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500000021

第21章 游于方外无生死(2)

其二是,立于方外观人间,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区别。在庄子看来,人间的一切都受着空间与时间的局限,生死寿天、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都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产物,只有在它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中才有意义。而从方外的角度观人间,就空间而言它就变得很渺小,小到了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程度,就时间而言它就变得很短暂,短到了连眨一下眼睛的工夫都没有。既然人间的空间和时间细微到了几乎不存在的程度,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的意义岂不是也就等于零?立于方外观人间,就像用人的眼睛观看细菌的世界一样,什么东西都看不到,更谈不上这些东西的生死及悲欢了。正因为这样,所以长梧子说丽姬的愁苦本来并不是愁苦,梦中的欢悦本来并不是欢悦,梦中的饥饿本来并不是饥饿,白天的享乐本来并不是享乐,它们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一场梦。不同的是,同常的梦是一场小梦,而人的一生是一场大梦。

不仅人的一生是一场梦,而且整个人世的存在也是一场梦,与个人的一生相比,它不过是一场更大的梦。

其三是,将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放在心上是愚人的悲哀。在庄子看来,既然人间的生死寿天、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区别,是虚幻不实的,是梦,人们?就应该把它们看淡一些,身处其中而心处其外,不去辨识,不去执著,来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来好了,去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去好了。可是人们却往往做不到,结果是自寻烦恼,等到事情过去了,才醒悟过来,才悔不该当初。有鉴于此,所以长梧子说丽姬得到了君王的宠爱,才体悟到被俘时不该哭泣,人们只有死后,才能体会到追求生存的错误。

其四是,圣人将自己与天然的分际弥合在一起,不以人间琐事扰其心,所以活得安闲、自在。在庄子的学说中,所谓与天然分际弥合在一起,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立于方外而渺视人间事物的区分,将事物之间的区别视之为无;另一层是处于事物的区分之中而顺其自然,不执于心,化有为无。这也就是长梧子所说的,把正确的东西也看作不正确,把这样的东西也看作不是这样,用不着去判别它们,它们有区别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有区别好了,它们没区别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没区别好了,任随它们有区别和无区别。庄子认为,在这种境界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忘掉年月的流逝,忘掉道义的操守,在什么物件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的境界里翱翔,在什么物件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的境界里安居,就会活得自在,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活神仙。

其五是,要想将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到圣人的高度,就要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世间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区别是存在的,得了荣誉就高兴,受了侮辱就愤怒,得了利益就舒畅,受到损失就烦恼,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视区别为同一,视荣辱为一体,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庄子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进行修养。所谓修养,也就是自我开导。开导的方式主要是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从环境的转移上理解事物的虚幻性。比如丽姬被晋王俘获的时候痛哭流涕,而到了晋王宫后却感到甜蜜、幸福。被俘时之所以痛哭流涕,那是因为她自己的家园被破坏了,她由自由人变成了奴隶。可是这样的处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没过多久就事过境迁了,她不但过得舒适喻快,而且比过去要好千万倍。在这个时候再回忆一下当时的痛苦,那岂不是愚蠢?那岂不是自己在无中生有?不仅当时的痛苦是愚蠢,是自己在无中生有,而且现在的舒适、幸福也是愚蠢,也是自己在无中生有,因为现在的环境也会很快消失。二是从时间的变化上理解事物的虚幻性。环境的转移本身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实现的,不过时间的变化另有它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推动环境的转移,而且催促每个事物自身的老化。

老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事物前一秒钟的消失,后一秒钟的新生。而当后一秒钟的事物出现后,前一秒钟的事物也就看不见、摸不着了,变成了无有。由此可见,人生的每一秒钟都是后一秒钟的睡梦,人生的每一秒钟都是前一秒钟的梦醒。不仅如此,而且就人的一生来说又是一个大梦,大梦一醒,前生皆虚,一切都化作了无有。三是从事物的逻辑关系上理解事物的虚幻性。从表面上看来,世界是纷繁多样、真实存在的,可是没有任何方法证实事物的真实存在,因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划分的。

