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200000021

第21章 电影与虚构:虚构性电影的性质(3)

在前面我已经使用了一个概念——“虚构性意图”。当我说出“我是一个演员”时,我不仅仅想要听话人听懂我的话,并且想要听话人觉察到我不是毫无目的地说这句话(不像鹦鹉和婴儿那样)。在正常的并非讽刺或暗示的情况下,我的“意图”至少包括我想要你相信我就是一个演员。我想要你察觉到我的意图,并对我说的内容采取一种态度——“相信”(believe)。当你把握了我的意图,并采取了我想要的态度,我的意图因而得以实现,交流因而成功。

因此,说话人有意图是交流的必要条件。电影制作者的“虚构性意图”也是产生电影虚构的必要条件。这一意图就是想要观众对电影文本采取一种特别的、专门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相信”,而是“假装相信”(make-believe)。当我对你说“我是一个演员”,我希望你“相信”我是一个演员;当我在电影中扮演超人,我并不要求你相信我是超人,我希望你看电影时“假装相信”我是超人。

3.“假装理论”

肯德尔·沃尔顿在其著名的“假装理论”(pretend theory)中,提出了“假装相信”的态度对于解释艺术虚构的重要性。沃尔顿指出在孩子们中间广泛地存在着“假装相信”的游戏。如孩子们玩“官兵捉强盗”,他们并不相信自己是官兵或者强盗,但是他们“假装相信”自己是,并“假装相信”其他同伴是自己的同谋或者对手。单纯的“相信”或“不相信”都不能解释他们的行为,他们“假装相信”自己和对手在“枪战”,并为之“恐惧”或“兴奋”。沃尔顿认为所有艺术“虚构”都属于这类游戏。在游戏中,观众并未真正“受骗”或产生错觉,而只是在进行一种想象性的参与,他们的认知经验在承认假定的前提下仍然发挥着作用。他们不相信自己看到了真的恐龙,他们“假装相信”自己看到了真的恐龙。因此,“假装相信”所引起的紧张、快乐、悲伤等情感,与我们的真实情感也是有差别的:真实情感总是与一定的行为相伴随,但当我们看到银幕上的女主角遇险时,我们虽然也感到紧张,却不会冲上去救她,也不会报警。如果观众不能形成“假装相信”的态度,他们将无法欣赏虚构电影;如果他们混淆了“相信”和“假装相信”,便有了麻烦。

但是,尽管“假装理论”对理解虚构中涉及的心理活动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解释,但就创作者的行为来说,我认为沃尔顿的一些基本观点仍然是有问题的。沃尔顿认为虚构与非虚构的区分,完全是由读者/观众采取“假装相信”的态度决定的。在他所说的“假装游戏”之中,作者——文学和电影艺术家等等——并无地位,他们仅仅是提供了假装游戏所需要的“道具”(prop)——作品。但是,在我看来,决定观众把一部电影当做虚构电影来看待,首先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电影制作者的“虚构性意图”。也就是说,“假装相信”的态度必须以对艺术家“假装断言”这一意图的识别或承认为前提。因此,对于区别虚构与非虚构作品来说,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是作者的虚构性意图,而不是观众的虚构性态度。从这方面来说,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评述就是完全正确的:“一部作品是不是文学,是由读者决定的;而一部作品是不是虚构,却是由作者来决定的。”

另一方面,格利高里·居里反对电影中的“假装理论”,他们认为只有观众需要“假装相信”,而创作者完全不需要假装什么。但是,我认为这种反对割裂了电影制作和接受的过程,它至少无法解释演员的表演。哈里森·福特并不相信自己是印第安纳·琼斯,在表演时,他首先要“假装相信”自己是印第安纳·琼斯,由此理解角色的情感和行为。这使我们意识到电影创造虚构行为的复杂层次。演员根据文学文本或导演的构思进行二度创作,他兼有读者和制作者的身份。只有在他成功地将自己投入到编剧和导演的“假装相信”游戏之后,他才能有效地在表演层面上进行创造虚构的行为。根据剧本进行二度创作的导演同样如此。电影的“创造虚构”行为不是一个单纯地使用某种表现形式的行为。它自身就是一个充满“虚构意图—创造虚构—假装相信”的复杂网络,并且每个层次使用的语言或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和文学虚构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单纯地说电影制作者“假装”或“不假装”没有任何意义。

当我们把电影的虚构视为一种正常的交流性行为,这种交流中创作者具有的特定意图——“虚构性意图”(或者如塞尔所说“假装断言的态度”),已经足以对创作者的行为和相应产品进行说明。不管一部虚构电影的具体创作来自于某个电影编剧的原创剧本,还是某个制片人的策划或导演的一个灵感,始终是从自觉的虚构性意图开始。这些意图不断产生的“文本”(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如“讲故事”),使得相关人员进入“假装”游戏的复杂网络,并在他们“假装相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虚构性意图和创造虚构行为……导演给演员“说戏”,就是为了实现他的虚构性意图而采取的创造行为,他促使演员领会他的意图并进入“假装相信”的游戏。因此,虚构性意图是电影虚构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虚构性意图而产生虚构性电影是不可能的。

也许有人会用梅里爱的“公共马车变灵车”来反对这一结论。因为梅里爱在并不打算拍一部虚构作品的情况下,由于摄影机故障产生了停机再拍的效果,使得画面上的公共马车突然变成了灵车。但是,在梅里爱认识到产生这种效果的真正原因之前,他一直将这种效果作为真实的记录过程,对之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他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这种特技手段来拍摄电影,才改变了早期电影的记录倾向。

