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200000023

第23章 1940-1949年在废墟中歌唱(2)

阅读史东山这两部时间上十分接近的作品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闺怨》无论是故事和影像,还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意义内涵,都是大异其趣的。前者为史东山获得了大量的好评和肯定,也是奠定史东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的重要作品;后者在创作路线上更接近史东山本人对艺术追求的表达,却招来了很多质疑,而史东山对此表现的是自己的坚持。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份艺术工作者的执著,使得史东山没能在后来的政治风暴里明哲保身。阅读他的作品,不仅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滚滚洪流,更能感受到一个创作者可贵的清醒态度。

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当我们提起这部电影的时候,永远都说它是一部“左翼进步电影”,而且,这部电影也确实如此,根本就没有任何误读的可能。虽然《八千里路云和月》所表现的情境,所宣扬的思想已经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干百次的重复了,然而当我们在真正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会发现它能自始至终地吸引着我们把它看完。既然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甚至潜台词都已经无话可说,那么不妨挖掘一下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东西吸引了我们。

最吸引我们的恰恰是影片的政治意味。当然,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意味的文本趣味吸引了我们,然而《八千里路云和月》最能打动观众的还是主创者的信念。对信念的坚守总是能够打动人的.甚至能打动抱有不同信念的人。《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升腾着一种清正之气,看得出主创者对自己所表现的内容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所表现的主题有百分之百的坚信,而这种把握和坚信是所有优秀影片必要的东西。不要说那些名垂青史的正剧,就是优秀的商业电影也需要这种把握和坚信——如果《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没有对恐龙的熟悉,对“蝴蝶效应”的坚信,影片也绝不可能拍得那么精彩。反观当代红火的“商业电影”,比如《十面埋伏》,主创者把握了一些什么,又坚信了一些什么呢?影片另外一个吸引我们的地方也和政治有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一部电影如何逃脱大剪刀的追击,成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中,作者有意对主人公的身份做了模糊的处理,观众很难看出他们的党派,以及除了抗日之外其他的政治立场,而在抗日战争之后的戏中,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农村的贫困、城市的不公,看到一些具体的资本家的为富不仁,对高层的问题有意回避,而对国内两大阵营日渐激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更是连一些隐晦的暗示都没有。可贵的是,虽然进行了诸多技术处理,然而影片的完整性并没有受到影响,足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八千里路云和月》吸引我们的还有它流畅的电影语言和精彩的人物塑造。虽然电影的思想意义稍嫌单一,然而它仍然没有忘记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基本规律,主人公虽然“高、大、全”,然而凭主人公的表演和丰富的细节仍然让人觉得可信,反面人物也没有落入“脸谱化”的窠臼,反一号“资本家表哥”也对亲戚悉心照顾,被塑造成一个“有问题的人”而非恶魔。不说这样的处理是否加强了电影的宣传效果,它确实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

从片尾的字幕可以看出,和1949年建国后的宣传电影高枕无忧的市场地位不同,《八千里路云和月》是需要争取“贤明的观众”掏钱观看的,并且这部电影最终赢得了商业成功。这部影片或许对现在的商业电影还有着启发意义——如何让自己的电影具有“清正之气”?如何在躲避剪刀的同时翩翩起舞?如何叙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总之是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能吸引观众去看你的电影?

1947年第一部史诗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实主义奠基人蔡楚生

柯灵曾经指出过,“郑正秋逝世表示了电影史一章的结束,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开头。”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始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他的作品在关照普通人感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所以才会在三四十年代的旧中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这种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恐怕是最值得当代的中国影人借鉴的。

强调电影的人民性现代人拍旧上海,极容易把那十里洋场弄得没精打采的,唯有关锦鹏的《阮玲玉》精神十足,虽有艳艳的浮光掠过,但内里的活力不绝如缕。尤其是那帮电影人,在澡堂里谈的也无非是电影。他们的朝气蓬勃让中国电影的童年往事真如初升的太阳,温暖却并不灼人。想不到关锦鹏会让梁家辉演蔡楚生,传说中蔡公是有些刚烈的,想他21岁,便“抛妻弃女”,前往上海谋求他的所谓艺术宏图。而梁家辉刚从《情人》里走出来,留着光可鉴人的分头,一身老式西装穿在身上,尽显其身长玉立,时不时还会露出淡淡的羞涩。关锦鹏在想,蔡楚生早期能编导那些风月印记,内里一定藏有缱绻。只是这份缱绻,被他后来越发坚实的现实主义风范所遮蔽。

