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1300000029

第29章 理解技术进步(6)

这样看来,作为一个普遍规则,政府越软弱,对革新越好。除了若干显著的例外,独裁统治者往往敌视技术变革,或者对技术变革漠不关心。对稳定的本能需要以及对标新立异和冲击的猜疑通常支配了可以从技术进步中获得的可能收益。因此,中国的明朝(1368~1644年)和日本的德川政权(1600~1867年)为其内向保守的社会设立了基调。惟有当强势政府认识到技术落后本身可能威胁到政权的时候,它们才会决定直接加以干预,鼓励技术变革。彼得大帝治下的俄国、1867年之后的日本,以及拿破仑治下的法国(程度较低一些)等就是如此。当统治者软弱时,他们一般阻挡不了技术的进步,虽然他们可能会极力一试身手。我们将会看到,在欧洲,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中央权力的弱化可能有助于解释技术变革在公元500年之后的重新开始。

政治较为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技术变革遭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市场失灵——自由市场体系独立自主的运行未必产生令人满意的革新水平。这是新技术知识的公共品性质所致:一旦形成以后,使用它并不会导致向其他人的有效供给的减少,所以它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因此,只要涉及新技术,社会就会感到有必要在普通市场机制之上辅之以额外的制度。在过去,政府曾经想方设法纠正市场对技术知识的诸多失灵,对特殊发明授予专利权和其他酬劳,资助潜在的发明者,向他们提供补助金和政府公职中的悠闲职位。在较近时期,各国政府开始创建教育和研究环境,它们相信这是带来技术变革所需要的。政府不仅强制执行了革新活动据以开展的规则,它们也时常设立这些规则。

政治之所以重要,也由于统治精英阶层,不论他们是皇帝、主教、议会,还是评议机构,都建立了一套优先事项的议程。如果这些优先事项把太多的资源,尤其是才干和创造能力,转移到非生产性或者破坏性的用场,经济业绩和革新就有可能受损。例如,1550年至1650年间一系列毁灭性的战争摧毁了欧洲最先进地区的技术基础设施,特别是德国南部、荷兰南部和波希米亚。而且,政治因素决定了主动性和独创性是否被引导到生产性目的。经济学家最近强调了“寻租”社会的危害,在“寻租”社会中,税务律师和政治说客已经取代了发明者和工程师,成为企业家取得更高利润的主要工具。政治操纵最多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技术变革是一场正和游戏。决定哪场游戏吸引最优秀的选手是一个政治范畴(Baumol,1988)。最近,人们使用这些术语对罗马衰落的解释作了彻底的改动(MacMullen,1988)。腐化堕落和唯利是图导致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主要是防御体系)效率的降低,把活力和才干从更具生产性的目的转移开去。

最后,政府为社会对标新立异者的态度确立了基调。发明者大体上都是非传统人士,他们以某种方式反抗现状。莫里森(Morison,1966,p.9)竟然暗示,发明类似于一种怀有敌意的举动,打乱既有安排,是扰乱中产阶级舒适的日常事务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技术进步要求容忍新鲜事物和行为古怪的人(Gold—stone,1987)。正如西波拉(]ippola,1972,p.42)提出,使人们宽容的品格也让人们善于接受新思想。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决定对异端容忍程度的因素并没有得到太多理解。珀森(Person,1988,p.57)提出,经济体的规模在这方面是决定性的变量。在小型经济体中,个人的潜在的有害行为相对更为重要。根据这种逻辑,俄国和西班牙应该比荷兰和丹麦具有高得多的容忍度,而中国的容忍度应该最高。这显然有悖于历史。这一事实证明,珀森的论点中存在着根本问题,它没有很好地定义“规模”。在1560年,一个阿姆斯特丹商人究竟是阿姆斯特丹社会的一部分,还是荷兰社会的一部分,抑或是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呢?社会就像政治那样,由部分重叠的实体所组成,单有社会存在这一事实,比方说法国和波兰,也许不足以决定一个人是否生活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中。一个人是住在城镇还是乡村,一个人是否住在热心主教所管辖的主教教区,一个人出生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是很重要的。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使得珀森提出的作为宽容程度决定因素的规模概念不切实际。

