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2200000035

第35章 1950-1959年从头再来分开旅行(5)

这样,在电影的创作实践中就出现了非常奇特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十年来最糟糕的一大批影片出现在这两年,但十年来精品佳作推出较多的时段也是在这两年之中,而且这些精品的出现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现象二:“鸡叫场”与四十一亿人次1958年2月,时任电影局局长的王阑西在一次会议上号召电影工作者“也要来个大跃进”,会后,还就此向全国电影工作者发出了一封号召大跃进的公开信。电影局随后召开了电影工作全面跃进大会,在制片方面,通过了1958年要完成大型艺术片80部;在放映方面。

提出完成400万场的指标。为强行完成这个任务。不少地方出现了“通宵场”、“鸡叫场”。在1960年7月的一次全国影代会上电影局领导曾宣布,在1958、1959两年中,共生产故事片213部,观众人次到1958年底猛增到30亿,1959年再增至4l亿。孟犁野认为因为当时浮夸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个数字可能有水分。但是各地大办电影厂,有关领导提出“省有制片厂,县有电影院,乡有放映队”的高指标要求却是真实的。

现象三:“一俊遮不了百丑”刚经历了“反右”的电影艺术家,惊魂未定,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一听说“纪录性艺术片”是社会主义的“萌芽”,便纷纷去培植。仅1958年就拍出了这类影片49部,占当年艺术片(故事片、戏曲片、美术片)总数的近47%。这类影片长者有10本,短者3本,一般是六七本。在内容上多为狂热的鼓吹“大跃进”与全民“大炼钢铁”等,根据生活表象编造的故事也大多千篇一律。这种电影八股在当时发展成一种主流的叙事套路。

其中也有少数影片值得一提,像谢晋根据真实事迹编排的影片《黄宝妹》以及张骏祥的《新安江上》等都是比较质朴和自然的影片。但是,一俊遮不了百丑,观众们仍把那个时期的70多部艺术质量上拙劣的影片叫做“跃进片”、“卫星片”,这样的怪现象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可谓空前绝后了。

1957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

“邵氏”这个名字近年来为内地观众有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老片经数玛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间和空间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和黄梅调电影。

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电影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商人精明本色独特家族企业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邮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决定巨资捧陈玉梅成为影后,结果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掌握内部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限度缩短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来头呢?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炖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竞争越发激烈,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邵邮^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20年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

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难忘的1959”之《林则徐》

赵丹表演史上一个新里程碑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同时又与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早在195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就决定在文化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电影献礼是其中一项。当年推出了《林则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今天我休息》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被称为“难忘的1959”。

激烈时世下,他愿策马西行——郑大里回忆父亲郑君里与赵丹的情谊总理送来“抗英战斗诗”《林则徐》的编剧是吕宕和叶元,他们的剧本写得很好,由父亲和范岑导演,当时在毛泽东提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历史观指导下,就在影片中特别突出了人民群众在这场战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这部影片在创作上还是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当时父亲也是顶着非常大的压力在拍这部影片,因为是大场面要动用很多群众,而当时“大跃进”风气还没有过去,讲究拍片要“多、快、好、省”,恨不得一天拍完一百个镜头。但父亲是无法这么做的,他始终控制住影片的拍摄速度以保证影片的艺术质量,一天至多十几个镜头。

在这一点上,他是坚决不能“跟风”或者妥协的,后来在“整风”运动中父亲被戴的帽子就是拍片“少、慢、差、费”,这种压力既来自于上面,也来自于群众的议论。

影片在拍摄的过程中,父亲曾得到周总理的一封信,就在1958年的夏天,他特地委托人把他刚从广帅隅到的一首有关“三元里平英团”抗英战斗诗送到摄制组,嘱咐父亲好好研究看女口f司把握广州^民奋起抵抗英侵略军的这条线。这封信我看过,印象很深,但是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

赵丹和父亲的“哥们”情谊父亲和赵丹在解放前就很相熟了,早在赵丹在南通做话剧时,父亲去看戏时发现了他的演戏天赋,当然在解放前他们的合作并不是很多,只有在《乌鸦与麻雀》中有过密切的合作。父亲和赵丹的关系是“互不买账,又互相敬佩”,他们在创作上的交流很多,并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在创作上非常默契,像《聂耳》、《林则徐》等片以及预计想拍而没能完成的《李白与杜甫》,都是父亲想与之合作的影片。

