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7600000015

第15章 媒介融合趋势分析(5)

鉴于媒介融合趋势分别体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融合当中,并呈现出长期性、过程性特点,有学者将媒介融合视为人类“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主张媒介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其趋势性特征表现为: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而媒介融合本质上不是抑制和同化个性信息需求,而是培植和满足个性信息需求;不是排斥传统媒介,而是优化传统媒介的功能;不是一个定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进程。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已将新闻传播推进到一个革命性变化的临界点。其中,“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具体表现就是媒介主体的身份融合,在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身份是交互融合的,媒介主体身份不再像过去单向度大众传播时代那样截然不同,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基于笔者的“人为为人”媒介主体观,笔者认为,正是媒介主体的身份融合,才使得媒介融合具有了真正的解放性、革命性意义,因为在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需要特别提出的,虽然媒介融合是正在进行中的趋势,但潮流汹涌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虽然从物本的角度看,技术是中性的、无动机的、无道德的,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却离不开人的需求与动机,其间的道德考量同样不可或缺。因此,笔者非常认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帕夫利克教授对媒介融合所持的态度。他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的《引言》中这样说:“我不是以技术决定论来考察新媒介的,我确信融合是仅仅为21世纪的公众和新闻业提供了一个更好,更有效,更民主的媒介的前提。但在数字时代,许多严重的问题也会侵害文明社会。这其中包括:对隐私权的巨大威胁,媒介所有权垄断的加剧,多样性声音的减少,新闻报道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接触信息技术和数字新闻媒介的不平等性。”相较于技术决定论,笔者将这一观点称为技术前提论(相关详细阐述见后文)。笔者正是在技术前提论的基础上研究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表达自由这一论题的。对于表达自由在媒介领域的实现而言,表达自由是权利前提,媒介融合是技术前提,公民主体作为媒介用户,可以充分利用媒介融合这一技术前提,满足知情权,并充分享用媒介接近使用权,甚至自主创办媒介,从而使表达自由从应然自由走向实然自由。

第三节 以网络化数字媒介为代表的融合传播时代

媒介融合趋势是媒介行业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发生的多方面、多层次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演化现象。这一趋势得以形成,乃至愈演愈烈,有赖于技术、市场、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诸方面的合力作用。但必须承认,其前提性、基础性的必要条件,终究还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融合趋势下,未来的媒介必然具备数字化和网络化两大特征,也就是说,网络化数字媒介是媒介形态演化的必然方向。

笔者认为,媒介融合趋势在整个媒介演化进程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借助数字技术融合了三种传播领域的传播形式和功能。这三种传播领域就是罗杰·菲德勒所说的“人际领域,广播领域和文献领域”。穿行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的罗杰·菲德勒不满于使用大量术语交替用来界定不同的媒介组合,于是决定自己构建一种三个部分的分类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分散的传播形式根据它们内在的主要特性被组合到三个领域,或者说主要分支”。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人际领域、广播领域和文献领域。

罗杰·菲德勒对此的解释如下:

人际领域包括一些涉及信息的双向交流的形式,如面对面的交谈和电话交谈。这是唯一提供了非中介传播可能性的领域。虽然“人际”这一术语表示的是在个人之间传播,我已把这一定义扩大到包括人与计算机间的互动传播,在这里,计算机程序担任代理人的角色。

广播领域在这个方案中不仅仅包括广播和电视。我已经冒昧地将当代广播的定义扩展到现代电子媒介,而且包含了所有的中介传播形式,其中包括向受众传播有组织的视听内容,如美术、电影、戏剧和公开演讲。关于受众,我指的是被分配来扮演观众或观察者角色的人或群体。

文献领域包含主要通过易于携带的媒介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向个人传播事先建构好的书写的印刷的以及可视内容的所有的中介传递形式。也包括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页面形式,如万维网。

