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5400000046

第46章 空间与身体(2)

三、表演与布景:合作《哈姆莱特》

我常常感到,布景就是能否表演的几何学,一旦布景搞错了,许多场戏便无法表演,甚至演员的许多用武之地也会被破坏掉。最好的设计师是在整体概念逐渐形成的同时,一步步地同导演一起进行工作,翻来覆去、修修改改,也争争吵吵。然而,很多设计师却认为交了布景和服装的图样就算真正完成了自己创作工作的主要部分。在剧场工作的好的画家尤其是这样。对他们来说,画好了设计图就算是没事了。

以克雷与莫斯科艺术剧院合作《哈姆莱特》一事为例。在剧院把《哈姆莱特》的演出交给他之后,克雷就立即到佛罗伦萨去准备他的设计图和导演计划去了。一年后,克雷带回了整个演出计划,并给他们讲解他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并示范模型,人人为之倾倒。但是克雷在把他的一切演出计划和梦想告诉剧院之后,就动身到意大利去了,结果排练和演出的所有困难都和这位设计师、导演无关,而由剧院的其他人来承担。也就是说,克雷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灌输者而存在,并且这种灌输只存在于排练之前。关于这一往事,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其回忆录《我的艺术生活》(My Life in Art)里有这样一段回忆文字:“《哈姆莱特》的演出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有些人热心赞美,有些人批评,但每一个人都激动了,辩论、读报告、写文章,国内别的剧场悄悄地剽窃了克雷的思想,当作他们自己的东西发表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谓的“成功”,是说此剧引起了关注和讨论,但事实上,如斯泰恩(J.L.Styan)在《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Modern Drama in Theory and Practice,1981)一书中所言,“该剧上演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要失败”。爱德华·布朗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在《导演与舞台》里提到,克雷曾作为舞美设计师受奥托·布拉姆(Otto Brahm,1856-1912)邀请,参加柏林“莱辛剧院”上演奥特威《威尼斯得救》一剧的工作。这次合作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布拉姆只期望克雷作出设计,并且需遵循写实主义,但克雷一开始便提出广泛的舞台改造计划,最后还劝说剧本的改编者雨果·冯·霍夫曼施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按照他的要求来指导排练。结果,他只提供了两场布景,其余的都由布拉姆原来的风景画家加以修改。

这种失败,是因为他们无法调和布景与表演。在合作的开始,就能预见到合作的结局。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来说,克雷在布景设计上的天才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他们两人各自的理论都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或学说,其中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在克雷,表演与布景都是象征主义的(只是如上文所说,身体的表现力被淹没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都是现实主义的。但合作的结果是,克雷放弃了象征性的身体姿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舍弃了真实的布景,于是,这样的一个杂交体必然导致表演与布景之间的不调和,也就必然意味着失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道:“他说到一个无可怀疑的真理,那就是,把人的身体和平面的画景放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必须以雕塑,建筑,和立体的物件,作为那种安置演员身体的背景。”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仅采用克雷关于布景设计的想法,接受立体布景、条屏、灯光设计和角色形象设计,哈姆莱特的扮演者卡恰洛夫还是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来诠释哈姆莱特,他只接受克雷关于角色外部造型的设计。结果,表演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布景则是克雷式的——“抽象派的布景”与“传统的表演艺术”格格不入。

这样,他们的矛盾实际上就回到了他们戏剧革新的出发点:演出没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布景与表演(空间与身体)不协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回忆克雷时,给予对方极高评价,但在总结时,他也道出了自己的疑惑:我们希望这演出尽可能单纯与朴素。当然,这种朴素是丰富的想象的结果。这个演出,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和单纯性,但却似乎非凡的富丽堂皇,使人感染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它的美丽侵袭观众的眼睛,把演员隐藏在它的华丽中了。

