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9200000013

第13章 论电视新闻中“民生”的误读

曾致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民生”的意思正是《辞海》中的解释:“人民的生计。”第一次就“民生”进行具体阐发的是孙中山先生,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今天看来“民生新闻”的“民生”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其一,“民生”中的“生”概括为四点:生活(衣食住行),生存(生存权利),生计(国计民生),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怀);其二,“民生”中的“民”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又是民生新闻的受众,所有具有国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民生新闻的这一价值取向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早在周代,五帝、夏禹重民而功业有成,桀、纣轻民而家国覆亡的史实,使周人对天命有了怀疑,产生了“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到春秋战国,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的民本意识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先秦诸子虽政见不一,但在民本这一问题上却高度一致。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传统新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种新闻报道开始崛起,即“生活方式”报道和深度报道。“生活方式”报道紧贴受众的日常生活,虽然相对平淡,却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进入到80年代,媒介进入了一个生产过剩的消费时代。民生新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进入价值重构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商品属性凸显。从生产的动机、目的、服务对象来看,新闻的生产与其他领域的精神生产不同,它已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即: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产主要用于他人消费,经过市场转换到消费者手中。这样,新闻价值观趋向于多元,新闻既要有重要性、显著性、指导性,又要有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接近性。许多新的新闻价值观念、新的新闻报道题材、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也包括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兴起。民生新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可以说,民生新闻的新闻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是“受众为主导”的市场的选择。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民众呼声的反映,促进了市民对自身权益、公众利益的关注,构建了大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平台,协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是记者将收录到的事实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作品。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民生”二字上。但是,由于一味追求收视率、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道德缺失等原因,民生新闻的“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和误读了。

误读一:将平民视角理解为迎合低级趣味

现代传媒在争取市场、赢得消费的竞争中不得不吸引大众的眼球,调动大众的积极性。现代媒体与受众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关系,媒体干预大众生活,又受制于大众。竞争环境的存在使许多媒体混淆了适合和迎合受众的界限,把是否吸引受众的眼球作为取舍新闻的标准,这就使得民生新闻的选题因过于迎合观众而显得琐碎,存在一定的庸俗化倾向,在舆论监督层面也流于浅薄与功利。一些民生新闻用市井琐事充塞节目时间,对灾祸、凶杀、色情内容大加渲染,将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处理,在采编过程中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围观效益,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甚至生命安全。如前两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雨中偷拍事件”,厦门某摄影记者在明知路上有坑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产生轰动效应的“第一手资料”,既不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也不去做任何有关路况的提示,而是作为猎奇者候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跌入路上水坑的情形。又如湖南某频道曾报道过数名巨痣患者,其报道方式千篇一律:让患者家属谈谈感受经历,医生谈谈治疗方案,而镜头则反复对准患者的巨痣。街头围观者、猎奇者此时只需坐在电视机前,便能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患者身心的伤痛则被置若罔闻。

这些民生新闻没有承载“民生”的真正含义,把民生内容与肤浅甚至低俗等同,淡化了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把民生新闻仅仅看成是争夺收视率的工具。它们没有去关注主要的民生问题,而是一味搜集、罗列奇闻怪事,追求感官刺激,使新闻纯粹成为消遣品。这种以收视率为导向,跟着收视率走的自我边缘化做法偏离了新闻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受众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雷同的“民生新闻”中失去了对现实环境的敏锐了解,会对民生新闻感到厌烦。

真正的民生新闻则站在平民的视角,深入百姓生活,报道百姓关心的事情。但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市民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轶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味低下,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严重匮乏。

误读二:将民本意识理解为当事人意识、裁决者意识

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新闻的选择、编排、播报、评论等决定了媒介必然有自己的立场。在舆论引导方面记者充当着无冕之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记者常常发生角色错位,客观记录者站在了裁判的位置上,或充当司法部门,以自己的预设立场进行“媒介审判”。如一见到消费投诉就立刻想到“假冒伪劣、黑心商家”;一见到学生与学校纠纷首先就想到乱收费、学校管理不善等。还有的以舆论监督代替行政执法,不少电视台开办的此类栏目甚至直接取了“帮办”、“帮忙”这样的名称。在情感类民生新闻栏目中,一些记者强行闯入私人空间,报道夫妻吵架、婚外恋等个人隐私,直接充当事件的调解者,甚至被当事人情绪感染而把自己放在当事人之前,充当了新闻故事的演员。