最突出的是《林则徐》中赵丹扮演的林则徐,父亲非常欣赏,希望用各个侧面展示林则徐的性格,在他的《话外音》中曾用这样的形容词来表达所期望的“正如我们把一颗宝石放在不同的光线下转动,它各个侧面便放射出珠光宝气一样。”赵丹做到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已经去世后,还是在“文革”期间的一个晚上,有人敲门,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来我家,躲都躲不及呢,开门一看是赵丹和张瑞芳,他们是在路上碰到的说要来看看我的母亲,我和母亲当时都感到非常地震惊。在那个“红色恐怖”的时代,这样的举动值得敬佩,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的。

光明的尾巴与策马西行父亲在解放前拍过《乌鸦与麻雀》这样市民味道非常足的影片,1950年还拍过《我们夫妇之间》这样的影片,你问我为什么他会在后来选择了这样的人物史诗片?这或许是他唯一能够选择的事情。因为父亲是一个性格比较激烈的人,有自己很鲜明的看法,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表达并不是“抵触情绪”。《我们夫妇之间》遭到批判,赵丹也因为《武训传》受到打击,但是如果就此转拍那些儿女情长的东西,他是不甘心也不愿意的。因为这些历史的、承载着理想的人物史诗片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必然的。最后,因为上面的要求使得影片安上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而父亲希望的是林则徐策马西行的背影,这或许才是他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吧!

“难忘的1959”之《青春之歌》

一代人的浪漫情怀

195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80部影片中有3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影片拍摄的总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闪耀在“难忘的1959”的星空。

“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青春之歌》的成功首先是改编的成功。把一部内容丰富的长篇小说改编为电影,难度很大。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以林道静为绝对主角,文学剧本的第一稿开头同原小说一样,林道静“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的外边……”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青春之歌》就是林道静。正如崔嵬导演该片的一个原则:“一切让林道静听见,一切让林道静看见。”一切要有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林道静是绝对的主角。

白杨错过“林道静”1958年末,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春之歌》由有关部门确定推上银幕。白杨得到《青春之歌》将拍电影的消息,曾数次来到北京,争取饰演该片的女主角林道静。而“北影”的著名电影导演崔嵬认为,林道静是个20来岁的青年,白杨来演年龄偏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杨希望通过姐姐杨沫。能够给她以帮助。杨沫曾做过努力,然而她的努力没能奏效。

后来,杨沫又给白杨出主意,让她去找找夏衍等文艺界领导同志,后来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事情的结局是尽人皆知的——白杨未能在电影《青春之歌》一片中担任主角。《青春之歌》于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时公映,由于崔嵬成功的导演,和影片优秀的演员、摄影阵容,以及女主角谢芳的成功表演获得一致好评。

就是这件事,白杨和姐姐有所矛盾了,在一段时期她曾怪怨姐姐没有为之尽力。但是妇妹之间的亲情,使得二人最终还是言归于好。90年代后,杨沫和白杨都步入高龄,他们同卧病榻,1995年12月杨沫去世,9个月后,白杨也长逝于上海。

同类推荐
  • 中学生作文资料大全

    中学生作文资料大全

    本书共分十篇:学习成长篇、道德品格篇、生活实践篇、热点时事篇、天文气象篇、时序节日篇、山水风光篇、动物植物篇、建筑交通篇、亲情友情乡情篇,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写作主题和内容,而且下分81 个类目,每个类目大致有“相关题目”、“构思指要”、“成语谚语”、“名诗佳句”、“典型事例”、“最新素材”、“阅读链接”等内容和项目。
  • 郑振铎选集

    郑振铎选集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

    2009年中考满分作文

    本书是品牌作文书“金笔尖作文工具书”最新品种。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校名师搜罗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优秀作文,精选具有示范作用的满分作文100多篇加以编辑而成。全书体例精当,包括“中考回放”、“满分作文”、“点评”三部分;内容新鲜丰富,可以窥见最新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可以借鉴各地优秀作文的写法;点评部分尤其精当,切中要点,不仅指出该篇作文的满分原因,且对可进一步提高之处给予了准确剖析。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和针对性极强、可以作为全国各地初中师生备战中考作文的最佳参考辅导书。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神话与历史等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主要传播方式。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巅峰阅读文库·青春校园名家小小说:寻找英雄》题材广泛,内容涉及人生、社会、城乡、校园、亲情等方面。收录的小小说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其中的很多作品被转载多次,有些还被设计成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阅读《巅峰阅读文库·青春校园名家小小说:寻找英雄》,青少年朋友可以感受生活的温情,体验人性的美好,勇于进取、乐于奉献。
热门推荐
  • 决明子秋

