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5800000004

第4章 安全的跨学科研究逻辑(2)

更为重要的是,巴瑞·布赞和奥利·维夫领军哥本哈根学派开创了欧洲建构主义安全研究,提出复合安全理论和非安全化理论,成为西方安全研究领域最为显赫的流派。哥本哈根学派通过社会—建构主义途径,研究由谁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施安全化,反对将安全解释理想化的做法,提出不应当扩展安全外延,而应朝“非安全化”方向努力。这也就诞生了今天的“非传统安全”。新的分析框架,包括了远比传统军事和政治领域更宽泛的范畴,这使安全议程得以扩大。

哥本哈根学派对安全的诠释显然是革命性的,也为媒介安全论的诞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虽然布赞没有论述传媒的作用,但是我们不难推断,既然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是一种产生在言语者(传播者)和听众(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大众传媒作为直接为“言语者和听众”建立关系的桥梁,就占据了建构安全的重要路径。语言学和传播学第一次被纳入到了安全的研究之中,话语分析从此成为安全研究的重要工具。

第三节哲学与政治学领域的安全研究

在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康德之后,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哲学学科的关注。马克思针对霍布斯安全论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和霍布斯一样,马克思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强调对于权力的普遍斗争。但马克思比霍布斯更前进了一步,他认为对安全的渴望不是来自外部自然的状态,而是“安全是公民社会利己的保障。”对于1793年德国宪法第8条:“安全是社会为了维护自己每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而给予他的保障。”,马克思在分析时指出:“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社会概念,是警察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只是为了保证维护自己每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黑格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把市民社会称为‘需要和理智的国家’。市民社会没有借助安全这一概念而超出自己的利己主义。相反,安全是它的利己主义的保障。”(马克思,1956)这不是霍布斯式的恐惧或自身利益引起的安全问题,而是金钱货币的安全问题,作为“人类劳动和生命的异化实质,而金钱这一异化实质在人类崇拜它时控制人类。”在马克思这里,异化导致了对权力的斗争,这种权力使国家安全成为必需,而在霍布斯那里,异化是权力斗争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对权力的斗争不是永久的,而是由历史和阶级决定的,国家是会消亡的;而霍布斯认为斗争是永久的,国家是不可能凋零的。霍布斯设计的是一个超级国家的利维坦,而马克思则发现了国家之间政治的实质,是一种隐藏在少数阶级利益里的普适财政权力的奴役。所以,马克思的安全观是紧紧围绕其意识形态的斗争与革命展开的。

尼采用他的存在主义模式的谱系学重新评价了霍布斯和马克思对安全的解读,尼采不是要挖掘安全价值的深意,而是要打散过去那些无法令人忍受的虚构的定义(Deleuze,1983)。安全不只是对恐惧的逃离,而是对未来有着深刻的不同的新价值。理解尼采的安全观,先要理解尼采的权力意志,他认为这是先于对安全的理解的。权力意志不同于霍布斯的永久的权力欲望。积极的权力意志,是一种积极而有影响力的存在,从中产生了价值和意义,包括自我保全,并证实生命的存在。安全的行为惯例超越了对生命的恐惧。尼采指出了生命的荒诞是恐惧的来源:生存是战争的后果,社会本身就意味着战争。积极的权力意志可以克服这类恐惧。另一方面,尼采认为,对安全的渴望可以被清晰地理解为对差异的愤恨集合——对那些不是我们的、不是如此的、不是预期的差异的不满。由恐惧导致的对未知的保护的欲望正和消极的权力意志合谋。积极的权力意志产生了对差异的美学认同,而消极的权力意志是对真理的追求,而导致了对生命的截取,为了取得和理性知识以及可持续因果关系的一致性(Lipschutz,1995)。尼采的安全观进一步突破了前人对安全的理解,他不是一个创建者,而是一个颠覆者。恐惧是消极的权力意志的依附,而安全则是积极的权力意志的衍生。虽然没有明显的直接证据,但本研究认为,尼采的安全观间接影响了福柯的安全观。存在主义鼻祖丹麦哲学家索伦·基尔克郭尔(又译为齐克果)在1844年发表了《概念恐惧》,“恐惧是梦着的精神的一种定性,就其本身而言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基尔克郭尔,2004:62)但基尔克郭尔对恐惧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心理学层面,在批判黑格尔关于“罪”的言说时,基氏发现了“罪”与“恐惧”的一个认知逻辑的关系:“罪”的堕落不是意识主体因某种必然性而发生的,而是人在“自由的可能性”之中行罪;那恐惧是那自由的可能性(基尔克郭尔,2004:234)诸如,亚当在伊甸园偷食禁果,受引诱而发生性错,这是一种可能性所为;而当他意识到行为有罪时,即产生了一种恐惧。在那个体的人通过那恐惧而被教化向那信仰的时候,那恐惧则恰恰要去消灭它自己所导致出的那些东西(基尔克郭尔,2004:240)。可以推断出,安全就是一种针对恐惧的“教化”。基尔克郭尔论证了神学的安全作用。罪与恐惧的认知关系证实了人作为意识主体是无法逃避恐惧的。所以,西方文献中将安全、自由、恐惧经常联系在一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后现代思想家中,鲍德里亚对安全的理解较具代表性。鲍德里亚的安全观不是尼采在安全意志之后的深层次的冲动,也不是马克思对权力的斗争,而是有代表性的镜中事例。鲍德里亚比尼采走得更远,超越了尼采的“上帝之死”和理性人无能。在鲍德里亚双曲线式的、经常是虚无主义的愿景中,现代性的使命不再是唤醒和去神秘化(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所说,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也经常废除清晰),在这个意义上,主权国家在面临渗透、去中心化的外力,全球资本、军事(包括民用)监控卫星、国际与国内恐怖主义,电报电传网络、环境保护运动和跨国人权机构,以及其他的力量时,表现得像个无政府主义者那样去维持或者尽可能地扩展其安全和权力。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不再是对现实的虚假表征的问题(意识形态),而是隐瞒真实不再是真实这一事实的问题(Jean Baudrillard,1995)。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安全已经伴随着权力几乎无孔不入,成为一种虚拟、虚幻的镜中现实。

