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46

第46章 附录近二十年儒家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5)

许多论者在肯认儒家人学有不容低估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它存在的严重缺陷。如有论者认为,儒家人学的理论缺陷表现为:(1)儒家建立的天道——人性——人道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在道德中兜圈子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自然和社会规律、人的生理本能和认识能力、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儒家对人的理解也是很狭窄的,他们把人仅仅看作是道德的存在。(3)被儒家提升为天道或天理的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实质上是社会群体意志的体现,也即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意志的服从,缺乏对个体创新精神的宽容。儒家人学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有余,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不足。另有论者说,儒家人生哲学过于强调人性的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而忽略了人性的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在道德理想境界的实行上,儒家人生哲学又过于看重了主观的层面,而相对忽略了客观的层面。因此,尽管儒学强调道就在人伦日用之间,从理论上来说,实行并不困难,然而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如何正德,如何由内圣推扩到外王,却是困难重重。

另有论者着重揭示了儒家人生价值论与理想人格论的理论缺陷。有论者批评儒家之人生价值论说,儒家人生价值观中只能离析出有助于缓解当代人生价值困局的因素,但绝无可能仰赖儒家人生价值观彻底消解当代的人生困境。这是由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与现代人生价值观的整体疏离决定的:首先,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取向上与当代实利主义人生观悖反。一个宁愿在利的基础上言义,即在满足个人利益需求的前提下趋向高尚道德境界的现代人价值准则,与儒家要求的“人不堪其忧,吾不改其乐”的悬空道德人生观念,整体上是难以兼容的。其次,儒家在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上的混同和以集体取代个人的立场,同当代高扬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人生论脱节。有论者批评儒家的人格论说,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有其矛盾和缺陷,如由于它过分地强调人格的道德价值而忽视了人格的科学技术价值,过分地肯定道德在“外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意义,造成泛道德主义的恶果。儒家的君子人格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要素,忽略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造成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善与科学真的追求相分离;二是缺乏全面性的发展,君子人格只是一种片面囿于道德的畸形的理想人格。

儒家人学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从内容到现实作用,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因此,简单地加以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历史主义的立场,作出实事求是的理性评析,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并对它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以服务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生。

三、儒学与当代社会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或儒学与现代文明、儒学的现代价值问题,乃是近20年中儒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论述极多。

(一)儒学的特质与基本精神

1.儒学的特质

有学者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1)以人生为对象道德为本位——道德主体性特征。(2)“内圣外王”与“经世致用”——实用理性特征。(3)“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整体一元论的思维特征。

(4)生生不息和日新精神——开放性特征。在这四个特征中,道德主体性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可以把儒学称为开放性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它是和西方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哲学形态不同的东方特有的道德哲学。

另有沦者说,儒学一方面是一种学问,有其学理系统与规模;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一般的学问,而是关于生命的智慧,要起到指导人们奉以行止的人生信条作用。因此,典型的儒家作为一个践履者,必须以儒家义理为其人生实践与信仰的归趋;作为一个学人,必须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学问的宗主。

又有学者认为,儒学是仁学,儒家学说的宗旨是求仁,由此出发,导致儒家文化的内涵在于突出伦理本位、重视人际关系和个人自身道德修养。

又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大体上只是半哲学,所以不重视抽象的思辨论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的理论构建等等;儒家学说是准宗教,它特别强调理论必须具有实践的和实用的品格。儒家试图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的行为和活动施加直接的影响。对西方人来说,这是宗教而非哲学的任务。儒学发挥的是一种准宗教的作用,儒学不是真正的宗教。

有学者论述了不同时段儒学的特征,认为先秦儒学的特征在人情化的伦理亲情,强调泛爱众而亲仁、以德王天下、隆礼重法;汉代儒学的特征在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强调天人感应王权神授、三纲五常与正谊明道、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宋明儒学的特征在哲理化的理欲之论,强调“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存天理,去人欲”、理一分殊。有学者指出,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特质,一是在佛老的挑战面前,一方面力图划清儒学与佛老的理论界线,另一方面又采取援佛人儒及融佛融道的手法,汲取佛道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二是确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三是强调“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相统一的“内圣外王”理想。同儒!挲的其他形态一样,宋明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

