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8500000051

第51章 传统佳节,民生万象(2)

关于元宵节点灯和赏灯的习俗,在中国民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于汉代的汉明帝弘扬佛法的活动。汉明帝推从佛法,当时又正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说,正月十五这天,印度的众多僧人都会云集寺庙,瞻仰佛舍利,这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听后就下令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之后,这一习俗便被推广并长久流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道教的活动。《岁时杂记》记载,道教有“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天、地、人三官分别主宰着这三元,而天官又非常喜欢热闹,所以每逢元宵节,人们都要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放灯观灯,因此这个节日也被叫做是灯节或灯夕。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民间为祈求丰收的“火把节”。据说在中国汉代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民众通常都会在一年之始的这个月圆之夜手持火把到田间驱赶害虫,希望庄稼少受侵害,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到了隋、唐、宋时期,这一习俗非常兴盛,有时参加跳舞的人数多达数万人,从黄昏一直到黑夜,然后又到天黑。直到今天,在中国的西南的一些地区在元宵节这天,仍然会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然后一大群人聚在一起高举着火把,在田间和地里欢快地跳舞。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这一习俗始终是流传了下来,现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会在这一天举办隆重而热闹的灯会,灯的样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

除此之外,元宵节赏灯还是一项浪漫的活动。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可元宵节这么盛大的节日是例外。这天,女子能得到父母的允许结伴出游,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互相认识,男女青年也可以借此机会与情人相聚。辛弃疾在那首很著名的词《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描写了这方面的情景。

猜灯谜

元宵节这天,人们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后来才出现的一项活动,最早大约出现在宋朝。有历史文献记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实际上,灯谜是由一般额谜语发展而来的。在中国,谜语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盛行游说之风,一些人担心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会得罪国君,便将自己想说的内容用别的语言来暗示,这种隐语后来就慢慢发展为“谜语”的形式了。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很有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到了南宋时期,有些爱开玩笑的人就把自己想的一些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到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没想到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变得越来越流行了。“灯谜”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这天,人们都要张灯猜谜,场面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灯谜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不仅能抒怀遣兴、还能锻炼思维、启发人们思考。作为一种益智活动,它不单在中国境内盛行,在国外的一些中国人聚居地也慢慢盛行起来,如美国的唐人街、东南亚各地每逢元宵佳节也会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耍龙灯、划旱船和踩高跷

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人们还会在元宵节这天进行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耍龙灯”又叫“舞龙”或是“龙灯舞”。在中国古代,“龙”一直被人们当做是吉祥的化身。人们对它非常敬畏,并用“耍龙灯”这一形式来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在我国的汉代时期已经非常普遍了,唐朝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舞队表演。在历史的传承中,耍龙灯的习俗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活泼、动作优美、场面热闹的民间舞蹈。

龙灯分为龙首、龙身、龙尾,通常是由竹篾扎成,然后在外面糊纸,再画上图画或添上色彩。龙身通常都是由很多节组成,每条龙的节数为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等。而且在每节中间的空心位置都会点上蜡烛,在有些地方,人们还会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油捻代替蜡烛。

在不同的地区,“耍龙灯”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在形式上主要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

在表演的耍法上,地域不同,方式也各有特色。耍九节龙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表演者大显身手,观赏者看得津津有味。

和耍龙灯一样,不少地区还会划旱船和踩高跷。相传划旱船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所谓的旱船并不是真的船,而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用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而高跷原来就是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后来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高跷的高度并不是固定的,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的高达一丈多。表演者不但要踩着很高的木头行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扮一些滑稽相,甚至还会进行一些表演,如跳跃和舞剑等。在民间,这一新奇的技艺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节 清明节

清明节概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情景;在现在的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宋代画家张择端也对汴京清明时节的热闹场景有所描述。

清明不仅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因为这一时节的气候适合万物生长,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人们常常在此期间安排农事活动。关于清明得名的由来,《岁时百问》中是这样说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民间,还流传着“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历史上,中国向来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由于清明在季节变化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再加上祭祖、寒食等活动,便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起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在古代,清明节又被称为是三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一些丰富的民俗活动。除了讲究禁火、扫墓以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是一个极富特色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特色习俗:

