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6300000026

第26章 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4)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在做历史的人看来,日记虽然属于第一手材料,但却是不大好的材料。因为记日记的人,往往喜欢在日记里做假,对于很多人来说,日记,尤其是记述得比较详细的日记,在奋笔疾书的当时,就存了心,日后给别人看,如果这个人恰巧是个知名人士,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不过,就算是当初就存了心,料到自己的日记日后会出版,因而刻意表演的,作者对经过的事件,在叙述上兴许会刻意隐瞒或者颠倒黑白,但日记毕竟会表达出来作者当时的某种意图,至少这种意图,应该是真实的。具体对于某一件大事,日记里说还是不说,说多少,怎么说,也肯定代表了当时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而且,往往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出他的真实想法或者意图。毕竟,写日记不是在作案,非得花大心思掩盖痕迹。所以,只要研究者有心找,还是能找到些真东西的。

不用说,五四运动是件大事,尽管在运动的后期,商人和工人也参加进来,但大体上,人们还是习惯性认为,这个运动跟学生和知识界关系更密切,而跟军人,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军人和一个留学美国学文学的留学生比,大家肯定多半会认为后者对五四运动会更关心些,很可能更热心,如果不是积极参与的话,至少也不会反对。而前者,正相反。即使不反对运动,运动也应该不会在他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我手边有两本已经出版的日记,一个是在哈佛留学的吴宓的,一个是陕西军人胡景翼的,读完之后,得出的印象,跟人们原先的预想,完全相反。

在中国,吴宓算是个很有知名度的学人,提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提到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这四位教授的教授,总能联想到他。五四运动当口,他还没那么大的名气,正在在哈佛读书,专业是英美文学。传统上,留学生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对于国内局势都相当关心,而且往往对国内政府不满。日本威逼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这些学子就曾很是群情激奋过一次。此番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与五四抗争,动静更大,国际关注的程度更高,留学生激动程度当然也更高。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吴宓这个几乎每天记日记的人,竟然对这场运动只字未提。显然,这里没有消息不通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报纸,对五四运动有报道,而且的第二年跟五四相关的山东问题之交涉事件,吴宓的日记在同一时段就有反映。此前此后,关于新文化运动,诸如白话文学、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新潮》,乃至胡适、陈独秀,他在日记里都多有提及,可是,五四的政治抗议运动,如火如荼,从火烧赵家楼到商民罢市,工人罢工,最后政府妥协,在他的日记里,居然一点影子都没有。

当然,如果仔细搜的话,五四运动在吴宓的日记里还是有点蛛丝马迹的,至少在三个地方,吴宓还是影影绰绰地表达了他的一点看法。一是在1919年9月7日,在一篇洋洋洒洒5000余字的日记中,借批评男女同校,女子参政,他写道:

处中国危亡一发之际,自以强固统一之中央政府为首要,虽以共和为名,亦切宜整饬纪纲,杜绝纷扰。

另一次是在1920年的3月28日,借议论清华的一次小学潮,发挥说:

今学生风潮盛起,持久不散,逾越范围,上下撑拒攻击,到处鸡犬不宁,不日必来外人之干涉,以外人为中国之君主。中国之人,尚不憬悟,清华之失,尚其小者。

同年4月19日,更进一步近乎绝望地议论道:

中国经此一番热闹,一线生计已绝。举凡政权之统一,人心之团结,社会之安宁,礼教之纲维,富强制企致,国粹之发扬,愈益无望。

这番“热闹”指什么,结合上下文,以及当时的情景,应该是就是指五四,不用说,吴宓对作为政治抗议的五四运动,很不满意,很有微词,但是碍于中西几乎一致的对运动的肯定,又不便直接露骨地发声唱反调,即便在日记里,也是如此——日记终要给人看的。

