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00000054

第54章 体用一源论(11)

“区分”,是指的“秩然”。“裁断”,是指的“截然”。“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当然是“有序”。“如斯而宜”,当然是“不可乱”。所以他说: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原善(上)》)礼和义,虽然有“秩然”和“截然”的分别,但是同属于“条理”。由“生生”而有“条理”,“条理”即包含于“生生”之中,故举“仁”即可以该“礼”,即可以该“义”。他说:

礼也,义也,胥仁之显乎!(《原善(上)》)

“条理”虽然包含于“生生”之中,然而“条理”却有显现“生生”,完成“生生”的作用。东原因此提出一个“智”字来,他说:

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智也者,其仁之藏乎!(《原善(上)》)

东原把“仁”和“智”这两个字,看得非常重要。他拿“仁”说明“生生”,拿“智”字说明“条理”。他所说的“体仁”,是就“仁”说,他所说的“达礼”“精义”,是就“智”说。他所说的“行道”,是一种“生生”的作用;他所说的“知道”,是一种“条理”的作用。所以他说:

“生生,诚也;条理,明也。”诚的显现则为仁,明的显现则为智,原是一贯的看法。达到了“仁”和“智”的境地,就可以达到必然的境地了。东原说:

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

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原善(上)》)

天下事情,条分缕析,以仁且智当之,岂或爽失几微哉?(《疏证(上)》)

这就是东原所谓“天下之懿德”,也就是东原所说的“人物之常”。

“懿德”与“常”,就成为“必然”。东原说:

以秉持为经常日则,以各如其区分日理,以实之于言行日懿德。(《疏证(上)》)

言乎必然之谓常。(《原善(上)》)

必然者,天地之常。(《原善(上)》)

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极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终。(《原善(上)》)

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原善(中)》)

纯懿中正,道之则也。(《原善(下)》)

又说:

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疏证(上)》)宇宙当中充满着实体实事的物,有了物,就有一种纯懿中正的不可易的法则。实体实事的物,是自然的,纯懿中正的则,是必然的。由必然的纯懿中正的则,才能把握住“天地人物事为之理”。东原说:

是故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疏证(上)》)

就人心说,东原提出“神明”两个字来。他曾告诉我们:“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极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终。”他拿神明和自然来作对比的说明,可见神明两字,东原极为重视。他说:

理义非他,所照所察者之不谬也。何以不谬?心之神明也。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疏证(上)》)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疏证(上)》)

天下惟一本,无所外。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疏证(上)》)

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明,仁义礼智无不全也。仁义礼智非他,心之明之所止也,知之极其量也。(《疏证(中)》)又说:

故人莫大乎智足以择善也。择善则心之精爽进于神明于是乎在。(《原善(中)》)

“精爽”就自然说,“神明”就必然说。“以类滋生”,“饮食男女”,都是属于自然的,是人类禽兽之所同。但知道“以类滋生”的不易之则,知道对“饮食男女”之欲所以制之,那是属于必然的,是人与禽兽之所异。前者属于“精爽”,后者属于“神明”。一个人的心,如果能从“精爽”而进于“神明”,那就可以达到“择善”的地步,所谓“择善”,就是能从自然中求出必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择善”,就不难“进于圣智”。

东原所谓“所照所察者之不谬也”“知其不易之则”“心之明之所止”“知之极其量”,都是指“择善”而言。但是我们要怎样才知道“择善”呢?

