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隆礼贵义其国治,……治者强,乱者弱,此强弱之本也”(《荀子·议兵》)。《大戴礼记·朝事》亦云:“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悖,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儒家军事哲学以“礼义至上”还表现在“礼”之规定和作用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仅以治军与攻战为例。关于治军问题,儒者云:“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礼记·仲尼燕居》)无礼则“军旅失其制”(《礼记·仲尼燕居》)。礼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行为规范,对社会而言代表一种秩序。所以在军队中,礼不仅代表着为将为卒者个人的行为规范,同时更规定着军队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秩序,“顺命为上,有功次之”(《荀子·议兵》)。关于攻战问题,两军相争勇者胜,勇敢是军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优良品德,但儒家强调军人的勇敢必以礼为先决条件,“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记·仲民燕居》)。

(二)以德服人

在儒家哲学中,“礼”非仅强制性的外在制度和规范,“礼之用,和为贵”,“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礼”乃以“仁”为其核心和实质内涵。“仁”见之于具体的行为即是“德”。所以“以德服人”既是儒家军事哲学中仁本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礼义至上”的内在表现。

儒家“以德服人”军事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宏观到具体、由笼统到深入的发展过程。《论语·季氏》载,孔子曾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则从“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对比的角度,提出“以德服人”的主张,“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依靠武力使人服从的,非心服也,这只是因为其力量不强难以抵抗罢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成就王者大业。

荀子具体将兼并战争区分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以德兼人”三种类型。对于“以力兼人”者,荀子认为“彼畏我威,劫我势”,“民虽离心,不敢不畔虑”,所以“以力兼人者”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愈弱”。何以如此呢?因为“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甚矣。伤人之民恶我甚矣”,“以力胜之”又将“伤我之民甚,则吾民恶我甚”,如此“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此“强者之所反弱”,“大者之所反削”(《荀子·议兵》)。对于“以富兼人”者,荀子认为由于被兼并者“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以来我食”,我“则必发夫(掌)[廪]峁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如此坚持三年之久,方能使这些归附的百姓成为可以信赖的臣民,是以“以富兼人”者必然“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愈贫”。以上两者皆为荀子所不取,他认为只有“以德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我人。”我则“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愈强”(《荀子·议兵》)。

荀子进一步提出“以德服人”不仅表现为“以德兼人”,更表现为“以德凝人”,所谓“兼并易能,唯坚凝之难焉”。就是说兼并一个国家也许很容易,但是巩固兼并成果却很难。兼并之战可以“以力兼之”,亦可“以富兼之”,然而“以力兼之”致使“兵弱”,“以富兼之”导致“国贫”、“兵弱”,“国贫”之国,其地虽大,然则不堪一击,是以“坚凝之难焉”。历史上这种教训比比皆是,齐国兼并宋国,不能凝也,魏夺之;赵国兼并齐国,不能凝也,田单夺之;韩国归于赵国,赵国不能凝之,秦夺之。所谓“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能够兼并他国者,未必有能力长期占有他国;不能兼并他国,又不能保证兼并成果的国家必然灭亡。那些能够保守住兼并成果的国家,也必然能兼并他国,并且得到他国之后,其综合国力日强,无与匹敌。是以“以德服人”重在“以德凝之”。若能“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是谓之“大凝”。能达到“大凝”境界的国家“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议兵》)

(三)教化优先

重视道德教化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儒家虽认识到“刑以辅德”、“齐之以礼”在政治生活和道德修炼中的必要作用,但是相对更重视启发人内在的道德自觉,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内在的德性自觉,方能真正施行“仁者之政”,成就理想人格。同时儒家认为人皆性善或可以为善,故教化可施也。儒家此种教化优先的主张见之于军事亦然。

孟子尝以汤征葛伯的战例说明在战争中,与其征之以力,约之以礼,莫若以德化育之。《孟子·滕文公》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于是使人问之:“何为不祀?”日:“无以供牺牲也”。

