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1600000052

第52章 再创作——电影改编(1)

第一节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于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求证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电影改编的历史长;二是改编影片的数量多;三是改编影片的质量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电影改编的历史。电影从其摆脱“活动照相”那个阶段起,即从电影也学会了向观众去叙述一个故事那时候开始,它便向戏剧或小说借取原料,电影改编也就随之出现。以我国的电影历史为例,1914年,《黑籍冤魂》刚上演数月,电影导演张石川便将这部颇受观众欢迎的连台文明戏搬上了银幕。这是一部暴露鸦片毒害中国老百姓的影片,主题极富积极意义。它被拍摄成四本,相当于舞台上的四幕,和舞台剧完全相仿。但它已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改编影片。自此之后,出现了一批改编影片,如《空谷兰》、《玉梨魂》等,它们都是先有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作品,然后被改成文明戏,再从文明戏被改编成电影。

西方的第一部改编影片出现于1902年,这就是法国的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勒和H.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月球旅行记》改编的。在改编时,梅里爱在原小说的基础上,加进了一段动人的幻想:一群天文学家坐进一个大炮弹,被发射到月球上去旅行,欣赏美丽的星座,经历了一些危险后重返地球。而这些内容在拍摄前,都已由梅里爱在改编时设计好了。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

一、如果说,电影至今已有114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电影改编的历史已有107年了,而在中国,也已有95年了。它比电影的历史短不了多少,足见电影改编历史之长。

二、为什么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电影在诞生后不久,就想到了要去改编戏剧或小说了呢?我想在这里引用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的话来做解释,他说:当电影描写心理,复杂的情节或一些来自历史和戏剧中的题材时,它还不知道怎样叙述故事。他又说:为了把那些比光顾市集木棚的观众更有钱的人吸引到电影里来,电影就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寻找高尚的题材。足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改编的起因都是为了:一、赚钱;二、为了赚钱,必须从戏剧或小说中借取讲故事的方法和故事的题材。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看改编影片的数量和质量。据资料统计,在世界影片的年产量中,改编影片约占40%左右。我国近年来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片也在日益增多,大体占全年故事片生产量的30%左右。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足可说明改编影片数量之多,它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改编的影片不仅数量大,而且还不乏高质量的影片。改编影片经常独占鳌头,获得影坛上的最高荣誉。我们只要查一查历届奥斯卡,以及戛纳、威尼斯、西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影片,便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来证明,其中有许多都是改编影片。我国的改编影片情况也是如此,在历届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中,竟然大部分是改编影片。

1981年,第1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天云山传奇》,根据鲁彦周同名小说改编。

1982年,第2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根据张弦同名小说改编。

1983年,第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人到中年》,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骆驼祥子》,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1984年,第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乡音》,由王一民编剧,不是改编作品。

1985年,第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红衣少女》,根据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

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野山》,根据贾平凹的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

1987年,第7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老井》,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

1989年,第9届空缺。

1990年第10届、1991年第11届、1992年第12届最佳故事片奖分别为《开国大典》、《焦裕禄》和《大决战》,均不是改编作品。

1993年,第1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秋菊打官司》,根据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改编。

1994年,第14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凤凰琴》,根据刘醒龙的同名小说改编。

1995年,第15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被告山杠爷》,根据李一清的同名小说改编。

1996年,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红樱桃》,不是改编作品。

1997年,第17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鸦片战争》,不是改编作品。

1998年,第1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安居》,不是改编作品。

1999年,第1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那山,那人,那狗》,根据彭见明的同名小说改编。

总起来说,从1981年起共19届“金鸡奖”的评选中,除1984年的第4届,1989-1992年的第9至第12届,1996-1998年的第16至第18届的最佳故事片奖或最佳编剧奖的获奖影片不是改编作品外,其余各届均属改编作品。这张名单可以有力地说明,改编影片在中国电影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电影的质量。

