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4600000001

第1章 总序(1)

胡智锋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现代传播》30年的发展历程

《现代传播》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就是以反映教学成果为主导的时期(1979—1990年)、以面向社会文化为主导的时期(1991—1997年)、以引领传媒学术为主导的时期(1998年至今)。

1.以反映教学成果为主导的时期(1979—1990年)

1979年10月,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激荡着北广校园。刚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教师们满怀创业的激情,提出了创办一份学报的倡议,很快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由袁方、李冲、李焕生同志组成了编辑部,康荫、田本相、时煜华、刘寿昕四位专家作为特邀编辑参与了学报的创建。四年后的1983年,学报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

这一时期,学报的办刊宗旨主要是体现学校的教学成果,同时也涉及到广播电视界的部分研究内容。围绕学校的主干专业,在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报道、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文艺以及摄影、外语等方面刊发了大量文章,在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广播新闻编采”、“电视新闻编采”、“广播文艺”、“电视文艺”、“讲播艺术”、“教学研究”、“国外广播电视”、“书评”及“外事往来”等。刊物围绕着学校的教学,依托学校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反映着学校教学的整体风貌,这与当时大多数学报的情形是十分一致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康荫、王珏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赵玉明等对广播史的研究,田本相等对电视文化的研究,齐越、张颂等对播音业务的研究,曹璐等对广播业务的研究,朱羽君、任远、叶子(叶凤英)、王纪言等对电视业务的研究,张凤铸等对广播电视文艺的研究,高鑫、宋家玲等对电视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当时的最新教学成果。

2.以面向社会文化为主导的时期(1991—1997年)

1991年,学报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合并组建了新的学报,由此进入了学报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学报在外在形象上经历了较大的变革。1991年,由16开本改为32开本,1992年获批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4年又恢复为16开本。由于1994年创建了学报的自然科学版,同年学报更名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4年8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刊物正式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这一时期的学报受到了当时社会上活跃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图通过一个个改革,让学报从围绕学校教学成果的展示,转而面向对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关注。这一时期是学报历史上从内容到样式、形式变动幅度最大、变动频率最高,也最为活跃的时期。从作者队伍看,学报约请了一批知名的科学文化大家如钱学森、汤一介、张光斗、李慎之、朱德生、刘吉等,并刊发了他们的大作。从内容来看,大量体现社会文化新思潮的命题被设置出来,并引发了广泛的争鸣,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中,如“我们将化为泡沫”(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对大众传播业的影响)、“文化就是力量”(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论争)、“现代文化批判与新现代化道路”及电视声画关系讨论等。本时期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学院论坛”、“传播文化”、“专题研究”、“共舞者说”、“绿色海盗”、“时间隧道”、“他山风景”等。从文体形式来看,除常规学术论文外还包括了访谈、文摘、报告、随笔、札记等。这一时期通过大胆的改革探索,学报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尽管在当时也出现了对于学报办刊方向的激烈争论,但在今天看来,这一时期的探索对于开拓学报的视野,形成学报的特色与个性,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等都作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3.以引领传媒学术为主导的时期(1998年至今)

1998年起,学报的栏目设置做了新的调整,此后主干栏目稳定延续至今。2002年,刊物由16开本变成大16开本,增加了彩页内容,同年由自办发行改为国内外公开邮发。由于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起,学报正式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跃升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也伴随着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日趋活跃,尤其是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逐渐深入,在教育部“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尤其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学报获得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这一时期,编辑部自身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制定了更加严格和规范的一系列制度,在组稿、发稿、编稿、审稿和校稿及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明确了管理办法,实施了栏目责编负责制、三审制、统筹制和编前会制,建立了编委会,推进了编辑学者化,加强了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刊物从外在形象到内部运行,进入了稳定、规范的发展阶段。

本时期学报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传媒观察”、“传播文化”、“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传媒教育”、“新视界”、“新媒体研究”等,明确了“一个定位”、“两个参照系”,实现了“三个台阶”的跨越。“一个定位”就是刊物定位为引领传媒学术,尤其是以广播电视为主体内容的传媒学术。“两个参照系”就是办刊主要参照高校学报体系和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体系,在高校学报体系中打“传媒”牌和“实践”牌,在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中打“学院”牌和“学术”牌,从而在两个参照系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三个台阶”是指刊物以入高校学报主流,创行业学术期刊一流,彰显个性与特色为目标,实现了三个台阶的跨越。第一个台阶是以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标志(1998年),第二个台阶是以成为“广播电视优秀期刊”(2000年)和“全国百强学报”(2004年)为标志,第三个台阶是以成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2006年)为标志。