汤遣使遗之牛羊,葛伯“食而不祀”,汤又使人问:“何为不祀?”日:“无以借粢盛也。”汤于是派人为之耕种,让老弱为之送饭。然而葛伯率兵夺了酒食,甚至连小孩也杀了。汤因为小孩被杀起兵而征讨葛伯。

于是四海皆日:“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伯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终成就王者大业。这段记载意思是说,葛伯悖乱,汤并非马上征伐他,而是一而再施之以帮助,希望通过德行教化使之迁恶从善,循礼不悖。虽然葛伯冥顽不化,然汤却以其教化之功而十一征无敌于天下。

儒家认为教化之功非一日所成,“汤之放桀,非逐之鸣条之时也;武之诛纣,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也”(《荀子·议兵》),汤、武之王者事功乃其依本于教化之德目,“前行素修”所至。

儒家将教化之德目归结为“厚德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中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使赤子”(《荀子·议兵》)。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如此德目之长期潜移默化,方能使“政令以定”,“风俗以一”。为君为将者施行赏罚则“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各种类型的冥顽之人亦从善如流,“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荀子·议兵》)。如此则教化之功见矣,“大化至一”。

三、以政为胜

以政为胜,高度凸显仁政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儒家军事哲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兵家也非常重视政治之于军事的作用,有“兵胜于朝廷”(《尉缭子·武议》)之论,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施行“王者之政”,他们的军队就会成为“王者之师”,“王者之师”进能攻,退可守,无往而不胜。

(一)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

中国自有国家之日起,就实行了君主政体。“君主专制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一切重大事务最后都是由君主一人作出裁制,而君主的裁制决断则决定于其意志性情”。“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固定矣”(《孟子·离娄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用兵崇尚“以政为胜”,也可谓“以君主为胜”。当孝成王、临武君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可而行?”荀子回答说:“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荀子·议兵》)

儒家认为君王在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执政者的个人品质和行为对于国家政治和军事关系重大。“君贤则国治,君不能则国乱;……治则强,乱则弱。是强弱之本也”(《敬子·议兵》)。国君是否贤能,是决定国家兵力强弱的根本。“上足印则下可用,上不足印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荀子·议兵》)。

国君的行为是否足以信赖是衡量国家兵力强弱的标准。有鉴于此,儒家从军事角度对为君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提出了要求。孔子提出了“内修七教,外行三圣”之说。“七教修焉可以守,三圣行焉可以征。

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行不至,虽征不服”(《大戴礼记·主言》)。

所谓“七教”即“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所谓“三圣”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大戴礼记·主言》)。孔子的论述偏重于文德且较为宏观,苟子又进一步从用人、爱民、政令、刑法、赏罚、军备、重兵、权一等方面对为君者提出了全方面的要求。“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梏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荀子·议兵》)。

(二)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民为邦本”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石。他们认为得民与否是政治成败的根本所在,“民、食、丧、祭”四者孔子以“民”为第一(《论语·尧日》)。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至于荀子之君舟民水的著名比喻更是集中反映了儒家“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议兵》)的军事战争理论。

同类推荐
  •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本书详细阐释了包容这一人生大智慧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为人处世、婚姻家庭、成就事业、面对成败、化解苦难等方面的广泛运用。阅读本书,你将明白:包容是灵活处世的哲学,是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自我完善。
  •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全书

    《鬼谷子》作为一部谋略学的巨著,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读,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广泛应用于内政,外交、军事、商务及公关等领域,为当代政界、商界等领域人士所必读之智慧法宝。
  •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学精神与“中国梦”

    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梦”与儒家文化关系至为密切,本书将向中外读者重点介绍,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在推动民主仁政、提升道德人文素质、促进良性竞争、辅助法治和道德正义以及推动和谐外交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老子如是说