说一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就一定很清楚。如果界限不清楚,就很难说世界上存在着这个东西。然而,事物之间的界限谁也说不清楚,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站在泰山脚下观泰山,会觉得泰山高不可攀;立于云端观泰山,会觉得泰山如累泥丸。正因为如此,所以庄子说天下的人都很糊涂,事物的区别无可确认。既然无可确认,便不必费心去确认,任凭事物的自然存在也就是了。到了随其自然而无所用心的时候,事物在人的心中也就淡化了,人处在事物之中也就自在了。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为什么要这样?在庄子看来,因为宇宙原本就是这样。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一时生了,生了就是人;一时又死了,死了就是其他物。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都是真实的,又都不是真实的。生死都是物的一种变化。人生在世是变化中的一段小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觉得自己是真实的,但是他会很快死去,死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不真实;人死命灭,也是变化中的一段小小的过程,死后变成其他东西,变成的东西好像是真实的,但是它还会变成另外的东西,所以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庄子将这种既实又虚的东西喻之为梦,认为生死皆梦,都不过是物的变化过程,并称物的变化为“物化”。

庄子的这种思想在许多地方表述过,比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故事说: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其意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悠闲自在地飞来飞去,很是得意,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之间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不过人生本来都是梦,梦与梦之间流变无终,所以弄不清楚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最后庄子得出了结论说,不管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蝴蝶与庄周毕竟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转化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所以称为“物化”。

2.随道周流生死同一

既然人生如梦,生死是物的转化,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梦境中的物化呢?庄子主张“安排去化,人于寥天”。意思是安于造物者的安排,顺随事物的变化,将自己融人那寂寥无声、自然而然的变化之中。这里的“天”是指自然而然的变化。

《大宗师》中“孟孙才居丧不哀”的故事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故事说:

颜回问仲尼日:“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心中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仲尼日:“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造适不及笑”,意思是碰到适宜的事情,来不及笑就过去了。

“献笑不及排”,意思是遇到高兴的事情,来不及安排就笑了出来。

故事的大意是说:孟孙才在母亲死的时候既不涕哭也不悲哀,却享有善于对待丧事的名声。颜回不懂其中的道理,所以请教仲尼。仲尼说: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孟孙才的行为完全符合生死的道理,比那所谓知晓丧礼的人要高超得多。人死了以后,应该简单发送,孟孙才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了。他不以生为生,不以死为死,不去追求生也不去追求死,将人死看成是一物变化成了另一物,所谓处理丧事不过也就是等待着那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已。事物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怎么能够知道它不变化的情况呢?事物不发生变化的时候,怎么能够知道它变化的情况呢?我和你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物,向什么地方变化,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好像知道什么,实际上都是在做梦。因为我们都在梦中而未觉醒,所以才以人生之事当真事。而孟孙才则不同,他是一个已经觉醒的人。他认为人的形体可能在不断损耗,而人的心却永无损耗;人生在世有早晨与晚上的区别,而没有生与死的区别。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其母亲死时,虽哭而无涕,虽哭而不哀。之所以哭,不过是自然随俗而已,人皆哭之,所以自己也哭;之所以不哀,是因为死犹物化,物化为人无所可喜,人化为物无所可悲。活着的人都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物。因为都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也就说不上我就是张三和我就是李四。我今天是张三,也可能明天造物者就把我变成一只鸟而在天空飞翔;我今天是李四,也可能明天造物者就把我变成一条鱼而在深渊潜泳。到了那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今天说我是张三、我是李四这样的话,到底是梦话呢还是真话?从这个角度来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稍显即逝的幻影,遇到适宜的事情还来不及笑就过去了,碰到高兴的事情等不及安排便笑了出来。既然如此,人生人死都安于造物者的安排去变化好了,用不着动心。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融入了那寂静无声的自然而然的物化的洪流之中,与大道的造化融汇为一。

将仲尼的这一大段话归纳一下,不外乎两点:第一点为前提,是说生死都是物的变化,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第二点为结论,是说既然生死都是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区别,那就顺其自然变化好了,来而不必迎,去而不必送,生而无可喜,死而无可悲。