寒食节与禁烟火

不动烟火,只吃凉食是人们在清明节时的一个总要习惯。其实,这一习惯原来只是寒食节的重要内容。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节日的时间一般为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前后额一两天。节日期间的主要习俗就是禁止烟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原先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就合二为一了。而且,寒食不仅被作为了清明的别称,还成为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惯也就流传开了。

而关于寒食的来历,民间普遍认为与著名人物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国君的其他孩子。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原先跟随他的很多臣子都自谋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人跟随,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个。介子推忠心耿耿,有一次,为了救因为饥饿而晕死过去的重耳,他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多年以后,重耳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涯,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重重封赏了那些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觉得心中很愧疚,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晋文公派人请了好几次,他就是不肯出来接受封赏,于是他只好亲自去请。没想到,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因为不愿意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见此情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是,有人提议防火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苦了一场,然后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还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而且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旨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并且规定在这天只吃寒食,禁烟火。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到介子推的目前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又生长出很多新的枝条,于是就把这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这之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和清明节只吃寒食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于民间,几乎家喻户晓。

扫墓祭先人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先人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会在清明节这天扫墓祭奠先人。

清明扫墓,是缅怀祖先,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早在秦朝时期,扫墓活动便出现了,只是在那时这一活动并不一定是在清明时节才进行。可秦朝以后,清明扫墓的习俗就渐进形成并最终固定了下来。到了唐朝时期,清明扫墓开始盛行,直至今日。

清明时节的祭扫仪式形式有很多,由于地域和家庭条件的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先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点上香,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后,还要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一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铲除坟头的杂草,修整阴宅是清明扫墓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房子一般都是用茅草和木材建筑而成,屋顶也是用树皮或者草遮盖的。春天一到,雨水增多,为了防止屋顶楼宇,民间的百姓一般都会在这个季节修补房舍。一些人由此想到逝去的亲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难免会有塌陷之处。于是便在清明时节到坟头铲除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

另外的一项活动就是焚香和“烧包袱”。“包袱”指的是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最外层的纸上印有图案并写上亡人的名讳,中间装有冥钱。

在山西南部地区,到了清明节,每户人家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到场,以此来表示所有的后代都在怀念祖先;而在北部地区,清明扫墓的时候一般多是男子参与,而女子通常是不能去的。

清明扫墓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扫墓的活动逐渐被简化了。一般扫墓当天,子孙们首先会修整和清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然后再供上食品和鲜花等。而且,由于现在遗体火化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放置处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也在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在现在,清明节用花是有所讲究的。一般来说,祭奠时应该选择素色的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些白色的花表达的是一种哀悼之情。而白玫瑰、栀子花、菊花或另一些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当然,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有庄严肃穆、旺盛生命力意味的朴素植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人在选择用花的时候就不拘泥于这些了。

踏青和插柳

清明节时春风明媚,百花盛开,柳树繁茂,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季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时节一般都会走出屋舍,到郊外去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踏青这一习俗始于魏晋。虽然我们今天很难考证这两种说法那一种才是正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晋代时期确实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晋书》中有明确记载,说是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了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已经非常盛行了。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就说:“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此后,历代都承袭着这一习俗。

清明踏青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常常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给人一种舒适之感。多外出走走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在乡村或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能清肺健脾;置身于山水之间,饱览绿色,放眼远方,能缓解眼睛疲劳。

与踏青一样,插柳也是清明节的习俗。清明时节,古时的人们在踏青、扫墓、上坟时都要戴柳,而且还会在自家门口插上柳枝。而关于插柳习俗的来历,民间也有着几种说法。

同类推荐
  •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成语》主要内容包括趣味成语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飞行村(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飞行村(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经典作品,散文篇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等;小说篇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微雪的早晨》等。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都充满浓浓的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文学创作中,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他常把个人的经历作为素材,解剖自我,剖析当时的社会,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
  •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我有一双魔力手

