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6700000040

第40章 中国国际传播(1)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导权,时效性决定有效性,透明度决定公信度。

——王晨

本章要点

中国国际传播可以分为探索、发展、开放三个阶段

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中国国际传播的政策理念正在发生变迁

大众传媒在中国国际传播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人才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第一资源

国际传播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2009年“中国制造”广告片在CNN的播出,以及《国家形象宣传片》于2010年11月在全球主要媒体的播放,一切都宣示着一个中国国家公关时代的来临。从一个“神秘的”“共产主义中国”,到主动制造一个鲜活、生动、真实的中国,中国国际传播在过去60年的历史变迁和理念变更引人深思。因此,本章我们将要探讨的就是:中国国际传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传播理念有哪些重要转变?大众传媒是当今国际传播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那么,中国的大众传媒与国际传播的关系怎样?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有哪些新的特征?针对上述变化,中国国际传播应该制定怎样的人才培养计划?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实践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去进行大规模的国际传播应用实践是从新中国开始的,所以我们在这一节专门讨论的是新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的国际传播在经过几十年的初步发展之后,通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获得新生。从1978年开始的整个20世纪末期,是中国国际传播在技术铺设和组织建构方面取得飞跃发展的阶段。随着2000年中国申办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获得成功,世界大门的打开使得中国国际传播开始真正从现实和理念上走向开放。所以我们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初级阶段(1949~1978年);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阶段(1978~2000年);中国国际传播的开放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划分既是对新中国60年国际传播历史的扼要描绘,同时也是对中国国际传播未来的一种前瞻。

一、中国国际传播的初级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面临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艰巨任务。所以这一特定时期国际传播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对外宣传和报道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外信息交流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初步建立和大力发展广播和印刷媒介,设置和加强对外通讯机构。这些组织性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革命形势、政府性质、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开展统战工作等等。严格来说,这一阶段的对外宣传还很难称之为国际传播。因之,我们将其看做中国国际传播设备和机构的初步设置以及对外传播实践的初步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设立专门的对外宣传和报道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外信息交流的组织和管理。1949年10月,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统一管理对外宣传等国际性工作。这一机构的主要工作是:编写新闻稿件向外发布,翻译《毛泽东选集》等著作介绍中国革命经验,出版期刊宣传中国以及管理外国记者等。1951年1月,国际新闻局制定了对外宣传的几点指导原则:“一、宣传中国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进行革命的斗争,巩固胜利的成果,恢复战争创伤,争取财政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和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与人民民主的运动;宣传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伟大成就。二、强调中国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苏联领导下的亲密团结;强调中国与全世界反侵略人民的一致目标和中国作为世界和平一大堡垒的作用。三、开展对亚洲国家的宣传,并在世界范围反映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情况,以使这些情况通过我们达于欧美各国人民,同时也使殖民地人民通过我们互相了解,交换经验,鼓舞斗志。四、开展对敌宣传,揭露美帝的侵略战争阴谋及其欺骗宣传,打击敌人士气。”可见,新时期的对外传播依然是以宣传作为关键词的。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国际新闻局和中宣部、中央外事小组就对外传播工作下达了一系列指示。其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是:“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明确支持民族独立运动和帝国主义国家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为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为保卫世界和平服务”;要“加强对外宣传的政治性、思想性、战斗性和宣传形式的生动性、多样性。充分发挥每一种宣传工具的作用,使对外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相适应”。宣扬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传播的核心任务。

二是,建立和发展广播及印刷媒介,设置和加强对外通讯机构。1950年4月1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设的国际广播编辑部成立,并于当天用汉语、英语、日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语种开始对外播音。随后在制定1953~1957年中国广播事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了“先中央台、后地方台,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建设方针。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中国的国际广播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据英国BBC历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在1950年仅居世界第12位,1952年上升到第5位,1957年第4位,1960年更是上升到世界第3位,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间段内,中国的国际广播已经进入到世界三强。

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利用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来加强宣传。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印刷媒体的宣传力度。主要以外文局为组织核心,创办和支持了多种对外期刊。其中,主要有新中国第一份对外传播刊物《人民中国》,世界语月刊《人民中国报道》(后改名为《中国报道》),多语种的《中国画报》,以反映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建设》,以及兼具权威性、新闻性和资料性的新闻周刊《北京周报》等等。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印刷媒体在中央政府的重视下,发展“几乎一年一个台阶”,成为政府对外宣传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工具,同时也成为外国人民和华人华侨认识了解新中国的一个难得的途径。

