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4700000048

第48章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1)

■陈作平

2004年第5期《现代传播》刊登了拙作《当前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状况评析》,该文指出了当前我国新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莫过于目前的研究无法超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新闻理论上的分歧,无法建构起能够统摄古今中外一切新闻实践活动普遍规律的新闻理论。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传统新闻理论的弊端,去发现一切新闻实践活动发展的共同规律呢?

其实,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我们熟悉特殊性与普遍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就会知道,这种研究需要我们透过各种现象抓住人类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共同本质,将把握新闻实践的共相或普遍性作为理论研究的目标。唯有这样,才可能冲破局部经验束缚,揭示出一切新闻实践活动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发现,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宗旨,强调“本质还原”的现象学方法对我们获得新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共相有很大帮助。

在研究新闻理论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现象学方法做些简要介绍。现象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它由胡塞尔创立,其显著特征有两个:一是强调本质性。现象学认为只有本质才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对现象进行本质分析,从特殊的、个别的情况中获取一般的、必然的、不变的共同特性,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现象学反对通过对繁杂的个别对象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事物本质来的经验主义观点,认为本质只有通过直观的洞察才能得到。二是强调方法论的独特性。现象学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反对经验主义,主张放弃一切传统观念和成见,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按照事物直接向我们显现的样子去描述和分析本质、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概念和意义规定性的实在证明。

在哲学史上,人们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按照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识主体的意识是一个封闭的整体,是一种内在状态,它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经验。而客观事物是意识之外的彼岸,是一种超越状态,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如何解决主体与客体、内在与超越的断裂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认为,以往哲学家们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解是不对的,这种理解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楷模,是自然思维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哲学必须批判自然态度和自然思维。胡塞尔为此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为了破除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对立,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至于如何才能“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主要是采用“还原”方法,并认为“还原”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本质还原,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事物本身状态的描述回到事物的本质结构;第二步是先验还原,这种方法是通过最彻底的还原,将一切现象还原为先验意识和先验主体。胡塞尔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先验还原打开人的纯粹意识领域,研究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进而完成自己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出于新闻理论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主要对胡塞尔“本质还原”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一些介绍。

“本质还原”的第一步是通过“悬置”或“中止判断”回到对事物的感性直观。悬置要求认识主体在开始认识活动之前,不接受任何先入之见,将原来一切知识、概念先放置一边,存而不论。胡塞尔说:“在认识批判一开始,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打上可疑的标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被存而不论。”

但是,“悬置”或“存而不论”的目的不是取消一切,它去掉的只是有关这些事物原来的知识、概念等预设的规定性,并不是连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观体验和意识再现活动都一笔勾销。所以,悬置的目的是为了让认识主体直接面对事物本身,让事物本身直接暴露在人的意识活动之中,达到感性直观。现象学的“悬置”和“回到事物本身”目的是要把某个知识转变成属于自我的,纯粹由自我亲自把握、亲自建立的。因此,现象学方法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而是认识主体自身实际发生的过程,认为只有主体亲自构建起来的东西才是不容置疑的。胡塞尔强调这是“一切原则的原则”,他说:“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应当看到,每一理论只能从原初给予物中引出真理。”

通过“悬置”和“感性直观”,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有关该事物的一切意识就可以充分涌现出来。涌现是直观式的,人们会获得有关该事物的原初景象;涌现也是增添式的,包括在一开始就被悬置在一旁的知识也可能重新出现。所以说,“还原并不是把一切东西都去掉,它去掉的只是这些东西的事先设定的存在性,但是存在设定被去掉了也没关系,只要它能显现出来,我们就讨论它。所以,还原后的世界并没有缩小,反而更丰富了,还原后的研究领域反而更扩大了。因为经过还原,事物死而复生,重新出现,甚至连原先没看到的,都出现了。这时,凡是能显现自身、能自身被给予的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可利用的认识对象。”

现象学的“直观”和“还原”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个步骤,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事物向我们直接显现的方面,达到纯粹的现象阶段。有了这一步,人们就可以执行第二个步骤,即在对个别事物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从而达到本质直观阶段。

为了实现本质直观,现象学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自由变换”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去把握共相。