    我有一双魔力手

    灵气复苏,重生地星。左手毒鸡汤,右手正能量;亦正亦邪,笑傲花都;没错,我就是一本正经的秀儿!这是一本充满喜感+脑洞大开的书。
  • 大雪无痕

    大雪无痕

    《大雪无痕》是知名作家陆天明一部小说力作。大雪纷飞。北方某省会城市近郊一古老的西班牙式别墅里,灯火通明。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正在为某大军区退休司令员回到该省省会定居,筹办一个小型而又隆重的接风聚会。聚会开始前一个小时,别墅后的小树林里突然传来三声枪响,松江市东钢股票案重要知情人、市委张秘书被枪杀在宾馆的阁楼上。现场勘察未发现任何可疑线索。侦察员方雨林调取了当日所有记者拍的照片和录象带,感到此凶杀案与省、市重要领导有关……小说出版多年来,不断再版。此次本小说与作者另外四本书一起结集成“当代风云录”系列重新出版,并请作者为本系列撰写新序。
  • 鼻烟壶案件

    鼻烟壶案件

    窗外的黎明是一片灰白。天光快亮了,太平郎还是一夜未眠,难以入睡的滋味实在不能忍受,从隔壁传来的吵架声断断续续时高时低,那对小夫妻总是吵个没完没了!父母给他租的这间房子,距离新星高中只有一百米,是为了他上学方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而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事与愿违,吵架的状况一直持续了五天,太平郎的心里别提有多烦闷,一直等到清晨五点,隔壁的争吵声渐渐停止,安睡了一个小时后,他才起床,冲了一杯牛奶,啃了几块黑面包,正要提起书包去补习英语。忽然听楼下警笛大作,随之门外也变得嘈杂无比。
  • 请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请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本书收录了39篇精短故事,文笔细腻,有趣好读。书中人物从白领、私企老板到新兴职业的陪跑员,再到动物园的兽医、户外攀岩爱好者等,涉及行业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遭遇坎坷后,对梦想依旧执着。随着故事一一展开,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生活中既熟悉又有点新奇的人物。他们接地气,面对未知也曾迷茫动摇,但他们平凡却不平庸,每一个人都活得真实努力,奋发向上。不管是努力之后成功的范例,还是正在努力的典型,读完之后都会让人若有所悟,心生共鸣。
  • 伤痕名爱

    伤痕名爱

    那些已然消逝的时光,是否还可以感受得到?
  • 萤火虫在六号起飞

    萤火虫在六号起飞

    英语教师王萤萤兴冲冲地参加了一个亲子湿地徒步活动,谁知转瞬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村庄,和一起参加徒步的7岁儿子在大雾中的兵荒马乱下失散,为了找回孩子,她都经历了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纨绔皇子和丞相之子哪个才是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种种迹象都表明那些人那些事都和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不是巧合,那到底是怎样的谜团等待她去揭晓?
  • 凡尔纳密码:神秘岛

    凡尔纳密码:神秘岛

    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乘坐热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依靠自己的科学知识和集体劳动,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把小岛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庶的乐园。每当危难时刻,总有一个神秘人物援助受难者,这个人就是在他们到达之前就已住在岛上的尼摩船长。受难者们还挽救了一个在附近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了他们忠实的伙伴。他们一起打退了海盗的侵袭。好景不长,岛上的火山复活了,火山爆发导致了孤岛沉没,在最后的危急时刻,还会有神秘人物伸出援手吗?
  • 海贼之国王之上

    海贼之国王之上

    圣斗士军团,巨人军团,死神军团,忍者军团...世界政府,海军,七武海,四皇...轮番上阵,粉墨登场。红土大陆上天龙人至高无上,作威作福。在红土大陆地下,四通八达的洞穴中,一列列蒸汽火车呼啸而过,贯通了四海。ps:求收藏求推荐....
  • 燃情霸爱:不良BOSS,很会撩

    燃情霸爱:不良BOSS,很会撩

    从见到段奕然的第一面起,柴心宜就知道这个男人不好惹。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可事实证明,有些人真的躲不起。“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几年来你让我正值青春年少又风华正茂的身体独守空房的账要怎么算。”柴心宜:“段奕然,你还能再无耻一点吗!”“能。”说罢,将人压在车头吻了下去。
  • 我也不想闯祸的

    我也不想闯祸的

    穿越前的陈安乐(yue)是因为闯祸出逃而摔死的,所以穿越后的陈安乐只想安分守己,小心翼翼度过这来之不易的第二生,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只半月的时间她就闯下了大祸,让丞相府成了全帝京的笑话……那个……爹爹,你听我解释,我也不想闯祸的,饶了我这一次。我怕闯祸你们就以为我好欺负,你们确定不是自己想多了?墨子翎,我是你媳妇,你到底站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