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5500000042

第42章 治学(2)

学问之道是没有穷尽的,要想追求没有穷尽的东西只能靠恒心;学习的事情,贵在每天都不间断,不要因杂事而耽搁误却,就是预先做也不行,因为每天要有每天的计划。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农村农忙放一周的假,老师留下任务要求每天认一词、造一句、写一段话。我回到家里,因为家里忙,第一天把一周的都写完了。结果到第二天就下雨了,学校提前开学,老师检查作业,说我虽然写了很多,但是不能表扬,因为规定是一天一词一句一段,在一天就全做完了,后几天一定就再不会学了。这是和曾国藩的意思相合的。宋代欧阳修曾说自己做学问,是在“马上、枕上、厕上”,意思是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学习。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要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日积月累知识就会很渊博了。

曾国藩学问好,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每宿都会抄诗。他在家书中也会经常讲一些很切实的道理来规劝、指导自己的孩子。其指出“学者于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曾国藩家书·家教》),并且对于这四者都有很精当的论述,我们可以作为借鉴。“看”就是多看书,涉猎要广泛一些。而在这大量的书中,有的书观其大略即可;而对另一些书,要能够喜欢并且玩味,有价值的书则更要反复涵咏、好好地钻研透彻,以资吸收营养。当年我听裘锡圭先生讲《论语》的时候,他用的书是非常破旧的,可以看出已经被翻过无数遍了,书里面用红笔、蓝笔批注了很多。像《论语》这样的书就是适合慢慢地翻,每次读的感觉都会不一样,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读书,一定要清楚哪些书可以不看,哪一点必须记住,一定要在效用上求长久,懂得学那些可以长久有益于自己行为的知识。曾国藩一生戎马,自己还写了很多的书来总结一生的经验。他打比喻,称看书就要像攻城略地一样,要坚持为之,不停地扩大范围;而读书则要像防守一样,一定要固守。

至于“写”、“作”二事,非时时实践不能有成效,要讲求持恒。他说:

至写字不多则不熟,不熟则不速。无论何事,均不能敏以图功。至作文,则所以浦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曾国藩家书》)

练习书法,一定要多写多练,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手熟而迅速的地步。书法,要求纯净心思,不能有功利心、急切心,要把其简单化并长久地坚持下来。我们讲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在一点上持久的努力,才能更容易地见出成绩来。而对于“作”,即是说写文章也一样的道理。好文章得之于活泼灵动的心思,自己要把道理想明白通晓再发而为文。一个人没有对知识的长久积累,心中对事情和道理不能明白、不能通晓,处于滞纳中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人的心思,是越使用才能越灵动。

我们读书也好,写文章也好,目的就是要承继传统经典所记载的先贤们总结出来的那些至理,并且能够为自己所用。心思的运转一定要放在这些至理上,不要旁骛到杂乱的事情,这是人生的大事。读书还要有超越前人的志气,并为之而不断地努力。我们做学问,意气风发的时候还不敢有决心、有志向超越前人,最终也难能有大成绩。为学,就如切磋璞玉,一定要下得工夫、定得恒心,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琢磨得光彩照人。

四、正学

做学问、做人都是一生的事,做教授、做博导,也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事,所以我们要想清楚我们要做什么。参加工作时,总想赶紧把职称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时的,可以用三年时间、五年时间,按照这个规则去玩、去做。有一些东西它是需要一生积淀的,比如说做学问也不可能是给单位做的,或者是给哪个领导做的,那是给自己做的。要把这一时之事和一世之业区别开来,跟着时髦走,学问永远沉淀不下来。如果大家现在去看那些发表的论文,可能这个时间内流行这一种,可能再过一年就流行那一种。比如说这两年,流行的都是研究方法的思考的思考,这个很好发表,或者说研究某一个问题,人都凑上去了,一写就发。如果我们总是跟着这个跑,最后自己就变成个游击队员,没有根据地,也没有自己的,站不住,也成不了大气候。所以说,有时候有些文章是写出来应付的,有些文章是要写出来作为自己一生坚持的东西。这两者要结合起来,前者是职业,后者是事业。

学问要有淑世情怀,就是要关注现实。参加工作之后,有的老师要面临申报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也好,很多是有社会指向的。这无可厚非,一代有一代之学术,这就恰恰告诉我们,自己的学问研究一定要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离开了社会的学问,实际上是死学问,书斋里的学问是长不大的。

学问要有建设指向。年轻人有时候有一种激愤之词,也爱发牢骚,骂遍了周围所有的人,不管是含沙射影也好,言辞犀利也好。我们作为一个时代的学者,作为一个时代的研究者,对这个时代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是一种建设的态度。所谓建设的态度,就是我们要从正面,要从变得更好这样的方向去理解。可以学鲁迅那样去批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更适合于建设,毕竟破而不立的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现在更需要去立。

