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900000021

第21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1)

6.1 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孩子做

现在因为孩子学业繁重,许多妈妈成了“后勤部长”,家务全包不说,还要帮着孩子择校、打听考试信息、跟老师处好关系……别提有多累了。很多家长认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可是,学习好就能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了吗?除了学习好,还应该使孩子学会自理能力。

反面例子

女儿回到家就哭,妈妈还以为她受了什么欺负,仔细一问,原来是因为不会用剪刀剪圆被同学们笑话了。妈妈一听,不屑地说:“这算什么事?不就是不会用剪刀吗?一会儿我给你剪一百个不一样的圆你带到班上去。”

鹏鹏在班里总是“常胜将军”,不管和同学们比什么,他只要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都会帮他准备得好好的。就像有一次,同学们比赛“脑筋急转弯”,头一天鹏鹏一个也没猜对。

晚上跟妈妈一说,妈妈立刻帮他从网上下了一大堆脑筋急转弯的题让他猛背。但是鹏鹏中考的时候差点连最差的高中都没考上,他受不了打击,差点就要开煤气自杀。

正面例子

下雨了,母亲还在加班,她心里纷乱无比:要不要给孩子送伞?后来,她索性想:他总不能靠我一辈子吧。结果,儿子等了好久,雨也没停,自行车也没法骑,坐车又搭错了车。回到家的时候,他浑身都湿透了,还开始发烧。虽然如此,儿子却变得逐渐坚强起来。

某大学教授的儿子在高三前,不仅没有受过母亲的多少指导,反而还被“逼”着洗衣服、做饭。虽然他学习成绩一直都表现平平,但能力和人缘都特别好。到了大学里更是当选了学生会干部。这时候,母亲看他确实刻苦踏实,才开始有意识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

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之际,都是父母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帮着孩子忙里忙外的,而孩子们却束手旁观。父母们想帮孩子作点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现在孩子要独立生活了,父母是不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点事?

是做点实际的劳动,还是教给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两者的差别却很大。帮孩子洗衣服,不可能洗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但教会孩子怎么洗衣服,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外国人说“上帝不能时时在我们身边,所以他发明了母亲”。但问题是,母亲也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她在的时候,固然可以帮助孩子挡住外界的风雨,但她不在的时候,她却不能给孩子装一个壳,让孩子像小蜗牛一样保护自己幼嫩的身躯。

所以,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孩子做,应该是今天的母亲具有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很难自己独立生活,也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更很难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有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来做”,他才会走出依赖,走上独立。

有位妈妈这样讲述自己锻炼孩子能力的过程:

我一直主张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来做,现在做不到、但通过演示或教等方式能做到的坚决不包办。

今天在吃完饭后,小乖乖又要玩儿碗,因为在这之前他正在玩儿鼓,左手拿锤儿,右手拿鼓,敲得有模有样的。后来,当他拿到碗之后也重复刚才的动作,左手拿勺儿,右手拿碗,敲得当当地响。

后来小乖乖一个没拿稳,碗扣在了地上,他抓着碗底试着捡了几次没捡起来,于是“哼哼”喊着向奶奶求助,奶奶一看,忙弯腰帮他捡起并递到他手里,我看见了,但并没说什么;第二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奶奶还照第一次那样做了,我想说什么,但忍住了;等情况第三次出现时,奶奶刚要弯腰,我先奶奶一步弯下腰说:“小乖乖,来妈妈教给你怎么拿。”

尽管这时的小乖乖已经很不情愿地跟我学,而且见我迟迟不把碗放到他手里,还发出了愤怒的“啊啊”声,我只当没听见,说:“因为咱家地上光,所以你要先用脚或其他物体抵住碗边儿,这样碗就不会跑了。然后你别抓碗底,你手小,碗底大,这样不好拿,你要用手去抵碗边儿,这不就拿起来了嘛!”

