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3500000008

第8章 儒家自然哲学(1)

所谓自然哲学,在哲学意义上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含义可能不尽相同,哲学意义上的自然哲学,主要侧重于对宇宙自然的本原或本性问题的哲学解释,包括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宇宙和人的关系等问题。儒家的自然哲学就是儒家学者对上述问题的哲学探究和解释,它以天人问题,道气(器)问题,常变动静问题切人和展开,表达了儒家的自然哲学观。

一、天人关系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观察和反思自然的方式与西方哲学家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不是把自然作为独立于人的主体之外的纯粹客体去认识和把握.而是把自然作为主体的一部分或主体作为客体的一部分,主客相含,没有清晰的界限,这就导致了在自然哲学方面.没有纯粹的自然哲学,所谓的自然哲学都是与主体人密切相连,与人的道德属性和道德实践相连,这在儒家关于天人的思想中表现的最为典型。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在对天人的解释中,表现出各自的自然观。天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经出现,其含义有天命、自然、天志、万物之祖、道、理、性、心等多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可以归结为这样几层意思,“天”的含义大体上有四个:一是指与地相对的大空,《中庸》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二是指宗教性的主宰之天,包括人格化至上神和客观必然性双重含义。“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三是指道德性的义理之天;“天者,理也”,“理则为仁义礼智”。此天是儒家哲学的形上本体,是儒家哲学体系构造的根据。四是与人相对的自然、天然意义和状态的天,即广义的自然。包括作为实体和属性的存在两个方,天作为实体的自然界为人的认识世界准备前提和条件,提供认识的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存在则表现为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儒道均主张自然之天,只是道家之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属性,而儒家的自然是兼指属性与自然界。“人”的含义大体上有两个:一是指现实中的认知主体或实践主体,这是各派哲学基本认同的含义;二是指价值意义上的道德主体,主要是儒家哲学所主张的理想的道德人。这是分而言之,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天还是人,作为概念范畴都是多义混合的,以此构成的哲学也就自然是自然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缠绕交织。

(一)自然与道德合一

这是儒家哲学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天人观,这一天人观既承认天和人的自然属性,又承认天和人的道德属性,并趋向于天人在道德属性上达至合一。儒家哲学自其始祖孔子开始,论天就有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两重含义。孔子一方面认为天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同时又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能赏善罚恶,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如果“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把自己的生死罪罚都看作是天决定的。

可见孔子对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都是尊敬和顺从的。但这并不排除孔子对人的重视,在孔子看来天固然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存基础和生活背景,不过要想认识天,把握天之道,需要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参与其间,正如巍巍乎广大自然的天,只有待尧才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在孔子看来,人既具有“食色,性也”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的道德属性,他把人的自然属性称为“质”,把道德属性称为“文”,理想的人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在《易传》中,孔子以天道、人道和地道关系来认识天人关系。

《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即包括天之道,地之道,也包括人之道。在这里孔子是把天看作和地一样的自然,把人看作是与天地相对的存在,三者的性质如《说卦传》所言:“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天道、地道、人道性质不同,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但都是“顺性命之理”,目的在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从中可以看出,《易传》对天人的看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天人相分。天是自然的存在,而人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社会性的存在,它们各有其自己的性质和规律;二是天乃人之摹本。人类社会中的圣人效法“天地变化”,“崇法天,卑法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传》),“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传》)。《序卦传》详细描述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人类社会是效法天地而立的。三是人与天地参。天地人三才之中,只有人具有能动性,即“天地设位”,人能“观其会通”,“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系辞传》),所以“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文言传》)。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于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依据天地之规律,参与天地的变化。

《中庸》不谈天人而谈天道和人道、天命和人性,并强调人能“参天地之化育”,对孔子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挥。《中庸》开篇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一II道也。”把人性看作是天所赋予的,天和天所赋予人的人性都依循一定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中庸之道”,因为中庸之道是天地间万物生育繁衍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和谐之本,是天道与人道的最佳平衡状态。

《中庸》谓之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进一步认为天道和人道有着共同的属性——“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郑玄对这句话的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礼记注》)张岱年先生按日:“‘诚者天之道’含有以诚为人的天性之意,但亦有以诚为‘天之所以为天’