为什么要顺随自然的变化?因为宇宙大道原本就是不断变化的,人的生死不过是宇宙大道不断变化的一个小小的段落。体悟大道的人顺随着大道的变化而自然变化,不求生,不避死,所以很自在,很自由;不明大道的人违背大道的变化,求生避死,不但不能如其意愿,而且会招来诸多烦恼。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与子琴张三个人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之所以能结为好友,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心境。他们曾经不约而同地表白自己的心意说:“哎,大家请注意了!谁能不有意地相亲相爱而自然地相亲相爱,谁能不有意地有所作为而自然地有所作为,谁能升腾于天上、邀游于雾中、随风飘荡而无始无终,谁能忘掉死也忘掉生、死而不亡、恒久无穷,我将和他做朋友。”说完之后,三人相视而笑,谁也没有说话便做了朋友。

没过多久,子桑户死了。尸体还没有下葬,孔子便听说了,特派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

子贡到了子桑户家,看不到一点办丧事的样子。只见孟子反和子张琴,一个在那里编曲,一个在那里弹琴,二人相和着唱歌。只听他二人Ⅱ昌道:“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你倒是干脆利落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样子,可我们还在这里充当着人哩!”

见到这个情况,子贡上前责问说:“请问二位:面临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节吗?”

二人听说此话后相视而笑说:“这个人倒挺有意思,他哪里懂得什么是礼节,居然也有资格来责问我们!”

子贡见很难与他们共事,所以回去禀告孔子,说:“这是一帮什么人呀?把一切都看得无所谓,把人的形体置之度外,面对着尸体放声歌唱,面不改色心不哀伤,真是无法用言语能描绘他们。这是一帮什么人呀?”

孔子听了之后说:“他们是游于方外的人呀,而我只是游于方内的人呀。游于方外的人与游于方内的人本来是难以交往的,而我却派你去帮助他们料理丧事,这是怨我太浅薄了。这些人的心境每时每刻都与大自然的造物者融为—体,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贯通内外的气飘荡游移。所以他们以生命为多余的赘瘤,以死亡为赘瘤的溃烂。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理会死生与前后的区别呢!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借助于不同的形体来展现同为一体的大气。有鉴于此,他们不理会肝胆的区别,不注意耳目的差异,循环往复,没有终始,迷迷糊糊地飘荡于尘世之外,无为自在地逍遥于内心世界,怎么会小心谨慎地遵守世俗礼节,怎么会用心理会众人的眼色和议论呢?”

这个故事是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有着共同的修养,都进入了浑然一体、没有分界的精神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结为密友。他们进入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称的尘世之外,亦即方外。

同类推荐
  •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的时候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本书中的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人权哲学导论

    人权哲学导论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西方人权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源流,对人权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哲学解读,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客观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与研判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该书从哲学角度系统梳理并解读了古希腊至今中外人权思想的发展源流与理论内涵,对人权原则在当今世界的制度实践进行了客观评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研判了中国人权实践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作者指出,人权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利问题。不管是作为具有高度价值统摄作用的哲学范畴,还是作为具有实际价值参照作用的法治范畴,人权实践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社会基础。人权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生命真谛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更是一种行动。从世界范围看,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成为肆意破坏和践踏人权原则的托词和借口,人权价值理想的普遍性绝不能成为某些国家或利益集团推行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标签和工具。国际间的人权保护与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协商的基础之上,严格依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说人权是西方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还不如说是东方的四合院,和合相生。
  • 个人本体论研究:对科学哲学根的探索

    个人本体论研究:对科学哲学根的探索

    该书提出了对“个人”现象的本体论意义解读,并将生存论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开拓出未来深入研究中西方思想汇通的空间与契合点。从个人与本体及其关系的中西方历史考察、个人本体论概念解析、个人本体自觉的四重境界和个人本体论对科学哲学寻根的意义与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入研究并揭示出“个人”与“本体”的内在必然联系。海德格尔晚年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创立“天地人神”四重整体说。该书认为,个人本体论则确立个人本体自觉的四重境界,比“四重整体说”更具体,有利于发挥唤醒现代人的作用。
  • 日本人与阳明学

    日本人与阳明学

    全书囊括了十九篇以冈田武彦先生为首的日本学者最近三十余年来赴华参会时发表的论文或演讲稿,把有关日本人与阳明学的内容作系统梳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日本人的阳明学观以及“九州学派”的窗口。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热门推荐
  • 大明星和小才女