这一时期的对外通讯社主要有两个:民间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和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由中国新闻界著名人士发起创立、面向海外华文传媒的非政府性新闻通讯社。它主要为海外华人华侨服务,向海外华文报刊发送新闻通讯,报道新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各类成就。在世界各国的通讯社中,像中新社这样以本国侨民、移民为服务对象的通讯社是绝无仅有的。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成立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它还主要是一个国内性的通讯社。1953年,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新华社提出,为增进世界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必须要做到对外报道与对内报道并重。从此以后,新华社逐渐将自己定位和发展成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世界性通讯社。

新中国对外传播的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基本的对外传播网络,设置了对外宣传的专门领导机构,建设了在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通讯社,出版发行了众多的外语印刷物,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但必须要注意到,这种建设是非常基础性的,并且经过“文革”十年的混乱和破坏,这种初步的发展遭受到了挫折。这时期的对外宣传还很难准确地定义为国际传播,它主要作为一种对革命形势的描绘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赞颂。国内和国际的信息交流基本上是隔断的,国内事件的对外传播基本上是一种信息播报和成就歌颂,国内的民众也很难全面获知国际信息。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宣传仍然停留在孤立的信息单向传播的程度之上。

二、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阶段(1978~2000年)

改革开放以来,如同中国许多其他事物一样,中国国际传播也获得了新生。虽然对外宣传和正面报道的基本传播理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发展”成为描述这一时期国际传播的核心关键词。这种发展最为明显地体现在国际传播硬实力的极度扩张和迅速增强。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理念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设置了大量的专门性管理机构,对国际传播的重视和监管进行了加强。1980年4月,为了加强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管理协调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背景下重新获得了巨大的时代意义,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1986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将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对外宣传工作是关系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争取世界人心、保证对外开放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四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更多的对外宣传管理机构在中国国际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本阶段中国的国际传播,基本上仍然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国家主义传播。国家主导的专门性管理机构在其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并实现了大部分的功能。无论从政策的制定、新闻的采集,还是有针对性的对外宣传,基本都带有强烈的政府意志。其中,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及人民日报社是外宣工作的决策机关。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主席担任组长,从宏观上决定中国外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相关重大事务;中宣部是中国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的主管部门,主导中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各项重要决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制定对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推动中国媒体对外说明中国、指导和协调对外新闻报道;人民日报社主导中国舆论,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权威性地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重大信息。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则由新华通讯社、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以及外交部新闻司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执行。

第二,中国国际传播的硬实力有了极大增强,具体表现为传播渠道多元、媒介覆盖广泛。其中各类国家级对外报刊门类更为齐全,各省市也创办了许多对外刊物。对外广播事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1998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卫星传送,每天使用43种语言向全球播出211小时的各类节目。对外广播的中波、短波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以国际台为代表的中国广播已经进入世界广播的先进行列。中央电视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强国际频道建设,已经实现除北极圈以外包括陆地和海洋的98%全球覆盖。全世界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可以在当地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新华通讯社在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六大通讯社之一。

总而言之,中国的传播媒介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传媒实力已经超过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在测量传媒实力的各项年平均增长率指标中,中国有多项指标的平均年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互联网用户数高达227%,移动电话总数高达133%,广告额高达52%,图书出口高达35%,电视总量高达24%。换言之,中国正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传媒大国。

第三,这一时期的中国国际传播依然停留在对外宣传和正面报道上,基本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巨大进步,为中国铺设技术设备,扩展国际传播渠道,拓宽国际传播覆盖范围提供了硬件保证。但是,在中国对外传播硬实力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对外传播的理念在几十年的历程中则几近停滞。这种传播理念是以“宣传”和“以正面报道为主”作为核心特征的。

同类推荐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下)(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是把教学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用“爱”塔起教育的基石,用自己的学识及人格魅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史