电影这东西最难得的是做到令雅者见雅,俗者见俗,在中国,怕也只有蔡公一人做到过。旧中国四部票房神话,蔡公就占了3部,即《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一部为其恩师郑正秋的《姊妹花》。《渔光曲》当时的赞誉是“人活80岁罕见,片映80天绝无”。

《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连映3月,观众近80万人次。蔡公善于讲苦情戏,且还做到既对得起时代的真相,更能与民众的呼声相回应。这种悲情路线,在80年代末期,首部室内剧《渴望》重又将其推向高峰,只是对现实的拷问已不如蔡公那般血泪交织,并力透纸背。蔡公强调电影的人民性,电影是一群人在创作,就得为更大的一群人去服务,为他们最基本的感情和渴望服务,《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和民众患着同样极为紧迫的疼痛。蔡公的叙事从古典章回小说中得其精髓,几条线索在张忠良身上得以纠结,平仄有致地勾勒出抗日前后,上海各阶层人等的众生相。在蒙太奇运用上,又从古诗词中吸引营养,赋、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伴着“月亮弯弯照九州”的歌声,张忠良投入王丽珍的怀抱,而素芬却在苦苦地思恋丈夫。国仇家恨,在薄幸和持守间得以抒发,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现在的中国电影,已舍弃了浓墨重彩的悲欢离合,只有在电视剧里,还能依稀可见这种民俗化的景观。而电影不是成为纯个人表达的工具,就是纯而又纯的感官盛宴。鲜有电影能在关照人情的同时。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怀的高度上来。

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蔡公离开上海到香港继续从事抗日爱国文艺工作。编导过《孤岛天堂》和《前程万里》两部进步影片。蔡公的现实主义路线和严密的情节剧路线,以及对民众朴素的关怀,直接影响了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创作,只是港人更爱从家庭恩怨出发,表达出对传统理念诉呵护之情。但蔡公在剧作上的周密和细微对港片有着极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国内继承其衣钵者并不多见,倒在这孤岛上散发出光彩来,包括新浪潮主将方育平的处女作《父子情》,也能窥其光辉。

从蔡公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纯粹的民族电影,什么才是一呼万人应的电影。什么才是值得众人奔走相告的电影。蔡公仿佛真的只能活在过去了,每想到此,都有种莫名的悲哀。

1945-1949年文化精英成为电影创作中坚力量

创立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模式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影坛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便是属于上层知识界的文化精英陆续进入电影界,成为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中国影坛因此大大增添了人文色彩。这些文化精英很多有西方留学经历。因而具备了一种世界的眼光和兼顾中西方文化精华的胸怀,他们倾力于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独有的现代电影模式,4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高峰由此确立形成。

一批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在战后纷纷问世,如《无罪的人》、《表》、《夜店》等。同时一些杰出的中国现代剧作家、小说家也陆续改编或直接创作了高质量的作品,比如由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不了情》和《太太万岁》,曹禺自编自导的《艳阳天》等。

饥饿的时代,他们风华正茂说不上盛世,抗战后“惨胜”的中国,虽然看似扬眉吐气了一阵,但自相残杀的戏剧,很快就登场了。虽然兵来兵往,但是1945年至1949年这个时期的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是无可比拟的。曾经的“孤岛”登陆了从大后方“复员”的大批文化干将,留守“孤岛”的文化精英汇入到迎接的人流中,于是上世纪4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上层知识界的文化精英陆续进入电影界,直接参与电影创作。他们的修养和资望决定了那个时期电影变革思维方式的从容大度,而身体力行的苦干精神和风华正茂的年龄,使得这一群体的电影实践成为了“作者电影”的开路先锋。

一批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纷纷问世,从汹涌的改编热潮中,你可以感觉到一种饥饿感,并非食不果腹、胃部扭结的饥饿,而是在一个专注于生死存亡、赴以身心的时代里,用中西文化的关节点敲打着生活表层的一切现象。再来看看这些拥有“饥饿感”的人群,其中有执话剧界牛耳的名导演曹禺、黄佐临、费穆、张骏祥;有纯文学与戏剧作家张爱玲、陈白尘、李健吾、柯灵、吴祖光等在当时已颇有社会声望的文化名流。让我们身处于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写作年龄、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作者的位置,他们在劫后重生的时代,一面是险恶、抱怨,一面是渺茫的希望、光明,一面是智慧无用武之地,一面是盲目的却能发挥他们才能的。于是有人在这样的矛盾处境里发现了“可爱”,比如张爱玲:“活在中国就有这样的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有人希望满怀,比如柯灵:“思想领域并没有真空,感情也没有真空,人民的心没有真空,表达人民心声的文学也没有真空,因此盛世有文学,衰世也有文学。”在这个时候,想起一个数十年来被遗忘和淡漠的中国诗人——穆旦。在他的文化库存里汇聚了众多的大师,他所要做的只是超越他们。