的意义。”《中庸》本文释“诚”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日天之所以为天也。”诚即“不贰”,亦即“不已”。“不贰”即前后一贯;“不已”即永无间断。这一“诚”作为天之道是一以贯之、永恒运动的,作为“人之道”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即人的思想行动无不合道,即无不合理,是人的境界和追求。“诚”沟通天道和人道,使天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达到天人和谐的中和之境。

孟子自称继承孔子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更加强调天的主宰性和道德性,认为天是以道德法则来决定人世的生活。孟子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天通过人(民)的耳目来观察处理国家政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是“天与之”,只是“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天也是人的心性的来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人的思维能力是天所赋予的,不仅如此,天还能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磨练人的意志和心性,使其承担天降的大任,“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天是无所不能而又“莫之为而为”的。孟子的天是主宰之天与道德之天的合一。天的法则根源于人心,天心与人心足相通的,天的道德属性包含在人性之中,孟子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的方式,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对天人关系作出了先验的道德解释,淡化了天的自然属性.模糊了天的本来面貌。

关于人,孟子基本上是从人的道德属性上讲的,但不排除人的自然生理性。在孟子看来人的肢体以及生理欲望是人的自然规定性.但不是绝对规定性,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规定性是道德性,这种道德性与人的生理属性是一样的,仁义礼智四德就像人的四肢,孟子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并且“口之于味”、“耳之于声”、“日之于色”与“心之所同然者”也是相同的“理义”。所以人的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是同一的,人是自然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

把孟子的天人观上升到哲学本体高度的是程朱理学。在二程的思想中,所谓“天”含有最高实体的意义,二程认为“天者,理也”(《程氏遗书·卷十一》)。这个“理”,也叫做“天理”、“道”,程颐认为道、理、性、天是同一的,“道与性一也。……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天既是自然之理。也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作为“天理”它是“莫之为而为,英之致而致”(《程氏遗书·卷第十八》)

的,既“不为尧存”,也“不为桀亡”,从本体论上说,“天下只有一个理”,此理“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程氏遗书·卷第十八》)。理既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也是人类社会的纲常伦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氏遗书·卷五》)。程颢不赞成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认为“只心便是天”,“大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程颢认为。天人合一内在的理论基础就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程氏遗书·卷五》)。二程把天人合一描述为“仁”的道德境界,将天人合一建立在价值理性的基础之上,把天人之自然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

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理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具体的万事万物都是理所决定的,“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万事万物各自所得之理,都分有最根本的整体的理——太极,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日仁义礼智”(《答陈器之》)。所以,朱熹的“理”一方面是指物理,即每一种具体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又是指伦理,即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在朱熹的“天理”观念中,既包含知识理性的意思,又包含价值理性的意思,但他把侧重点放在后者上,强调道德伦理的本体性和至上性,他的天人观也就成为道德本体论。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程朱的理学不同,但在天人观上,都可归为道德之天人观。王阳明“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阳明全集·答李明德》),“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因为“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王阳明全集·书诸阳卷》)。“心”是道德心,形上心,所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天人观上一样,重在从道德价值角度考察天人,建立的是道德形上学的天人观。

(二)自然与道德相分

同类推荐
  • 儒家哲学家智慧

    儒家哲学家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此书著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以雪窦禅师精选的一百则佛家公案作为底本,由当时的佛家名宿圆悟禅师加以点评而成。《碧岩录》运用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等形式将公案故事讲解得通俗易懂,帮助研习者荡涤心中杂念,启悟潜藏已久的智慧,对于参禅悟道与明心见性极具启发功用。因此,《碧岩录》被禅林弟子称为“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老子章句浅释》,台湾刘瑞符先生著。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道家的代表作即为《老子》,故历代注释、解读、研究《老子》之作,不绝如缕。尽管如此,本书亦有其独到之处。它把《老子》的内容概括为两大项:一为讲自然之道者,一为讲人为何法此自然之道。作者据此体例,加以撰述,对于读者认识自然之道及其可以其为法之义,当能有所助益。作者研读《老子》多年,取精用弘,功力颇深,是一部较好的学术著作。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热门推荐
  • 七月,八月