30年来,学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上级主管领导的关心和提携,离不开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北京社科学报研究会的鼓励与引导,离不开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读者的热忱帮助和积极参与。在此,我们要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提携我们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此,我们要向30年来为学报发展付出辛苦劳动的历任编辑和工作人员李凤英、龚凤山、王求、桑秀林、朱松华、张晓晶、杨田村、张勇、姜依文、肖峰、魏丽丽、魏杏然、刘敬东、徐海涛、王强、张惠云等同志表示衷心感谢!特别要向30年来为学报做出突出贡献的历任主编、副主编袁方、李枫、郑宣沐、姜树琪、孙以森、黄勇、朱光烈、李焕生等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还要向已经过世的袁方、刘寿昕、李枫、郑宣沐同志表示深切怀念!他们为学报事业而留下的工作印迹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同类推荐
  • 科考篇:风云际会考场路

    科考篇:风云际会考场路

    社会生活是万花筒。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探幽索远。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控幽索远,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控幽索远,社会生活同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也就开始有了与之相应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模式。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社会,无论落后与进步,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社会生活,不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群体生活,都具有延绕性、同一性、活动性的特征,也是文化、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教育七律

    教育七律

    《教育七律》是一本介绍、考察教育诸要素及教育与学习过程的经典之作,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七大重要因素。本书在1884年首次出版,此后一度被有志从事宗教教育的年轻人用做教科书,也被教会学校的教师用做实用手册,帮助很多人在教学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元儒考略

    元儒考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艾瓦隆大陆的扫把星

    艾瓦隆大陆的扫把星

    对于教会来说,无神论者,是一群极端狂妄的家伙。神是不允许这些丧心病狂的家伙存在于世的。所以,如果发现,就要倾尽一切将其灭杀。对于凡人而言,无神论者是一群非常神秘,奇怪却又极端强大,甚至敢公然挑战神明的强者。对于歌颂自由的佣兵,博学的魔法师而言,无神论者,那是一群为了驱逐黑暗,为了给世间带来真正的光明和温暖的伟大前辈。
  •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周汝昌、叶嘉莹等所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
  • 政治与社会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政治与社会历史纵横谈(中国历史纵横谈)

    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快穿系统之攻略宿主大人

    快穿系统之攻略宿主大人

    161最近有一些绝望,别人家的宿主可萌可御可推倒,自家宿主却是一吃吃到底,任务排行傍第一,一个鬼啊?!“161,女主真的不能攻略吗?”“不能”“哎,没事,给你说一声而已,女主已是裙下臣,可以吃好吃的啦,哈哈”161,卒。“喂,你干什么?”云若樱向后退,男人有些受伤,“樱樱,你不记得我了吗?嘤嘤嘤,你个负心汉……”emm,什么鬼,但做人要诚实,云若樱表示“不记得。”男人,卒。这是一个一群人拯救女主,带她回家的故事。小白写手,请多谅解。
  • 仙御

    仙御

    仙历第九纪,一纪一量劫。在经过八次劫数之后,天地元气日渐消散,仙道修行最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仙穹大陆最好的时代,仙凡大同,皆可修仙。这也是仙道最坏的时代,仙者亿万,无人成仙。一个先天不足、多智近妖的少年,在经历灭门之祸、众叛亲离以后,意外觉醒沉睡之魂,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求仙问道之路。三魂觉醒定天赋,七魄融灵化神通。天地双桥通冥冥,十二命窍聚仙宫。仙是一种信仰,长生不老,逍遥自在,超脱无上。
  •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作者以调侃、风趣、幽默的文笔,书写百家讲坛那些人和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悬念:学者怎样上电视?如何从"学术人"变成"电视人"?学者是否应该明星化?上了"魔鬼的床",主讲人被"截短拉长",是否还张扬个性?易中天、于丹等人是怎样被发现,并被拉上"魔鬼"之床的?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等人一讲成名,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了阎崇年青灯独对,坐拥书城五十载,厚积薄发,面对台下一名观众,一举成名;性情中人易中天妙语如珠,机智洒脱,哪怕是与央视名嘴对话,照样挥洒自如,机锋迭出;于丹为人谦和冲淡,洞察人世,掩不住顽皮活泼,骨子里侠气激荡;老夫子王立群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他用苦难来磨砺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自己;纪连海懵懵懂懂,总是被好运眷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嘎小子,成为名动一时的中学老师……《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不仅对十大主讲人做了精彩的描述,对栏目的一些运作内幕,如何在大学里"选秀",如何"修理"大腕主讲人,都有细致生动的解读。
  • 海洋馆漫游:海洋生物天地

    海洋馆漫游:海洋生物天地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暖婚深深共余生

    暖婚深深共余生

    此生有幸,与你相识,相知,相爱!此生有幸,与你携手,共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