美国哲学政治学会2005年度政治理论最佳新作奖授予了柯瑞·罗宾(Corey Robin)的《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Fear:The History of a Political Idea)。在这本著作中,罗宾从政治学角度梳理了恐惧的历史,并论述了美国政治对恐惧的利用与疏导。他重点研究了霍布斯、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和汉娜·阿伦特。他认为“这四位人物都写了恐惧,并在各个新的政治模式和观念兴起之际给予恐惧特殊的模型——对霍布斯来说是现代国家;对孟德斯鸠,是自由主义的思想体系;对托克维尔,是平权民主;对阿伦特,则是极权主义。”(罗宾,2007:36)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罗宾重点研究了媒体在恐惧与安全方面的立场与功能。一方面,罗宾认为“政治恐惧几乎总能捕捉到某些真正的威胁,极少有恐惧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他举出了紧随“9·11”发生的炭疽粉与媒体的例子。从2001年11月5日事件的开始到11月底结束,共有5个人死于炭疽粉中毒,18个人受感染。美国政府官员立刻开始寻找迹象证明是中东国家,特别是伊拉克制造了这起事件。只要能从炭疽粉中嗅出中东的味道,官员们就会对11月5日开始的这一威胁穷追不舍,而媒体也对此不遗余力,大做文章。在事件爆发的10月,《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共发布了关于炭疽粉的新闻1192条,11月为866条,12月骤降到了400条,而到了次年2月,只有149条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在11

和12月间慢慢发现这次攻击的作乱者可能是个美国人,甚至可能与美国军方有涉。到了这时政府已经丧失了对本案的兴趣,而媒体也意兴阑珊。次年7月《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炭疽粉?联邦调查局打起了哈欠》的报道之后,就再也没有一张报纸或一家电视台愿意重拾这个话题了。圈子里的人谁也不再关心此事,炭疽粉事件从公众话题中销声匿迹(罗宾,2007:21-22)。罗宾通过对该事件的媒体报道的量化研究得出结论,政府和媒体夸大了个人造成的危险而减轻了机构造成的危险。另一方面,罗宾指出“第二种恐惧”即源自对一个民族进行划分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层级制度。这类似马克思的安全观,令人遗憾的是,罗宾没有涉及对马克思的研究。

第四节心理学视野的安全及其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中最早研究安全问题的,可能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姆,其在194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对自由的恐惧》中多次提到“安全”,在研究心理机制时更是指出:“本章所谈的心理逃避的机能,是由于孤独个人之不安全感而造成的。”“当个人一旦失去了原始的关联,并因而感到不安全时,立刻即会产生无能为力与孤独之感之双重现象,必须克服这种感觉的方法有二:一个自然就是靠自己与世间的爱去工作,很真诚地去表现情绪、感觉与智能,他可以无须放弃其个体的独立与完整而再度恢复其本来面目。另外,就只有后退,放弃其自由,并努力去克服其与外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现象,但后者却因个体已与世界分开,很难再与世界合而为一。这是一种企图逃避无法忍受情况的行为,如果,无法忍受的情况一直存在的话,则生活将成为苦不堪言的。这种逃避的特点是强制性的,正如同逃避恐怖一样……它的目的是想减轻生活上焦躁不安,避免恐慌,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不过是一种自动与强制生活的产物而已。”(Fromm,2001:120)对于解决这种恐慌获得安全,弗洛姆的方法是:“如果个人克服了对于自己及对于他在生命中之地位的怀疑,如果他在自发的生活过程中的与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他便获得了力量与安全。