    1949年以后的中国新闻史

    陈力丹教授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出发,以报业为中心,讲述了中国新闻业的前世今生:性质上,我党执政后新闻媒体由民营到全部演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再到新时期的松动和变革;地理区域上,省报如何由大行政区的机关报演变而来;政策上,对新闻媒体的有力管理始终保持,延续至今;还具体介绍了某些大报(如《人民日报》、《大公报》)和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现行中国新闻制度形成并固化的历史原因,是对中国新闻史难得的客观总结,亦可视为寻求中国新闻业改革的“火力突破口”。
  • 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本书是谢冕先生记述北大、阐释北大精神的一部作品,是作者数十年来关于北大的文章精选。谢冕先生在北大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饱含对北大的热爱,讲述了北大的历史与现在,刻画了校园里未名湖、图书馆、朗润园等景致,追忆了他在北大的学习、生活和师友往事,描写了那些具有北大精神传统与人格魅力的人物如蔡元培、季羡林、林庚、吴组缃、金克木等诸位先生,还有北大对新诗的影响和现代诗歌的发展进程……这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眼中,都展现着独特的北大精神。
  •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

    教育一直是我们大家所重视的。全书汇聚了教育的精华,讲述了古代的教育、中世纪的教育等不同时期的教育,以及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热门推荐
  • 鸿宇苍黄

    鸿宇苍黄

    万族起源何处?众生所受何苦?众神终归何所?青葱少年雷元曦,背负家仇国恨,他将如何逆天成神,报不共戴天之仇、破异邪乱世之谋,兴万族昌盛之气,交挚友知己,杀奸恶邪魔,且看他如何掌自己的命、理众生的运。
  • 江湖特工

    江湖特工

    这是一群江湖儿女,也是一群秘密特工,男儿侠肝义胆,女子飒爽柔情。叱咤于江湖之上,杀人于无形之中,远在千米,取人性命只弹指之间;近在咫尺,夺人魂魄于细语之际。杀人者手必沾血,但所沾的是仇敌之血,敌人,乃侵我国土的日寇;仇人,是辱我中华的倭贼。他们行动隐秘,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姓名却人人知晓,那几个字振聋发聩,感天动地——姓为抗日,名曰英雄。
  • 三三得几

    三三得几

    大概日娱,完全练笔之作。情节设定很多,奈何。
  • 秦宁传

    秦宁传

    天赋被夺走,沦为平庸的人,修炼最简单的滋润之法,竟然可以重塑灵海……秦宁再次走上了修炼之路。
  • 不爱不散:心悦臣服

    不爱不散:心悦臣服

    洛城付,国际钢琴家的身份,是他成为天之骄子的主要原因。但最令人称道的不是他获得过的荣誉和家世,而是他惊为天人的外表,令无数文艺界,娱乐圈的女人趋之若鹜。只有身边的人知道,他是个从不轻易表露自己脾性的,低调内敛的人,却在重遇她之后一次次失了风度。柳欣悦,只靠着爸爸和老同学喝了一顿酒,在电视台找到的音响师助理的工作。重逢,工作人员问道:欣悦和洛大钢琴家竟是相识?她拘窘道:称不上熟,难为洛先生记得。他撇着她,阴沉说道:不熟?睡过,算不算熟?再相逢,洛大钢琴家一门心思虐小悦悦,却不知,这个表面懦弱的小女孩,早已经在他不知道的几年里,给他留下了一个巨大惊喜!
  • 今天追到竹马了吗

    今天追到竹马了吗

    小说、电视里青梅竹马最后都会在一起,前期欺负得越狠,后期被虐得越惨?苏少心想那我现在就把人撩到手,还怕后期被虐?于是自此以后我们的苏少不再欺负自已的青梅竹马改为撩了。某女崩溃:苏少,不娶何撩?
  • 随身带着蟠桃园

    随身带着蟠桃园

    一场病,让林木森看清了他真正想要的生活,只不过是那悠然自得的田园光景。种种树,养养鹿,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简单。
  • 鸡肉的味道

    鸡肉的味道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擦肩而过

    擦肩而过

    陈列那时一定没有料到多年之后王明明李喜喜夫妻闹成了这个样子,也更加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与李喜喜上了床——如果那也算是上了床的话。屈指算来,陈列认识他们夫妻已经有十多年了。记得那是陈列第一回去他们厂里出差,坐车到县城已经是下午了,另外还要转坐一段车,所以,陈列到黄昏时才找到他们的厂里,一时又不知道厂招待所在哪个方向,便想碰个人问问。恰巧就问到了正走在路上的王明明。王明明一听陈列说的是邵阳话,便笑着问你是邵阳人吧。陈列点点头说,是啊。王明明立即高兴地说,嘿,那我们是老乡啊。
  • 起信论注

    起信论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