我边说边示范,等碗第四次从小乖乖手里滑脱后,奶奶不再像刚才那样弯腰捡了,而是说:“妈妈刚才是怎么教你的啊,你捡捡试试。”小乖乖很乖,果真按照我刚才的样子把碗捡起来了,我赶紧鼓励他说:“你真棒!”并亲了他一下。

后来我就想,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真的不行、不能、不会,而是大人不放心、不忍心、没耐心。都说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什么他都会照单全收。

以前奶奶一帮他做他能做的事,我就会建议让他自己来,这时婆婆总担心孙子太小,做不来,或不忍心他总摔跤,所以总是替孩子做。

就以刚才那事为例,如果婆婆和我一味心疼小乖乖,帮着他来做这件事,等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他就会认为奶奶和妈妈理所当然该帮他,而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他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在这种事上,作为父母,关键的是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帮他去做!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常客。保护孩子只能保护一时,而如何让他们变得坚强,学会应对困境、勇敢面对挫折,才能让他们受用一世。

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反应得“慢半拍”,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甚至,偶尔我们还可以“没有困难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难题,也充满了挑战。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6.2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

一位名叫史蒂文的美国人,他因一次意外导致双腿无法行走,已经依靠轮椅生活了20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喝酒成了他忘记愁闷和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

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3个劫匪要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反抗,被逼急了的劫匪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很快燃烧起来。

求生的欲望让史蒂文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立即从轮椅上站起来,一口气跑了一条街。事后,史蒂文说:“如果当时我不逃,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走。当我终于停下脚步后,才发现自己竟然会走了。”现在,史蒂文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身体健康,与正常人一样行走,并到处旅游。

一双20年来无法动弹的腿,竟然于危在旦夕的关头站了起来。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史蒂文产生这种“超常力量”的呢?显然,这并不仅仅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它还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著名作家柯林·威尔森曾用富有激情的笔调写道:“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靠近日常生活意识的表层的地方,有一种‘过剩能量储藏箱’,存放着准备使用的能量,就好像存放在银行里个人账户中的钱一样,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现代心理学所提供的客观数据让我们惊诧地发现,绝大部分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藏能力的10%。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等待被挖掘。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到底要怎样才能成功地让孩子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呢?

1.让孩子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一场话剧时,女主角因故不能参加演出,出于无奈,他只好让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可他大姐从未演过主角,自己也缺乏信心,所以排练时演得很糟。这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不满,他很生气地说:“这个角色是全戏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

这时全场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坚定地说:“排练!”一扫过去的自卑、羞涩、拘谨,大姐演得非常自信、真实。斯坦尼期拉夫斯基高兴地说:“从今天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艺术家。”

事情非常明显,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发火使他大姐受到刺激,积聚在大姐身上的表演潜力便不可能迸发出来。父母常常埋怨孩子不够聪明,学习不好,没有特色。

其实,是由于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勇气、自卑、懒惰;也是因为父母过多的否定,过多的“你不行”。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一点刺激,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暗示,他们就会多一点信心、勇气、干劲,多一分胆略和毅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身上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发挥出来,创造出连他们自己也吃惊的成功来。

2.假想完美的自我

让孩子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的形象,能够激励孩子的斗志,有利于释放他的潜能。

美国的笛福森,45岁以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毫无创造才能的庸人,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然而,在他45岁生日那天,他读报时受到报上登载的故事的刺激,遂立下大志,决心成为大企业家。

从此,他前后判若两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顽强毅力,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潜心研究企业管理,终于成为一个颇有名望的大企业家。

如果不是受到报上刊载的故事的刺激,如果没有树立自我新形象的目标,笛福森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企业家。

3.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潜能需要激发,这种激发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我们是否能顺利激发潜能,能否正确归因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很多孩子明知自己不比其他同学笨,但当他们学习失败时,就会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只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这会让孩子们要么感到自卑,要么心存侥幸,但就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愿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学习上的消极归因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那巨大的可利用的智力潜能。