吴宓对五四运动的不以为然,跟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有关。我前面讲到他的日记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但每次说及,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骂字,说新文学是“乱国文学”、“土匪文学”,说白话文学是“倒行逆施,贻毒召乱”,说“白话文学”、“易卜生”、“解放”是“牛鬼蛇神”、“粪秽疮痂”。骂得拽文,骂得刻毒,上纲上线,无所不用其极,大有恨这些新文化人不死的感觉。当然,我相信,吴宓的恨,并非出于个人恩怨,他的确是真心诚意这样想的。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很可怕的,可怕到不仅国将不国,而且家将不家,具体地说是危及他和他的小家庭,因为这个运动“邪说流传”,“‘解放’‘独立’‘自由恋爱’诸说盛行,必至人伦破灭,礼义廉耻均为湮丧”,自己的家也就完了。想到这里,吴宓甚至悲观地要自杀——“则宓虽欲求一家之安宁、父子之慈孝、伉俪之亲爱,亦不可得。呜呼,前途黑暗如彼,今日劳愁如此,吾生何乐?诚不如自戕其生,则数分钟内,一切苦难,均冥然不知。清静之极,快乐之极!”而且,据他自己说,他很长一段时间里,脑袋里总是有这种可怕的念头。

从表面上看,吴宓的对五四的看法,跟国内一帮儿看到女子剪发、男女同校,便痛心疾首要死要活的冬烘的国粹派老朽,没有什么区别。其过敏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我们还没有听说,国内有哪个遗老遗少因为新文化运动而想到过自杀的,他们一般都是想法让别人自杀。而吴宓辈的牢骚,毕竟跟卫道士有所不同。他当时生活在美国,而且是在美国的大学里,一个思想和生活都比较前卫的地方。大约是在美国校园里见了太多的男女自由恋爱,未婚同居,下课携手钻树丛,赴“桑园之约”的景象,社会上也有在中国人看来,太多离婚通奸、寻妓作乐之事,但年少力壮的吴宓,却什么都不敢做,畏惧去做。若干年中,吴宓“不得与女人相见,虽欲一睹惊鸿之过影,一聆呖呖之莺声”,“亦势所不能”。因此日思夜想,未免“气愤愁惨伤怀”。实际上,可怜的吴宓是有点感到性压抑了,外界的刺激越大,他的压抑就越重。由压抑转为愤怒,转为反感,转为保守,进而上升为“主张”,激愤的骂街,也就来了。聊以欣慰的是,他同时却发现,美国也有相当多的知识界人士,对此现象很是反感,视为病毒,于是,他的这种气愤愁惨伤怀,多少变得有点正当了,可以理直气壮。反过来发现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伦理批判、个性解放的现状,跟他所反感的美国现实一样。因此,在他看来,所谓新文化的新,其实是学了西方坏的东西,等于把垃圾引进来。

胡景翼是个粗通文化的武人,曾任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团长,后来参与组织有国民党色彩的靖国军,跟督军对着干,直皖战后,归属直系,为直系偏师的一个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跟冯玉祥合作倒戈,成立国民军,为第二军军长,也算是一个民国知名的军阀。五四运动前夕,他主掌陕西靖国军,在陕西跟皖系的陈树藩对峙,后来被诱骗入狱,被软禁在西安。

按加拿大学者陈志让的说法,北洋时期的军阀,在文化观上,多属于保守阵营,胡景翼虽然去过日本,跟国民党走得很近,但也不例外。在政治上,他反对皖系,尤其痛恨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但他攻击徐树铮,却抓住一点,所谓徐的不孝,说是徐母死了,是因为徐树铮的不孝所致,还崇拜关公,推崇清儒李二曲、傅青主。只是,这个传统主义者,对时事却颇为关心,在五四政治运动爆发之前,他不仅知道蔡元培其人,看过蔡的《石头记索隐》,而且还知道陈独秀,“然对陈独秀辈之说,亦不觉为是,而觉其放诞甚也”。在胡景翼眼里,陈独秀不过是个口吐狂言、放浪形骸的名士。显然,在五四政治运动爆发之前,他对于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相当不以为然。

然而,虽然他对我们后人所说的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不以为然,但五四运动本身,却在胡景翼日记中,留下了很多痕迹。由于北京政府的封锁,也由于陕西偏僻,直到1919年的5月29日,胡才从《益世报》上看到运动的消息,知道了北京的学潮、上海的响应、蔡元培的辞职。由于不明巴黎和会上的真实情况,按外交失败则责备交涉者的惯例,他认为首席代表外交总长陆徵祥“可斩也”,“否则外交亦无进步,而人以为卖国为常事矣”。同时,他又相当明白地指出,外交的失败,根子在段祺瑞身上,“老段等逞于私忿,意气用事,遂不惜饮鸩止渴,倒行逆拖,滥借外债,自残同胞,以至国家成如此现象,令人生忿”。此时,他对于五四运动,基本上还是抄报纸,没有多少自己的评论。

