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4200000043

第43章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化路径(7)

在中央精神和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下,在制度创新环境日益宽松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保险公司进行了新一轮的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包括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创新、农业保险险种体系的创新、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的创新高潮,初步探索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兵团保险公司自办模式、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模式、共保体模式、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引入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等5种主要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的产权组织形式、产权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国有股、国有控股、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产权组织形式,既有中央政府出资,还有地方政府入资,此外还有民营资本、外资等。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出资方,既有代表中央政府的国资委、保监会,还有上海市政府和各区县地方政府,产权主体多元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范围,也从传统的种养两业险扩大到蔬菜、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和农机具、农房等险种。尤其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和财政支持,如免除了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附加,减少(免除)家庭联产承包的政府和集体提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统购价,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等。政府政策支持、公共投入增加,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农民对农业保险需求增强,激励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进行农业保险创新。另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降低、抑制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保险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成本得以降低,减少了创新的投入成本,增加了创新的收益。此外,政府对农业保险宣传力度的加大,也推动了农业保险知识在广大农民的普及,增强了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了解和认同,降低了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认知成本、学习成本,使创新能得到迅速扩散,从而实现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农业保险制度拐入高效路径持续演化。

7.2.2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的创新与扩散模型

(一)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与扩散的一般模型描述

“内在制度的演化过程,其途径是创新和变异、接受和抵制,使接受者达到一些临界多数从而使它们被授受为具有规范力量的共同体准则。”考察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化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机制在起作用,对西方人而言,这是一个现代农业保险的制度输入与移植的过程,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学习、模仿与本土化的过程。当这种模仿制度变革行为的频繁出现足够多次,就会在共同体内形成一个临界点,新的规则就演化出来。正是由于创新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并使得农业保险制度呈现出阶段性、间断性、非平衡性和多结果性的演化特征。正如拉坦所说:“引入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不管它是通过扩散过程,还是通过社会、经济与政治程序所进行的制度转化,它们都会进一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的创新与扩散机理及其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的创新与扩散模型来加以阐释。

这一模型逻辑是:农业保险制度变革与创新,都会产生推动者和抵制者,双方都会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如果农业保险制度变革和创新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变革和创新的参与者将越来越少,带来的影响是具有变革思想和创新意识的人数减少,即熊彼特式的“企业家”越来越少,信念发生动摇或被边缘化,学界、政府对农业保险制度变革和创新的宣传和重视力度减弱、数量减少直至消失。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失败、创新停滞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保险才刚刚形成,人们对这种新生事物和新制度还缺乏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保险公司缺乏具体经营、开办农业保险的经验,政府对农业保险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包括农民在内的大多数人对于农业保险都持观望的态度,没有认识到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可能带来的收益。由于创新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如果支持创新的人数没有达到制度变革的阀值,如果相关知识、技术、人才的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创新行为不会发生,创新即使产生也很难推广和扩散。因此,如果支持、赞同和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人数非常少,其结果必然是农业保险制度变革失败,制度创新陷入低潮,制度环境维持原样。如果农业保险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收益大于成本,将有越来越多的赞成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创新扩散理论中所谓的早期大多数,早期大多数(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将进一步促使农业保险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农业保险多个层面的创新将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呈现出呈螺旋式扩展的演化趋势,最终全新的农业保险制度形成,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

随着政府、学者对于农业保险宣传的增强,保险和农业保险知识不断普及,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对于农业保险制度的认知、了解更多,人们对于农业保险的态度逐步发生改变,人们传统的习俗、生产观念和风险管理理念等非正式制度和意识形态将发生转变,从而使制度变迁主体的角色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反对者转化为观望者,越来越多的观望者转化为赞成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反对者变为观望者,观望者变为赞成者,赞成者继续变为参与者。在社会群体压力的作用下,这个过程不断反复并加强。尤其由于创新所具有的羊群效应,一旦政府的政策到位,少数农民通过参加农业保险所获得巨大收益将对具有“群体行为盲从性”的其他大多数农民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只要农民能看到农业保险带来的切实收益,农民会自动从农业保险的观望者转变需求者,成为农业保险制度变革的推动者。参与制度变革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创新扩散理论中的晚期大多数,或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第二行动集团”。当参与农业保险制度变革和创新的人数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即制度经济学理论所谓的临界大多数以后,新的农业保险制度就成为具有规范力量的共同行为准则被确立,制度变革最终成功。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恰恰是创新与扩散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农业保险创新与扩散的作用机制使得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呈现出非平衡性、间断性、跃迁性、复杂性的自组织演化特征。中国农业保险制度遵循着从“创新者→早期实施者→最后采纳者”,创新萌芽→创新启动→创新涌现→新制度形成或创新萌芽→创新启动→创新停滞→制度维持不变的演化路径。