积极归因,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会的。当学习取得进步时,可以将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样会激发自己想进一步取得成功的欲望和继续努力的动力;也可以把这些进步当做自己能力强的体现,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感,增强成功的信心。

如果偶有失败,他们也大可在轻轻一笑中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重或运气不好,这样既可为自己“开脱”,使自己获得心理平衡,也可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并克服困难。不过,切不可因此对今后的学习产生“靠运气”的侥幸心理。

4.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就像一个能量调节器,好习惯自发地使孩子的潜能指引思维和行为朝成功的方向前进,坏习惯则反之。好习惯会激发成功所必需的潜能,坏习惯则在腐蚀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潜能宝库。

有一个已为人们所熟知的实验:青蛙突然被丢进滚烫的开水中,它会迅速地跳出来,但若把青蛙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热,它会很安逸地在铁锅里游泳,直到最后被烫死在里面。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也会像青蛙那样,沉湎于逐渐变热的水,被坏习惯所捆绑、蚕食。更可怕的是,甚至连我们父母和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他们身上有很多的坏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回家就看电视的习惯,不知不觉地在感官愉悦中滋生惰性,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的孩子凡事依赖父母,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欲望;还有的孩子在考试得高分的肤浅满足中失去了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阻碍孩子在成功路上释放潜能的“慢性毒药”。

要养成好习惯,就需要从破除孩子身上的坏习惯开始。有了良好的习惯,他们才会像那只突然被放进滚烫开水里的青蛙一样,被激发出无尽潜能,始终保持生命的活跃状态,而不会在无所事事中趋于平庸和颓废。

6.3 孩子的兴趣自己找

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知道得越少,我越高兴,因为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我去探险,去发现,去为人类了解这些地方做贡献。

——罗阿勒德·阿蒙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起积极而强热的渴望以及热情地投入其中的情感倾向,他就会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一个对绘画很感兴趣的人,当他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它所吸引;当电视中出现美术鉴赏或者名画鉴赏等节目时,他也会专心地去看。有时候,他甚至会饶有兴趣地画上几幅自己喜爱的松、竹、梅、兰等。所以说,兴趣就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活动发生优先注意的感情倾向。随着兴趣越来越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好。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从事某项活动而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

事实上,天才的秘密就是在于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热情,兴趣是追求目标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之所以能够立业成名,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注重培养自己精神方面的兴趣。

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18个小时,他吃饭、睡觉都是在实验室里,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辛苦。他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其乐无穷。”

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疾病正侵蚀着他的身体,但是,强烈的兴趣让他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努力。

同类推荐
  •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内容简介: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 破茧而出 翩跹飞舞:独立生活

    破茧而出 翩跹飞舞:独立生活

    每个家长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可优秀的孩子是怎样锻造的,是否就是天生的呢?怎样让孩子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呢?这个问题是很多的专家、学者做过很多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也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出过很多的结论,在众多的学说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之所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关键是我们的家长包办的太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太少。
  • 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

    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

    “孩子爱玩网游,常常抱着电脑一坐就是一天,跟他说话都不理人……”“作业每天不逼着、看着,从来不主动做……”“管不住,说什么都不听,跟你对着干!”“不能正常沟通,一说话就吵起来了……”…………这些妈妈们的烦恼,你是否也有呢?或者你比她们的更多更棘手?其实,孩子是一面镜子,他的大多数毛病,都来自于成长环境和家长、老师的“急功近利”病,如果家长能够首先反省自己,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本书针对6-14岁孩子在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频发的68个“叛逆”行为,如不听话、不守规矩不守纪律、贪玩贪吃零食、陷入网游不可自拔等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家长巧妙给孩子定规矩,在无形中打消孩子的抵触情绪;并对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坏习惯同时下“刀”,铲除坏习惯、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源,使家长能够端正自身行为习惯,为孩子创造出好的成长环境,也使孩子能够更自觉自律地学习、成长,拥有超强的自控能力。
  •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这一点必须明确。为人父母要多给孩子些自信,多些鼓励,少些埋怨;要多些倾听,少些攀比;要多些身教,少些言传;要多些沟通,少些诋毁。每个孩子都是骄傲,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愿天下父母共同努力,满怀爱心、信心、耐心与智慧之心,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而优秀的孩子吧!
  • 法国妈妈育儿经