随着运动的发展,到6月中旬,政府被迫让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免职,内阁总理钱能训随之下台,他明显感到高兴,说:

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

但是唯对钱能训下台感到有些惋惜,觉得此人还不错,下台是被只知道“依靠日人,借款买枪,招兵发财”的武人派排挤掉的。此时,胡已经站在了学生一边,而天视民视的说法,跟吴佩孚的五四通电,很是相似。自打这时候起,原来跟直系没有多少关系的胡景翼,对吴佩孚一天天钦服起来,到直皖战争爆发之际,虽然双方孰胜孰负还没有定局,但在胡景翼眼中,吴佩孚已经是关岳一般的人物了。而到了6月28日,当胡听人说此次运动大有成效,不仅英、美、法都乐意帮助中国,而且日本“亦欲让步”,胡兴奋之极,说学生比宋时的太学生还要厉害,“予喜予国民气尚未尽死,公理尚在人心,国或不亡,而是非尚在”。进一步,忽然感觉他也是学生了,他的爱国事业不孤单了,居然在日记中三呼:“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万岁”,“予之事业万岁”!

有意思的是,胡景翼还发现了这场运动跟陕西人的关系。陕西学生屈武上京,到总统府请愿,“屈武以头撞徐世昌之足,再撞其柱。政府诸人惧,又感其诚,遂得许多完满结果。”因此他非常佩服屈武,觉得陕西有人。关于这次请愿,屈武也有回忆,不过,没有说他以头撞徐世昌的脚,也没有碰柱子,而是以头碰地,“血流如注”,近似于现在人很不屑的下跪磕头请愿之举。

耐人寻味的是,运动过后,胡景翼开始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连看了很多天,一直到把书看完,感觉“其中无予不能解者”。自负之中,带有了某种认同。显然,政治的意向,已经悄然影响到了他们的文化观念。

在那个时代的一批杰出的学人中,不仅有热心学理输入的西化派,也有文化保守主义者,同样留学欧美,却往往同途而异归。爱写日记,爱发牢骚的吴宓,暴露他的想法,其他人嘴上不说,心里有数。吴宓在日记中多次提及陈寅恪,说他们在美国的交往,如何投缘。对他们来说,五四新文化,即使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他们喜欢的东西。至于脑后一直留着辫子的王国维先生,不仅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而且对于社会运动,更是感到十分恐惧。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一回事,但文化态度是又一回事。基于文化态度和立场,他们不可能对五四这样的运动抱有好感。相对而言,胡景翼是个军阀,但政治上却亲近民族主义,因而对五四爱国青年天然抱有好感。对皖系的不满,固然有利益之争的成分,但未尝没有对段祺瑞争取日本援助而出卖主权的不满。其中,吴佩孚、冯玉祥和胡景翼以及南方军阀赵恒惕等人,还是相当具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在平时,他们的军队纪律就比较好,而且没有多少劣迹。因此,他们对五四运动的呼应,不仅仅是出于派系之争而争取舆论,也有基于正义的互相感染和相互支持。

其实,吴宓、陈寅恪这样的人,未必会对皖系政府有什么好感,但出于文化观上的对五四新青年的不喜,连带着对反政府的行为,也有了反感。反过来,吴佩孚、胡景翼这样的军人,其思想基础,肯定是传统的,但在民族主义方面,却很容易跟五四青年走到一起,尤其是在跟皖系发生利益的激烈冲突之际,对“卖国政府”的义愤,很容易使两种性质的民族主义,在爱国的旗帜下汇成一条洪流。