其实回过头来想,为什么中国电影进入40年代末期会显现如此的热度和高潮?正是因为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一群人,在那样的年龄里,在做自己想做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进程水到渠成的结果,并不是怎样的思维超前,艺术得到的长足进步是八年罹乱动荡生活给予的充分营养,这是财富,但不是全部。

就以穆旦1947年所作一首名为《饥饿的中国》诗中的片段为那个时代“存照”:昨天已经过去了/昨天是田园似的牧歌/是和春水一样流畅的日子/就要流入意义重大的明天/然而今天是饥饿。

摄影机作证:对电影的一种自觉文化精英陆续进入电影界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影坛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主要是以话剧界人士为主,还有一些纯文学作家。停滞了许久的电影业在战后重新开始复苏,而在战争期间转移到大后方的大批电影创作人员也纷纷回到了上海,他们与“孤岛”时期以及沦陷区时期的创作人员汇合到一起。因为战前这些人相互之间也是熟悉的,战后就希望同心协力继续拍电影,其中“昆仑”公司的成立就是基于史东山、蔡楚生、阳翰笙等人的热情号召成立起来的。

如果寻找原因,最基本的原因是想以此作为工作,也就是谋生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另外也是因为这些文艺界的知识分子,天生具有故事创作和表达的欲求;还有,就是社会原因,战后“劫收”的热潮,使得社会腐败现象凸显,这些创作者仃僦用电影的方式来进行批判,于是关注社会的目光就自然地与电影活动结合在一起;最后就是提到“文以载道”的问题,这样一群知识分子,他们有更深的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所以电影艺术方面的尝试与这样的诉求自觉地契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形态。

我们提到文化精英的时候容易忽略另外一群人,那就是文化商人,比如“文华”的老板吴性栽,商业人格与对电影的独特认识以及制作影片的态度,网罗了黄佐临、桑弧、费穆等一批电影界的精英,为多灾多难的中国电影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产。这样的电影实业家是应该被更多认识的,除了沦陷期,他基本没有间断自己的电影投资历史,从20年代、30年代到40年代,电影公司在自身文化积累上已经拥有了充足的经验。形成风格可以说是电影公司自身发展文化结晶的成果。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电影业并非仅仅为了赚钱,其中他个人对艺术本身的浓厚兴趣以及鉴赏力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曹禺的《艳阳天》,由于曹禺缺少现场的经验,而又对影片的要求十分严格,镜头精益求精,使得拍摄周期一拖再拖,但吴性栽相信这部片子会成功,也相信导演的能力,这是当时非常好的一种创作氛围。

应该说文化精英进入电影界创作的影片在当时大都是叫好又叫座,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曲高和寡”的状况,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平民化”思想其实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当时的许多电影创作者的创作灵感的源泉,在一定意义上,恰是来自海派观众,来自对这座城市的兴味与好奇。来自很普泛的大众趣味。电影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入的艺术形式。

同类推荐
  • 嘿,不要回头:年少时的勇敢

    嘿,不要回头:年少时的勇敢

    记忆每天都在被这些陌生的面孔所丰满。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气味穿过你周围的磁场,在你的脑海中卷起一缕或浓或淡的海风。这种微妙而又不可预料的缘分,时常会让你倍加欢喜。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令你欢喜,使你记忆之潮日渐澎湃的人,其实一生,只有一见。本书共6篇,主要内容为心灵叹,深思录,灵光集,四季吟,菩提歌,至亲情。
  • 用美国小学课本学英语

    用美国小学课本学英语

    本书精选北美中小学课本中的标准课文,涵盖的学科广泛,包括数学、语文、科学、艺术、生物、化学、体育等等。藉此你可以从中体验到美式教育的精髓。我们试图让你真正“浸入”到纯正的英语环境中,实现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自己无意识记忆的潜在能力,让英语学习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 新探案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新探案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教你学谚语(下)