自由变换就是自由地想象,就是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所知道的一切。自由变换要求人们在变换中把握无论怎么变都变不掉的方面,并把它们不加掩饰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就是本质直观。举例来说,几何学家在规定一个纯粹的球体时,可以脱离一个个特定的球的具体空间对象,在他的想象中自由地改变个别对象所给予的一切可能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氢气球、玻璃球、钢珠球等等。在自由变换和想象过程中,他得到了一个不变的常态——几何学中的球体。这是一个摆脱了各种具体形态的纯粹的球,是事物的共相,它的内容特征就是该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个别事实(如篮球)是与偶然性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个别事物的共相(球)就是事物本质所特有的,是必然的。因为个别事物可能是另一种情况,而本质则不能是另外的样子,它必须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一致性。刘放桐对此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方法是以我们知道这一类东西的‘边界’为前提的。在边界这一边的东西属于这一类东西,在边界那一边的东西不属于这一类东西。边界定在什么地方,对于确定某一类东西的本质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本质就是边界之内的这一类东西所共同具有的规定性。”

现象学方法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来把握事物本质的。

胡塞尔充分肯定了这种通过本质直观方式获得事物规定和知识的科学性,他强调:“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理源泉,所有在‘直观’中原本地展现给我们的东西都可作为自身被给予之物接受下来。”

在直观出了事物的本质之后,现象学认为就可以对本质进行概念化处理,这些用来指代事物本质的概念为进一步表达本质的内涵提供了条件。胡塞尔说:“本质研究是对意识行为的分析。直观便意味着直接地意识到。它伸展得有多远,相应的‘观念化’或‘本质直观’之可能性便伸展得有多远。只要直观是纯粹的,完全停留在自身之中,被直观的本质便是绝对名见,并且在概念中得到确定,这些概念为单义的、客观的和绝对有效的陈述提供了可能。”

以上我们对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新闻理论研究来说,采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发现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在研究中,我们如果以这些共相为逻辑起点,就可以为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理论创造条件。

“回到事物本身去思考”这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基本态度,也是我们研究新闻理论问题应有的出发点。那么,怎样才能“回到新闻实践活动本身去思考”呢?它要求我们在思考新闻理论问题之前,尽量消减主体意识中原先固有的知识,先把关于新闻学各种已有的理论和概念“悬置”起来,暂且存而不论,然后保持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进入到对新闻实践活动的直观状态,在意识中把一切新闻实践活动都逼入纯现象的范围,让新闻实践活动自身显现自身。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在进行新闻理论研究时,先不要像过去那样,从新闻的定义出发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更不要让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党性原则、新闻舆论、新闻自由等已有概念占据我们的大脑,因为对“我”来说,新闻的定义也好,其他各种概念也好,都不是新闻实践活动本身,也都不是“我”大脑中活生生的新闻实践现象,而是一些现成的知识,这些知识都不是由“我”亲自建立起来的,而是别人告诉“我”的,是一些先入之见,它们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这些知识搁置到一旁,甚至将一切语言活动和逻辑思维都停止,只从“我”对新闻实践活动最直观的印象出发,将新闻实践活动最原始的状态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的意识当中,而且将这种原始状态作为一切新闻知识唯一的合法来源。所以,对“我”来说,所谓“回到新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回到我们对新闻实践活动的最直接的意象中去,就是尽量在自己的大脑中浮现有关新闻传播活动最直观的场景,达到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感性直观,然后再去形成有关知识。

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幅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活生生的景象:

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新闻传播实践生生不息,川流不止。从中国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到宋代的邸报以及明清的民间报房,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中文报刊到中国人自己的报纸,从维新运动的报刊活动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从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到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从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报纸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党报纸,从大众化报刊的兴起到强调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报刊,从黄色新闻的泛滥到***的舆论宣传,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到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以笔和纸为工具的手抄新闻到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从广播电视的诞生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普及,从互联网的出现到数字多媒体,从最初的报纸作坊到近代的报社企业,从多种媒体混合的媒体集团到国际传媒跨国公司,人类新闻实践活动来来往往,千姿百态。这一切在我们的大脑中如同放电影一样,一幕接着一幕,都是直观的、涌现式的,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场景。通过直观,我们尽量使各种新闻实践现象在自我意识中充分涌现,不断增添新的成分,达到对新闻实践活动的直观。这些在我们大脑中涌现出的场景远比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新闻理论概念生动、丰富得多。这种直观就是对新闻实践活动的感性直观,是我们把握一切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本质的第一步。

完成了对新闻实践活动的悬置和感性直观,我们就可以进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自由变换”,即在对个别现象的自由变换中提取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和本质。这是采用现象学方法区别于采用自然思维方法研究新闻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这里有必要将两种方法对照起来论述。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 大国之道