社会中有很多问题,别人可以骂,但是学者不能骂,学者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说农民工问题也好,比如说贪污腐败也好,比如说这个社会没有诚信也好,人没有精神追求也好,甚至我们所说的文坛一塌糊涂也好,甚至作家没有骨气也好,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为什么我们不去想办法解决它?你可以写文章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参与的意识,我们参与进去后,这些问题才能慢慢的解决。要想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好,那么,我们就在这个现有的学术环境中,争取做学术的主流,进入到这个学术发展的方向中,而不是逆流而上。

学问要有交流意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有时候同事在一起很少谈学问,实际上,我们要慢慢地去交流,只有在交流中,越是专业领域内越接近的,甚至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人,在不同的辩论才能够提高,才能够在别人的指点中,或者说批评中,来提升自己。学问要有学术眼光。学术眼光,其实就是一个眼界的问题。

那么,要培养什么样的眼光呢?

一是纵通与横通。所谓的纵通,是我们研究一个现象,要把这个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给它了解清楚。比如说,它从古代的时候到现在,在整个这条线索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何以会成为这样一个特质。所谓的横通,在这一个点上,就像我们做函数曲线上那个坐标点上,同时代的人中,他何以成为这样的特点。这个现象为何在这个国家里发生,这个思潮为何在这个国家里发生,它相邻的或者说文化习惯、文化氛围相似的地方为何没有产生。这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在共时和历时的发展中找到一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立意,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找到定位,才有可能让自己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二是博采与精见。我们知道学问有两种:学者也是有两种:一种是狐狸型的学者,一种是刺猬型的学者。狐狸型的学者兴趣非常多,经常一个点一个点地去走,这地方研究的差不多的话,可能就换一个角度去研究了;还有一种刺猬型的学者,就是一个领域钻进去。这两类学者,是根据自己的才性不同而有所选择。你是那种见识非常多,观点特别多,而且总有出人意表的想法,那你可以去博采,在不同的点上去做。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做起来的时候观点不多,靠深挖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形成高度的,那我们就要去做精见。

学问的入门有两种,做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下写了300年,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可能就围绕一个人写,但两者没有高下之分。研究的方式,要看自己是怎么样的性情?但是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要想精见,精见得深,那你也要能够博采。我们做学问的高度,就像我们在家堆石子,底座越大,往上面堆的就越高。青年学者要从学位论文里跳出来,不是说我们的学位论文不好,而是学位论文写出来是要四平八稳给别人看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是要自立体系,另成新说。

三是深入与浅出。读书一定要趴下去读,但是表达一定要直起腰来去表达。有的青年学者总是在想着学某一个名家,或者某一个人的口吻去写。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学会养成自己的表达,而且要能够说得明白。我们研究有的问题可能非常深,但是要能够用非常专业的学术规范去把它表达出来,也要能用非常浅显的语言,写给普通的老百姓读。这里边就是把做学问和做老师结合起来,专业的学术论文可能写的非常专业,比如有时候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可能给行内最高层面的人看。但是我们给学生讲的时候,要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包括我们有时候写文章,有的时候如果自己想不明白,就在那里倒圈,倒半天,实际上让有经验的学者,一句话就把概括了。语言精练的就像老吏断狱一样,一下子抓住问题的根本。读研究生的时候,或者刚写论文的时候常常是这样子,用语言的深刻来显示自己思想的深刻,实际上语言的外表并没有多少东西,思想也没有多少东西,但是故意地绕来绕去,让别人不明白,实际上正是自己没想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名家,都是浅显易懂的,没有故弄玄虚。如果写出的文章,让外行人说是行业黑话,让内行人看什么都没有,那便是误入歧途了。

§§§第二节养学

在治学阶段要学会独立思考,能从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再用规范化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实现由文学爱好者到文学研究者的转变。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