这些做法看似关注民生,但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给民众很大的误导,认为找政府部门不如找媒体;或以个人化的微观视角代替整体化的宏观视角,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对于社会所进行的描述缺少整体式的观照,在一些负面报道中以媒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个人感情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民生新闻成为纯粹的情绪宣泄。从我国部分民生新闻报道来看,似乎还存在“滥权”现象。有的记者不能保持平衡报道的心态,随意将个人情绪带入节目,造成新闻的不公正。如某民生栏目主持人在播报批评新闻时经常以摔笔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完全超越了自身的新闻本位,是典型的越位。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事件中应分清“观察者”和“参与者”的界限,个人感情参与可能会使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受到怀疑。目前,有的民生新闻类栏目的立场预设性有时表现得过于明显,这种立场预设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使媒体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产生偏差。比如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中,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一方的憎恨、对另一方的同情等。片面的“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乐于倾听市民的心声而不善于倾听能够解决问题一方的困难、想法,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误读三:将民生内容理解为都市市民生计

“民生”中的“民”是指所有具有国民权利的自然人,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尽管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但农村人口现仍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是数量上的第一群体。而民生新闻报道却存在着对市民的偏爱和对农民的冷落。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民的报道数量少。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农民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打工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市民的问题。因此,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安徽经视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干脆将栏目定位为“以城市观众为主要目标,贴近市民的衣食住行”。2003年“苏州十大民生新闻评选”备选的20条新闻全部都是关于城市或城市居民的,没有一条是关注农民的。二是相关新闻中的农民形象差。出现在屏幕前的农民要么是被欠工钱的农民工,要么是在医院外无钱治疗的重病患者,要么是被骗去钱财的受害者。这些新闻将农民塑造成愚昧、贫穷和弱势的形象,使他们更加与都市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有意无意间忽视、淡化了农民的善良、勤劳和朴实。

下面,对纠正“民生新闻”误读提几点建议:

1.树立大局意识

民生新闻虽然以百姓生活点滴为报道的基点,但同时应兼顾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和厚重感。民生新闻应肩负起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在涉及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方面要发挥社会雷达的预警作用,多层面地关注民生,从百姓身边小事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进行民主法制宣传、解读国家政策。民生新闻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新闻守望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提高栏目品位。

2.扩大报道空间

民生新闻要关注与公众相关、人人感兴趣的事件与话题,满足民众的主流价值需求。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类选题尽管可吸引眼球,但对于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这就要看选题是否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民生新闻应该多层面地关注民生,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要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因为,民生新闻的题材,既包括小民生,也包括大民生。所谓小民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而大民生是广义上的,包含着“国计”,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小民生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努力在普通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中挖掘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大民生则是在时代背景下,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3.报道公正客观

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竞争中,一些媒体一味追求“短、平、快”,使民生新闻报道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其实,这类报道应该客观、全面,注意反映不同的声音,做好后续报道、系列报道。比如对民工讨薪的报道,在客观揭露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劳资纠纷问题,可以在后续报道、系列报道中介绍其他地区防止企业欠薪问题上的有效措施,探讨并帮助民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焦点访谈》作为央视的名牌新闻栏目,在关乎民生的新闻选择和报道上就体现了其高度和深度。其中的《打假的困惑》、《雄县追车记》等都采取了涉入式采访,对事件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同时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4.完善服务功能

民生新闻要想长久地占有市场,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民生新闻在传播理念上,要把受众意识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要通过“低门槛、高诱因”的参与活动,吸引受众的参与。可以围绕同一主题,做足做强做透。在栏目设置上要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形式,整合同一主题,突出新闻资源的整体优势。要及时反馈观众对新闻的看法和意见,并进行民意调查。互联网快速发展、DV的大量普及、通信技术的应用,都给这种互动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媒体只有通过与观众互动,反映、尊重受众,才能更好地赢得受众。

受众被传播者平视和平等地对待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政策环境促生了民生新闻,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预期受众目标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样式,“民生新闻”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闻实践模式。在当代中国,如何把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表现政府的立场与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谐地结合起来,把新闻传播实践同当下的社会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起来,无疑是广播电视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欧阳宏生:《民生化·公共化·情感化》,《西部广播电视》2005年第3期。

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章建华:《“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

孟远征:《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潇湘声屏》杂志社)