    七月,八月

    第一次见面就被调戏了啊,还是..在人家妈妈的坟前?江七月你能不能争点气。大明星梵璟年被爆有男朋友?妈耶男票?不是,我们家七月是女生啊。有个大明星当男票是什么体验?什么呀,渣死了那么多女生喊他老公哥哥宝贝的,见鬼去吧诶哟喂。门口,男生挑起女生的下巴,凑近她的耳朵,“小醋包,又在酸啊,你放心,我只调戏你一个人。”七月的风,八月的雨,卑微的我,喜欢遥远的你。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满天流星坠地,烟花肆意。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因为有你在,所以我不用褪去青涩,不用独当一面,后来的你变成了我的勇气,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你在。——江七月
  • 心理学新法则

    心理学新法则

    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不能表达出自己本来的意思;工作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还常常忙中出错;投入的很多,却总是收获的很少;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与其总是抱怨“做不好”,不如找到问题根源,学学该“怎么做”!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难以捉摸,但这些只是表象,其实世间万事都是有理可循的!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为您讲解莫非定律、木桶定律、二八定律、马太效应、蝴蝶效应、从众效应、鸟笼逻辑、破窗效应、霍桑效应等101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心理学法则,以传授生活技巧、商业智慧、职场规则、教育方法等心理学知识,帮你开启成功之门。
  • 安若只遇初见之初夏追梦

    安若只遇初见之初夏追梦

    那年初夏我们初见,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友情,至到你的到来,我这颗冰冷的心逐渐被你融化,我的脑海被你的笑容所占据。
  • 穹冥霸主

    穹冥霸主

    上古契约支离破碎,人间浩劫骤然而至。太古神纹遗留人间,是偶然还是注定?斗士,法师,巫师,各显神通。这里有花团锦簇的法术魔力和浩瀚无边的天地斗气,为了追求着巅峰之力,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了梦想和苍生而战!在虚无缥缈的银河之中,一颗晶石掉落人间,一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杠上不良太后

    杠上不良太后

    母后很冷血,屠尽后宫嫔妃三千人,血染青石,铁血手腕,无人敢惹!母后很嚣张,丞相将军唯命是从,禁军都尉以她为尊,天下百姓只知太后,不知皇上!母后很无耻,上青楼,逛赌场,调戏丞相,戏耍皇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母后很无良,无事爱采草,阁主、丞相首富都扑倒,身为皇帝,时常被踢出去割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断赋辞

    天断赋辞

    远古之时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造疆泽万里。女娲补天造人,伏羲授人劳作,轩辕斩世间凶恶,神农留万世医方。然众古神羽化之际,山海之间怪力乱神祸乱人间,古神轩辕用神力炼出山河社稷图,众神将诸精怪乱神尽数封印其中,后羽化飞升,留得十方神器和四灵神于凡间。后封印薄弱,怪力乱神齐冲破封印,重回人间。然四灵神利用十方神器对抗诸精怪。最后融进人道轮回,诸怪力乱神与各人魂融为一体,因而所生之子皆都伴有部分异能,可终究是肉体凡胎,动用力量必将承受天罚,无一人能用后无恙,故而称之为——生魂。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真正的机甲求生

    真正的机甲求生

    3000年,当人类在美滋滋的开发太阳系的各个星球的物资时,殊不知已经有一个星海文明已经盯上了人类。杨飞因为在机甲学院顶撞贵族被除以死刑,醒来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具即将被销毁的机甲。人类能否战胜星海文明?杨飞又是否能以机甲的身份活下去?
  • 晚妍归去,不负胥华

    晚妍归去,不负胥华

    因为儿时救命之恩,她殿前求旨嫁他为妻,却不料被他弃之如敝履。他的心中只有白莲花表妹,她为他付出生命,却只换来胎儿流产……绝地重生,沙场重逢。命运的齿轮将他们推向何方?
  • 烟花之地又怎样

    烟花之地又怎样

    重活一世,夏栀无欲无求。知道有人为了让她活着拼命努力着,两世经历同一种惨痛的经历,她才想摆脱被伤害的命运,为什么不能强大起来,让这个世上没人能奈她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