    法国妈妈育儿经

    《法国妈妈育儿经》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难道法国宝贝都是自学成才的?德鲁克曼遍访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探寻能培养出聪明耐心的宝贝和成为轻松的父母的秘诀。神奇的法式育儿智慧让她惊叹不已。《法国妈妈育儿经》从怀孕、喂养、习惯培养、入托等各个方面对法式育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权威的人类学、教育学著作对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为0-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育儿视角和选择。
热门推荐
  • 江湖末日之尸域

    江湖末日之尸域

    末日将至,巍巍大任,必将生死于斯,也将死亦无终。我将恪守不渝,也将无惧无退,无论何时何地,我必将生命献给信我之人,不辜负,不忘生。以夜为始,夜夜皆然...【交流:三二九三四六三九五】
  • 白色郁金香

    白色郁金香

    三代人的梦想,一起寻找一个真正的人生价值观。一个承诺,一种花,亲情友情爱情的悲欢离合。一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问自答,不管世界是否公平,都会在心中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跨越了时间的承诺,只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
  • 农家凡妻

    农家凡妻

    没有存在感的老二李墨,刚拿到彩票一等奖奖金,还没来得及刷存在感就穿越到架空时代另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老二沐招弟身上。她并没有穿越到家财万贯的富贵家或家徒四壁的穷人家;也不用跟家里人勾心斗角或智斗极品亲戚。既然这样,继续过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生活吧。但是,可是,可但是,命运还是让她刷爆了存在感……
  • 魔法什么的我不懂啊

    魔法什么的我不懂啊

    一位职场小白意外的捡到了一枚戒指,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展开了一系列的意外经历。
  • 彰武县乡土志

    彰武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迷糊生子:驯服凶猛坏夫君

    迷糊生子:驯服凶猛坏夫君

    她被陷害致死,重生后,身边多了个搞笑宝宝与一个妖艳男子。于是她甩坏男,训小三,杀父仇。一场缠绵,一场交易,她为他生子,他却从来没有现身。她报复,迷乱美男群,他却突然出现,抢儿子,败情敌,最后邪恶冰冷地抬起她下巴:你的嘴唇真美,味道不错……她勃然大怒:恶魔放手!我身边随便一个美男比你强!他双瞳冷然:好啊,那来试试看,谁更强!
  • 做一个会穿衣会打扮的女人

    做一个会穿衣会打扮的女人

    教你如何穿衣,做一个会打扮的四季漂亮的女人。从阳春三月到寒冬腊月,展示了大量实用又易于搭配的穿戴方案。每一小节里另附穿戴小贴士,给女性着装更多丰富、细致的细节提示。期望女性通过阅读本书提升对时尚潮流的感知力,塑造最适合自己的美丽女性新形象。
  • 穿到女尊肿么办

    穿到女尊肿么办

    这是一个每每作妖儿都被男友无情镇压的不得志二货妹子穿到女尊的故事!女尊文,1v1,非男生子,非诚勿扰,不喜勿入!
  • 诗学禁脔

    诗学禁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田园神医:病娇帝君求放过

    田园神医:病娇帝君求放过

    医学生张柒一朝落入上古时期,一睁眼只见禾草牛粪糊墙,陶罐粗柴烧饭,还有一个瘸腿夫君。现代医学在这个崇尚巫医的时代举步维艰。但坚信她近二十年的书不是白念了的,努力让这里的文明更进一步。一直以为是她护着夫君一步步引领这个走向更进一步的文明,到最后才发现,他才是最深藏不露的那个人,为她撑起一片天让她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