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6300000016

第16章

老和尚感动地说:“我修行多年,从未见过听了两遍《观音经》就开悟的人。你效法观世音菩萨,向佛祖发了宏愿,又请我来作证,可见你的慈悲心有多么伟大,这是怎样的宏愿啊?不如你随我修行吧,一定会名扬四海的。”

白发郎却说:“现在不是我在佛法上获得名气的时候,我还要照顾父母和弟妹,所以我只能跟您修行,做个俗家弟子。”

此后,白发郎一直跟随和尚学习佛法,到处帮助百姓,在供养父母的同时,亦通过劳动来布施百姓。

多年下来,白发郎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却始终矢志不渝,依然精神饱满,在佛道的修行上更加精进。

人间有无数苦难、无数灾劫,这些都是雕琢璞玉的磨石,对于心中抱有宏愿和希望的人而言,这是种甜蜜的负担和磨炼。白发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济世的勇气,继而有了普度众生的宏愿。他的所作所为,让人惊叹和钦佩。

佛家说,生命苦短。生之短暂,本身便是苦;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无常皆苦。然而,正是因为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了人生的苦短,才学会精进、勤勉,为创造更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奋斗。所以,苦不一定是障碍,很多时候,苦是一种催人奋发进取的原动力。

今日的苦,便是明日的甘美,世上绝少有不必吃苦就能成功的奇迹。吃苦的精神与忍耐的力量虽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却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喜悦,能够把吃苦当做磨炼,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苦中作乐的坦然,化苦为乐的超然

只有深刻体验苦,才能透彻体会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佛门中也有类似的训诫,《缁门警训》中佛眼禅师著名的“三自省察”曰:

“是身寿命如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既隆释种须绍门风,谛审先宗是何标格。

“道业未办去圣时遥,善友师教诚不可舍。自生勉励念报佛恩,唯己自知大心莫退。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

第一项自省是说我们的生命宝贵而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把握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为无聊的事情耗费生命。既然入了佛门,就要弘扬佛法。

第二项自省是说,佛法修行艰难,想要解脱进入极乐世界,就要重视良师益友的教诲,勤加学佛,不可懈怠。

第三项自省是说,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境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苦还是乐,都应该随遇而安,因为这些都是因果循环。要心地清净,做到无动无静,无寒无暑,否则就要生惭愧之心,自我检讨。

现代禅宗大师弘一法师很重视“三自省察”,对第三项尤其经心,专门将其记录进了自己的著述《晚晴集》中。这是因为在这三项自省中以第三项最为重要,心下清净,不为环境所左右,正是修行的秘要。

弘一法师修行的是律宗,克己甚严。法师长期坚持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的戒律,而且他只吃萝卜白菜之类的便宜蔬菜,不吃价格昂贵的冬笋、香菇等素馔。

法师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他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夏丏尊先生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五百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其实弘一法师家庭环境十分优越,法师年轻时家中经营多家银号,出手阔绰。当他留日归来后,家族事业即告破产,富贵日子一去不返,经济条件一落千丈。但他依然安然度日,靠工作养活家人,还不时挤出一部分钱接济贫困学生,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心态之好让人佩服。

待到开悟出家时,弘一法师更是决绝,不仅舍弃了家庭,还把自己的财物奉送出去,其中有很多珍贵的书画。比如他赠送给北京美术学校极其珍贵的西洋油画、美术书籍之多能堆满半个屋子;送给杭州西泠印社的是多年积下的印章;送给同事夏丏尊的是平生所藏字画;甚至连多年收集的音乐、书法作品都分给了学生,真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法师出家后,僧衣、铺盖都很寒简。一次,法师应邀去青岛湛山寺弘法,寺中的一位火头僧认为他是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后拥,吃穿用度都非常华贵。谁知见到法师后,发现他衣着极为普通,不禁大为惊疑,认为有作秀之嫌。有一天,这位火头僧悄悄走进大师所住的寮房细细查探,结果看到房内异常朴素,床上是破旧的衣服和被褥,桌上只有几部经书,毛笔都已经用秃了。

