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2200000046

第46章 附录:常规电影的力量(1)

诺埃尔·卡罗尔

黎萌译

自电影理论诞生以来,在大部分时间中,它一直“迷恋于”各色各样的“实在论”概念。在所谓经典电影理论时期,即1965年之前的电影理论时期,安德烈·巴赞的著作显示出这种“迷恋”的极端形式。巴赞认为,电影影像是一种关于过去的客观再现形式,是关于现实的一个真实切片。除了这种关系到电影本体论的看法之外,巴赞还提出了这种本体论在心理学上的必然后果: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把银幕影像视为“等同于”它们的所指。当代电影理论家拒斥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质的形而上学,在符号学的影响之下,这些理论家否认“电影是自然之镜”的观点在任何字面意义上成立。然而,当代理论家的确坚持着一定程度的实在论途径,尤其是它的精神分析学预设。也就是说,尽管当代理论家拒斥“电影是一个现实的切片”的概念,但他们却都赞同,在某种标准的意义上,电影将一种“现实主义效果”呈现给了观众。这种效果——一种心理效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描述,包括“电影给观众造成了现实讲述自身的印象”、“电影因致了关于现实的幻觉”或者“电影看起来是自然的”,等等。

尽管巴赞的理论仍然影响重大,但在抛弃其过度的电影本体论方面,当代理论家们确实是正确的。然而,在解释“现实主义效果”的问题上,当代电影理论家对实在论途径的心理学化并不令人信服,因为这种心理学化要求把各种各样古怪、畸形、可疑的心灵状态归属于电影观众。据这些理论家说,观众处于一种幻觉之中:要么,我们相信电影影像就是其所指;要么,我们相信电影影像就是“讲述着自身的现实”;要么,我们相信电影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的”。一些被理论家批评的心理效应——例如“现实叙述自身”——听上去是完完全全“不自洽的”。然而,所有这些关于现实主义效果的变体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们诉诸观众的某种信念状态,这种状态排斥了我们关于电影的反应和欣赏的典型形式。因为,如果观众总是将自己面前的再现误认为是那些影像描绘的所指,那么在野牛冲向我们、情人们互诉衷肠以及孩子们受到折磨的时候,我们不会心安理得地、消极地甚至是赞赏地坐在影院里。

电影理论中的实在论途径,不管是作为本体论论点,还是作为更晚近的心理学化了的变体,都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然而,促使实在论者去回答的问题也许是值得追问的。那就是,电影理论中各种各样的实在论途径试图解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值得去解释?在此,至少有两个理由似乎是重要的。在当代电影理论家们看来,实在论至少是一种心理学效果的现实主义,至少对电影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对实在论的“归因”(attribution)意在解释电影的力量,意在解释活动图画——包括电视叙事——会成为20世纪最主流的艺术形式。

无疑,“电影如何促进意识形态”以及“是什么使电影如此有力量”都是好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在不求助于实在论的情况下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将试着去解释,是什么使得活动图画成了如此盛行的大众艺术,一种被如此广泛接受的、国际性流行的并且跨越阶级和文化界限的大众艺术。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解释,是什么使得我们对大多数电影的反应如此紧张强烈,尤其是与歌剧或戏剧等艺术形式相比。

关于实在论的假设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由于电影看上去就是现实的一个切面,因此它能够像人们所熟知的现实那样普遍地被接受。但是,这种对现实的指涉无助于我们处理对电影的反应的强烈性问题,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设想电影造成的特殊的紧张效果的方式,恰恰与对日常现实的弥散性反应完全相反。当然,另一种说法是指出,由于我们对现实的反应往往是平淡无奇的,宣称电影显得像是现实的一个截面并不能提供我们对电影的反应的解释。因此,我们必须去寻找另一些途径来解释电影的力量,一种不依赖于实在论的解释。

要着手解释电影的力量,需要涉及这一现象的一些刻画性特征。首先,此处使用的“常规电影”一词,并不笼统地指称所有电影或者全部影片。总体上的“电影”不仅包括商业性的、叙事性的电影,也包括工业性纪录片、医疗教学片、导弹测试片、实验电影、宣传电影等等在内的文化产品的总体。相反,我们这里说的“电影”指的是流行的大众传媒中的电影,是所谓的“好莱坞国际性产品”,是通过所谓“经典风格”的方式制造出来的电影,不管它们是美国的、意大利的还是中国的,也不管它们是为银幕还是为电视屏幕制造的。在这一意义上的电影,是电影媒介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是电影的总体。为什么要讨论“某种类型的电影的力量”,而不是讨论“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答案很简单:电影媒介并不是因其自身而有力量的。获得如此普遍的观众如此强烈的关注的东西,并不是电影这种“媒介”,而是出于好莱坞的国际化目的对这种媒介的一种改造。在人们谈论这一媒介的力量时,我相信他们所谈论的正是这种具体类型或者风格的力量。因为,吸引了20世纪的公众的想象的东西,正是那种常规电影,而不是现代主义者的杰作或者医疗教学片。这才是真正让研究者们为之惊叹的“电影的力量”。