美国舞台设计师李·西蒙生(Lee Simonson)在《舞台布景》(The Stage Is Set,1932)一书中专列一章来批评克雷的布景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如上述。按西蒙生的精神分析学说法,克雷也曾想过放弃自己原来的理论,这是“出于一种赎罪的心理,为此他才想为演员服务,用聚光灯和条屏来突出演员”;“但是一进入剧场……他的设计图中的布景其高无比,也使演员都显得渺小”。西蒙生是克雷的反对者,他的批评文字有时难免偏激,但这一点说得不错。西蒙生认为:“舞台设计图只能算是愿望。对它们都应打上问号,因为即令它们之中的佼佼者,在体现到舞台上以前也不过只是意图而已。”类似的看法,彼得·布鲁克也曾表达过:“一个真正的戏剧设计师要把自己设计的东西看成是随时在动、在行为的东西,是与演员随着一场戏的开展所带来的表演相互有关的东西:这点就是戏剧思想的本质。换言之……设计师用更多一个层次思考,即时间的过程——不只是舞台的画面,而是舞台动着的画面。”按布鲁克的理解,克雷的这种工作方式所产生的设计是一种也许明了但却僵化的设计,用布鲁克的术语来说,即并非“开放式”,而是“关闭式”。

四、空间与身体:孰主孰仆

戏剧纪念馆像一个鱼盘,里面却没有鱼。

过于着重空间,存在忽视身体的危险。彼得·布鲁克的理论著作《敞开的门:谈表演和戏剧》(The Open Door: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1993)里有一篇文章,题为《排练场上无秘密》(There are No Secrets)。在这篇文章中,布鲁克仔细回顾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排练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The Tempest)时的情景,其中讲到这样一件事:舞美设计柯萝伊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把几吨红泥巴运进剧场,为了赋予剧场生命并丰富演员们的行动,她仔细地把地面塑造成山冈和小丘,在其中一个土堆上挖了一个深深的洞。这样,剧场就变成了一个正在生长的意向,拥有史诗般的巨大容积。但很快,布鲁克便发现场地太过宏大,以致表演单薄渺小,没有说服力。

布鲁克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剧场中,如何处理空间与身体的关系?是让演员的身体不具任何表达力,仅仅是空间的一部分,还是让身体可以很好地表达空间?这是一个问题。基尔·伊拉姆(Keir Elam)在《符号学与戏剧理论》(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1980)一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尤其是第三章第四部分“空间的意义:各种空间关系”,进行了很好地梳理与分析。伊拉姆认为,不论表演的时间结构多么有意义,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在对剧场文本的解释与接受中,空间条件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与阿尔托一样,伊拉姆的论述侧重剧场的物质性:当我们进入剧场时,首先打动我们的,就是剧场的物质组织:它的维度,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席的结构(观众自己的位置与伙伴的距离,以及与演员的距离),以及舞台的大小和形状。伊拉姆这本书的好处是,既注重剧场,亦关注剧本;既探讨空间,亦讨论身体;既在符号上费笔墨,亦未忘却体验与交流。

伊拉姆研究建筑、布景与人际空间组织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于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有关空间关系学的研究(theory of proxemics),尤其是霍尔的著作《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1966)。在这本书中,霍尔区分了三种主要的空间“句法”系统,分别为具有固定特征的空间(fixed feature space)、具有半固定特征的空间(semifixed feature space)与非正式空间(informal space)。伊拉姆将这种区分应用到剧场上:固定特征的空间涉及到静态的建筑构形。在戏院里,它主要与剧场自身有关,在正式戏院里(剧场、舞台等等),它主要与舞台和观众席的形状及维度有关。半固定特征关乎诸如家具之类的可能却并非动态的对象,因此,在剧场术语中,它涉及到布景,像灯光之类的辅助因素,在非正式剧场空间里,它则涉及到舞台与观众席的安排。第三种空间模式,即非正式空间,具有各独立单位之间的远与近的转换关系,因而在戏院里,适宜于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以及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相互影响。

伊拉姆以此来勾勒剧场史。我们至今依然为19世纪剧场的空间组织观念所限定,伊拉姆认为,这即意味着最大量的宏伟与固定性,会导致最大量的烦琐规则。他如是说道:在十九世纪的剧场里,每一个剧场因素,从通常的静态舞台布景到“被束缚”的观众,都或多或少具有不可变动的空间,极少允许改变或违背严格划定的范围。结果,表演文本就呈现为观众所看到的、已经产生并受到限定的对象,而不是观众持久关注着的建构。从而,在西方典型的中产阶级剧场里,非正式的和半固定特征的系统,总是处于固定特征系统支配之下。