一、知识素养

所谓知识素养,就是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到成竹于胸,这是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文献。文献是进行研究的对象。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李白,那么《李太白全集》就是他的基本文献;有的同学喜欢苏轼,那就要读苏轼的全集;有的同学仅仅喜欢研究苏轼的诗,但也要读苏轼的全集。因为我们要研究某一位作家的某个局部,就首先要研究这个人的全体。现在有些同学的文献功底还有欠缺,论文开题报告中所列的文献,都是照着网上论文的文献抄来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真正想做学问,就需要自己亲自去查找。比如有的同学想要研究《文心雕龙》,首先就要查《文心雕龙》有几种版本,每种版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哪个版本是我们最常用的,这些情况都要做到胸中有数。有的同学喜欢《楚辞》,首先要读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其次,要看朱熹的《楚辞集注》;如果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就还要读《山带阁注楚辞》、《楚辞音义》等相关文献;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楚辞》翻译的版本、《楚辞》的研究大家都有哪些。这都是基本的文献训练。有的同学喜欢唐宋文学,首先就要读唐宋文学的作品集,如《唐人选唐诗十种》等典籍,仅仅会背《静夜思》、《登幽州台歌》这样的诗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基本概念。基本的概念主要指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合称、并称等,像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前七子、浙西六家等,这些流派都包括哪些人,我们要做到脱口而出,因为这些是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前提。一名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至少能够做到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说出100个先秦到清代的重要作家,这都是最基本的常识。另外,我们也常提到一些特有的术语,比如风雅颂、诗六义、盛唐气象、建安风骨、山水诗派、田园诗派等。这些概念大家在本科阶段都曾经背过,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就要能够讲出一番新意来。有的同学一提到山水田园诗派,就说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孟浩然的诗风也是自然,王维的诗风还是自然,这就说明我们的概念很匮乏。在本科阶段可以这样去背诵,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却不行,我们要能够分清孟浩然和王维的区别;同属豪放词派,也要分清苏轼和辛弃疾的区别。总之,要能够清楚两个风格相似的诗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举例来说,孟浩然一生想入仕,但又郁郁不得志,因此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他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的,放不下这个世界;王维则受佛学影响较深,诗中流露出忘记尘俗的宁静和安逸,处处是放得下的平淡。苏轼豪放,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辛弃疾则是一位大英雄,抒发的是英雄的豪言壮语。再比如,明代前七子和后七子有共同的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李梦阳和何景明就曾在如何学习古人的具体方法上发生过争论。公安派的三袁兄弟,都持“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的主张,要求文学要创新,反对复古。但时代稍晚的袁中道,则对袁宏道前期的主张做了些修正,重新提出要向汉魏唐诗学习,注意法度。像这些深层次的差异,我们要在研究生阶段分辨清楚,不要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同类推荐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 中国人性格地图

    中国人性格地图

    中国是个多省多民族的国家,每个省份的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给每个区域的人的性格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性,使今天的社会群体变得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活力,也让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本书是一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心灵读物,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它描绘了关于亲情与关爱的故事,从书中我们体会到与生俱来从不改变的亲情;我们能看到即使与全世界为敌,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在乎你的人。本书中,娓娓叙说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

    本书教导读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工作,这样对获取成功更有帮助。
  • 偶练浅梦安然

    偶练浅梦安然

    暮于落叶萧萧,那一年的你们,仍是少年模样,本无光的世界,却因你们的一颦一笑,默然点亮。以为会永远生活在一个黑色空间,然后自甘堕落……但感谢你们,我的少年,一直陪在身边。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霹雳之一梦千古

    霹雳之一梦千古

    苦境苦境,众生皆苦。“独怜妃雪月光寒,笑看百花尽凋残。天长地短无限梦,睡卧月桂自凄蝉。”不归路上,南风不竟强挑天下群雄,却不料幽灵马车意外来到……火宅佛狱,公主出嫁,惊见葬魂抢亲……神偷谍影,掠风窃尘,尽在梦幻篇章……公布一下书友群――885921493有兴趣提建议的可以加一下
  • 逃嫁俏妃倾天下

    逃嫁俏妃倾天下

    穿越是很狗血,那既来之则安之。处处受人威胁,收拾包袱逃难去。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掀翻时代的男人

    掀翻时代的男人

    带着个系统穿越到科技树长歪的平行世界。苏扬觉得自己不能像姐姐一样混吃等死,于是,他开始奋斗。搞外卖,做游戏,改写IT行业,调(和)教(谐)娱乐圈,问鼎福布斯榜……赚钱装X两不误。姐姐:“阿扬,你那么优秀干什么?说好的一起当咸鱼呢,你个骗子!”……书友群543647828.
  • 音圣狂后

    音圣狂后

    音乐学院乐理教授经历了史上最悲惨穿越,竟穿成了殉葬品?不怕,本姑娘唢呐在手,天下我有!“不好啦!王爷,王妃一锁呐把新晋的音圣娘娘给震聋啦!仙乐阁带人杀来啦!”某王爷长袖一挥“干得好!立刻召集人马,去给我家王妃摇旗助威!”“王爷!又不好啦!王妃用琵琶把前来进贡的美女使臣给弹飞啦!”某王爷淡然饮茶,一脸骄傲“王妃慧眼识白莲,干得漂亮!”“王爷!这次真的不好啦!王妃跑到房顶和临国王子看星星赏月亮去啦!”某王爷拍案而起“走!去把星星月亮摘到我房内,让王妃看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