东原叫我们去“学”,叫我们由“学”以“扩充其知”。他说:

失理者,限于质之昧,所谓愚也。惟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极,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则圣人矣。(《疏证(上)》)

试以人之形体与人之德性比而论之。形体始乎幼小,终乎长大;德性始乎蒙昧,终乎圣智。其形体之长大也,资于饮食之养,乃长日加益,非复其初;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明矣。(《疏证(上)》)

学则就其昧焉者,牖之明而已矣。(《疏证(中)》)怎样叫做学?学是由无知到有知,由蒙昧到圣智,由长于自然而明于必然。所以东原说:

圣人之学,使人明于必然。(《绪言(上)》)

但自然和必然非孤立的,而是联系的。所以说:

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疏证(上)》)

善者,称其纯粹中正之名;性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一事之善,则一事合于天。成性虽殊,而其善也则一。善,其必然也;性,其自然也。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疏证(下)》)

夫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疏证(上)》)

又说:

孟子之言乎自然,异于告子之言乎自然,盖自然而归于必然。必然者,不易之则也,非制其自然使之强而相从也。天下自然而无失者,其惟圣人乎!(《绪言(上)》)

“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这段文句是东原全部思想的神髓。他认为人与万物所以不同,就在于人能够知道必然,而物只各遂其自然。因为这样,所以万物只能在自然条件限制下求生存,而没有超出自然限制的力量。人是明于必然的,所以人有超出自然限制的力量。

人能够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之外,造出许多工具,以求达到必然的目的。因此人类不仅能够利用自然,并且能够驾御自然,征服自然。这便是“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意思,这就叫做“自然之极致”。必然和自然,并非二事。必然由自然而来,自然向必然而去。必然既不是“制其自然使之强而相从”的作用,更与那种“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的情况不同;乃是“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之意。东原对于生生和条理的看法,与此正同。所谓生生即指自然而言;所谓条理,即指必然而言。他的那种“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的主张,与这里“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思想,正相吻合。东原认为:孔、孟的思想,与各家思想的分野,就在孔、孟能够看到“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这一点。他说:孔、孟之异于老聃、庄周、告子、释氏者,自志学以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皆见乎天地人物事为有不易之则之为必然,而博文约礼以渐致其功。彼谓致虚极,守静笃,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至于道,法自然无以复加矣。孟子而后惟荀子见于礼义为必然,见于不可徒任自然,而不知礼义即自然之极则。宋儒亦见于理为必然.而以理为太极‘,为生阳生阴之本,为不离阴阳,仍不杂于阴阳。指其在人物为性,为不离气质,仍不杂乎气质。盖以必然非自然之极则而已。(《绪言(下)》)

可见东原对必然和自然的说明,是费了一番苦心,然而这点也正是他的识解过人之处。

第三、性

东原以道和顺的关系,说明自然;以善和常的关系,说明必然;现在又以性和德的关系,说明本然。他说:

实之昭为明德,是谓信。(《原善(上)》)

言乎信之谓德。(《原善(上)》)

又说:

名其不渝谓之信。(《原善(上)》)

德,言乎不可渝也。(《原善(上)》)

他拿“信”之一字来解释“德”,又拿“不渝”来确定德的含义。所谓“不渝”即是指“本然”而言。他说:

言乎本然之谓德。(《原善(上)》)

又说:

通乎天地之德者,可与语性。(《原善(上)》)

德和性,都是就本然而言。不过,德,是指天地之本然;性,是指人物之本然。人物之性,却又是本于天地之德。现在我们只要就性加以研究,那么,对于德也就可以了然了。东原说:

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为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日命,成其气类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日才。资以养者存乎事,节于内者存乎能。事能殊致存乎才,才以类别存乎性。

有血气,斯有心知,天下之事能于是乎出。君子是以知人道之全于性也。(《原善(上)》)

这一段话,是东原性论的中心。他告诉我们:“性”“命”“才”的分别,“事”和“能”的作用,以及“血气”和“心知”的关系。我们必定要能够把这许多关系,认识清楚,然后才能把握住东原的性论。东原说:

