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2800000020

第20章 烟月不知人事改——体味词曲中的悲欢与离合(8)

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候之门”(《独醒赋》),不是没有才气,不是没有机会,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和任用。他在词的开头,放言“乾坤许大,着身何处”,看似大有磅礴包举之势,暗含深沉直率的笔调,其实却是自己对“著身何处”的无奈与追问。第二句,直言功成才可身退,可自己无官无职,功成尚未可知,什么时候才能“身退”!这一句十分苦涩,既痛快又悲伤。“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从表面上看是歌咏景色的壮丽,赞美垂虹亭的英姿,畅想眠秋雨的乐趣,实则把景同情融为一体,寄实情于“眠秋雨”的虚景,以虚衬实,借以抒发自己归隐江湖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理想。“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很有些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的韵味。不过,前者传达的感情更为悔恨,不像陶那样洒脱醒悟。刘过自负颇具才华,多年努力,却始终未能如所愿,怨意深沉。刘过在说出不待功成即想归隐意愿之后,便向稼轩告别。他说“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也就是我一无所获,一事无成,“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是诗人的自我评估,恐怕也是事实。因此,他说“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二人分属宾客,相聚时颇有追欢买笑之事,此事即付予稼轩为主,如此说,实在感叹,咱们就这样一起玩耍了,暗含自嘲,也可见二人相交之深,不拘小节。然后又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自己决意归隐之志。“浩然明日归去”给了答案,也回应了开篇的“身何处”。

刘过一生浪迹江湖,漂泊无依的日子久了,他也累了倦了。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也有为自己安一个家的想法。到了昆山之后,当地有个大姓家族,爱惜刘过的才华,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但平稳的日子还不到一年,刘过便去世了,后安葬在昆山亭林园内玉峰山东麓。羁旅一生的人,似乎停下脚步的时候,人生也到了某个驿站,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走进了另一种生活。总之,他们在累了倦了之后,懂得了该身向何处。

44.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陈亮《贺新郎·老去凭谁说》)

——“酒圣诗狂”的南宋词人陈亮

《贺新郎·老去凭谁说》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

二十五弦多少根,算世间、那有平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公元1143~1194年)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26岁仰慕诸葛亮,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他文武全才,赋性慷慨,任侠使气,被称为豪杰。《宋史·陈亮传》称“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陈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祖父母承担。《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

年轻时,陈亮得到婺州郡守周葵的赏识和引荐,结识了不少豪俊之士。“隆兴和议”订下后,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似乎迎来了天下太平的盛世,主和派更是“欣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20岁出头的陈亮则坚持否定的态度,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奋笔直书,向皇帝上了《中兴五论》,提出抗金中兴,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具体主张。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天,陈亮怀着急欲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满腔热血到临安,接连三次上书孝宗皇帝,反对“和议”,力主抗金,痛斥秦桧是“国之贼”,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的主张,但未被采纳。与此同时,辛弃疾刚巧由江西安抚使调到临安任大理少卿。辛弃疾得知有这等壮士,不免心生爱惜之情,渴望早日结识。后经友人吕祖谦介绍,两人相谈甚欢,志趣相投。

临安相识后不久,两人便各奔东西,但友情却日益深厚,并常有书信往来。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即辛弃疾被劾落职,居住在上饶。第三年,陈亮写信给他,陈述别后相思之切,并表示秋后要专程去江西拜访。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陈亮又摊上事儿了。考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陈亮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岗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作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 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 “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还是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陈亮才得以脱身。因此,直到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两人分别了长达十年后,陈亮冒着严寒从浙江婺州永康来到江西上饶,专程来拜会赋闲在家的辛弃疾。

看到风尘仆仆远道来访的陈亮,辛弃疾喜出望外,十分高兴。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两人同饮瓢泉,同游鹅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鹅湖相会”。逢此良友,乃一大快事,同样有着侠客性格的辛弃疾怎可不开怀痛饮?然而,他又刚刚宣布戒了酒,怎么办?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辛弃疾挥毫作了一首《沁园春》,词中说,要“借今宵一醉”。有了文字依据,辛大词人当然就开了酒禁,大摆宴席。两人在酒至酣处时,陈亮舞剑助兴,辛弃疾则引吭高歌。于是,两人边舞剑,边唱歌,边喝酒,饮至大醉。这就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的“醉”的由来。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陈亮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辛弃疾也是意犹未尽,陈亮走后的第二天,又骑马去追赶陈亮,想挽留他再多住几日。可是,却在途中遭遇大风雪,只得怅然而返,写下一首新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诗人感叹说: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实际上也暗寓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词倡始,二人一连唱和了五首,陈亮致信索要这首新词,并在得到词后,依韵和了一首《贺新郎·老去凭谁说》(见开篇),寄给辛弃疾。

“妍皮裹痴骨”又怎样,即使遭到世人的误解和鄙视,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才更加可贵。“但莫使、伯牙弦绝”是祝愿,也是共同的心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话题一转,“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陈亮忧于国事,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多次上书中,虽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51岁的陈亮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及第后,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终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于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52岁就病逝了。

45.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爱国词人中兴名臣张孝祥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北国,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皇帝。他迁都临安,重塑政权,使得南宋与金国常年对峙,战事不断。中原百姓怀念赵宋王朝,不堪战乱纷扰和金国统治,多次发生大规模南迁避难的事情。诗人的父亲张祁也带着全家避难移居到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张孝祥在鄞县的方广寺的僧房中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父亲张祁官职很低,张家避难迁徙,在鄞县没有田产,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可见,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起来的。《宋史》记载他“读书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总之,张孝祥是很有天赋的,自幼资质过人,从小就被称为天才。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父亲张祁带领全家再次迁徙,然而并没有回故乡溧阳,而是去了芜湖。芜湖在长江以南,相对安定,金人威胁小。芜湖、于湖二县名字自唐后经常混淆,因此张孝祥的号“于湖居士”,实际是指芜湖。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顺利地通过了乡试,迈出了个人仕途的第一步。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这次科举考试,秦桧本来想将自己的孙子点为状元,可因为高宗介入,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名,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高中状元非同小可,也改变了穷书生的一生命运。

