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0800000017

第17章 主题:上海新十字街头(16)

看看明窗出版社的新书广告,颇有意思:李敖《上山·上山·爱》,“寓文学于情色?《金瓶梅》现代版?淫书?禁书?”想从情性诱导读者,又都是问号。

新作迥异于上一部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的历史政论形态,是以男主角与一对母女的两段爱恋情色为经,以李敖的思想与生命经历为纬,兼具爱情小说和思想小说的精神。李敖笑说:这部小说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脱了裤子谈思想”,他不在乎外界定位。正如他在书的扉页上所写:“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根据台湾岛上出版评议基金会的调查,每月上市的“黄色小说”,多达三百六十万册。李敖在书的序言中说:“由于《上山·上山·爱》里有不少精致的床上镜头、浴缸镜头和雨中镜头,被人痛恨的李敖,这回有机会被归为‘黄色小说’的作家群。但是,‘黄色小说’每月三百六十万本了,又何劳大师李敖执笔?把李敖如此定位,未免太小看他的危险性了。”

李敖认为,如果硬要假以颜色,这毋宁是一部“黄色其外,红色其中”的小说,红色象征“性”的激越和“思想”的激越。看来,李敖如此以“黄色”为包装,正是要“吸引色情狂来认识李敖思想”。

书中,确实器官者、动作者,应有尽有,但在器官和动作之间,李敖总能拉扯出一大堆思想理念,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历史轶事到政治评说,从哲学理论到诗词歌赋,上下古今数千年,皆被纳入议论之中,而议论中又插科打诨,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如此的机智和博学,如此的议论小说,在中文小说中确实罕见。

书名怪异,却有迹可寻。书中李敖说:“爱情是什么?爱情好像一起上一座山,上山时候,可以在一起,到了山顶,就该离开,不要一起下山,不要一起走下坡路。”《上山·上山·爱》的故事,是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各有一位女主角“上山”。“上山”、“上山”,分属两个人。两个二十岁的女人,都在生日那天,在同一座山上,在同一个房间,在同一张床上,与同一个男人发生性爱。这两个女人是母女,但从没有见过面。

小说故事开始于三十年前的白色恐怖时代,国民党政府的特务环伺在男主角、一位政治异议者的山居,准备逮捕他。一个二十岁的女大学生叶葇,偶然进入这座阳明山山居,与男主角有了六天的缠绵爱恋。李敖用了四百页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交合与际遇,李敖更以男主角第一人称的“我”叙事,十多万字里有两人深情款款的细节,也有男欢女爱的激情性爱,更有李敖透过“我”,表达政治、哲学、历史及思想的内容。这段故事到最后,第六天晚上,特务们按了门铃,“我”出门一笑,与情人小菜作了永诀。男主角服了十年的政治狱。他重返阳明山山居。在与小蓁分离的三十年后,他到大学社团演讲,认识了二十岁的女大学生君君,她长得酷似小菜。一天,君君出现在男主角的山居,两人相谈甚欢。后来,“我”陪君君去附近的公墓上她母亲的坟,墓碑上的名字竟是叶菜。异议者那时才知道,原来小菜二十年前生君君时羊水栓塞昏迷而死,但最后君君是否踏上母亲前尘,与男主角缠绵爱恋?李敖没有给读者答案。

李敖不否认,故事中有一部分他自己的影子,至少十分之一是他真实体验的。虽然他不曾真的前后与一对母女谈过恋爱,但小菜和君君是他几十年来历任女友一切美好特质的综合体。他披露,1971年他入狱之前,确实曾和一位女友“青”在小屋缠绵十六天,在最后一天晚上,他也是在情人面前被特务带走,临走前回头一笑,对“青”说:“不准哭!”

事过三十年,李敖仍珍藏着入狱后“青”寄给他的一张照片,这张见证着十六天爱恋的老相片,如今成了《上山·上山·爱》的封面。李敖说,书中有浪漫细腻的文字,有他写的情诗,全书穿插大量性爱描写。对这些让读者脸红心跳的情节和文字,李敖相当满意,更显得得意。

《北京法源寺》是他被判十年后,在牢中等待复判时构思的,而《上山·上山·爱》却构思在坐牢之前,并写了一些片断。他被国民党政府下狱后,家中两次被抄家,搬走了多箱“叛乱文件”,经检查后,过滤出六箱不重要的,还给了他,其中就有这部小说的片断。李敖在书的序言中说:“还给我的原因是内容‘黄色的’而非‘红色的’,伪政府只管‘大头’不管‘小头’,所以,网开‘小头’一面,还给你了。”直到十七年前,他将尚未写完的小说在报上连载,台湾当局发现李敖即使写“黄色小说”居然也不老实,他的“小头”也是反政府的,于是,下了查禁令。李敖说,没写完,就查禁,“开了有人类以来,古今中外禁书史的先河。‘焚书坑儒’又算老几呢,书没写好就先焚了,才知道本国民党的厉害”。

寻访李敖在北京的旧居?