毋庸讳言,这一状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电影编剧的素质亟待提高。我们的一些电影编剧家还拿不出漂亮的电影剧本来,还必须依赖小说家或戏剧家来讲故事。当年萨杜尔先生在回溯历史时说,电影“还不知道怎样叙述故事”,这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那时电影刚诞生不久;时至100多年后的今天,如果电影编剧家自己还讲不好故事,仍“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寻找高尚的题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其次,还需要说明一点,我们并不想从以上获奖名单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获奖的改编影片,都属改编方面的佳作。换句话说,原作好,不等于改编得也好,它之所以获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是由于原作中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如《骆驼祥子》),因而容易获得观众的赏识;又如除原作早已深入人心外,又因演员的出色表演创造了一个迷人的银幕人物而获奖的(如影片《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总之,获奖的原因较复杂,尚需仔细研究。难怪无论中外评奖,都要专设一个“改编奖”,以示区别。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分析一下,也不难发现,有些改编影片的获奖原因就在于改编得好。这些影片不仅出色地运用了电影手段,在银幕上传神地传达出原作的风貌,甚至还超过了原作,以至于广大观众,甚至是原作者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电影改编的佳作。在这方面,根据台湾小说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影片《城南旧事》可以说是一个范例。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在来大陆访问时,曾对影片《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说过以下这番话:“片子有些悲的气氛,但英子从头到尾没有掉一滴眼泪,这是成功之处。我妈妈要到一部电影录像,一遍又一遍地看。她很喜欢这部电影,认为电影比小说更好,又获得了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妈妈说要特别感谢吴导演。”(1984年10月8日《中国新闻》)

我们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从中国影片改编的历史,以及改编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行论证,无非是想说明电影改编在电影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即:一、它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来源之一;二、它已创作出不少同原作一样辉煌,甚至超出原著的电影艺术杰作。

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故而,我以为必须重视对“电影改编”这门学问的探讨,应当把它视为电影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地去研究它的规律。

第二节文字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

首先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谈论电影改编问题时会提出“文字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这样一个问题来呢?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世界影坛上,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流派和这样一种观点:他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的“左岸派”。其实,在这个流派里还包括一些法国新小说派的著名电影编剧,如影片《广岛之恋》的编剧玛格丽特·杜拉和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编剧阿仑·罗布-格里叶。阿仑·罗布-格里叶曾于1984年6月应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的邀请来我国访问。他在访问期间,向中国同行做了一个题为《我的电影观念和我的创作》的报告(报告整理稿已发表在1984年第6期《世界电影》上)。在这个报告里,他就具体地谈到了他的电影改编的观点。他说:“经验证明,当人们把一伟大的小说搬上银幕时,这部伟大的小说将遭到完全的破坏。一般来说,改编出来的影片总是荒唐可笑的。”他的理由是,“文学——这是词汇和句子,电影——这是影像和声音。文字描述和影像是不相同的。文字的描述是逐渐推进的,而画面是总体性的,它不可能再现文字的运动。”接着,他反问道:“一个画面怎样能忠实于一段文字呢?”

罗布-格里叶的话涉及改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文字形象能否转化成为银幕形象。其实,这个问题在现代西方某些导演中,已不仅成为他们反对电影改编的重要原因,而且导致了部分人对整个电影剧作的否定。如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都认为,出现在电影艺术家头脑里的是非语言的影片思想,这种思想“是和色彩、构图以及情绪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认为,写电影剧本很“困难”,主张废除电影剧本,主张直接用摄影机去制作影片。可见,他们所反对的不仅是电影改编,而且是电影创作。

在我们国内,虽还没有人直接提出反对电影改编或废除电影剧本的主张,但因受西方影响,某些持“影像美学”观点者,在他们所写的某些理论文章中,对文字能否表达银幕形象持不同程度的怀疑,也还是有的。

正是由于在当前电影创作实践与电影理论研讨中已经出现这一问题,故而似有必要把“文字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的问题先做一番讨论,否则,还谈什么电影改编问题呢?