创新的成本收益权衡成为创新涌现还是创新失败或停滞的分叉,而中国农业保险创新的成本收益又受到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创新主体或制度变迁行动集团的认知和行为决策的影响。由于制度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制度环境会发生改变,制度环境变化将改变创新的成本收益,改变制度创新主体(主要是保险公司和政府)的权利结构、偏好特征和行为决策,进而带来创新的间断性、周期性波动,形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非均衡、非连续性、跃迁性的演化路径。

近代中国开埠通商,西方保险金融等现代商业制度、商业文化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早期的西方保险公司、商人首先成为了保险的传播者、创新的先行者。随着保险知识、理论、文化的不断传播,一些开明的官员、学者、商人接触、了解到现代保险、现代金融等西方经济制度的先进性,产生了创立民族保险和现代农业保险的初步认识。由于这些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所拥有的经济优势、地位优势、权力优势和话语优势,他们逐步取代西方保险公司和商人,成为中国民族保险的推动者,成为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早期实施者和采用者。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下,绝大部分中国人对现代保险和农业保险的认识都是非常模糊和肤浅的,农业保险的宣传、普及非常有限,尤其在封闭的农村,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更缺乏认知和需求。尽管这些早期的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实施者,具有开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认识到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收益,但这些早期的创新采用者、实施者非常少,他们得不到来自政府和民众的足够支持,曲高寡合。另一方面也由于农业保险是一种新生事物,这些早期创新者还缺乏丰富、足够的经营农业保险的经验,专业农业保险人才也非常奇缺。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制度环境的约束,导致创新的成本很高,创新的预期不确定,创新的收益很低(农业保险无法在广大推广,无法形成获取规模经营的规模报酬),导致早期农业保险创新的实施者的创新纷纷失败,这正是农业保险经历30年代的局部试点创新后,到40年代,发展陷入停顿的重要原因。

同类推荐
  • 中国酒业经济观察

    中国酒业经济观察

    该书共分为“产业观察”、“产业评论”、“产业分析”和“产业纪实”等四个篇章,全面细致地剖析了我国酒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入解读了中国酒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人们解惑释疑,指点迷津,更有企业经营运作的实战分析,为中国酒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性研究:基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比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性研究:基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比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围绕中东欧和独联体16个转型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影响因素、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和资本流动逆转与金融稳定性关系四个主要方面,为同处于经济转型和金融开放中的中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绝种”的历史商人(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1)

    “绝种”的历史商人(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1)

    “吴晓波细说商业史”系列图书为全数字系列产品,是对《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的补充。该系列整理了吴晓波近年来所写作的文章,了解中国百年商业的风雨历程,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商人,探寻中国商业百年变迁,深入中国商人企业家精神内核。《“绝种”的历史商人(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1)》:回顾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和商业案例。
  • 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

    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18岁以后,你最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经济学!经济学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就业、工作、婚姻、购物、消费等都要用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去梯言 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的重点不在于要求你能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在于逐步引导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学会选择,做出正确决策,减少成本,理性消费,感性生活。早懂经济学,你的生活多几份保障,你的未来更加光明!
  •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
热门推荐
  • 归去来(中国好小说)

    归去来(中国好小说)