《上山·上山·爱》自4月20日起,在北京《中国青年报》下属的《京萃周刊》(在上海取名为《申萃周刊》出版)上节录,每期一整版,分五期刊登,已引起北京读者的浓厚兴趣,读者纷纷去电去函要求购买这份在内地媒体尚不太知名的周刊。《京萃周刊》对李敖这部小说的反应,竞比竞争激烈的香港媒体还要早,与李敖有着特殊情谊的台湾著名文化人高信疆,是这份周刊的高级顾问,是他把小说的手稿带到北京的。

据高信疆对笔者说,就在李敖六十六岁生日前夕,众多读者要求《京萃周刊》编辑部转达给李敖贺寿的情意。北京书法家李树杰,以“一百年”和“一百岁”六个字合成一个“寿”字,散文作家卞毓芳手书“天马行地”四字,并给李敖写了一封热情的信。

李敖在祖国内地的第一个专栏“李敖特区”,就是在这份《京萃周刊》上开设的,目前已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李敖的这一专栏,在祖国内地媒界引起了反响,经李敖同意和授权,上海《文学报》和《深圳都市报》都以大幅版面,对此作报道和专栏文章转载。

去夏,李敖表示闭门谢客,专事小说创作。今年初,刚在北京履新不久的高信疆,盛情邀请李敖写稿,李敖破例开设专栏,续写时评。专栏原定一月一篇,后改为一周一篇。《为什么要声讨“法轮功”?》抨击“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和它“爆炸性的祸害”。文章先区别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认为这类新兴的“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民间‘宗教,就是邪教。文中列数新兴宗教“走向极不稳定,一旦发展到走火入魔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京萃周刊》主编刘明君对笔者说:“被海内外誉为‘文化独行侠’的李敖,不仅具有独立的人格、杰出的文风、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深受读者的热爱与尊敬。我们周刊上‘李敖特区’的篇篇文章,都紧扣社会热点,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专栏之一。”

在祖国内地,读者爱读李敖的作品。近年,署“李敖”名的书,在内地不下百种。在内地最大的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作者署名“李敖”的著作就有二十一种:《李敖新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李敖大全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李敖新语》、《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生死书》、《李敖书信集》等。他的书好卖,于是盗版书满街可见,冒他名写的书也不少。1999年6月,以“时代文艺出版社”名义在长春出版的《李敖谈男女》;2000年11月,以“陕西旅游出版社”名义在西安出版的《李敖‘变脸’三部曲》,都堂而皇之标明“李敖”著。事实上,这都是冒李敖之名的,都不是他的文章。

一次,李敖对笔者说:“听说我的那本《北京法源寺》,在大陆盗版本不少,也没什么,惟一缺点就是拿不到钱。我讨厌的是根本不是我写的书,竟署我的名出售,这很荒谬。”

目前,李敖有两个姐姐在祖国内地,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昆明。去年,李敖对笔者说起他在北京的旧居,言语中透露出他的乡情,他说:“那间老屋不知道怎么样了,据说还在。”不久,笔者去北京公干,依他说的地址寻去,找到内务部街44号甲。那是一幢森严的灰色大院,铁门紧闭。邻人神色异样地说,这里住着一位高干子弟。再细打听,说是某某某儿子的家。鉴于笔者香港记者身份敏感,没再追问。那邻人说,这里从没有人去了台湾,这44号甲是解放后的号码,1949年前44号,应该是16号。笔者再找到16号,一位七十多岁耳背的老人大声说,这里的16号是以前的44号乙,隔壁18号才是以前的44号甲,听说过以前是什么台湾一位名人的老宅。走进18号,相当杂乱,只见一户在装修,其他都紧闭着房门。这里就是李敖的旧居,令人顿牛感慨。

笔者从各个角度,给老宅拍了照。回到香港,将照片寄给李敖。他很高兴。

大陆读者都希望李敖能回大陆走走,看一看故地故人,也让北京人亲眼一睹他喜爱的穿着招牌红茄克的风采。不过,李敖多次对笔者表示:“大陆对我有某种程度的好感,就因为有距离,让他们对我有想象空间。”当然,李敖想要离开台湾也难,他过去曾办过离台手续,却没能如愿。

他说:“有一句名言:重温旧梦,就是破坏旧梦。这个旧梦最好不要重温。旧时的朋友、环境都不是当年的了,你那些美好的回忆还在过去,可身上的过去已经不是那个过去了。近乡情怯,你会觉得有必要吗?”