2.儒学的基本精神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结为人文主义或道德人文主义。如李华兴先生指出,从整个思想体系看,儒家思想是道德理想主义,从“人文化成”的意义看,儒家人文主义也可以说是道德人文主义、道德教化主义,它以心性之学为中心,以性善沦与人格主义为内容,以道德理想为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并以道德理想做实现为人的价值目标。施炎平先生指出,从主体性原则来考察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这是一种带有宿命论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格独立、个体独立和人的意愿,确有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文精神;同时,却更严格地规定了人际关系的伦理性质和群体原则,通过教化推行,使人迫于、安于、乐于遵循宗法等级和封建道德规范,更易导向“各安其位”、“乐天知命”的宿命论境界。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和。如余敦康先生说,可以把儒学的精神简单地归结为“中和”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巾国文化的特色,本质上致力于批判和调整,在处理各种关系和事务J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并凝结为一种所谓中国的智慧。董根洪先生指出,儒家文化本质上可以称为中和文化,儒家哲学的基本形态是中和哲学。中和构成儒学一以贯之、久远不竭的“道德统”,中和构成中华民族最高的生存智慧,中和构成儒家哲学范畴体系的核心,中和是“天人合一”的本性和实质,中和是礼乐刑政教化治道的中心法则,中和是中国传统真善美统一的核心,中和体现传统辩证法的思想精髓,中和展现着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品格。总之,中和哲学是儒家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巾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高度体现。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伦理精神。如刘宗贤先生指出,西方文化有基督教思想的传统,可以称之为宗教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特色,可以称之为伦理精神。儒家思想以伦理问题为核心,着重于对人的伦理特性的研究,把人看作从群体需要出发、维护社会群体生存的伦理主体,要求人人都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以便维持一种以道德理性为原则、用道德关系作为调节杠杆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哲学足道德主体的哲学。李耀仙先生指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重视群体的社会秩序。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应如何自处的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儒学是入学或人生哲学。如祝瑞开先生指出,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原则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使“人”逐步地成为真正的人。洪修平先生指出,儒学是一种现实的人生哲学。儒学的立足点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人。儒漟的符个命题郡表现了这一目的,“天人合一”是从宇宙的总体角度来研究人,“修、齐、治、平”是从政治上,从社会领域中来实现人,这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所决定的。

一种意见认为,巾囤文化精神主要有四个要素:(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利关系的人生总原则。作者这里所说中国文化精神显然主要是就儒家文化精神而言的。

一种意见认为,儒家精神是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它讨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问、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具体表现为塑造国格与人格的执着精神、避免极端偏执的中和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尚礼精神、重然诺守诚信的求实精神、重视国计民生的人世精神。

一种意见认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力行意识和道德意识等五个方面。(1)和谐意识。包含两层意思,即天人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核心命题为“天人合一”;人际关系或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其核心命题为“中庸”。(2)

人本意识。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族血缘关系,认为人伦世界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伦关系而存在。其核心命题为“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3)忧患意识。包括悲天悯人和责任承担两层含义。其核心命题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和“忧以天下”。(4)力行意识。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遇的摆脱,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人物大都强调力行。其核心命题为“力行近乎仁”。(5)道德意识。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崇尚道德,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完满的生活。其核心命题为“道德乃为政之本”、“德主而刑辅”、“富民易于适礼”、“兴教化以正风俗”。

上述关于儒学特质及精神的揭示和归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偏或全,这是很正常的。

(二)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

在肯认现代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的前提下,人们对它与儒学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或突出其冲突,或突出其契合,或谓冲突与契合并存。

1.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

有论者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伦理同被封建经济政治关系所排斥的本质上属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属于不同质的社会现象,两者在性质上不仅没有必然关系,而且是相互异质的,这就决定r两者在总体上必然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1)两者在价值取向上相背离。儒家重义原则与市场经济的求利目的是相互冲突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抑制了人们从事商品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2)儒家伦理中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倾向与现代市场经济在精神要求上不一致。儒学的“内敛”、“贵和”倾向与市场经济的向外扩散、开拓、追求意识及竞争法则相背离。(3)儒家的理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理性要求有很大差异。支持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一种“形式理性”,即一种规范精确、具体确定的理性形式,而儒家伦理是一种“实质理性”,即注重内在精神和主体意识而缺乏形式化,因而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4)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也存在着冲突。儒家提倡以仁义治天下,注重人治,不重视形式化的法律制度,而市场经济则客观上需要可靠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护。

另有论者指出,“想用一种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来统摄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想用一种缺乏近代意义民主观念的学说来加速政治民主化的步伐,想用一种‘重道轻器’的轻视科学、贱视商业行为的思想体系来推动‘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的进程,恐怕是不大现实的,如果不是别有他图,也只不过是一部分好心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又有论者认为,儒家伦理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作是小人之所为,大谈性命义理,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此所谓“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儒家伦理的“贵义贱利”原则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物质利益原则是完全对立的。儒学的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人伦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中,特别强调的是道德价值,在处理人际关系中,重道德价值而轻经济价值,重协同而轻竞争,竭力维护“不偏不倚”的“中庸”格局,缺乏创新精神,这与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和竞争机制不相适应。

2.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契合

同类推荐
  • 马克思:思想传记

    马克思:思想传记

    本书由伊林·费彻尔所著,本书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费彻尔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考证,回顾了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 庄子公开课

    庄子公开课

    中国的哲学源头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尤以儒、道两家为主流,而庄周的《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和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相反,道家崇尚出世,由老聃的“无为而治”到庄周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周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老聃更远。
  • 画中影

    画中影

    《画中影》纵向橫向地探讨“恶”这个两千多年来缠绕欧洲思想与文化的坏形象,提出“反面性”的概念以化解神义论、哲学和道德上都无法脱困的症结。我们如果对“恶/反面性”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可以不仅拥有生活智慧,还可从生活过渡到“存在”。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前沿,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主、平等、公正等重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质、方法论原则、社会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蜂蜜南瓜