张孝祥年少得志,有人说他“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有人羡慕他性格豪迈“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有人夸赞他“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一个家境较为贫苦,出身“荒凉寂寞”的年轻人,要想脱颖而出必然有他的不凡之处。毫无疑问,张孝祥是很有天赋才华的。同时,从众人的赞扬中也可以看出,他气质不俗,潇洒倜傥,性格英伟不羁。

同类推荐
  • 三进兴安岭

    三进兴安岭

    黑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知道相比南方沿海地区,黑龙江开发晚了,落后了。晚开发的地区容易急,容易跟在别人后面往前赶,结果人家走过的弯路很可能再走一遍。其实晚开发也有好处,可以吸取早开发地区的经验教训,少付学费,这其中处理好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重要的一条。我对漠河县的领导说,希望你们的开发建设慢一点,把环境保护好,把自然保护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深山里有口泉眼,涌出的水装瓶就可以卖钱。于是砍树、修路、盖房,等一切弄好,水质已变了。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情愿不要开发,钱不值钱,良好的生态越来越值钱。
  • 奇书《山海经》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 历代山水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山水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山水诗,作为诗歌领域中诸多品类的一种,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篇目繁富,内容广泛,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本书从中收集的诗歌多为精品。每篇作品都有【注释】和【鉴赏】,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曾参阅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多所受益,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水平所限,资料不足,疏漏缺失之处,在所难免,热切期望专家与读者不吝指教。
  •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法语翻译家树才给孩子的12篇诗歌讲座讲演稿。树才老师将自己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经验与对孩子的观照热爱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化身诗歌课老师,以幽默亲切、最能打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了古今中外最富代表性的诗歌之美。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到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多桥,从凝练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尔恢弘优美的诗篇,树才既专业渊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令人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的魅力。而最为可贵的是,这些针对孩子们的诗歌讲座,融入了他关于儿童诗的“诗观”——童心即诗。他始终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诗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个性里都包含着天才。诗就是要讲究个性,在诗歌的世界里,个性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事物。树才对童心与个性的赞美与肯定,给了孩子们在初初面对这个语言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以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地去表达。而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涌起了创作的热情,拿起笔开始写下自己的诗。
热门推荐
  • 2017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2017中国年度作品·诗歌

    本书由中国诗歌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6年诗歌创作的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罗云忍辱经

    罗云忍辱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国内哪所大学造就的亿万富豪校友最多?答案是清华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培养和造就了84名亿万富豪,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清华大学之所以培养出这么多超级富豪,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教育理念。严开编著的《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全面总结了清华大学的财富理念,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人,让你能够通过对《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的学习打开财富之门。
  • 赵无极传

    赵无极传

    本书以生动的文笔,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赵无极的无极世界,从他的名门望族的出身,到他气象万千的作品,再到他的标新立异的理论,全书都有出色的表现,当然,传主的人格、爱国情操与独特的追求,也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的展现。
  • Tales from Tibet 阿里阿里

    Tales from Tibet 阿里阿里

    《阿里阿里》以一个女作家的独特视角完成了对西藏阿里地区的另一种书写,她把目光对准其他作品极少涉及的内地援疆干部,记录了他们与阿里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凸显了高原上人性的真实与纯粹。
  • 超进化人类

    超进化人类

    开启新的纪元,宇宙纪元。有了粒子穿梭,人类可以快速的去往各处。人类开始了探索宇宙之旅,各种生命交汇于一处,宇宙开始新的发展。点亮漆黑的夜空。
  • 玻璃钥匙

    玻璃钥匙

    美国某市的大选期间,参议员之子惨遭杀害,箭头指向挟怨仇杀及选举阴谋,各方人马皆欲借机谋利。警方及嫌犯的亲友分别收到奇怪的匿名信,里面的内容都是对嫌犯不利的影射。眼看着嫌犯已经众叛亲离,甚至自己承认了犯罪,但对他使始终有信心的的好友兼手下仍然以身试险,企图力挽狂澜。
  • 东晋风流:烁土(第一卷)

    东晋风流:烁土(第一卷)

    本书很大一部分在正面描写战争,属暴力描写。它是“武”,而不是“武侠”。“武侠”就是“武狭”,它是十分狭隘的东西,所谓“侠之大者”仍然是“侠”,而我在此言的是“武道”(它属于“文道”的范畴)。本书无疑是一部道家之作,全书(包括还未完成的第二、三、四卷)通过对整个东晋朝的人文、政治、军事作全景式的描写,来揭示中国文道在那一段历史时期的存在状况。
  • 变革力:铸就IBM百年传奇

    变革力:铸就IBM百年传奇

    《变革力:铸就IBM的百年传奇》的作者通过对IBM 100年的历史回顾,首度剖析了企业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做强、做大、做久的八大核心变革。
  • 大圣食用指南

    大圣食用指南

    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她身为仙判次次纵容,让他一抹红氅,一身桀骜,成为了真正的齐天大圣。他踏破凌霄,大闹天宫,为了那个叫狐狸的女子,一棒打在她的心头。她仍甘心散尽仙身救他,化为一尾平凡的银鲤。五指山下,她望着他冷冽的双眸:“孙悟空,满世界就一个狐狸,可她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