他说:“许多事不一定要‘亲临其境’才观察到,科技这么发达,就说那空中照相,鸟瞰北京城,天坛那么清清楚楚。我其实没去过北一京法源寺,不也写出《北京法源寺》吗?”

他说:“我母亲回过北京去看过老宅,据说,母亲一进门就哭了。当年老宅住着我们一家十口,但母亲进门一看,竟住着十户人家,像个大杂院,让她心里难过。”

他九十一岁的母亲是去年去世的,丧事办得与众不同。他没有念经烧香,更没有发讣文举行丧礼,母亲的遗体第三天就火化了。他说过:“中国人的丧礼太虚伪,弄得活人变死人,死人变成鬼,很不健康,我要用自己怀念逝者的方法。”他决定自己死后遗体捐给台大医院,免了火化的麻烦,因为“恨我入骨”的人太多了,他要求台大把他骨头做成标本,如果太老了才死,骨质疏松挂不起来的话,他不介意“躺着”。

披露一个少有人知的内幕

李敖不回京城,今年在北京媒体开了第一个专栏,其实,他去年就堂而皇之“登陆”北京城了。他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海峡两岸》露脸,开讲两岸问题,前后共六讲,每讲重复播出多次。虽说这套节目的收视对象,主要是港澳台及海外观众,但内地观众听说由素来言论尖锐不羁的李敖开讲,兴致盎然,一睹风采。评说李敖,一时成了内地观众的一个热门话题。

李敖“登陆”北京,从两岸看,无疑是一种突破,但他又是如何走上央视开讲的呢?

促成这件事的主要是台湾“真相TNN财经台”(“政经新闻网”)董事长周荃。笔者那天在香港见她,重提往事,她依然显得兴奋。她用诗的语言说:“中央电视台和李敖,双方都是珍珠,我愿意扮演一条线,把他们串起来,就成了一条项链。”周荃是台湾新闻界的美人,在台湾媒体是个具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台湾有线电视“妈祖婆”,台湾有线电视的开放,她起了关键作用。前年春,为了解祖国大陆媒体环境和两岸互动,她去了北京,走访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

去年5月,“台湾新党”高层冯沪祥给周荃带来讯息,中央电视台希望她代为录制对李敖的专访,“财富”将录像带送北京,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周荃相当兴奋,她意识到,这是两岸媒体互动的一次重大突破。央视让李敖开讲,必定反复研究而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当时,她只提出一个要求,必须由她直接面对中央电视台,不需要中间人,以便充分了解全过程。

周荃与李敖是老友,采访李敖前,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对台部拟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供周荃和李敖参考。这些问题有:李敖多次表示他热爱祖国,热爱台湾,这种爱能分开吗?李敖说过,美国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双重道德标准的国家”,而台湾又有一些人企图“利用美国来抵制中国”,两岸一旦被走上动武的道路,美国会用自己纳税人的金钱和美国青年的鲜血来保卫台湾的独立吗?不统不独与统后两制,哪种情况对台湾同胞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不统不独是维护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利益呢,还是满足了一些人“小国寡民”的狭隘心理?李敖目前正准备就李登辉“违宪”与贪污问题提出诉讼,李敖对这场官司无论打与否前景如何看,对打赢官司的信心又如何?

周荃说:“李敖的嘴是由他的脑袋决定的,但他是侠义性情中人,他既有使命感又聪明,知道什么话说到什么份上。我只是起桥梁作用,我不怕台湾人指责我‘为匪宣传’。在与中央电视台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很有诚意,解下我心中一虑。如今事情成功了,证明两岸媒体的环境是能改变的,是能互动的。对此,我很有信心。一件原以为复杂而不太可能的事,其实也相当简单。”

周自称办成这件事,比自己在台湾拿到什么电视大奖还高兴。她说,不知为什么,李敖开讲的节目,拖延了一段日子。不过,从播映的节目内容看,双方的诚意都取得了对方的理解。中央电视台并没有对内容作结构上的调整,只是在一些文字上作了修正。

同类推荐
  • 给我一支烟

    给我一支烟

    本书描绘的是一个经典凄美的现代爱情故事,在看似灰色的背景下却有着对人间真情最深情的演绎,读之令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白领李海涛爱上了夜总会小姐叶子,因为她的特别,因为她的令人惊艳的美貌。但叶子同时拥有一颗脆弱的心,因为受过男人的伤害而不肯轻易付出感情。尽管李海涛用自己真诚而独特的方式打动了叶子,但世俗的偏见和人为的磨难却使他们的爱情一波三折。与此同时,叶子的朋友小玉也疯狂地爱上了李海涛,并不惜一切代价来拆散他们。最终,叶子还是选择了悄然出走,而机关算尽的小玉因得不到李的爱情而绝望自杀。
  • 独克宗13号(下)

    独克宗13号(下)