    教你学谚语(下)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热门推荐
  • 铁剑之兽灵契约

    铁剑之兽灵契约

    自太古时代就已统治天地的神兽、异兽、妖兽,在一场神秘的不期而至浩劫中化为传说。一介放牛娃自小便身负异兽旋龟之灵,悬崖秘洞中收获奇缘,长大后踏上旅程,开启了一段不世传说。而当此时,天下三分,天龙帝国的战矛早已觊觎水月、镜花两大王国,战争一触即发。兽灵与宿主、骑士与国王、帝国与教会,一双双眼睛隐藏在黑暗处观察和推动着世界的变革……
  • 幻想联盟之英雄时刻

    幻想联盟之英雄时刻

    每个人的相遇都是一场救赎,就好像你遇到了我,救赎了单调生命中那一抹凋零的灰色。而我遇到了你,救赎了荒原般人生中那一场山火。程远远从没有想过因为社会责任的那一次挺身而出会让自己找回曾经的那个自己。唐宋从没有想过淋一次雨会让自己认清将来想要走的路。相互扶持的前行是光明赐予大地的礼物。唐宋永远记得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程远远对他说,一个王朝的建立困难重重,要维护一个王朝同样需要步步为营,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它都终将被另一个王朝取代,这就是世界的法则。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中,你懂得了什么远比那个所谓的王朝来的重要。
  • 天罡之眼

    天罡之眼

    无cp,无cp,无cp姜飘在游戏中被雷击,却莫名穿越到一个异世大陆。不是传统的玄幻文,“升级”不增长武力值,增长寿命以及“蓝”(游戏中释放技能用的蓝,这样解释比较容易懂。)一步一个脚印,本文不是无脑爽文,读者慎重。
  • 红色袈裟

    红色袈裟

    我老了,我都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没有多少活头了。可我从来不敢在我爷面前说老,不是因为我爷是爷,而是因为我爷一百二十八岁了,比我大整整五十又八岁,你说我敢在我爷面前说老吗?不敢的,万万不敢的,在我爷面前,在我爷的老面前,我只不过是个刚睁开眼的小猫小狗。我爷不仅耐活高寿,而且健朗无比,健朗得就像一个能在高山坡上飞腿追撵狍鹿的年轻猎手。我爷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百岁年纪二十岁面容的形象,这形象使我这个七十岁的孙子感到汗颜,从而不无怀疑爷是人还是仙了。
  • 鬻婴提要说

    鬻婴提要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血雨迷蒙

    血雨迷蒙

    名满天下的大侠客突然被杀身亡,随之杀死他的凶手也坠崖身亡,六扇门第一神捕、凶手的弟弟、神秘莫测的血雨门都接连出现,大侠身上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 暗算

    暗算

    《暗算》是著名作家麦家代表作,被誉为“最好读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在一处特殊之地,有一群有特殊禀赋的人。他们听天外之音,读无字之书,苦苦破译密码,也是破解自己一生的命运。设密与解密、天才与疯狂、爱情与仇恨对撞交错。在智力的博弈与较量背后,人性之光在熠熠闪烁。《暗算》是中国谍战影视开山之作、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也是梁朝伟、周迅主演电影《听风者》原著。其波澜壮阔的想象空间,将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由著名设计师精心设计精装典藏版,开启全新视觉与阅读盛宴。
  • 末世之余生冥歌

    末世之余生冥歌

    末世,多么遥远的一个词,却来得那么猝不及防。叶轻歌从未想过在这个乱世之中会遇上他——夜冥,如同从地狱爬上来的恶鬼一样,令人心惊胆颤,却又唯独对她那么好,护她在这世界的废墟之上,拥有了一方祥和幸福的小天地。夜冥以为自己是无心的,却不想在遇到她之后爆发,让他自己都有点不敢置信,原来他也有这么炙热的情感,这,还是他么?是他,给予她庇护,温暖,与爱。是她,带给他人性,心跳,与爱。
  • 天道扩张史

    天道扩张史

    穿越虚空世界,从小世界开始,一步步创造武道规则,开发仙道法术,建立神道秩序……建立天庭,开辟地府,向虚空万界传播天道荣光……
  • 长官大人别过来

    长官大人别过来

    夙九一出生就有八个哥哥在上头宠着,好在夙九有志向啊,夙九是个女强人没办法老爸老妈把公司给了刚成年的她,在婚礼上遇到了这位先生然后果断的和先生跑了,“喂,前面那个就是你,过来我们有笔生意要谈。”“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