讨论作为一种类型的“常规电影”(movie)而不是作为一种媒介的“电影”(film or cinema),是有意地要避免本质主义。用本质主义的惯用语来提问,即“是什么使得电影媒介成为有力量的”,会把问题引向歧途。因为既不是这一媒介,也不是该媒介的所有风格都容易影响或者都会强烈地吸引一般大众。因此,即使存在这一媒介的“本质”之类的东西,去探究这一本质也不能提供我们所要寻求的信息。本文不准备比较电影媒介与其他媒介,如绘画、戏剧之类,而是要聚焦于常规电影的类型,以确定究竟是好莱坞国际化的风格中的什么特征,使得它能够引起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强烈的参与,也就是被许多当代理论家假定为其他媒介无法与之匹敌的那种观众参与。事实上,这种陈述问题的方式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并不是说这种电影类型与其他媒介不同,而是说这种类型意义上的“常规电影”与其他媒介中的其他类型不同。我们想要知道,在《红河》、《精神病患者》和《蓝色雷声》这类常规电影中,是什么特征使得它们比《李尔王》、《赫里巴利》等戏剧、《吉丝利》这样的芭蕾舞以及《三月》这样的小说对大众更有感染力,更有强烈的吸引力。我的反本质主义,构成了对根据电影的媒介特性来回答“常规电影的力量”这一问题的拒斥。在今天还宣称反本质主义,似乎是多此一举。但我还是不大肯定这一点。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一文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方式在方法论上展开,试图对电影特有的媒介性质加以剥离和分析,即他认为是某种特别的“在场与缺席的游戏”。麦茨的作品的影响力,表明了当代理论家们对本质主义方法的不断诉求。

“常规电影的力量”由两种因素构成:“普遍的介入”(widespread engagement)以及“强烈的介入”(intense engagement)。本文对前者的解释,所根据的是常规电影能被最广泛的观众所理解的那些特征。此外,本文还将通过考察使常规电影能够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明晰性的特征,来解释“常规电影的力量”。一句话,本文的论点是: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常规电影的力量”在于它们具有易于被把握的明晰性。

通过思考那些使一般的常规电影能够被众多“未经训练的”观众理解的特征,我们就可以着手去理解这种“电影”在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性。进行这一考察的最佳起点,是由单个镜头所投射的影像——一个关于主角面容的特写,或者关于德拉库拉古堡的长镜头。这些影像多数是再现性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是“图画性的再现”(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它们之所以能够指称其所指,是运用“描画”(picturing)的方式,是运用在有限范围内展示或展现与它们的所指的相似性的方式。一旦识认出这些相似性,观众就能知道这幅图描绘的是什么——是一个人、一匹马,还是一幢房子,诸如此类。

假定典型的电影影像是一种图画性再现,这与“可理解性”有何关系?图像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心理学方面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论点:一旦我们能够认知某一对象或者不同种类的对象,这种认知能力就能作为一种模型而运用于图画,我们就会认出一幅图画所再现的是什么。“图画认知”不是一种超越了“对象认知”的能力,也不是只有在对象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的能力。不管我们用于对象认知的是什么特征或者提示,我们都能将之移用来认知图画所描绘之物。一个从小没有见过图画性再现的儿童,在你把两三幅图画展示给他看了之后,他就能够将任何关于一个对象的图画的所指等同于他所熟知的东西。图画认知能力的快速形成,与学习语言这样的符号性系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只是掌握两三个词语,儿童还远远没有掌握全部的语言。同样,让一个成年人看一两幅陌生的表现风格的再现性图画,例如让一个西方人面对散点透视风格的日本绘画,在花了一会儿工夫来研究那种再现形式中的一两幅作品之后,他就能够识别那种形式的任何绘画的所指。但任何西方人,都不能在学了日语中一两个语言符号之后,就能够认知所有日语词语的所指,哪怕仅仅是认出比他学过的多一点的词语的所指也做不到。此外,从历史上看,日本人特别擅长通过考察书本插图来领会和复制西方的透视画法系统,但他们永远不能借助学习几个单词和短语的意义就能学会任何欧洲语言。

因而,“图画性再现”与“语言性再现”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图画性认知”能够被迅速掌握,这表明,对于用平面再现三维对象,或许并不需要超出意识之外的别的知识。相反,认出一幅图画所描绘之物的能力,是伴随着认出作为图画“模特”的对象的能力而出现的。无疑,在图画认知和对象认知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够通过从图画中获得详细的视觉信息,从而学会认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对象或者场所。同样无可置疑的是,图画性认知无须任何专门的学习过程,这也解释了电影——其基本构成元素是图画的常规电影——为什么能被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未经训练的”观众即时理解。这些观众不需要任何专门训练就能够把握电影的基本影像,因为对于认出这些影像是关于什么的能力来说,其最重要的成分就在于观众认出对象和事件的能力。