    那个女人独自站在月光广场,单薄得像一张纸。我一脸肃穆,挟裹着一阵冷风靠近她,像奔赴一个战场。她瘦小而紧凑,似乎被周围看不见的空气挤压得伸展不开手脚,偏偏戴一副巨大的眼镜,剩下三分之一张脸在月光下随镜片闪着古怪的光。15分钟以前,这个女人给我打来一个飘渺无边的电话:你是扎布的女朋友吗?我在月光广场,想请你过来。我问,你是谁?她说,你来就知道了。她又说,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只想看见你一个人来。6年有余,已经没有人再以这种称谓跟我提及扎布。
  • 谁被推倒于地

    谁被推倒于地

    他们挑了个好日子,于中秋节当天上访。凌晨六点,天色刚亮之际,队伍就集结出发了,一共二十余辆车组成一支杂牌车队,其中有小面包车、小货车、轿车和皮卡。车况参差不齐,有的已破烂不堪,搭载人员大约二百余名,浩浩荡荡上路。他们精心选择路线,不走高速公路,避开可能碰到麻烦的收费站,从村道到县道,再走省道。车队没有受阻,两个多小时后轰隆轰隆进入市区,到达市政府机关大院。二十余部风尘仆仆的杂牌车辆在大院门外一字排开,乱哄哄大群人员下车聚集,一幕别开生面的中秋风景就此展开。
  • 读心师

    读心师

    男子与同学聚会一夜未归,次日清晨,街巷四邻忽闻煮尸异味……因与嫌疑人的特殊关系,兼具天才与疯子气质的心理学家沈跃主动加入专案调查组。而煮尸案后,古董失踪案、连环强奸案、吊诡自杀案……陆续浮出水面,如蝴蝶扇动翅膀就引发海啸一般,案件被一步步牵引到几不可控的地步。沈跃和他的犯罪心理小组,再度出发!从看不见的细节嗅出破绽,从不可能的人中觅出真凶!
  • 借调危局

    借调危局

    某部某局政治部宣传科某科长当得好好的,却突然被调离,到基层某处某科当了个科长。顺便说一句,“某”并不单纯为了部队保密的需要,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因素,就不如学学摄影中的背景虚化,或许更能突出故事的主体。言归正传。这件事看似不过一次普通的平调,都是副团级干部,都是行政领导职务,甚至手底下还能多管那么十几号人,可某局上上下下心里都明白:从机关到基层无疑是一次“下放”,一次“被贬”,绝不可能是平白无故的,更何况,连局里那几位消息灵通人士事先都没有得到一点风声,就更显出此事的蹊跷和神秘了。于是乎,各种揣测和议论便立刻沸沸扬扬了。
热门推荐
  • 孤独的样子

    孤独的样子

    他们正值青春他是她在远方的寄托他们明明那么要好他们各自走向远方…他们都会有各自的未来终将成长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失落的天眼

    失落的天眼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有这样一群人,靠预测未来为生。他们竞争,合作,搞阴谋,获取权力,却忘却了预测的初衷。
  •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线索分析(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

    《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介绍了松下不断奋斗的成功历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风采。他非凡的经营才能和卓越的经营艺术令每一个企业家为之神往。欲成就一番真正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必然九波十折,千辛万苦,这是千古不易的铁则。成功的甘霖,是由艰苦奋斗的汗水酿成。也唯其如此,成功的愉悦才是世界之最。
  • 罗天大醮午朝科

    罗天大醮午朝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慧卿随笔

    慧卿随笔

    时间,总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更会考验最暖的陪伴……日常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生活本身的内涵。人生就是一场相逢,又会在一次次遗忘中逝去。为了弥补天生愚笨的自己,害怕因自己大脑容量更新太快而容易遗忘生活之精彩瞬间,从小就养成了随时随地用笔记录的习惯。说不上好,但却能留存以往的特定记忆点滴。让每一次值得记忆的瞬间化作今后可以自我消化的提醒,不经意中用文字留下了印记,没有粉饰、质朴自然。
  •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是第六册。本册分为 “梦回故乡”“读书之美”“人在旅途”“思萦亲友”“公民生活”五个部分,选入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戴望舒、朱自清、徐志摩、弘一法师、陶行知、萧红、林徽因等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本册打破教材里多选用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局限,继续扩大散文的外缘,将知识类散文、历史类散文、社会政治类散文都囊括其中,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进了我们的阅读经验。
  • 别了我的宿命恋人

    别了我的宿命恋人

    校园恋情,没有豪门世家,没有霸道总裁,没有任何家族背景,就是普通的家庭,普通的故事……霏儿亲生经历的,喜欢看故事的不妨看一下……一眼定情,从此便认定你是我的至尊宝,我的盖世英雄——凌霏对你说尽天下情话,终究还是没能抓住你的手——迟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