在伊拉姆看来,从斯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开始,现代剧场便倾向于尽可能地将固定的建筑变为动态的非正式空间关系。自然,这种剧场空间观念并不新。伊拉姆也说道,这种在表演中倾向于开放并放松空间关系的趋势,应回溯到早期和非正式形式的表演。在那些表演中,固定特征的空间不是像中世纪神秘剧那样不存在,就是像中世纪圆形剧场那样,从属于半固定特征及非正式的空间:在圆形剧场里,演员们走下高台,组成一块明确的表演场地,即对观众而言的“这里”。

很明显,伊拉姆的立场倾向于现代剧场的空间组织观念。伊拉姆引彼得·布鲁克的话说道,舞台首先是“空的空间”(empty space)。因此,在对19世纪剧场空间观念进行勾勒后,伊拉姆将论述的焦点放在非正式空间上。他认为,任何表演,只要能成功表现出虚拟的戏剧场景,就会创造出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所说的虚拟空间。伊拉姆认为,幻象的“潜在性”一直是戏剧场景的主要特征之一。舞台向来描述或提出与实际物质条件不相符合的领域,即一种精神建构,它源自观众所接受到的视觉线索。

伊拉姆的视角是在“唤起有效空间方面”,换言之,是在(演员)表达空间与(演员与观众)想象空间上。这个视角至少有两个来源,但殊途同归。“空的空间”是其一,另一个是卡雷尔·布鲁萨卡(Karel Brusak)关于中国戏剧的符号学研究著作《中国戏剧符号》(Signs in the Chinese Theatre)。在这本出版于1938年的开拓性研究著作中,其中一点最为伊拉姆所关注:经严格整理过的演员手势来表现舞台布景的功能。

同类推荐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手艺的思想

    手艺的思想

    《手艺的思想》于2000年初版后,不到一年即再版,于是又有了另外一个封面的重印版,但书的内容没有变化。新书上架不久,即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当时还叫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学术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三周位居前几名。书中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发表于各大报纸和专业刊物,有的在发表时还曾经引发讨论,在编辑过程中,作者将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并形成作者的“手艺的思想”的思路。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最初发表的出处,这样读者可以结合发表的年代来整体思索手艺思想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此次修订版删去了几篇现在看来不甚成熟的文章,又增加了若干作者近年来的新作,以期更完整地展现作者思考的脉络。
  •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石窟:石窟雕塑奇观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一直以精美的壁画和形象的塑像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千年凿窟造像和不断修绘,形成了南北全长约1.6千米的宏大石窟群。莫高窟现存洞窟、壁画、彩塑,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处处有音乐

    处处有音乐

    本书是著名乐评人、资深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谈论音乐的随笔结集,此次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中乐寻踪》,从传统的深处寻觅中国音乐的韵味。辛丰年将音乐鉴赏与历史文化和人生感悟融汇贯通,乐人掌故佳话娓娓道来,叙述生动易懂而不时有灵光闪现,其音乐随笔为一代人开启了欣赏古典音乐的门径。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热门推荐
  • 谢谢努力的自己

    谢谢努力的自己

    本书以励志鸡汤、励志情感为主要写身边周围的故事,写生活,也写奋斗,写人生,也写挫折。那些故事是回忆,也是继续,是对努力的自己的抚慰。能让你在面对学业的压力,青春的迷茫,爱情的复杂中保持无畏无惧的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
  • 非真勿扰

    非真勿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规律。让爱情可遇不可求见鬼去吧,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你要挽起袖子创造爱情。别以为讨论相亲就像讨论银行最新推出的一款。但其实有什么不同?婚姻,也无非是我们人生的一桩投资项目,而相亲,绝对是低成本高效率,虽然很庸俗,但那没有人生质地的浪漫,不过是轻浮。且慢,我们在生活上眼界宽了,难道就不能在爱情上。眼界宽点吗?兔子都?道不吃窝边草,踏来踏去,能有什么好草不是?不如,我们相亲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男人乎。
  • 生活在意大利