电影技术也可以被改造成这样一种方式:某种电影类型或者电影风格的基本形象不是图画性再现。人们可以想象一部效仿汉斯·李斯特的《韵律第21》那种形式的运动影像作品,其中只有不断变化着的抽象形式;或者是某种对颜色的展现,如斯坦·布拉克海格的《光的文本》。但那并不是主流“常规电影”所走的路子。电影成为一种全世界范围的“现象”,以及一种赚钱的产业,恰恰是因为它们对“图画性认知”的利用。这种图画性认知,与阅读、解码、破译等需要学习的符号系统恰恰相反,它依赖于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能力。在人类学习识别自己的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时,这种能力自然地得以形成。

同类推荐
  • 美学讲义(上)

    美学讲义(上)

    《美学讲义》是废名自编的教材,在前言里,废名说:今年暑假前,系里交给我一个任务,准备明年春季五年级开“美学”课,没有“部颁”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教材自编。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本书一共有8章,包括美食客观存在、美学、群众和美、民族形式和美、生活和美、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品的美、内容和形式、美的创造和美感。希望作者通过每章的学习,能了解什么是美,并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为美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离开生活就无所谓美,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
  •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

    《影评范文点评》结合多年考前培训教学经验,全面解析了影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难点——影评写作的应试策略。本书收录40余篇优秀影评范文,并附有对范文的详细点评,以帮助考生提高影评写作的能力。
  •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舞思》分为四编: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编是以舞蹈为核心,第四编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舞蹈思想。文集中的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作者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作者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文化观察与思考是作者在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所引发的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
  • 揭秘西方魔术(走进魔术世界)

    揭秘西方魔术(走进魔术世界)

    《走进魔术世界:揭秘西方魔术》分为几个部分,起篇介绍魔术史上的一些趣闻轶事,并在其中穿插进一些古老的魔术表演,后面是全书重点,披露了很多节目的表演过程、道具制作及一些常用手法。
  •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收集了数十篇古今西方著名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本书定位为西方音乐知识普及类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叙述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莫扎特、肖邦等西方著名作曲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囊括了许多世界名曲的起源及发展创作背后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妙医兵王

    妙医兵王

    超级兵王重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医生,自带炼丹系统,从此走上开挂人生。没有我陈凡治不好的病,只有你们给不起的钱,只要价钱到位,阎王爷也不敢收你!
  •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宁暃传

    宁暃传

    聪明而富有正义感的宁暃,从现代的上海穿越到一个陌生的古代世界,从小就是武侠迷的他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执意要成就自己的武侠梦。渐渐宁暃发现他的穿越原来是一种特定的安排,而眼前这个古代世界,普通人类并非世界的主宰,反而是最低层的生物。等待他的,竟是一个惊世阴谋,朋友,敌人,爱人,仇家,让他渐渐敌友难分,生存,成为了一种奢侈,迷雾中,他将疑团一一打开...
  •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史记》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通史,为纪传体史书的创始。《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内容浩繁,艺术精湛。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了帮助青年朋友学习历史、增长智慧,《史记鉴赏》选取了包括述事、人物、议论、典故在内的章节予以注释、翻译,鉴赏精辟,深入浅出。文白对照,译文精微,详而不繁,阅读方便。
  •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本书为教育部课题成果。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本书试图由此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并以问题为中心,彰显直觉在达到形上智慧中的功用;力求为直觉找到真正的根基,在一个更加真实的立场中实现直觉与理性的辩证融通,彰显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自由。
  • 天眼大赢家

    天眼大赢家

    大二学生卜旭,突然跌落到人生的锅底,当谋生都变得紧迫而现实的时候,不起眼的传家宝,给了他一只洞察世界的眼睛。精彩人生,开始上演。
  • 重生后男神总想招惹我

    重生后男神总想招惹我

    “郁景城,我上辈子欠你还是惹你了,这么揪着我不放,啊啊啊”“嗯……”某男无视“欧巴,我就出差三天而已,嘿嘿……”念时初的观念就是对他硬的不行来软的,实在不行必须哄。甜蜜无限宠,欢迎恋爱……
  •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绝色王爷刁蛮妃

    绝色王爷刁蛮妃

    穿越到异世的她只想找到回家的路,可没想到才7岁便被人强行定婚,娶她的人的据说是当朝皇帝和太子最疼爱的六皇子。这怎么行?她才不要嫁给一个古人呢,而且还是这么一个美得天怒人怨的极品王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为了自由,她走上了逃婚之路。可没想到,无论她逃到哪里,他总能找到她。“你是不是狐狸转世的?”她气怒交加,“太狡猾太奸诈了!”“我亲爱的王妃,”他笑得果然如一只狐狸,“现在跑跑我当你在运动。但是怀了咱们的孩子后,你就不能带球跑了,否则我定不饶你!”“鬼才怀你的孩子,你去死吧!”她彻底被激怒了,向他大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