虚构性意图要求接受者采取一种“假装相信”的态度。“假装相信”是理解电影虚构的“正确”方式。所谓“正确”,是指在“虚构”作为一种交流性行为的前提下,“假装相信”等于“正确领会电影制作者的虚构性意图”。用沃尔顿的话说,我们假装相信的东西,就是艺术家要求我们去想象,而不是相信的东西。这一点在虚构欣赏中尤为重要,它说明了我们在接受虚构性作品时的正当态度。

在影片制作者—虚构文本—观众的层面上,是制作者的虚构性意图和创造行为把观众召唤到这个“假装相信”的游戏中来。能够对文本采取“假装相信”态度的观众是制作者意图中的理想观众,但这并不完全取决于观众自己的意愿,而主要取决于制作者是否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虚构性意图,并促使观众领会这一意图。对观众标榜“创造虚构”行为,渲染“电影魔术”,宣传明星,都是实现这一意图的手段。但最重要的行为仍然是对文本的创造,因为影片是“假装相信”游戏的“道具”。另一方面,观众采取“假装相信”的态度来对待影片,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本并采取恰当的反应。当然,关于观众在这一游戏中的认知、欲望和情感,则是更复杂的问题。

同类推荐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是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本书既是古典音乐的启蒙书籍也是与辛先生的邂逅伊始。在此之后,辛丰年这个名字成为一代古典乐迷心中的集体记忆。辛丰年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视角出发,以“槛外人”身份漫谈音乐文化,涵盖从乐器、乐人到乐史的方方面面。这些 生动悠闲的文字蕴含了一位半生跋涉乐海的“老乐迷”对音乐渊博精深的理解与赤诚之心。
  •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介绍的这些古曲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下)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下)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本书为您一一介绍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
热门推荐
  • 万年修仙路

    万年修仙路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看凡人小子王道玄。如何在茫茫修仙路中摸爬滚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修仙梦。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王道玄的修仙之旅。
  • 一念起经年

    一念起经年

    自古以来,人妖殊途,这段感情,漫天飘雪,情深至此
  •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

    《林徽因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独宠成瘾之日久成妻

    独宠成瘾之日久成妻

    有一种爱叫细水长流。她一直平淡的生活着,直到某天他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帮助她疗情伤,鼓励她,为她遮风挡雨,慢慢地她习惯了他的存在。本以为一切都水到渠成,可朋友的介入,彼此身份的公开,一切又变得扑朔迷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空心人

    空心人

    下了几天的雪终于停了,地面一片白茫茫的。窝着偷懒的太阳没精打采地从云彩缝里探出一张黄巴巴、病蔫蔫的脸,有一搭没一搭地在半空中挂着,像一张冻得硬邦邦的秫秫面饼子似的,让人感觉似乎更冷了。杨结实一边坐在火炉旁抽着冬虫夏草烟,一边想:他娘的,可着劲儿地冷吧。越冷越好。最好直接从天上下冰刀子,那才叫过瘾哩。照这样冷下去,煤价还得长。只要煤价不停地往上疯长,钞票就会像雪片子一样滚滚而来,想挡都挡不住。不过,忙活了这么些天,无论如何,晚上得进城去洗个桑拿,冲冲身上的霉气了。杨结实是杨树岗煤矿的矿主,以前差不多每个礼拜都要进城去洗一次桑拿。
  • 我的世界新大陆

    我的世界新大陆

    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而进入了游戏世界的故事。
  • 小安的镜世界旅行

    小安的镜世界旅行

    主人公小安得到了一面镜子,只要镜子照过的人,镜子都会给小安一种能力,前提是照镜子的人是自愿的并且照镜子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着。于是小安开了一个理发店,来收集了各种能力。正当小安要走上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镜子失效了。要想镜子恢复功能,只有小安进入镜世界修复镜子受损部分。就这样,小安的镜世界旅行就开始了。
  • 都市之冥河老祖

    都市之冥河老祖

    冥河老祖的记忆碎片 邪剑仙的邪恶力量 原生的灵魂 三者融为一体,共同铸就了陈逸的辉煌人生,他望着那繁华的世界,眯着眼:“既然这个世界没有神仙上帝,那么就由我来当上帝吧!”这是一个上帝调教人间的故事。
  • 灵猫愿

    灵猫愿

    潇潇风雨潇潇情,潇潇云涌潇潇客。我叫林潇,潇潇的潇。别人都是纹龙纹虎,你给我纹个猫薄荷?别人都是悔婚厌婚,你非得给我弄个死心塌地的?别人都是辛辛苦苦修炼,你非给我弄奇遇?我才十几岁,美女怎么都环绕着我?你这个作者搞事情哦?!
  • 不抱怨,把握人生的分寸感

    不抱怨,把握人生的分寸感

    抱怨永远不会有好结果,得过且过破罐破摔更不可能带来环境的改变,路在脚下,只要你有了正确认识问题的心态,只要你有了积极改变的决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哪有什么天分呢?她的天分只是让她在初学设计时比别人快一些罢了,后期的“天分”,都是她日复一日努力的结果。天分只是别人为她的努力,以及自己的无能找的借口。有朋友说:“我是活给自己看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努不努力都无所谓,自己活着舒服就行。”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人是社会动物。只要活着,没有人不想让他人对自己另眼相待。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感。在这个社会上,没人会希望自己被别人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