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3300000049

第49章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的理论实质——“情境诠释演播”(1)

Part-4 Theoretical Essence of Broadcast Presenting in English:Presentation of Contextual Hermeneutics

本章内容提要

情境诠释演播,是以学术理论的高度对运用非母语英语的对外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职业掌控方法的总结。因为是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对这一学术总结建构的理论解释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有效的、创新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能说,是从一个具体方面来说明和解释担任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人一定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但是,因为是运用非母语英语,此处的对“能说”的要求,就超越了能说一口流利、发音准确的英语的标准。而是将底线定在了“能说”完全符合英语文化语境的语言上,进而形成说说英语容易,精确地使用广播电视英语是难上加难的局面。

善问,已经不是人们熟悉的主持人一拿起话筒,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结果的工作了。由于是使用非母语英语,对外英语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善问”,是在熟知与自然运用跨文化理念和知识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打磨后建立起来的职业能力。

会议论,既不是“填充时间”的“无病呻吟”,更不是不顾及处于异域社会情境里的受众感受的、以“文化本位”为出发点的“侃侃而谈”。这里的“会议论”,要求主持人对所聚焦的议题的选择和深入探讨,都是围绕着为懂英语的异域受众“传道解惑”这个中心展开的能力。

【第四章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理论说”——情境诠释演播:能说、善问、会议论】

过对第一、二、三章内容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英语广播中制作播出的节目,由于受众群不同于对内广播播出的节目,所以,在内容选择、视角聚焦以及风格展示方面,都形成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对于形成对外广播节目形象代言人的主持人来说,因为以上的不同,也就有了其掌控方法的“这一”解释。这就形成了本章对英语节目主持艺术所依据的理论实质的探讨与分析。

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职业角色的基本素质来说,可以概括为“能说、善问、会议论”,也就是大家对其获得的“口齿伶俐、反应敏捷、思维缜密”印象的直白解释。但是,这些印象的形成,实际上是与主持人对掌控节目的“串词”处理的结果形成的效应。最根本的是,其对语言使用与节目内容相结合后的效应。至于对主持人自身形成的“光环”效应,就更是处理语言与自身气质文化底蕴恰到好处的融会贯通结果。

那么,对从事于运用非母语英语的节目主持人来说,要达到“能说、善问、会议论”的境界,不言而喻,是要经过多年的语言积累的。但是,即便是语言能力达到了发音标准、语法规范、词句恰当的水准,在掌控对外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时,还是有重新学习语言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外广播中的语言,是不同于我们大家能够出口成章的“日常用语”的。更何况,从业于对外广播的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交流对象,并不是像日常生活中的可以“面对面”、言语可以互动并重复的“社交对象”。最为重要的是,即便主持人的“串词”是事先经过反复推敲后书写好的文字稿的“口语化”转换,还会有与节目制作团队及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体系的不同,而出现交流上的偏差。

这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英语节目主持工作由主持人的具体表现而集中在“因时因地”的“能说、善问、会议论”上,也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境来综合组织语言、调动情绪辅以肢体语言,进而完成主持工作流程。

谈及对外英语广播节目主持工作遵循的职业理念“情境”,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在播报一条有关胡锦涛主席出访的新闻条目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综合频道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四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九频道)的用语就是不同的。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综合频道的播报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天开始对亚洲五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官方访问……”而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四频道)的播报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今天开始对亚洲五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官方访问……”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九频道)的播报是:“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has started his official visit trip to five Asian countries…”这里的三种报道方式,就鲜明地体现了由于受众群的不同,而形成的播报语言措辞的不同了。可见,对外英语广播的主持人所体现的“主持艺术”功力,是有一定的职业规范为基础理念的。虽然在受众的眼里主持人就是会“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但是,如何运用,就涉及了“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诠释”之关键所在了。

这一职业化的掌控能力,到底是由怎样的理论来系统化地解释呢?

鉴于以上的思考,笔者从构成节目主持工作的“艺术化”体现的职业素质的“能说”、“善问”、“会议论”三个方面入手,来建构形成英语节目主持具有的“艺术化”掌控技能的理论解释——“情境诠释演播”(Presentation of Contextual Hermeneutics)。

第一节英语节目主持的立足点——“情境诠释演播”

在这一节里,通过对“情境诠释演播”定义及“情境诠释演播”的对外广播语用理论点的分析,使得引导英语节目主持方法或风格定位的理论“情境诠释演播”的内涵,得到系统化地认识和理解。