    老子如是说

    长篇文化哲学散文《老子如是说》,利用东西方一些哲学成果,以当代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宇宙学的新认识,冷静地剖析、客观地批判与弘扬并重,科学化地解读《老子》,破译《老子》深刻的哲学密码,溯本求源,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哲学的本真,叙前人之未叙。启迪思想,照亮心灵,净化道德,革新习俗,引人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性格的两面,更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与深刻性。文笔幽美鲜活靓丽,恣肆纵横。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嗜血杀神

    重生之嗜血杀神

    我第一本书,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不喜勿喷哦
  • 明伦汇编人事典四十一岁至五十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四十一岁至五十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人问津的温柔

    无人问津的温柔

    一个是永远在遇见渣男的悲惨女一号,一个是别人故事里缄默等候的悲情男二号。也许惺惺相惜也会成为爱情呢?如果说盛屿对于陈颂歌是无法摘取的月亮,那方如斯则是围绕在她身旁的萤火。一段愿意为之沉沦再清醒记录的故事,我们好久不见。
  • 倾天下于夏

    倾天下于夏

    凤倾仍记得小时候与凰离夏相遇时的情景。女孩笑着,朝在泥潭里挣扎的他伸出手,他小心翼翼的牵过。心中发誓:这辈子,他都不会再放开了。
  • 私宠100婚:闪婚总裁超霸道

    私宠100婚:闪婚总裁超霸道

    一朝重生,虐莲花灭渣男,她定要灭掉上一世所有踩在她头顶欺辱她的人!本以为依旧会单枪匹马斗尽仇敌,却不想遇到了人生外挂——楚荣轩!看着人神共愤,多金霸气的邮轮大鳄楚大少,她果断抱大腿!只谈风月,不谈感情!可谈着谈着,他们行驶的轨道似乎就变了方向。“楚少,我和那个人只是普通朋友……”“楚少,那是我表哥……”“楚少,我和我闺蜜不是百合……”楚少心理阴影太大,一脸不信!她心累的放弃解释:“算了算了,分道扬镳吧。”谁知,他二话不说帮忙把行李搬出去,指着门口:“走,你现在就走,我马上死给你看!”凌菲音:“……”
  •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大规模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不仅使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与分析了江户时代日本六大学派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以及各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成功与失败。
  • 末世之皇室召唤师

    末世之皇室召唤师

    一场狮子座流星雨带来的惊变。默默无闻的危思远,山村里的神秘孤儿,在废墟里生存,在强者中间卑微。“生存很简单,但想要体面的生存真的太难!”这是危思远内心深深的写照。逃避、蜷缩,宁愿与兽为伍,也不愿太过卷入纷争!只是,世道艰难……(PS:本小说比较写实,着重细节,尽量贴合人的本能反应,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 梅雪星辰传

    梅雪星辰传

    万物皆有灵!自古江湖中从不却有名兵器,更不缺武艺高强之人!铸兵世家司空家用天外陨铁铸就两柄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传言得剑者可运用剑中天外之力提升修武境界!剑成不久后司空家一夜之间满门被灭?梅雪,星辰流落江湖,九州将再起风云…
  • 识欢

    识欢

    四境大陆是有四个国,分别是:东境、南境、西境、北境这四个国,其中北境最为强不过了。北境中有一七皇,是四境大陆数一数二的能人,而南境有一楼名为云梦楼,是一知天下事且极其神秘的楼主所创。两人因一条任务结识,那七皇因她额间的花所留下,甘心被她利用,而她则因爱上七皇,放他走。“相识不过是一场缘,我放你离开,你去过你想过的生活吧”“没有白妖妖的百里棠什么都不是,我甘心留在你身边当一个被你操控的傀儡”
  • 穿越之带个弟弟好种田

    穿越之带个弟弟好种田

    罗秋韵醒来,发现自己竟然置身在难民堆里,身边守着一只八岁的娃,这是穿了吗?作为一名掉了队的难民,罗秋韵觉得自己就不凑那沿路乞讨的热闹了,好歹有手有脚不是!咱力大无穷,打打猎,挖挖野菜,安安稳稳又是一冬。然而穿越不是来让你安稳种田的,果然,这小孩的出现改变了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