    蜂蜜南瓜

    这是一个逗逼佛系的少年和伪高冷女神的故事。双学霸一起实现梦想,为了她,他才选择这一行,为了他,她才选择留在了一个不温不火的小公司。本来都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但是为了彼此和梦想都选择了奋斗,有志者事竟成,两个人迎来了事业的巅峰和美好爱情。
  • 绝境追凶:诡雾

    绝境追凶:诡雾

    骇人听闻的连环事件,无法解释的作案时间;令人绝望的推理手札,连环杀手究竟是人还是……每分,每秒,都是死神对你的邀约。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全新演绎,欲望中注定会发生的绝杀。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几个人,竟然和多年前的一起事件紧密相连。诅咒和凶杀同时现身,古朴幽静的庄园里,谁在墙角蠢蠢欲动?是贪欲还是仇恨,是诡计还是恶灵?被迷雾笼罩的海岛,被尘封的往事,解除封印的恶魔会以怎样的方式复仇?从你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陷入一个巨大的阴谋中……
  • 顾先生待我如宝

    顾先生待我如宝

    (这是个披着虐外套的宠文!)“苏凝就是个废物!”“苏凝太恶毒了,诬陷妹妹,连亲妈都打。”“她这样的人,就该滚出南城。”一场宴会,所有人围着坐在轮椅上的苏凝大骂,冷漠阴狠的顾家先生突然出现,把她护在怀里,“她是我老婆,他妈的!谁敢动她,试试!”四年前,她因他废了双腿,绝望地离开南城。四年后,她执意嫁给他为妻。所有人都等着顾景琛把她再次甩了,然而没有人知道,顾先生设了整整四年的局,只为她能回到身边。直到后来,他宠苏凝到极致入魔的地步,南城人才发现,顾先生有病,宠起老婆不要命!
  • 爱过痛过才是青春

    爱过痛过才是青春

    关于青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人永不厌倦的话题。有人说青春终将散场;有人说青春无处安放;有人说,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也好想再淋一场;有人说,青春短的让人卒不及防,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有人说,无论青春如何度过,最后总会留下些许遗憾……走过青春,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在人生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我们错过了很多没来得及把握的机会,没来得及珍惜的感情,于是,满溢的遗憾如鲠在喉,追忆青春,便成了每一个人必有的情怀。
  • 方简肃文集

    方简肃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北去来辞

    北去来辞

    一曲别具一格的“北漂”之歌,一片斑驳陆离的时代足迹,一代又一代难以尽述的生命体悟,汇聚成这部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著名女作家林白。90年代曾以《一个人的战争》留给世人强烈印象,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和“女性写作”的重要代表。如今,她又以更宏阔的格局与更独特的视角,鲜活灵动地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的坎坷经历与精神成长,并围绕她们,描摹了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悲欢浮沉,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也记录了一个时代。应该说,这是林白文学创作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被誉为“20世纪朴素派之父”的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以其清澄而雄浑的诗意画风赢得毕加索的赞许,林白也感受到了“精神血脉”上的共振,她的故事同样在纯真朴素的情感中涌动、升华,获得了静水深流般的艺术魅力。有文学评论家说,这部小说是通过女主人公海红的经历“来呈现一个广袤的起伏不平的内心森林”,“许多细节如珍珠般饱满圆亮,充满了真挚动人的力量”……《北去来辞》的语言依然“自由而妖娆”,但已不仅仅是对“女性经验”的书写。林白以一个个更具时代感与精神力度的人物穿透历史,进入到更为广大的人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更为深邃、复杂的现实情怀,并为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与精彩。如同她自己所说:在我的文学经历中,《北去来辞》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长篇小说。
  • 仙门活祖宗

    仙门活祖宗

    振新门派这种事情,叶苍云表示太轻松了,首先,少年,要来肝一波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妾不乖:王爷快到碗里来

    小妾不乖:王爷快到碗里来

    大婚当夜,她朝他勾勾手指,巧笑倩兮:“我娶你是你的荣幸,所以,寝宫由我来定。”某王爷一脸黑线,硬生生挤出两个字:“随你。”“王爷,这是我的孩子,你既娶了我,就要全盘接收。”“你……你休想……”某王爷彻底没了风度。“父王……”某王爷一愣,怎么这两孩子那么象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河八荒之仙境天

    山河八荒之仙境天

    东皇仙尊治理的仙境天本来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封神之战后与妻子隐居于斗寒宫,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而这时,一个埋藏八万年的惨案被彻底翻起,牵引着整个修仙界的利益,从而看清了修仙界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门派之间纷争不休、各国屯兵蠢蠢欲动、天界仙界暴露出了弱肉强食的本相,与此同时当年的战神卷土而来,给本就争乱不休的仙境天添上重重黑影,身为主宰的东皇,面对着这个腐烂的修仙界,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