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55

第55章 附录儒家道德观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与契合(1)

邵汉明

传统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儒家道德观居于最为显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中,儒家道德观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伦理生活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直至今天,这种影响仍然不容低估。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即使儒家道德观受到严重的冲击,使它的作用和影响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为它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提供新的机遇、新的市场。这也就是说,儒家道德观与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相契合。然而冲突何在?契合何在?我们有必要作辩证的考察。

一、儒家德刑观与市场经济

儒家德刑观主要探讨道德与政治、道德与法制、道德与经济、道德与风俗等关系问题,通过诸种关系的探讨,他们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观点。

道德乃为政之本。这是儒家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早在先秦,关于如何治国,有持以智治国论者,主张运用知识和智慧治理国家,实行开明政治;有持以法治国论者,主张运用法律制裁的手段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的目的;有持以力治国论者,崇尚实力(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强力(包括强力手段和强力政策等),实行强权政治;有持以德治国论者,即视德教为国家政治的根本。上述诸种治国方策中,关于以力治国,儒家持基本排斥的立场,关于以智治国和以法治国,儒家虽并不排斥,却也不作特别的强调。儒家所刻意强调和推崇的乃以德治国,即所谓“仁政”是也。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者实行德治,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古人渭是天之中心)安居其所,众星自然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将德治和力治相比较以见出德治的优越性,这优越性就在于“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就在于“得道者多助”(《孟子·公孙丑》)。后来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引《潜夫论》所云:“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乃是对先儒上述主张的准确概括。

德主而刑辅。这是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制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儒家的这一观点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近于全面的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孔子曾指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宽”象征德治,“猛”象征法治。光有“宽”、光有“猛”都不行,惟有“宽”“猛”相济,相互补充,才是善政。可是从《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追求的终究还是一种“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又陷入轻视刑政的片面性之中。亚圣孟子更是无视刑杀的作用,把仁政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了苟子才初步纠正了孔孟轻视刑罚之偏,荀子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荀子·富国》)“治之经,礼与刑,群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治理国家之常道常法,在于正确运用“礼”与“刑”两手,运用得当,自然国治天下平。不过,在苟子心目中,“礼”与“刑”之关系,“礼”显然居于主导的地位。后儒董仲舒明确指出:“刑者德之辅。”(《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明确将德教与法制归结为主辅、本末之关系。

富民易与适礼。这是儒家关于道德与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说过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意识到老百姓物质生活的贫富程度关乎其道德水准的高低。儒家孔子的态度与此接近,他从先后的角度论述物质富足与道德教化之关系,强调先“富之”,然后“教之”(《论语·子路》)。不过,这是就对一般百姓的政策而言,若是就对为政者的要求而言,则道德水准始终是第一位的(统治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存在温饱的问题)。因此,当其弟子子夏问政时,孔子说,粮食、兵力、民心三者比较,民心最为重要,不得已而去,宁可去食、去兵,亦不可失信于民,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亚圣孟子对这个问题论述颇详,他将物质利益与道德教化联系起来,指出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乃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他要求为政者务必做到使人“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黎民不饥不寒”。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否则“救死而恐不赡”,整天为温饱问题所困扰.“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后来汉代恒宽云:“富则仁生,赡则争止。”(《盐铁论·授时》)宋代程氏二兄弟(程颐、程颢)云:“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四)。都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富民易与适礼。”

兴教化以正风俗,这是儒家关于德教与风俗之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一个国家是危是安,一个社会是治是乱,主要不取决于其富与贫、强与弱,而取决.于“风俗之厚薄”、“道德之浅深”。儒家学者有见于此,故极重视社会风气问题。孔子已经提出“移风易俗”的命题(《孝经·广要道》),荀子意识到社会风俗具有改变人的志向乃至本质的功能,所谓“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因而讲求“注错习俗”、“化性起伪”(《荀子·儒效》),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后来沈盎在《落帆楼集·风俗篇》中也指出:“天下之治乱,系于风俗。”“风俗美则小人勉慕于仁义,风俗恶则君子亦宛转于世尚之中,而无以自异。是以治天下者以整厉风俗为务。”那么,如何才能整厉风俗以致“风俗美”呢?儒家认为关键在兴教化。明儒顾炎武云:“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亭林文集·与人书九》)清代学者管同亦云:“天下之安危系于风俗,而正风俗者必兴教化。”(《因寄轩集初集·拟言风俗书》)在儒家看来,兴教化以正风俗,虽然匹夫也有责,但为政者和士人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并做出表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定庵全集类编·明良论二》)。

站在市场经济的立场,重新审视儒家的德刑观,我们感到,对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人们的责任、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和外化,均有赖于现代法制精神的支撑。没有不断完善的法律和各种法律的有效实施,市场经济势必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即从有序走向无序。儒家的德刑观虽不完全否认刑法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和功能,却没有对法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儒家不仅没有留下崇尚法制的传统,相反却留下一个轻视法制的传统。这种轻视法制的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显然是相背离的。