现在就让我们探讨一下罗布-格里叶提出的改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课题——文字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吧。

无可否认,文学和电影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它们在形象、思维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因此,在电影改编这门学问中,就有许多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本章中的以下数节,基本上谈的就是在艺术质的不同情况下进行改编时需要注意的诸种问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只是存在于这两种艺术之间的一个方面,即相异的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相同的一面,即在文艺的某些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美学特征和表现手段上,电影和文学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相同和可以相通的方面,这就是它们能够互相转化的基础。

首先,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它们都是生活的反映。虽然文学用文字,电影用画面去反映生活;它们运用的具体手段不同,但它们反映生活的方式却又相同,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俄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把形象称为“图画”,这意味着,即使文学是用文字构成形象,不具备形象的直观性,但它完全能够通过改编者的想象,在人的内心视像中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它有可能去进行改编。何况,形象的构成主要是依靠描写社会中的人及其生活,即通过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一点上,电影和文学又是相同的。这些相同之处就成为它们之间能够相通和转化的重要基础。总之,虽然电影属于直观的形象,文学属于非直观的形象,但由于它们在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上相同,它们之间也就存在着相通的可能性。我们认为,不能相通的是另外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即以概念、逻辑思维去反映生活的方式。抽象的概念难以构成形象,同电影不具备互相转化的可能。如果有人打算把一篇社会科学论文改编成电影,那倒确实会如罗布-格里叶所说的,显得十分“荒唐可笑”了。

同类推荐
  •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

    《浮生:芷宁电影札记》由少年的灰色时光、旧时已逝,天地默然、无语凝噎的史实、趣与意的有致结合、以含泪的爱送别疮痍、没有华丽外衣只有艰难求生、不到死亡不能解脱、“我愿意为你朗读”、一部颇具气质的电影、记录个体对战争的反应方式、于获释中幸存等构成。
  • 100点创新设计方法

    100点创新设计方法

    每每在设计类书籍的海洋里徘徊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苦苦思考,终于明白缺少的是一本专业的设计工具书。这本书不同于学习软件操作的书、不同于晦涩难懂的理论书、死钻一门的某一门类专业书,这是一本适用于所有的设计门类的工具书,这里有最基础的设计方法,这是正行走在设计之路上的你最需要的一本书。
  •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对音乐大师的敬仰之作,重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心路历程,记录他们在演奏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大师和他们的音乐并不遥远,这本《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会带你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创造出的迷人世界。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本书中,李长之先生利用西方美学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绘画,从主观、对象和用具三个方面对中国画理论作出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建构及评述,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让读者更明晰地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独特美学价值。
热门推荐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由连山编著的《心理学与口才技巧》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比如,怎样赞美别人而不显阿谀奉承;怎样拒绝别人而不和对方交恶;怎样说好难说的话,应对尴尬场面;怎样打动别人,让别人按你说的做;怎样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等等,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同陌生人、同事、老板、客户、朋友、爱人、孩子、父母沟通的艺术,在求职面试、谈判演讲、尴尬时刻、宴会应酬、探望病人及应酬亲友时的说话艺术。
  • 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

    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

    如果你觉得生活糟糕透了,就来见识一下澳大利亚人的乐天魅力!无论情况怎样糟糕,澳大利亚人都表现得像一只在树上发呆的考拉,快乐幸福。鲨鱼伤人报道频出;遭遇鳄鱼;踩上杀人蛇;差点触到夺命水母;剧毒蜘蛛迎面落下……翻开本书,马上被澳大利亚人的乐天魅力感染,成为乐天派!《全民发呆的澳洲》是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的得意之作!作者比尔·布莱森作品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简·奥斯丁、雨果、柯南·道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奥威尔、勃朗特姐妹等文学大师比肩而列。
  • 不明操线师

    不明操线师

    我英?不!这是个活生生的世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地域与人物。会死,会没,会消失也是个混蛋疯子,在这广阔世界游荡的世界,仅仅是为了寻找那父母罢了区域不小,不过世界而已!【重点:这个不是我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特别世界而已】
  •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世界的征途