1“情境诠释演播”定义

“情境诠释演播”意指“发话人根据‘人工性语言信道’之‘书面语’涉及的文化及社会或事件发生的情境,对内容加以理解后,对写就的语言进行情境化口语表达的过程。”如果对这一定义进行展开理解的话,术语“发话人”就是《语用学》中的“说话人”。术语“人工性语言信道”,也是《语用学》当中所指的那些除了“生物性语言信道”外的他种语言信道。其中,写就的书面语,就更是最具体的人工语言信道之一。“角色化”,主要是由于对所要演播的内容进行了情境化的分配,所以,主持人是按照得到的角色来理解和表达内容的。“口语”,是指发话人要把得到的书面语变成口语的状态来呈现。“情境”,是指写就的语言内容涉及的某一文化理念或社会规范、价值观等,也可能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所处的季节或地理位置等。如果将定义里的这些术语形成的内容加以综合,就构成了发话人塑造的角色所需要的“语境”,即:使发话人很快意识到“自己在哪座山头该唱哪首歌”的心理定势。如果深化理解“语境”定义,我们可以依据百度百科发表的解释:“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即:“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http://baike.baidu.com/view/324020.htm)这样,“情境诠释演播”实际上是把以即将用口语化进行“展示”的主持人假定为发话人,并使其处于一个任其理解和建构的“语言空间”里,毕竟编辑或撰稿人设计的文字内容已经形成了。此时的发话人,就是通过对文字理解后,“运用某种特定的语言结构表达出”由空间区域和空间关系组成的语言空间里的认知空间内容。(Levinson,2008,第16页)

因此,“情境诠释演播”是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或可说是把“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相结合理解书面语后,将其以口语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2“情境诠释演播”的对外广播语用理论点

形成在极短的时间内令发话人(主持人)的口语化转变及表达状态符合“此时此景”或“彼时彼景”的“情境诠释演播”,尽管是笔者在从业经历和将对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经年积累的经验及知识中提炼出来的,但是,结合笔者对《语用学》相关理论的探索,“情境诠释演播”英语节目主持艺术的掌控与呈现同《语用学》相关理论的契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情境诠释演播”与“视野线”。

只要进入“情境诠释演播”后,就要面对最后的讲解内容进行“口语化”呈现的要求了。而对这一要求的达成,是要求在准备过程中依赖一种心理定势的,即:第一步,把自己对写就文字体现的“那一处”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自己的眼前;第二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口语化”呈现的释话人(受众群)是哪一类的人;第三步,把自己置于由文字内容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听者和自身三个方面构成的空间里。

事实上,这三步体现的是进入“情境诠释演播”的基本心理状态。这一状态,可以得到《语用学》中的术语“视野线”具有的内涵所解释。所谓“视野线”是指:“在发话人和释话人处交汇的线条构成了‘视野线’(也可称为‘思路传递线’-笔者注),它对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中那些作为语境适应对象的要素范围之间的边界进行切分。……它表明了语言使用者的‘定位’,此定位限制了能够激活的‘世界’类型和数量,这些限制决定了发话人和释话人在语境生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施展之地和建筑材料。”(Verschueren.2003,Qian&Huo, 第128页)“视野线”里的“心智世界”,是以发话人(主持人)的想象力对写就文字的“那一处”形成的“画面”;而“视野线”里的“社交世界”,是发话人对自己的口语化呈现体的接收对象类型的认知,也可以理解为发话人(主持人)与释话人(受众群)间构建的“互动”状态;“视野线”里的“物理世界”,就可理解为是由发话人(主持人)、释话人(受众群)与写就文字(主持串词、旁白)体现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共同构成的实体存在空间了。

分析到此处,我们的眼前就可以出现清晰的画面:进入“情境诠释演播”的发话人(主持人),在符合写就文字(主持串词、旁白)体现的空间里,通过口语化处理,对所理解的内容向释话人(受众群)进行口语化的描述。

第二,“情境诠释演播”与“语境”的调控。

通过对存在于“情境诠释演播”与“视野线”间的关系的分析后,我们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完成“情境诠释演播”的将书面语变成口语化呈现的过程,仅仅是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一理论解释的关键点,是发话人(主持人)能够通过口语化的表述或描述,使释话人(受众群)的心智空间能够被发话人(主持人)的口语表达内容带进其建构的“这一个”心智空间。这个过程就需要发话人(主持人)根据释话人(受众群)的文化背景来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以使释话人(受众群)能够理解所听到的语言表达。如此的语言文字的调整运用过程,可以在《语用学》里找到理论上的解释。根据笔者的探讨,认为术语“语境的调控”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为这一过程建立理论依据。根据Jef Verschueren的研究:“‘语境的调控’是语言使用者有一种超常的、通过进出与通常所说的心智空间从而对语境进行调控的能力。”(Qian&Huo,2003,第129页)由此,我们注意到关键词是“心智空间”。

那么,若深化理解这一术语,首先就需要知道“心智”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从字义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相似‘水泵’);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http://baike.baidu.com/view/124566.htm)