其次,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乃至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除了有赖于法制精神的支撑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精神的支撑。而所谓人文精神,~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如何,在于人们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不难想象,一个缺乏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支撑的经济和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传统儒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崇尚法制的传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儒家道德的最高概念即是孔子所说的“仁”,以“仁”为核心,儒家提出了义、礼、智、信、惠、诚、信、宽、恭、敏等等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难则,认为为政者以德治国,老百姓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社会自然会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天下自然会达至大治。应该说,道德意识与法制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自然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再次,市场经济还是文明经济。小而言之,文明经济以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为前提;大而言之,文明经济必定是建立在文明社会基础之上的经济。而文明社会的标志即在于这个社会有着良好的民风世俗、较高的精神文明。我们现在常提综合国力,且以经济实力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实际上,衡量综合国力高低还要看这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状况、精神文明的状况、民风世俗的状况等等。否则,以牺牲精神文明和民风世俗所发展起来的经济必定是一种畸形的经济,进而为这种畸形的经济所影响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在这方面,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是有教训可寻的。有鉴于此,我们以为,儒家强调的兴教化以正风格不失为一种真知灼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有借鉴的价值。现在的民风世俗并非尽如人意,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儒家的主张,整顿风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尤显得紧迫和必要。不过,儒家将兴教化以正风俗的重任寄希望于少数有识之士的自觉和努力,孟子讲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吴廷栋讲:“欲挽回尽人之无耻,必先视乎一二人之有耻。”(《复沈舜卿书》)

曾国藩谓“风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曾国藩全集·诗文·原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能奏效的。

有必要将移风易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有望真正改进风俗,重振民族精神。

又次,市场经济还是富裕经济。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乃在于通过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市场化,搞活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富而好礼”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一个人只有在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有可能考虑生活质量的改进,考虑精神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似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政策收效显著,有目共睹。但也必须看到,尽管绝对贫困人口在减少,但相对贫困人口却在增加,“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纸上的蓝图。平均主义的打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则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引起社会的不安。如何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避免过度的两极分化,已经成为政府不能不面对的一个紧要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包括权力的介入、人情关系、投机行为等等)积累起财富来的,他们发了横财,却无意乐善好施,而是大肆挥霍浪费,甚至无恶不作,非良民也、乃刁民也。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所说的“富而好礼”只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真理,不能成为一个普遍的定律。

二、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同类推荐
  • 眨眼之间

    眨眼之间

    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在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本书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

    本书是一本切入角度较为独特的哲学通俗读物。它从世界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抽取出350句名言,对说这句话的哲学家以及这句话的含义作简单的介绍。这些话都富含哲理,很多就是这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奥卡姆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的基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因此读者阅读本书,在欣赏这些名言的同时,能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语言简单,每句话用一页的篇幅,很容易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新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最新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著作为文本,并在导读与注释中努力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书中精选最有代表意义的篇、章、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热门推荐
  • 千城悔首思歌浸

    千城悔首思歌浸

    “世道百转,无论是你的前世,还是你的今生,我千忆城永远爱的是现在的是,这一世的,唯一的,你……”他怀中抱着只剩着一丝微弱呼吸的女孩,她笑了,笑得如海棠花一般:“我也是……”
  • 博弈故事

    博弈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黑语白

    黑语白

    这是一个不分善恶的世界,唯有力量定义黑白。一切都因隐藏于学院深处的黑暗而起。平凡的学生卷入这个世界,以身而为人的意志抗争命运。一柄剑,一颗灵魂,少年并非一无所有。
  • 我一闭关有点长

    我一闭关有点长

    (?:此文目前的更新状况,正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每日一更且字数严重不足……非常抱歉。)失恋男澹参怒修路边买的《深柜经》,穿越了。此神经奥妙非常,直指顶峰,包教包会,就是为了修炼要闭关的时间有点长。于是澹参穿越后,为报村仇一修炼,凡间仇人死光了拐入仙门一修炼,宗门崩坏解体了境界高了一修炼,整个世界都变了……看着已然不同的各类世界,逐渐超然的澹参若有所悟,坐上围观床,吃起看戏瓜,准备进入幕后看热闹模式……等等你们别把我牵扯进去啊!(每日一更,夜晚不确定时间更新,无存稿)(主角脑子有问题,记不住人名)
  • 做腹有诗书的从容女子

    做腹有诗书的从容女子

    从诗经,到纳兰词,从唐宋风流,到明清风雅,一本书阅尽中国好诗词,让我们从纳兰的情话开始脑补自己心上人带来的这许多甜蜜窝心,在李白的花与景中照见自己女人的风姿,穿过苏轼的思念缅怀易断的情愫,用李商隐的细雨舔舐岁月留下的伤痕。从此,做个腹有诗书的女子,从容生活,优雅一生。
  • 万历驾到

    万历驾到

    穿越到了大明万历皇帝的身上,你们将会听到一个声音:万历驾到!简介无能,就是穿越附身万历做皇帝的故事。
  • 韩先生我有个恋爱跟你谈

    韩先生我有个恋爱跟你谈

    这个笨蛋,没有勇气和她告白,只知道躲在暗处看着她。她重来一世,不在辜负这个深爱她的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混元八景真经

    混元八景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性别就不再保持自然性的单纯色彩,而是被涂抹上种种社会观念,以至于形成一套强大的性别秩序系统。性别二元对立反映了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性别定位。男人占据着能动的位置,是光明、权力的象征;女性则是被动、柔弱、阴暗的。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则对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遮蔽进行了揭示和审视。它们探寻女性创作的传统,破除男性在创作中的霸权地位;它们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重新发现和确立女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