富日子有富日子的过法,穷日子有穷日子的过法。弘一法师并不把自己富家公子的出身放在心上,而是真正做到了随缘、随心;也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有所动摇,改变心态。弘一法师成为一代宗师,与其“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他将自我完全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心在莲池,纵使有风经过,也不会惊起涟波。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却不知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在平常人的眼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但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们并不认为生活很清苦,而是把苦当成乐。其实,获得快乐的方法并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化苦为乐,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认清生老病死的无常,坦然接受苦乐并存的人生。要做到化苦为乐,首先要端正心态,认清苦难是无可避免的,直面苦难的残酷,以坦然的心境接受并善待它。

二、从容面对艰难困苦,在苦难中品味快乐。所谓“大乐苦中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乐是在苦的衬托下才得以存在的,真正的乐需要经过艰苦的淬炼才能绽放光芒。所以,面对苦时,不妨保留一份从容,耐心品尝苦中之甘。

三、从苦中提炼自我的价值,获得人生境界的升华。遭遇困苦时,不要一味沉浸其中,而应懂得抽身。不仅要有承担苦的能力和勇气,还要从苦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悲苦从来都无法逃避,多苦少乐是生命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懂得离苦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超然。

痛苦无法逃离,但可以转化

从痛苦中解脱并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就像苏轼的诗句所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中蕴藏了“有”,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不知道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忽略了内在的真正需求,就会被外在的环境和境遇所束缚。心灵被无尽的贪、嗔、痴、疑所缠绕,从而深陷痛苦之中。要从这种自苦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就需要做到:

一、看淡身外的遭际,放下心中对“有”的执著。想要从一种遭际中出来,我们就要学会将过往的一切都放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放,最后就能不再执著于“有”,“无我”就能“无苦”。

二、关注内心的需求。将向外占有和追求的脚步收回来,多花点心思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精神获得了满足,自然不会有多余的欲求,也就不会在追逐中心力交瘁,身富而心贫。

三、以空无包容来扩大自我。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心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计较,是因为过度的占有,导致自我生存的空间太过狭隘。放大心量,就能同时容纳喜怒哀乐而不失去平常心。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热门推荐
  • Otherbound
  • 穿越时空:千古王妃

    穿越时空:千古王妃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愿得一人心,白手不相离。这是烟萝的期许,亦是她今生无处可逃的宿命。
  •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傲慢与偏见(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冲突为主线,描写了四段基于不同人生哲理的婚恋故事。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心理过程。作者文笔辛辣而滑稽,富有喜剧色彩,生动地反映了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英国乡间生活和世态人情,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 重生之冥王归来

    重生之冥王归来

    不死冥尊,一朝重生,修为尽失……郁闷,这要修到何时才能重回修真界啊。
  • 赛尔号之无限征途

    赛尔号之无限征途

    九年老玩家,有感于赛尔号动画的低龄向,决定依照游戏主线剧情,改编一部情怀之作。
  • 千山依雪

    千山依雪

    记忆里总会回荡着一个熟悉声音,指引着人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现实还是梦境能否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 比你大三岁怎么就成老婆了

    比你大三岁怎么就成老婆了

    励志女青年王晓语,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启自己的事业。喜欢她的下届的下届的下届的学弟,莫逸白,则是她的“神笔”。“你想的,你只需要画出来,剩下的我来实现。”新书《商杀之诡道》连载开始,请大家多支持。
  •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中国的家长总是最苦情的家长,不怕累,不怕苦,半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教孩子,要抓关键点。3岁左右是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懂得了这一点,父母们教孩子就不用那么累了。本书将3岁关键期的幼儿发展进行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述,告诉家长如何在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长对了,那么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 华娱大时代

    华娱大时代

    重回2004,在这个华语电影刚刚开始发展的年代,唐安的导演之路重新开始!从华夏走向世界,这是华语电影走向辉煌的时代,也是属于唐安的大时代!
  • 可遂凌云志

    可遂凌云志

    每个人都有个不安分的梦想,但是囿于现实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