因循守旧是宽容和多元化社会形态的大敌。个人遵守社会规范并强迫他人也这样做的倾向深深地扎根于个人主义的行为举止。经济学家的近期研究工作设法把它同理性(即,效用最大化)行为调和起来(Stephenlones,1984)。因循守旧可以用两种方式解释。一种方式是,效仿过去的惯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另一种方式是,遵守既有规范在得到现有社会的接受方面很重要。在发展到某种程度时,所有的社会都会对不遵守既有习惯的年轻成员不以为然。不过,仍有人会怀疑公认的传统,而且在这个阶段,社会对叛逆和离经叛道的态度的问题就变得至关紧要了。这种态度越有敌意,墨守成规者的态度就越有可能占优势,新一代就越有可能像老一辈一样,导致技术停滞。如果因循守旧被设想为人类行为方式的一部分,习惯和社会惯性等得到广泛遵守的现象就变得易于理解了。自然选择可能有利于因循守旧,这是因为,如果年幼者不遵从已确立的采集食物的方式,人种将不能幸存。可是,如果想要获得技术进步,这种因循守旧恰恰是必须要加以克服的东西。人们易于使用斯蒂芬·琼斯的模型来证实这种结果,因为在他的模型(该模型是在工作场所的背景里形成的,不过可以轻而易举地应用在技术变革上)中,个体的效用取决于他们愉悦其他工人以及被其他人认可的能力,是对新鲜事物不以为然的程度的函数。相当不清楚的是,哪些因素决定不赞成的水平。可是很明显,在历史上,对标新立异的非难很激烈。学习技术史的一个学生(Cvris.Smith,转引自K.D.White,1984,p.27)叹息道: “每一项发明都诞生于一个志趣不投的社会,友少敌多,惟有最勇敢的、最幸运的人才幸存下来。”只要宗教上的和智力上的不宽容蔓延到整个欧洲,例如它们在14世纪的情况,它们的降临都同技术发展的暂时减速如影随形。

战争

在人们对政府和技术之间联系的兴趣中有一个特殊的兴趣,这就是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的问题。战争始终渗透了技术,而且,涉及高度利害关系的工作汇聚了大量的努力,这暗示了军事成果和技术成功之间的正相关性。有人反复地声称,军事上的需要刺激和激励了技术变革。那么,军事技术是否事实上为和平时期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实质性的好处,以至于战争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一个动因呢?这一点远非轻而易举就能决定。当然,有些溢出效应是不容否认的。酸性转炉诞生于对更有效的炮弹的探索。维尔金森的镗床是为大炮设计的,没有它,瓦特和博尔顿本来是造不出各自的机器的。15、16世纪的早期鼓风炉之所以矗立起来,部分原因是为了制造大炮。火器的发明在金属加工技术上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例如旋转金属切割机、计量器、金属螺杆等的发展(Foley,1983)。大量文献证明,19世纪的可互换部件和大规模生产也有其军用渊源,它们最初被称为“兵技术”。可是,军队肯定不是一个容忍技术创新的环境。在其近期讨论军事技术的著作中,范·卡尔菲尔德(Van Carefeld,1989,p.220)指出,一方面,军队的等级和精神面貌完全没有为灵活性留下空间、为革新者予以宽容,因此“对于……发明创造来说,军队代表了一个异常不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军队为研究、开发以及实现某些让民用部门逡巡不前的思想等方面作出了较好的安排。不过他所列举的例子来自20世纪。在此之前,军事技术的需求似乎同民用生产的需求没有什么交叉之处。在弹道学、防御工事技术、黑色火药和军用通讯等方面的革新也没有对经济福利作出什么贡献。即使在造船业,1500年之后商船和军舰渐增的专业化也意味着技术溢出效应较小。

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要说好斗和创造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任何这种说法必然会遭致严重的质疑。罗马人虽然拥有令人惊叹的战争武器——弹弓和弩炮,却没有引起生产性技术的明显进步。中世纪的金属加工技术,主要旨在武器和装甲,没有产生引人注目的变化:焊接、锻造和成形等从任何干中学的效应中受益不太多。在铸造铁炮期问所学到的冶金技术本来也可以从铸造煎锅或烤炉中获得。枪炮制造技术虽然在引进的时候具有革命性,但是,除了打猎以外,这种术并没有带来众多民间上的应用,而且,车床业更应归功于钟表和仪器而不是枪炮。炸药的民间用途是有限的;只是在1627年之后,斯洛伐克才使用黑色火药炸开矿山,在郎格多克运河(完工于1681年)建造期间,黑色火药用来修建第一条隧道(Iollister—Shoert,1985)。不过,直到甘油炸药发明之后,炸药才是可用的,可以大规模地用于和平目的。在中国,黑色火药业很少用在矿山上(olas,1982)。如前所述,海更斯曾希望在内燃机上找到黑色火药的和平用途,可惜未果。