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疏证(下)》)命,是就“限于所分”而言;性,是就“人物之本始”而言;才,是就“体质”而言。人物之生,是各依其类,而分于天地之气化。分于天地之气化,是“分”;各依其类,是“限于所分”。这种有所限制,人力无从增减于其间的,叫做“命”。其未感于外物时的那种本然的状态,叫做“性”。人物各如其性而成其形质,以显现出性的本然的,叫做“才”。我们现在拿金锡为譬。当我们熔冶金锡的时候,就它们的本然之质来说,是性。既已熔冶,则冶金必成金器,冶锡必成锡器,这是命。既已成器,则有形体可见,可以辨别出孰为金器,孰为锡器,这是才。我们再拿桃树和杏树作譬。当桃核和杏核,尚未生根发芽的时候,无法辨别它们生长的力量及其形色臭味的不同,这是性。后来种人泥土之后,株成叶茂,华繁果熟,桃自桃,杏自杏,各不相同,这是才。可是桃和杏的不同,并非是到了长成桃树和杏树以后,才能看出,它们的不同,早潜藏于桃核和杏核之中。在桃核里面,只能长成桃树,绝不能长出一棵杏树;在杏核里面,也只能长成杏树,绝不能长出一棵桃树。这便是命。所以东原说:“限于所分日命,成其气类日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日才。”不过这命、性、才三者,都是由气化而生,称之为“天性”。东原说:

成是性,斯为是才。别而言之,日命,日性,日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疏证(下)》)

这是说明性、命、才的分别。我们再看东原对“事”和“能”的说明。他说:

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尽美恶之极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权,由斯而出。尽是非之极致,存乎智者也。贤圣之德,由斯而备。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举矣。(《原善(上)》)五行阴阳者,天地之事能也。是以人之事能,与天地之德协。事与天地之德协,而其见于动也,亦易与天地之德违。则遂己之欲,伤于仁而为之;从己之欲,伤于礼义而为之。能与天地之德协,而其有所倚而动也,亦易远于天地之德。则以为仁,害礼义而有不觉;以为礼义,害仁而有不觉。皆道之出乎身,失其中正也。(《原善(上)》)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蔽则智。仁且智,非有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原善(上)》)

又说:

耳目百体之所欲,血气资之以养,所谓性之欲也,原于天地之化者也。是故在天为天道,在人成根于性而见于日用事为,为人道。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是故在人为性之德。斯二者,一也。由天道而语于无憾,是谓天德。由性之欲而语于无失,是谓性之德。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原善(上)》)

“事”,是就“自然”的方面而言。所谓欲,所谓情,都属于“事”。

同类推荐
  •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

    思想家代表了他所在的时期的智慧最高水平,思想家的贡献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本书介绍了重要的思潮和思想家,为读者了解思想史提供了捷径。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第26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

    《老子著经大传(上下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当年的老子是怎样著这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经》呢?尽管《道德经》的注释本不下几百种,但没有一本能解开老子是怎样著经之谜的。这部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空白,对研究道家学说是有益处的。
  • 微博论语

    微博论语

    本书精选了钱教授几年来微博中的精华,以微博语录的形式,将其原生态语言归纳在领导策略、市场竞争、科技制造、产品质量、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若干个大主题之下,将其多年来积聚的睿智思维和思想火花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为经济运行的智慧总结、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汇总。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文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文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重要著作,它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于英美等国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韦伯试图回答: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
热门推荐
  • 雷霆主宰

    雷霆主宰

    一代邪圣陨落重生,再次踏上强者之路,创造前世未及的辉煌,以雷霆之力,主宰这天地。
  • 穿二代的补丁生活

    穿二代的补丁生活

    外人眼里的欧宝宝是个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的孩子妈妈是富豪,哥哥是霸总,弟弟是爱豆小舅是科学家,小姨是影视大花直到有天,妈妈忽然和她坦白亲宝,其实妈妈是穿书的还有空间,然后.......你是个bug,需要做个补丁........后来亲宝发现,她需要做个超级万能补丁........因为妈妈穿的不止一本书.........
  • 狼的故事·狐的故事