    大国之道

    本书共分15讲,内容包括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历史变革的开端、儒教的社会功能、21世纪的世界与教育、现代大学与人文精神等。
  •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刘建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舆论现象和民意的社会地位及作用的问题,具体包括“舆论的概念和本质”、“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舆论的几个特征”、“舆论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讲授者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实例,精当的评论,丰厚的知识底蕴,向大家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从不同方面剖析了“舆论”这一主题,对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刘建明教授在无数的社会事实和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探骊得珠,总结出了“暴政的历史真相”和“民意的四个定律”,使我们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感悟。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热门推荐
  • 妖帝女仆

    妖帝女仆

    这个世界中很多人都有妖族血统,他们在十六岁的时候可以将妖族血脉凝聚成型,成为妖族分身。我们的主角,一名俊俏少年,他的妖族分身却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资阳郡中咏怀

    资阳郡中咏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君已入我心

    君已入我心

    你可知,同心结代表一生一世一双人,你可知,木槿花下处处有雪莲。
  • 留给自己最后的三滴泪

    留给自己最后的三滴泪

    泪的渐染,是在诉说谁人的忧伤?花的飘零,是留给谁人的苍凉?雨打风吹,有道是南国依旧长廊相思,无奈何年少轻狂一个少年自从近距离注意到那个少女,听见少女的声音的时候便爱上了她,全付身心地围绕在她的周遭,一直默默地,有明显地追求着她,不敢捅破最后一层纸,却最后再也没有机会捅破那一层关系,些许年后的再次相遇,错过的少女,被忘记的少年,他们又会何去何从呢?
  • 我有一个阿拉丁系统

    我有一个阿拉丁系统

    本是孤儿的她,正对着未来迷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系统。系统:我是阿拉丁神灯,有什么愿望,我都能成真!她:我想体验不同的人生。系统:如你所愿这是一个孤儿得到系统后,改变人生的故事
  • 总裁的叛逃爱人

    总裁的叛逃爱人

    “喂,丁校草,你就从了我吧,要不然,我宿舍里的那些狼会吃了我的!”那年青青校园,他眼前站着一个女孩,微着眸子看着他,跟他说,从了她吧。“好!”至此之中,便是一个誓言。*有好事的人们在他们背后恶毒记恨的叫骂:“等着吧,等丁校草玩腻了那女人就会甩了她的,丑小鸭这辈子都别想变成白天鹅!”*“我们分手吧!”她站在他面前,声音冰冷,语气疏离。“为什么?”“腻歪了!”他看见她走出他的视线,然后…上了一辆高级莲花跑车。*五年后。“总裁!”“明天下去拿着你的薪水滚出尚阳,对于手脚不干净的人,你应该知道后果!”面对他冰冷冷的声音,与这欲加之罪,微笑。“是!”*他坐在床头,冷冷的,嘲笑的看着站在自个身边的女人。她亦步亦趋的走到他跟前,吻上了他的唇…“这不是你这种下贱的女人该碰的!”她低头,吻上了他健硕的胸膛。“苏苏…”他叫着她五年前只属于他的爱称,然而声音却冰冷入骨。他狠狠的揪住她的长发,迫使她与他眼神相对。*“这是谁?”他看着跟在她身边的那粉雕玉琢的小女孩,下意识的问。“我同事的孩子!”“妈妈?你不要我了么?”孩子仰头,眼眸泛着水雾看着她。“她叫什么?”“陈安安!”“妈妈,我叫丁安安!你怎么了?”孩子仰头,再次看着她。*“你是谁?”“你丈夫。”“她是谁?”“我们的女儿。”“我是谁?”“我妻子!”“哦!”转天。“你是谁?”“你丈夫。”“她是谁?”“我们的女儿。”“我是谁?”“我妻子!”“哦!”日复一日…“来啦!”他诧异的走到她眼前,她…有多久没有这样的清醒过了。手,覆上她苍白的脸颊。“今天感觉怎么样?”“很好,…尚。”“嗯?”“我爱你…”……*“对不起,病人大脑已经死亡,癌细胞扩散的厉害,没有办法,准备后事吧!”他看着躺在隔离室的女人,手指微微颤抖的在玻璃上描绘着她的眉眼…“谢谢…我爱你!”————————————————————————本文不是悲剧,希望亲们勇敢阅读,勇敢收藏。【分离,并不是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本文配乐——【为了爱离开你】
  • 暴风曲

    暴风曲

    三千世界,小千浮生,中千梵世,大千弑魂。千千载载永世存,兜兜转转百年人。浮与人间世难存,换得今生今世为相生。这是千年的愁,是千年的伤,虽处2054年新世界新时代,男主女主身份各异,但为了拯救世人,命运的抉择,还是让他们共抵患难,历经磨难,察视人心蛊惑,破解各种迷难,是生是死,难以料及......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