有人认为,在给定显著机会的情况下,军事活动为民用生产创造了正的外部性。实际上,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少得可怜,实在令人惊奇。路易十四拥有规模庞大的军队,这为军服、军毯、武器、军需品和补给品带来了巨大需求,它们本来足以触发一次法国工业革命。可是,柯贝尔的工厂最后却昙花一现、死路一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那个世纪,在最好战的国家——查理十二的瑞典、路易十四的法国和弗里德里克大帝的普鲁士中,没有一个国家在技术上从各自国君所发起的昂贵战争中获益很多。工业革命本身受到了当时战争的干扰而没有从中受惠。布鲁涅在朴次茅斯的滑轮制造机过于专业化,以至于除了海军舰艇以外,没有太大的用途,拿破仑战争对技术的其他大多数正外部性要么引发争议,要么体现不出重要性(Mokyr,1985,p.15)。军事指挥官在人员的组织和训练技术上先于现代工业数百年则预示了现代工业的需求,即使在这方面军事经验的有益作用也乏善可陈。拿骚的莫里斯王子和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克大帝完善了军事训练,但是直到1800年之后,训练有素的工厂劳动力队伍才得以建立——得白军事经验的洞察力着实不多。在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炼铁工业必须要满足来自铁的巨大需求,可是最近获得的知识确认了以下事实:在法国,新的冶金技术的采用在这段时期减慢下来(Woronoff,1984)。与此相似,美国内战引发的对民用技术的溢出效应没有什么值得注意。马姆福德(Mumford)虽然把战争描述成“机械化的催化剂”,但是在1914年以前,技术只从战争获得了适中的好处。此外,战争对技术变革的净影响还必须把成本考虑在内;在这方面的净值为负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我发现没有理由修订内夫(Nef,1950,尤其是在pp.220—21)在其经典著作中得出的结论。内夫指出,和平而非战争才是制造业中的革新力量,战争和军事装备并没有显著地增进欧洲的物质繁荣。

所谓“战争可能产生技术副产品,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有益于经济”的想法,只是一个稀奇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念。对于世界的其他地区,战争是一个没有得到缓和的苦难之源。在1200年至1800年间,欧亚大陆的大部遭到了蒙古人或者其他亚洲部落的反复侵略和蹂躏(Jones,1988,pp.108—15)。这些部落的军事手段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非常有害,以至于人们谴责它们要对中东和东亚的持久落后负责。印度、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是铁木儿游牧部落的牺牲品。有些地区花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从这些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在欧亚大陆,只有那些免遭蒙古人征服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和西欧,才能够产生稳定持久的技术进步。正如琼斯所指出的,这些战争的负面影响有可能易于被夸大,遭到的破坏不足以完全解释欧洲和亚洲的分道扬镳:有些地区只遭到蒙古人的轻微波及,却也未能培育出大量的新技术。在某些情况下,恢复过程可能耗时数十年,但是如果耗时数百年,我们也许会怀疑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学术著作。作者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时代背景手,深系统地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内涵和实现方式,深刻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机理、推路径和主要任务。作者的实践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使他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以渊博的知识和坚实的实践经验,深探讨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本书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见解,既是一部理论启蒙读物,又是一部经济学,对深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这是一部立论大胆而又考证谨严的经济史著作。全书突破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流行陈见,从英国和美国多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挖掘真凭实据,解构了主流话语中耳熟能详的自由贸易神话,还原了首要发达国家循贸易保护而崛起的历史真相,并揭示了贸易保护与产业发展乃至国家富强之间存在的因果规律。
  •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

    《小众经济创业课:社群经济与小众文化创造的新蓝海》从小众经济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揭示了小众经济的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结合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了诸多小众生意的得失成败。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间市场的陷落、小众经济的兴起、社群经济的崛起,弹幕视频、小众游戏、虚拟偶像等文化潮流引领下小众文化的兴起,差异化定位、重度垂直的行业壁垒等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商业机遇。
  • 公共财政评论(2009.2)

    公共财政评论(2009.2)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弥补市场缺陷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必然要求公共财政制度的呼应和支撑。从此角度讲,公共财政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公共财政建设之路还很漫长,财政的公共化改革也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方面,都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 服务细节全书