    诸世界的征途

    在无尽虚空之中,有无数的穿越怪横行,有单穿的,有群穿的,有轮回空间的轮回者,有主神空间的掠夺者……有一个少年,默默地背负着世界前行。“对手都是狼人,咱们还是枸杞吧。”
  • 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事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颜局

    玉颜局

    本书讲述一个女子数次穿越古代,寻找因果、寻求爱情、解析轮回、探求人生意义的一部多卷小说。小说将分骗子入宫记、逼婚重生记、智斗小三记、姐弟畸爱记等几部分卷故事来讲述小说的中心思想。对于女主来说,人生的意义在哪呢?爱情的根本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世间讲究轮回因果,一切结果都有其成因,为了幸福应该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做人起码要学会谨慎和收敛,毕竟当你觉得自己风光无限的时候,也许就将会是你最倒霉的时候,这就是轮回的概念。本部小说涵盖多种古言题材,包括宫斗、宅斗、种田、攻心、阴谋、推理等各种方面的大杂烩,是笔者对于古言小说的一种尝试、或者叫创新。第一卷故事流程穿越到大明成化年间的女子,误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民间的女骗子,经过数个布局解套不小心进入皇宫,冒名顶替成为万妃,经历后宫里风雨,发现真正的万贵妃后,为了探求自己来到这里的根源,掀开自己与爱情、男人们的溯源。第二卷故事流程大致内容是穿越来到宋末元初的一个商贾人家,作为这家人的侄女,见到家里的每个人的嘴脸,选择胡公子后却遭遇到异族攻击而城破,自己也被二叔乐府城以保全名节为由吊死。再次重生在这个时代,化身为乐家里的庶女,巧妙躲开亲事和各种纠葛。与铁木真在城里偶遇,逃离开大城后,被高富帅的白丁诳进中都。她巧借令箭除掉陈记和金公子为嫣儿报仇,设计搞垮乐府城将娘亲素巧扶正;对于白丁与铁木真的爱情选择犹豫不决,人生最为得意之时却未防住小人的加害而再次命丧黄泉。第三卷故事流程讲述女主变成一个没有家底、没有势力、没有样貌的三无普通女子,再同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小三争斗中,利用自身魅力,巧用计谋,取得尊严,然后摒弃渣男的故事。
  • 泰坦是怎样练成的

    泰坦是怎样练成的

    从泰坦祖地中走出的一名泰坦,寄托着泰坦英灵们的希望,行走在恩塔格瑞大陆上的故事,建立一座属于泰坦的城市。种田,宝物流。英雄无敌历代记。塔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恩塔格瑞大陆上种族独立,各自占据着属于自己的国度区域。庞大的黑龙口吐烈焰与身材高大的泰坦搏斗。圣洁光芒的天使从云中城降落。阴险狡诈的恶魔从恶魔殿中复苏。还有着窃取巨龙尸体的亡灵巫师改造出的邪恶骨龙。当一名泰坦学会了名将所拥有的特长。
  • 君临天下:落跑王妃哪里逃

    君临天下:落跑王妃哪里逃

    一听见茶杯打碎的声音,碟衣赶紧进去,“紫苏!你看看你现在像什么样子了,你有多久没去帮病人看病了,为了一个白玦你就这样子,你值得吗?你看看最近大家都为了你都累成什么样了!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老爷夫人想想啊,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我知道你喜欢白玦,爱到骨子里了,但是他已经有了妻室,那是高贵的公主咱们是比不上...紫苏坐在地上伤心地流泪,心想:是啊,碟衣说的对,他既然不爱我,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便不再相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怦然心动,腹黑总裁步步逼婚

    怦然心动,腹黑总裁步步逼婚

    因为一个温辰韫,安远兮坐实了南城私生活不检点、作风豪放的女人的名声。所有人都在哂笑着她,她却在短短时间内高调嫁入温家家。安远兮从不敢对温辰韫说爱这个字,男人那夜醒来时眼里的讥笑她永远不会忘记,她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