    决明子秋

    现代社会,张逆厘医术了得,才华横溢,是个神秘的名人,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看事通透,又不通透的人。一场龙卷风,灵魂穿越来到平时世界的古代,成为名字叫做江越景的身体的主人。她的生活一如既往的顺利。斗恶人、解疫情、亲人朋友珍惜守护,就连自己抗拒过的爱情和婚姻,她也慢慢解开心中的枷锁。她过着江越景的生活,也过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最后,她也曾想过,如果没有那场龙卷风,也许她不会再缩在龟壳里,而是勇敢去追求爱。
  • 中庸直指补注

    中庸直指补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王陛下是网红

    妖王陛下是网红

    大学刚毕业,东方紫收到老爸电话让她回老家继承王位。“陛下,今日起你便是新一任妖王!”本以为住宫殿吃山珍海味配美酒,不料却是深山老林啃萝卜条加凉水。新任女王强烈表示不能接受!来来来,发“国”致富干起来!“陛下!蘑菇精偷吃我的树皮!”“简单,野生蘑菇大降价,九块九包邮。”“陛下!河蚌精夹烂我的嘴!”“小意思,下午三点直播开河蚌。”初恋男友找上门,女王泪眼汪汪,“我是妖。”男友一把抱住她,冷哼:“好巧,我是抓妖的!”东方紫:“……”!!!
  • 医女小当家

    医女小当家

    《农女狂妻》新文开章,求收藏!现代急诊医生穿越到古代农村,成为了一个被自己亲大伯卖了二两银子出去的小媳妇,外加一个拖油瓶小弟一起被送到了夫家。相公年纪小了一点,不过长的挺英俊。本来以为自己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哪里想到婆家居然是个天堂,虽然穷了一点,人口多了点。不过没关系,好歹她张庭也是现代新人类,一个穷家罢了,看她怎么用医术把这个家撑起来。
  • Little Men

    Little M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愿孤独:比爱你舒服

    我愿孤独:比爱你舒服

    半生暗恋,三年婚姻。程安然把此生最深的情,最真的爱都给了萧爵一。她以为所有的等待和炽热都能被时间豁免,所有的伤害和误解都能够被岁月抹平。纵然这条崎岖的路上,注定了无情的践踏和难愈的疮疤,她依然无所畏惧地前行。心被狠狠掼在地上,一次次践踏,侮辱。程安然跪在残破的尊严顶端,一次次捡起来,吹干。
  • 宋词三百首详注

    宋词三百首详注

    词作内容渉及爱国言志,闺阁爱情,羁旅离愁,边塞风光,咏史咏物,田园山水,民情风俗。或构思精巧,或诗情画意,或地方特色,或寓义深邃,体现了宋代的历史特征和宋词发展的艺术轨迹。每篇词作有词人简介,词作笺注,词作艺术分析。详尽解读,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 涅槃重生之嫡女有毒

    涅槃重生之嫡女有毒

    她曾是尚书府嫡女,嫁给四王爷为妻,为助四王爷上位,倾尽所有包括引以为傲的容颜……而四王爷忘恩负义,迎娶她的庶妹为贵妃,并将她折磨致死一朝重生回她与四王爷定亲之日,她一口回绝……与八王爷互生情愫,开启复仇之路
  • 枯藤守约

    枯藤守约

    无论是人、是妖、是仙,终难逃情爱相缠。她,在藏满奇珍异宝的亿藤结中出生,却未能一生顺遂,依然肩负着仇恨,修仙习术;他,本有明亮的人生道路可走,直到与她相遇,爱痴愤狂皆串缠在了一起,一切的轨迹仿佛都被打乱了……而最后,究竟是谁,能成为这一天一地四海八星十二陆的主宰?
  • 我们都是孤独的星星

    我们都是孤独的星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星星,不停的在相遇,又在分离。总有那么一个人会照亮我们没有光的地方,而在这之前,我们要自己变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