但是,这种安全感与个人未获得自由前的那种安全感不同。这种新的安全感不是依靠个人从外界较高权力所得之保护;也不是除去生命中悲剧成分的那种安全。这种新的安全感是动态的;它不是依靠保护,而是以人的自发活动为根本。这种安全感是人从事自发活动而得到的,这种安全唯有自由才能给予,这种自由不需要幻觉,因为它消除了需要幻觉的那些条件。”(Fromm,2001:226)弗洛姆认为人的活动可以带来安全,获得安全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自由。

同类推荐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社会信仰论

    社会信仰论

    信仰可以分为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社会信仰是不同类型的个人信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特定文化共同体的普遍性信仰。社会信仰论严格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力求阐述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过程,它分析了中、西方传统社会信仰的发展历程及现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形态,深入探讨了社会信仰的冲突与危机现象,并由此确立了建构当代社会信仰的基本原则。
  • 立志为民服务社会

    立志为民服务社会

    本书使大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洞悉做事的规律,在大学生的思想上打上科学的、高尚的德育思想烙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 每天读点社会学

    每天读点社会学

    本书是一本学习社会学的理想工具书。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社会学的原理和理论流派,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指出某些看似孤立、特别的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及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提供给我们一种社会学的思考方法,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书中还分析了某些群体的特定行为和心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人,更好地为人处世。本书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总体战略。在中国,伴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
热门推荐
  • 总裁老爸住隔壁

    总裁老爸住隔壁

    林子昊:妈妈,妈妈,我们隔壁好像来土豪了~要不你就把他泡了吧~林晓雨:那男人,我见过,又老,又丑,又黑,又矮,丑男无疑秦楚墨:隔壁家那个不懂事的小屁孩,让人十分讨厌萌宝:老爸,我会和你一起追我妈~陪你们一起谈恋爱~
  • 福王登极实录

    福王登极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历史的乡愁:中国文化演讲录

    历史的乡愁:中国文化演讲录

    该作品是熊召政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进行演讲的讲稿结集,涉及历史、文学、人生、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演讲,是作者多年来读书与思考的成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渗透着忧患的意识,比如作者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传统文化的断裂、敬畏感的丧失等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传达出一位历史学家与作家的担当意识: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
  • 我和我的物是人非

    我和我的物是人非

    时间的齿轮不会为任何人的生死别离而停止转动,永远不要希冀一个人永远是最初的模样。时间尚未驻足,你又何必自欺欺人?
  •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著名女作家林徽因的一部作品集,包括了她的散文,小说和书信。小说包含了许多她对身边人物的观察,其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可说是一部民国人物图谱,书信的选择可能涵盖了她的一生,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的信件,而且是纯粹的私信,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对于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绿茵之翼

    绿茵之翼

    大空翼的曲线射门,日向小次郎的猛虎射门,葵新伍的直角假身,罗伯特-本乡的倒挂金钩……拥有现实版《足球小将》技能的戴志伟,能否在绿茵场展翅翱翔,撑起华夏足坛的脊梁?——新书《篮坛精算师》没有乔丹?那给个流川枫的附加值。没有奥尼尔?那再给个森重宽的模板。化腐朽为神奇,助球星变超巨,只因大卫-阿德尔曼。金手指:给你15美元,5个档次、5大位置,你该如何分配《灌篮高手》球星能力?
  • 我们都不曾走远

    我们都不曾走远

    他们很早就遇见过,又很快分开了。儿时的他们没有爱情,却留给彼此永远难忘的记忆。长大的他们重新认识,而彼此相爱了。可是他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故事,当事实渐渐清晰时,爱情开始逃亡。爱情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这是童苑在表姐去世后深刻思考的问题。当秋天再来的时候,是不是还是收获的季节?我看见风吹过、云飘过,可是对你得思念却驻扎在心里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残酷,为什么给这么好的女孩这么多的不幸,我们还怎么信任生活。可是如果你看见了那么残酷的生活,让你泪如雨下,你还会舍得不珍惜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吗?我常常站在公车上对着外面的蓝天发呆,心里默默为童苑哭泣,我才惊觉我被命运多么眷顾着才会如此幸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术医

    术医

    开着私人诊所的龙大胆,只是现代都市之中的小人物。因为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祖传的医书图谱,从而开始探索自身身世的过程。进而发现自己是古传山、医、命、相、卜。五术之一的医术传承者。而他这一脉古医术的传承,远非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