同类推荐
  • 怎样当记者

    怎样当记者

    《怎样当记者:一个国际新闻工作者走过的路》作者一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他曾长期担任驻外记者,在国外新闻王作岗位上当过翻译和记者,在各种情况和环境下采写新闻。他也在国家通讯社的编辑部门和领导岗位上,从事编辑业务和组织指挥报道工作。他在约60年前走上新闻工作道路后至今,始终没有放下记者手中那支笔。他当记者的经验,是在漫长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最伟大、最高尚、最科学、最有力量的思想。本书是对经典的浓缩,是对大师的一种怀念。精心选取了人文类、宗教类、管理类、哲学类等各个领域的思想经典,记录了世界思想史上的每一个脚步,是大师智慧精华的缩影。内容精彩,版块丰富,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品读。
  • 语言艺术全书2

    语言艺术全书2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
  • 智慧六讲: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06)

    智慧六讲:犹太人的精英教育(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06)

    孩子是我们真正的产业,对孩子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和家庭教育的失败。我们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让我们同孩子和事业共同成长。犹太教育智慧的精髓,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提问,能够解决问题,树立目标和理想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犹太精英教育的核心有六大价值观:没有灵魂的人永远不会忏悔,过有节制的生活、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智慧、问号代表一切、捍卫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思想能不能烤出面包。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热门推荐
  • 战族传说系列(二)

    战族传说系列(二)

    岳晃的脸色变得煞白如纸,但他仍坚持住了,以略颤的声音道:“我岳某已……残,不……不配再……再做刑……刑堂堂主,请……楼…楼主另……另谋高……高人吧……
  • 流山海

    流山海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王九易望着长安的废墟,将一身修为凝成一个希望,一个让长安再次繁荣的机会。若有机会,再临长安,以眼泪?以沉默?
  • 抽你得技能

    抽你得技能

    打怪不掉装备,打人却掉技能。對任意生命體進行打擊,將有機率獲得其生命體的技能。见鸭群毫无警惕的模样,午夜刻不容缓,左手抓住右手的手腕,右手掌心对准了其中一隻鸭。“来吧!技能抽取!!!”技能抽取是不需要喊出来的,但很多时候是为了气势。气势强,则可震慑对方,稳住阵脚!看啊。被午夜盯上的那隻鸭,嘴巴旁衔着一根草,满脸震惊。
  • 浣花汐

    浣花汐

    重生前,她是被呵护的大家闺秀,自认为深宅是美好安全的,只苦心钻研琴棋书画,最终输在心计上,不仅家毁人亡,连唾手可得的爱情也错过了。她带着记忆重生,学医学武,十六岁回到那个罪恶的深宅。这一世,她不再是幻想美好的单纯少女,而是攻于心计、步步为营,一步步让自己走向巅峰的浣花汐!(浣花是女主的封号,汐是女主的名字)本文属于宫斗宅斗文,女主聪明、男主腹黑,女人心计、官场阴谋俱全,四十章后开始带入阴谋。希望大家耐心阅读。第一次写文,请大家多多支持。
  • 太上老君开天经

    太上老君开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岳华山志

    西岳华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武崛起

    新武崛起

    面对一帮打上门的齐国墨者行会长老,李承淡定的问道:“你修炼多长时间了?”“四十年。”“哦,我这个徒孙才修炼一年。”李承将真气驱动版的高斯步枪交给徒孙,命令道:“干掉他。”这个有着四十年深厚修为的长老被高斯步枪打成了筛子,卒。“看到了吧?你们对知识的力量一无所知,对真气的使用简直惨不忍睹,”李承霎时间主神附体,“想要知道世界的真相吗?想要到达道的根源吗?来吧,跟我混吧。”——————————一个现代穿越者在异世界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主角光环?不是,是经历信息爆炸洗礼之后远远超越古人的见识和想象力。现代世界的李承因为写了一篇《武学原理》,被监控该世界的大能扔到了平行异世界的公元400年。凭借着随处可以买到的基础功法,没有外挂的李承在这个战乱的时代该何去何从?通过对真气特性的深入研究开发,复刻出《降龙》、《六脉》?都只是小意思。《猎人》中的缠、觉、练、发,《海贼王》里面的霸气,《火影》里的一些忍术,通过咒语吟唱的魔法,《龙珠》里的《舞空术》、《气功波》,仙侠的神识、炼器等手段,李承表示都要使用真气复刻出来。最终,李承在这个世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真气科技文明。
  • 虚斤一场

    虚斤一场

    有着“小道消息”的乐庭是一家茶馆的老板,却因为某件“小道消息”因此丧命,究竟凶手是谁??后面调查过程中,王天风却发现这件事情并不是简单的案件??乐老板留下的物件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他会留下跟凶手有关的线索???想知本回故事,请你听。
  • 佛国记

    佛国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溯风如解意

    溯风如解意

    这是一个徒弟和师父之间的故事。大魔王一朝被人迫害,无奈重生为人。还被一个不靠谱的师父收了。渐渐的,好像这师父没那么不靠谱,还有点可爱?!这么可爱的师父,他除了爱还能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