三个领域的分界本来历历可见。但诚如罗杰·菲德勒所言,“从1970年代起,数字语言在三个媒介领域的迅速传播,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人类传播系统加速革新和扩展的完全不同的新阶段———一个可以恰当地称之为数字工程时代的新阶段”。正是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三个媒介领域间的边界或多或少在消失或模糊,形成演化至今的媒介融合趋势。而罗杰·菲德勒所命名的“数字工程时代的新阶段”,其实就是以融合传播为最大特征的网络化数字媒介时代。

这一媒介时代也就是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

马克·波斯特所称的第一媒介时代,就是“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播放型模式(笔者注:英文表达为‘broadcast model’,译为‘广播模式’更恰当。)占主导地位的那个时期”。马克·波斯特认为“播放型模式有严格的技术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进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将是对交往关系的一种全新构型,其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他用“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形容第二媒介时代。

另外,相对大众传播时代,有人还用“后大众传播时代”来命名当前这一阶段。他们解释说:“主要是想用‘后大众传播’来强调这一新的传播模式对大众传播模式的继承发展,当前正是大众传播向后大众传播的过渡时期,带有模糊性的定义符合这两种传播模式过渡边缘的模糊性,也比较适合现今仍未成熟完善的媒介转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笔者综合上述观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模拟语言的时代,是单向的大众传播时代,而第二媒介时代则是数字语言的时代,是融合了人际、广播与文献三种领域的融合传播时代。相对于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而言,“融合传播时代”更凸显出概念上的包容性。因为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与“第一媒介时代”更多地体现为对立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时代的推进不完全是在对立关系中实现,而更多地体现为包容,“第二”并不消除“第一”,而是融合“第一”,融合传播时代并不与以广播模式为特色的“第一媒介时代”对立,并非是完全排斥广播模式,而是让人际模式与广播模式、文献模式交汇融合,达到人类信息自由传播的理想境界。

而在这个以网络化数字媒介为代表的融合传播时代,人类信息传播形态将发生重大的转型,其中对传播模式、传播格局和传播观念的影响尤为显著。对传播模式的影响已在前文中有所阐述,就是人际传播模式、广播传播模式和文献传播模式在数字技术、数字语言的驱动下交相汇流而成融合传播的模式。在此笔者重点阐释融合传播时代传播格局的改变和传播观念的改变。

传播格局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所谓“教堂传播模式”与“集市传播模式”的互补和交融。教堂与集市的比喻源于美国自由软件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埃里克·S.雷蒙德的著名篇章《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其伟大之处就在于第一次以形象的比喻,将自由软件和商业封闭软件区分开来。

“我一直想找一个比喻,能够强调我所发现的在两种开发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区别。一种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反映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集权制度;而另一种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这篇文章一面世,就被奉为开放源代码的纲领,其地位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圣经》。而“教堂”与“集市”的比喻引入中国后,被方兴东在推广博客、研究博客传播时借用,比如他自己的博客就叫“方兴东博客2.0——从大教堂到大集市”(http://fangxd.bokee.com/cat.10249730.html)。在他的《论文札记:博客传播的核心意义——改变人类的传播范式》中,他指出100多年前,以大众化报刊的崛起为标志的大众传播时代诞生,大众传播直接塑造了人类社会的今天。而此前的人类社会,主要是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范式(少对少)为主导。在“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范式(少对多)下,演绎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革命。而今天,“面对面”的博客传播范式(多对多)将是一场巨大的新的变革驱动力。而他自称在其论文中,将把注意力集中在后两种传播范式下,并将其分别简称为:大教堂范式与大集市范式。单纯的博客世界的传统范式就是“多-多”的大集市范式,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少-多”的大教堂范式,是“少数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而其视野中的最终的博客传播范式是两者的综合(融合,结合)。笔者认为,融合传播时代,教堂型媒介与集市型媒介可以友好共存,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教堂与集市可以友好共存一样,而教堂传播模式与集市传播模式两者确实也并非对立或矛盾关系,而是并存互补的关系,它们可以共同构筑起人类社会合理而完整的信息传播格局。而且,用“教堂”与“集市”比用“主流”与“边缘”形容传播格局更贴切得当,更形象传神。