    方楠竹是一所县城高中的教导主任,他挺享受小县城波澜不惊的安逸生活。可他那位生长在县城的妻子向往大都市的繁华生活,不顾丈夫的反对执意辞去了小城中的稳定工作,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楠竹无法理解妻子的做法,试图挣扎反抗,但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的日子实在不好受。坚持了一段时间,方楠竹最终为了家庭团圆,不得不考公务员去和妻子相聚。在城市车水马龙的街头疲于奔命,在逼仄狭窄的空间里应付上有老下有小的紧张生活,方楠竹身心俱疲,不禁常想念家乡。但事已至此,他也在慢慢适应城市生活中悟出了自己的人生真谛。
  • 黑郁金香(译文名著精选)

    黑郁金香(译文名著精选)

    《黑郁金香》以十七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动荡生活为背景。主人公科尼利厄斯·范·贝莱是个完全不过问政治的青年医生。他爱好培植郁金香,并在试着培育一种没有一点杂色的大黑郁金香,因为第一个培育出黑郁金香的人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范·贝莱的邻居博克斯特尔为了得到这笔奖金,也想培育出黑郁金香。他对范·贝莱很忌妒,生怕范·贝莱捷足先得。他不择手段地监视规范·贝莱的行动,暗中破坏他培育起来的郁金香。尔后,他又诬告范·贝莱藏着有损于荷兰总督制的信件,致使他无辜锒铛入狱,险些被送上断头台。全书围绕黑郁金香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场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左猫右狗逢凶化吉

    左猫右狗逢凶化吉

    一猫一狗一女主,猫狗皆为灵宠,女主战斗力不咋地,若打架打不过便全靠一双腿溜之大吉,至于溜不溜得掉就得看跑的快不快了哈哈哈
  • 花留夏

    花留夏

    花留夏被退婚了,心灰意冷之下投了湖。醒来后,可不能再委屈自己了啊......面对某人的死缠烂打,虐他!可若有一人,皑如天上雪,明如世间镜,又该如何呢?喜欢上他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可要忘记他,又要多久……他,一生隐忍,狠辣果决,却唯独放不下一个她,得江山易,想得她的心,却不容易。
  • 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

    相信是成功的一半:战胜疑虑、释放潜能的自我精进法则

    在这本基于大量研究的实用指南中,畅销书作家博恩·崔西携手心理治疗师克里斯蒂娜·斯坦,奉上了他们的成就心理学项目,帮助你识别并克服那些阻碍你实现人生目标或者感到幸福与满足的不良模式和想法。无论这种消极性的源头是一段未得善终的旧情、一个童年的创伤、一次业务上的失败,还是一种总体上的不安全感,崔西和斯坦都能帮助你意识到这种有意识的——在更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消极性如何影响着你的思考、感受和决定。书中,他们向你展示了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把消极变为积极,并且学会接受人生中未曾预料到的改变,避免陷入以往破坏性的模式中。对于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相信是成功的一半》都是一份重要的人生路线图,它会带你战胜消极性,拥抱积极思维,最终走向幸福与成功。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侠女奇缘(上)

    侠女奇缘(上)

    侠义公案小说之所以在我国长期流传不衰,深受各界阶层人士欢迎,主要是因为侠义公案小说中塑造的名臣官吏多以正直廉洁的形象出现,他们刚正不阿,不畏权豪,体恤百姓,不少人还被作者予以神化,成了“超人”;而侠客义士形象贴近民众,他们劫富济贫,铲除贪官污吏,成了正义的化身,是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救星,是社会安定太平的希望所在。作为最富于中国文化特色的通俗文学样式,侠义公案小说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余绪。侠义公案小说的特点,小说里侠客和清官的铲恶锄奸都深深地为百姓期待政治清明、期待超强正义力量心理的烙印,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这一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确认识。
  • 处世三篇:为人 处事 交朋友

    处世三篇:为人 处事 交朋友

    当你进入社会熔炉的时候,你就该学会为人处世,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本书内容包括为人篇:智愚、屈伸、方圆等;处事篇:态度、成败、得失等;交朋友篇:选择、分寸、融合等。
  • 鱼的声音

    鱼的声音

    由尹向东所著,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书系”之一。本书是一本中篇小说集,书中收入了《冬季爱情》、《陪玉秀看电影》、《晚饭》、《牧场人物小辑》、《相隔太远》、《城市的睡眠》等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