    大明星和小才女

    我曾有一个恋人,但他最终死在了我怀里。我曾有一个好姐妹,但她背叛我夺了我的家业。我曾笑傲天地放肆嚣张,却被命运欺压陷入泥泞。我曾无知的以为,自己是照耀四方的太阳。等到所有的光芒都离我而去,我才猛然惊醒,原来,这世间并没有什么东西永远属于我。
  • 万年神话传奇故事

    万年神话传奇故事

    发表前给广大阅读君的几句话,这个传奇故事孕育了很长时间,她是一个充满神密色彩的,开天辟地的,创造人类,世间万物的,可歌可泣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的神话传奇故事,此故事为史前故事,史前故事资料很少,,有失误和不当之处,望广大阅读君批评指正。
  • 烈焰重生:宰相千金狂天下

    烈焰重生:宰相千金狂天下

    她,特工组美艳的电脑高手,追踪敌人时意外穿越;被二小姐一掌幻力拍死的宰相家大小姐死而复生,再度醒来,她已是统领万灵兽的森林之女。她,修高强幻力,寻元神,唤醒无人能匹敌的神力。终一日,她成幻罗大界之王,灭妖魔,扰天神,神人魔三界以她为尊……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杜预集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杜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阳神的自我修养

    太阳神的自我修养

    太阳,科学名称恒星,象征着生命和毁灭本书以无限期停更,望广大读者谨慎入坑。嗯嘿嘿嘿~
  • 折翅鸳鸯

    折翅鸳鸯

    他是自小被卖入相府被毒哑的冷血杀手,她是被狠心的继母杀害导致双目失明的相府大小姐。当她脸上贴起伪装,当他重伤遇到她。在这红尘乱世,他和她,能否通过重重考验,成为对方心中最温暖坚强的依靠,做一对虽折翅但令世人都羡慕的水中鸳鸯?
  • 头条宠爱:总裁非娶她不可

    头条宠爱:总裁非娶她不可

    她一个从影了十年,人美胸大的女明星,竟然一直是18线!如果不是“偷拍门”,她一辈子都不可能上头条!而和她上头条的对象,竟然是她恐男症的病原体。众人皆道:他是英明神武,帅气非凡,商业奇才……各种赞美词。只有她知道,他是一个衣冠禽兽,超级大恶魔的腹黑男。可怜她,被经纪人卖,被闺蜜卖,被亲生父亲卖!难道说,她注定难逃魔爪,被他吃定一辈子了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针对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中外成功的家教中,精心萃取了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的有效方法,总结出培养孩子爱学、乐学、善学的91个妙招。这些妙招,招招受家长欢迎,招招让孩子受益。可以说,本身是一本通俗简明、易学活用的家教方法全书。
  • 碗

    《碗》是金宇澄继《回望》之后的另一部非虚构力作。一老友在聚会上追忆三十年前的岁月,引发了一场千里赴约的温故之旅。在历史的斑驳印记中,辨认早已碎裂消失的苍凉青春。非虚构的记录与三十年前的小说相互映照,小说笔法与真实事件相互渗透,展现文学技艺的世故与讲究。 “姑娘,你长得多像你妈妈。” 三十年前,在农场,上海青年小英死于井中。三十年后,一名女孩忽然出现,原来,她就是小英的女儿——小英生前,从东北赶回上海,秘密生下了一名女婴。面对年轻的生命,这些历史的幸存者们才终于面对不愿追述的往事,并且承认:曾经至为重要的东西都已经纷纷碎裂、消失。只有青春的回忆,和早逝的同伴一起,无法平静,不能安息。
  • 唯心不归路

    唯心不归路

    ---神秘叵测的禁门---奄奄一息的国家---求子的拴娃娃---权利斗争中的夺势---穿梭黑白之夜的赏金---江湖恩怨的人情世故--耳畔的笑里锋芒:“拿豆芽菜当拐杖,你?还嫩了点!”--垂死之际的一抹苦笑:“我的一生就像奕棋,当我遇上了她,就已是满盘皆输了!而这再见的再见,终再见你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