总之,教堂与集市传播模式的并存互补的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体现出人类在融合传播时代不拘手段、不拘模式,以自由传播信息为理想境界的追求。

另,根据对卡尔·波普的理解,笔者补充提出“钟”与“云”的传播模式说法。

笔者认为,埃里克·S.雷蒙德提出的“教堂”与“集市”的比喻与波普提出的“钟”与“云”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封闭与开放是其共通的主旨。波普用“钟”与“云”的比喻来表达其非决定论的宇宙观。“钟”基本指封闭的、规则的、由绝对决定论所支配的物理体系,“云”则代表不确定性占压倒地位的不规则的微粒的集合。笔者认为,在社会层面,“钟”象征封闭社会,“云”象征开放社会,这就好比“教堂”象征封闭的软件开发模式,“集市”象征开放的软件开发模式。

因此,笔者借用波普的比喻,提出“钟”与“云”的传播模式之别,前者代表封闭的信息传播模式,后者代表开放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认为,融合传播时代,“钟”与“云”在互相转化的同时并存互补。

传播观念的改变,则主要体现在融合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信息时,更注重传播效率,更强调整合意识,更追求信息民主、信息自由。更注重传播效率。所谓传播效率,就是在既有的传播约束条件下,信息传播状态使信息的传者和受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满足程度越高,传播效率越大,也就是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传者生产传播的有效信息量越大,受者接收获取的有效信息量越大。这种效率的体现多样,一看传播方式,越便捷越好;一看传播手段,选择性越多越好;还要看传播的时空,越能跨越时空障碍越好。总之,就是要让传者和受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好的满足。融合传播,就是借助数字技术等先进信息传播技术,为实现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提供新的契机。

在媒介融合、传播融合的过程中,人们信息传播的效率意识正逐渐得到强化。

更强调整合意识。整合意识主要指传播方式、工具的功能整合和传播内容的整合。媒介融合首先就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功能整合,以便于媒介主体能以整合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获取。同时,由于传播工具的功能整合,传播内容的整合随之成为可能,全方位、综合性、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业务正逐步推广,音频、视频结合文字的信息传播方式随比特流的自由转换也正在实现过程中,而融合传播时代的融合媒介正赋予媒介主体越来越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传播正逐渐回归越来越人性化的轨道,而人际传播从来就是整合而非分离的。整合意识也就是尊重人的整体意识的反映。

更追求信息民主、信息自由。融合传播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技术前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民主的发展已成基本共识,或曰“局部真理”。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数字语言成就的融合传播时代日趋成为现实,智能化的网络媒介势必日渐普及,自由流动的信息正打破时空障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数字技术赋予媒介主体身份融合导致的权利平等观念、信息共享观念以及人人皆可拥有自主和能动的传播参与及选择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自网络兴起以来的新一代),从而使全球化趋势下的整个社会生活和各国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得到极大提高,以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艺术创作自由为主要内容的表达自由空间也得到极大扩展。由此,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表达自由,不再是幻想的乌托邦,而是具有实现之可能性的理想境界。

同类推荐
  • 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

    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

    谭慧编著的《公文写作模板与常用语汇》分为基本行政公文、规章制度、通用文书、会议文书、传播文书、专用书信、法律文书、经贸文书、社交文书等九个类别,以“实用”为出版理念,内容涉及各类公文的概述、写作模板和常用语汇。基本涵盖了常用的公文种类,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公文写作方面的帮助。本书集实用性、可操作性、规范性、通俗性为一体,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俗易懂、体例新颖,一册在手,必能帮助您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文体写作!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