    狼的故事·狐的故事

    《狼的故事》作品叙述的是一个摄制组在一个荒岛上拍摄以野狼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的奇特有趣、动人心魄的故事。整部作品着力展示的是以“苍狼”为首的狼的一家在特殊环境下的种种险遇。狼群在种种险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令人惊叹感慨的一系列行为。《狐的故事》讲述了一对蛰伏在城镇荒园里的红狐的生活遭遇及命运。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不仅深刻的描写了这些物种的自然性和生命性,同时也通过它们与人类的共处还原了这些生灵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另人深省。
  • 试飞英雄

    试飞英雄

    《试飞英雄》是国内首部关于试飞和试飞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试飞是全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职业,担任试飞工作的中国空军试飞员被称为“在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人”。军旅作家张子影历经16载,追随这支英雄群体,亲历他们投身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细致记录描绘了历代试飞英雄们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试飞壮举,解密中国历代各型战机试飞内幕,表现了他们为了理想信念“千金不求,万死不辞”的赤胆忠诚,让我们在感佩时代英雄拼搏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为我国试飞人所取得的一次次试飞奇迹、为我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发展感到自豪和骄傲。
  • 搞定冷血未婚夫

    搞定冷血未婚夫

    你终于出现了,在我还没有癫狂的时候。那一年,她与他擦肩而过……那一年,她成为他的未婚妻……那一年,她与他天各一方……那一年,她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在,我在,请来我怀里,或者,我住进你的心里……柳絮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么长情的人,除了对安乐……等了七年,再等五年,他的前半段人生,都在等安乐,有人为他值得吗?他不说话……在见到安乐的时候,柳絮觉得值得,什么都值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我是狮子座女孩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我是狮子座女孩

    凌青玉,因父亲救人牺牲,不愿回到老家,大学毕业后执意留在A城。在她的大学好友杜若帮助下,凌青玉成功加入了响当当的天辰集团。在面试的时候,巧遇冷峻的天辰集团的宸太子、以及杜若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温文尔雅的衡少。起初,喜欢的是温文尔雅的衡少,不曾想,原来衡少以及闺蜜杜若,接近自己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坚强的凌青玉一直想做一个女强人,本以为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和真心换来的,却不曾想,原来一切都是阴谋,甚至是有一双手,在推动事情的发展。而没想到起初打压自己的宸太子,居然是一直默默陪伴自己的人。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她毅然的离开究竟是对是错?
  • 修真发明

    修真发明

    修真科技并存的时候,肖常志有些不知道该站在哪边了!是重生踏入的修真界,还是入侵修真界的高科技文明?亦或者不管他们的死活,只为了找到妻女?只是肖常志慢慢会发现,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 见与不见,旧时光(全本)

    见与不见,旧时光(全本)

    此文已经完稿,大家不要怕坑。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谁说,青春的疼每一个人都在,却在成人的时候被丢在了身后的香樟树下。可是,我是不是忘记了将它丢掉,所以这么多年压在我的身上,越来越沉。曾经不停的想象,想象你是我生命里的珍贵,最后眼前的粉末碎片是你还是我干涸的眼泪。斑斑记忆,你是忘了,我却生死轮回。——沈清欢沈清欢,倘若遇见他,你还会不会爱上那份凉薄的爱情,还会不会爱上那个男子,眉眼如画,温凉如水。顾向北,你的记忆失去了,你的清欢已经成了书页上的一枝玫瑰,娇艳如许,只是远了些年,不再许你人生繁华一线天。青春的疼痛是绵里藏针,爱情的疼痛是细碎料峭,相爱不相忆的疼痛是生人离散。顾向北,你看,你眼里的疼痛,你眼里的忧伤醉了谁?为什么偏偏不认得清欢,亦或是你不想再许清欢旧年。你的清欢,你怎么就舍得忘了,丢了。你的身边,我的位置站成了她的模样。而我,只能回到那最远的地方,看这一世逐渐凋零垂落,独自想念你我的陈年时光,白发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看着风停了

    我看着风停了

    我乃是一株曼珠沙华,修炼百年才得人形。他乃是蜀山弟子,我爱慕他可他为何就是察觉不到呢?原来啊他只是不爱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