    服务细节全书

    一位餐饮业巨擘这样总结他的成功之道:在其连锁店中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17厘米厚的汉堡与4℃的可乐。这两个数据是经过反复的研究、调查、试验得来的。是的,连锁店当然也可以提供20厘米厚的汉堡和7℃的可乐,但那一定不是最佳口感——这就是专业精神的服务与普通服务的区别。本书倡导完美的服务精神,即要实现从要服务、会服务到服务好的蜕变;强调服务精神的建立、服务精神的落实和服务精神的完善与升级。只要从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人手,使领导者和员工都更为明确服务精神的实质,并将服务精神灌输到思想中,落实到实处。你将会发现——服务就是力量!
热门推荐
  • 十二画朝夕

    十二画朝夕

    宋画蓝×司泽简介持续无能,以后一定会补的hhh
  • 快穿:病娇反派要抱抱

    快穿:病娇反派要抱抱

    姜禾,从小大家都说她是个灾星,小时候克死了父母,长大后克死了自己。可是死后莫名奇妙绑定了一个系统,说要带领她走向人生巅峰,她信了。后来,她来到了一个又一个世界,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小(死)可(变)爱(态)。退休以后的姜禾抽了口烟,扶着腰说,当年,我可是站在人生巅峰的女人。(1v1双洁)
  • 末世之最强非洲鲫

    末世之最强非洲鲫

    血雨降世,万物发生异变,其中佼佼者更是获得天赋异禀,……但血雨处处疑云,幕后恐有他谋,我虽是条非洲鲫,却也由不得如此欺骗,神佛愚弄众生如草芥,既如此那我便吞噬了这诸天神佛,让这漫天神佛再也遮不住我的眼,让这星空银河再也挡不住我的路……
  • 红粉剑

    红粉剑

    小说以天堂镇为主要背景,描写了天堂镇这个农村小镇三个家族之间的矛盾、纷争。三个家庭男女主人公发生的奇特的性交配的怪事,正是这样不寻常的男人和女人交媾的奇事,他们生育了一批传奇式子女。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她”、“你”、“我”三个女人身上发生的奇特、精彩的故事,女扮男装的剑艺比赛,政见不合手足反目成仇,红粉剑的姑娘个个身怀绝技……大革命,抗击日寇,国共内战等等,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郑兴剑、陈浴瑶、郑莹秋、刘玉秀、许东妹、骆红凤、张梁华等众多的女性形象。三个家庭男女主人公发生的奇特的性交配的怪事,三个家族之间的矛盾、纷争。
  • 春明外史

    春明外史

    男主人公杨杏园旅居北平,以卖文编报为生,与青楼雏妓梨云一见倾心。不幸,梨云因病而亡。其后,杨杏园又结识落魄才女李冬青,以诗文相赠,感情愈见深厚。但李冬青终因身有隐疾,佳期难成,黯然离开北平。杨杏园亦因抑郁成疾而终。
  • 蛊妃乱世

    蛊妃乱世

    一声惊雷落下,一个女人死去,另一个女人睁开了眼睛。前世黑道医毒双绝的传人,在今世本想安安稳稳生活,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次次诡谲的争端,她的命理也渐渐浮出水面。是谁布的一场大局?又是谁在飞蛾扑火?她为其痴缠,最终却得来六字判语:爱别离,求不得。“世间从无命理一说。”一道鬼魅的声音在她耳边轻轻响起:“只要你掌握了生死之权,爱之,恨之,得之,失之,尽都在一念之间。”生死之权……吗?
  • 绑嫁

    绑嫁

    一桩惊天奇案催生出一段旷世绝恋,“拍案惊奇”的背后,欲望在灼烧,人性在沦陷,看都市人还剩下多少信仰?三盅新现实主义风格都市丛林三部曲收官之作,一部血淋淋的现实主义绝唱。
  •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空成帝

    时空成帝

    少年徐至,雷雨夜得时空珠,修阴阳变,秘术无双,强大珠子令其纵横世间……
  • 自由之旅

    自由之旅

    本书是亚瑟·本森在人生旅途上的一部充满哲思的随笔,也是他深入探讨生活状态的作品,更是一部对欲望、追求、变化、追求成功和金钱过程中的反思治愈类心灵经典之作。本森文笔犀利、思想洞见强烈。冷眼看待和剖析我们平时认为正确而变得大众理念的一些行事习惯。重新以一种更加深入的反思精神来帮世人了解真正的精神渴求和自由是什么。告诉我们生活其实有很多面,一味地纠结于一种状态,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的思维局限,莫不如逃脱出来,透透气、换个角度来过生活。本森在论述生活之道中阐述:你对生活和生活的动机观察得越细致,你就越能体会到想象力是改变世界的动力,尤其是那种希望从束缚我们或限制我们的环境当中逃脱出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