    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
  •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张伯苓谈教育(名家谈教育)》选取张伯苓谈教育文章48篇,集中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一些在公众场合的演讲则体现了张伯苓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认识。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于家馆。1904年,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人们或因学缘关系,或因前期相关学科习得惯性,对“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等相关概念,或多或少会出现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民族学、人类学与所涉及的姊妹学科及子学科的亲缘关系和隶属关系加以梳理澄清,以便更好地解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热门推荐
  • 绝色嗜血狂妃:凤杀天下

    绝色嗜血狂妃:凤杀天下

    本文女主腹黑强大,傲视天下,现代嚣张,异世照样狂傲。她是冷面狂傲的特工杀手,却被人背叛穿越成废柴四小姐。新生的她女扮男装,惊采绝艳,一举跃为绝世天才,让天下无数男女为之疯狂!谁又知道,这一笑惊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竟是……她?【爽文快更,你敢不敢跟?】(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靖康纪闻

    靖康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界为仙

    三界为仙

    昔年,九重天九尊而立,人族鼎盛!然,自某日,九尊突然消失,人族势微,或会在某日重归太古之时,被异族奴隶。今,九重天,下三天,一重天苍玄域玄宫城外,一尊妖孽……就此出现!!欢迎加入Q群:297093179
  • 重生之命当争

    重生之命当争

    新书《重生东京泡沫时代》已上传,都市商业文求收藏。燕大毕业生顾松,重生回到了2001年的高二时期。新的人生剧本,因为脑子里出现的一本书而跑偏。从此,文科学霸需要用心钻研理工黑科技。从此,抄底互联网大佬、打造商业帝国都只是基础条件。倒计时在跳动,钱要争,科技要争,控制权要争!这一世,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粉丝群337202561
  • 沿途为海

    沿途为海

    故事关于“爱”的延续,爱你的人走了,会有新的爱你的人来。炎海和阿香,两个年代人的思想交融,一段忘年交的故事。除了与阿香的温馨感情,炎海身处电视台职场,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精彩角色,写出不同形态的综艺人生。对此阿香提出了很多有助于她工作及人生的建议,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一位意外人士——演员嘉宾何树,作为爱的延续,和阿香一起守护着炎海……
  • 云画扇·红泪未央

    云画扇·红泪未央

    她,原该是大兴国尊贵荣宠的七公主,一出生竟成了天降灾星!她,原本应该是他连宸祁的皇后,可是姐姐却代替她穿上了嫁衣!命运虽不可抗,当有机会逆转时,却因一个无心的掩饰将她引上了不归路。她笑着流泪,笑着看他含笑饮鸠,才知道,原来恨并不是爱的背面,而是延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罗衫轻

    罗衫轻

    穿越而来的龟兹嫡公主,打马喝酒开制衣坊,月入百万好不快活!直到路遇蓝颜祸水睿王爷,一步步陷入情网……可为何要嫁给他大哥???中原江山,龟兹安危,天赐的一年之约,她一心等着她的良人,奈何却总是错过……她说:我的心很小,装不下天下苍生、家国恩仇,只想装下一个人,一生一世……而这个人,再也不是你了…… (架空唐,一段盛世下的爱恨悲歌。男主成长型,女主比较佛,但三观极正,有鲜明的是非原则。)
  • 赵风烈

    赵风烈

    如果赵括不在长平之战,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吗?如果战神白起没有死,战国历史会是什么走向?如果李牧更早的出现在邯郸而不是雁门,秦国有能敌之将吗?如果……历史没有如果,赵风烈烈,刚正不阿,多慷慨悲歌之士,一切尽在书中,《赵风烈》带你走进一个不同的战国年代,在那个大争之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者群:608808386,欢迎莅临指导,谢谢。)
  • 如果我和你的事

    如果我和你的事

    青春第一场恋是什么?是暗恋?是告白过后就是明恋?还是告白失败过后的失恋?青春中我错过了他,青春永远没有输赢,只有越走越远。高中三年我的青春终散场,明白远走高飞。青春却有光,让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