同类推荐
  • 实用商务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商务文书写作大全

    日常商务信是指商业机构、公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一些有关的事务性书信来往。其作用是维持商业经营的正常运转,处理一些必要的商业事务,作为一些贸易活动中的过渡性、衔接性环节,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 人口新论

    人口新论

    该书从研究人的统一性着手(即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进一步研究了人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大于价值的理论,提出了人口与环境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二孩”永续平衡定理,即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实现人口内部的基本平衡乃至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基本平衡;建立人口控制系统,加强人口控制领域的研究。最后,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丛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丛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化》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当代定位;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反思与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怎样做记者

    怎样做记者

    这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案例实用,语言生动,观念颇多创新。全书五十多万字,分《学会经营自己是成长的金钥匙》、《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新理念是写作的灵魂》、《内参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热门推荐
  • 万界帝尊

    万界帝尊

    什么叫天才?修行速度就跟喝水一般简单?连睡个觉都能够突破?不。那是庸才。在叶宇看来。真正的天才。懂炼药,能泡妞,会打架……样样精通。这才是天才。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少年打造热血传奇,成为一代帝尊的故事。
  • 黄泉边上种百草

    黄泉边上种百草

    一百章宅出天际,一百章养成植物,一百章大战黄泉……如果这世道真没有人管,那我不介意放手一搏。“我说过,你可以欺负我,但不可以辱骂我的家人。”杜若挥手召出杀气腾腾的百草,向前一指。“我会让你知道,没有杀死我,是你当初做过的,最错误的选择!”这是一个头顶长草的女汉子生魂,在阴间废柴生长,最终学会正确使用金手指,发财得势、变成大能的直播现场。本文无CP,慢热,文精,主角是个纯爷们的女汉子。如果觉得还不错,求收藏,求点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万界穿越重生

    万界穿越重生

    心若没有一个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

    在重庆烹界,李跃华老师算是一棵常青树。他技艺精湛,一生勤劳,70多岁还坚持劳动,站灶炒菜,他的厨德令大家由衷地敬佩。李老师的拿手菜非常多,可谓款款精美,道道绝伦,能够品尝他烹制的菜肴是人生的一大福气。《跟大师学做经典川菜》的作者沈智敏老师将李老师生平最精彩、最拿手的菜肴记录下……
  • 无法监控

    无法监控

    酝酿了许久的计划,终于在今晚将要实施,这令他兴奋而紧张。二年多以前,褚长发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很完美的方案,准备将单位金库里的钱取出一部分自己用。目标是百万,他认为这个数额合情合理,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称不上贪婪。计划应该说是很细致的,他的准备也很充分,可就在他准备着手实施时,上面突然来了指示,为了减少资金占用率,各分行每天要将小金库里的现金上交到市行大金库里,进行统一管理。这也就是说,褚长发如果按原订方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实施,最后打开金库门,他面对的将是一个空房间,一毛钱都不会有。
  • 拉蒂亚斯物语

    拉蒂亚斯物语

    一个在血泪中挣扎的奇幻世界。或许每个人都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才能,但只有在经过淬炼后才能散发光芒。
  • 我们爱说话1: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

    我们爱说话1: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

    说话人人都会,但不见得人人会说话。一句话说得好,可以让人高兴;一句话说得不好,可以让人生气。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在职场、商场乃至生活中的每一次说话,都有可能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聚会上一段慷慨激昂的祝酒词,婚礼上一段妙趣横生的应酬话,欢送时一段得体到位的场面话,都能使你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让你的形象熠熠生辉,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翻开本书,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各种场合下的祝酒词、应酬话、场面话,全方位了解中国式说话艺术,助你发掘自身语言财富,提高说话技巧,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 改变心态改变一生

    改变心态改变一生

    人生就像万花筒,充满了无数的未知与变幻,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未来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改变人生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整我们的心态。身处逆境的人,如果能够坚强面对,积极行动,一样可以突出重围、拥有光明的未来。《改变心态改变一生》从“心态决定人生成败”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挫折、生活、自己、他人、家庭、事业、工作、财富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所例举的故事真实鲜活,以点带面,纵横深入,使读者于字里行间领悟心态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
  • 仙娇谋天下

    仙娇谋天下

    修仙世家的族长桃夭感觉自己的人生已到达巅峰,选择踏破虚空,在新的位面开始了她的人生大计——帮小徒弟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