    生活在意大利

    这本小说我就是写我在意大利的生活,可以说是日记,真实的日记,记录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 岭表录异

    岭表录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丁克婚姻

    丁克婚姻

    只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为的是享受自由的二人生活。可是传统的婆婆却总是催促着想抱孙子的愿望,战争爆发了一次又一次,以为风平浪静了,可是却发现结婚八年的丈夫肆意猖狂的在外面搞外遇。被自己捉奸在床了却只扔下一句话,“我可以出轨但你还是我的女人”。撇下五十元钱给那个第三者,“不用找了”企图拉着丈夫回家,不料被丈夫当中羞辱。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将残缺的婚姻搬上离婚的路,一波又一波的事情接踵而至,真相却令人瞠目结舌:一切只因孩子两个字。婆婆为了抱孙子可以唆使儿子在外面乱搞来刺激果果想让她生个孩子企图留住丈夫的心,丈夫为了孩子甘愿伤害这个深爱了八年的妻子。
  • 中国血

    中国血

    本书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者将人物命运放在战争、原始丛林、蛮荒部落等一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空间,使人性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得到张扬和反省;因为战争,生与死、存亡与毁灭成为一瞬间的现象,这个命题对于今天处于和平时代的人们,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 傲骨女将

    傲骨女将

    一个是将门之女,惊才绝艳!“你放我走吧!”“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我可以!入朝为官,造福百姓,我也可以!但是……拘于一方之地,管理后宫内宅,我却做不到!”“此生只愿,一人一剑一马,浪迹天涯!”……………………一个是异世之人,绝世无双!“你于我,是晨光熹微!”“愿余生,与君同行!”………………若是有朝一日,你发现,你所在的世界,只是一个囚笼,你会怎么做?
  • 逃婚小妻子

    逃婚小妻子

    简介:这是一个千金小姐逃婚的故事: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还流行相亲吗?想她嫁给一个连见也没有见过的豪门总裁!是圆是扁的都不知道!说不定是一个拥有啤酒肚、光头秃顶的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呢!她才不要,她可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现在早已经不流行相亲了,管他是不是父母之命,管他是不是最有权势,最有钱的男人,她说不嫁就不嫁,哼,她爸居然答应了?要嫁,他去嫁!她要包袱款款逃婚去!他,看似温文尔雅,实则邪恶,只要碰上这个屡次逃离身边的小妮子。
  • 皇帝养成手册

    皇帝养成手册

    文案裴无咎生平最讨厌长得漂亮的女人和巧言令色的女人。刚好许琰着两样都占了,她也很无辜的好不好,长得漂亮是她的错?明明自己的人设娴静端庄,可是哪知道会三番两次的在他面前出丑;向来杀人如麻,横行霸道的奸佞之臣裴候曾指着她说道:此女生性狡诈,红颜祸水,容易为祸人间。她想要辩解,奈何那放在纤腰上的大手掌越收越紧,使她不能动弹半分。只见裴候满面正色道:既然如此,我便替天行道,收这祸害,保四方安!而许琰却是可怜兮兮:裴候您真的不必如此,难道您忘了您的人设是奸臣
  • 我与三弟争上

    我与三弟争上

    如果有人要问我,你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那我就这样回答你——兄弟之间的青葱岁月,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是的,这部书没有节外生枝的虚构,也没有浮华艳丽的辞藻,因为对亲人的最好怀念就是读他的书,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那么争上的事业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他的精神价值,他毕生追求的理想情操,而这些都是不容亵渎的,更不能在文字上随意涂抹。基于这个原则,我写了他的一生,他的读书学习,他的工作生活,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壮志豪情,都是原原本本据实写来,既没有无限拔高,也没有轻描淡写。但是现在看来仍有诸多缺陷,比如日常生活的描述似乎少了,而重在一些大的线条的反映,这就不够生动。这一方面是他离家很早,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另一方面是作者力有所未逮,这是我应该感到歉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