三个卖国贼

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是五四运动中众口一词的卖国贼。五四当时编的小册子《青岛潮》,甚至说火烧赵家楼时,学生冲进曹汝霖家,发现“曹氏之客厅正中,悬一日皇御像”。不仅学生这样看,市民这样看,连政府内部的相当一部分人士,包括一些有实力的军阀也这样看。直系军阀自不必说,吴佩孚等骂曹、章、陆骂得比学生还厉害,连皖系干将张敬尧,在运动期间,也打电报要求罢免这三人。安福俱乐部控制的国会,也接二连三提出弹劾曹汝霖、章宗祥的议案,明白说他们是“国贼”。在运动当口上,还有很多人声言要拿住这三人,连同他们的家人一并杀掉。连撂地摊说相声的都编了相声《揣骨相》,指桑骂槐地骂他们,“没骨头,金钱搂足,以外人为护符”。说他们属于“大贼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子,是“现代秦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样从知识界到底层百姓高度一致,甚至国共两党高度一致,万人唾骂的人物,大概除了袁世凯,只有汪伪政权的三剑客,汪精卫、陈公博和周佛海。

同类推荐
  • 大都魂魄

    大都魂魄

    2008年的第29届奥运会,让北京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尽管作为六朝古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无疑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但是要想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认识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北京生活工作了50多年,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深情。2005年1月14日召开的北京奥组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这位身居高官的“老北京”,用庄严的语气,向国际奥委会承诺: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 人生没有多余的珠子

    人生没有多余的珠子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一本书,而是给每一个人布置一片风景,让总是匆匆而过的脚步和心灵,可以慢一些,停一停,看看窗外的阳光和星辰,看看很久没有因为感动而流泪的眼睛。《人生没有多余的珠子》挑选能与你产生共鸣的文字,和你分享,打造经典阅读典范!这些文字都由《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的超人气当红作家倾情奉献。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的记忆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的记忆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的记忆》中每个故事书写着真实,每份感情充满着真切,每份情感倾吐着真诚,于朴实无华中彰显为人做事、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勤学好思、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大胆负责、勇于创新的胆识魄力……走进书中,满心感触;合上书页,发人深思。
  •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走得越久,我们离自己越远。我们身负重壳努力向前爬行,殊不知只是为了取悦别人;我们自认为在努力奋斗,殊不知只是在满足无限的欲望;我们总认为自己可以寻找到一把可以安放灵魂的躺椅,殊不知是踏入了另一个浮躁的世界;终,只换来一身疲倦,一副充满了浮躁与不安的皮囊。其实,单纯才是我们对抗这复杂世界的好的武器。在《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本书里:关于爱情,拔叔这样说——爱情就像老物件一样,可遇不可求。关于灵魂,拔叔这样说——把自己好的一面留给值得珍惜的一瞬间。关于生活,拔叔这样说——做自己所爱,想自己所想。关于人生,拔叔这样说——不是为了比谁死得更奢华,而是为了赋予人生以更多尊严和勇气。关于梦想,拔叔这样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 诗学第三辑

    诗学第三辑

    20世纪80年代,"归来"或"朦胧"又一次开启了中国新诗繁芜而动人的局面。但短暂的二十多年之后,激情澎湃的诗歌之音似乎早已游离人们的耳畔;那些关...
热门推荐
  • 魔修之子要修仙

    魔修之子要修仙

    魔修第一世家的少家主是千年难遇的废柴?拜入了仙修第一宗门?遵循命运的指引,一跃成圣!新人新书多多指教
  • 清代短篇小说集·子不语2

    清代短篇小说集·子不语2

    本书为清乾嘉年间袁枚编撰的笔记小说,初名《子不语》,书中故事来源于民间传闻、亲朋口述、他人著说、现世生活及作者创作,多写鬼神精怪,也讲奇人异闻。《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也只寥寥数篇,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袁枚也正是以这些神鬼形象、怪诞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阴间社会。
  • 律抄

    律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下第一土地姑姑

    天下第一土地姑姑

    (短时间内看到的更新是在修文!渣作者还在苟着!)一觉醒来容华穿越了,还踩着狗屎运坐地成仙。于是她指着目之所及的大片山脉对身后的小精怪们说:看,这就是姑姑给你们打下的江山!......后来,容华在山上开了间精怪小书院,每晚梦里都会有人在她耳边念叨,说他未成婚的妻子被坏人掳走失了记忆,好久都没追回来,简直太可怜了……再后来,云淡风轻的某天,一个俊逸非凡的男人突然沉着脸出现在她面前,阴森森的问为什么不要他,是他不够可怜还是不够好看!
  • 妇人临产门

    妇人临产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故事会(2015年全集)

    故事会(2015年全集)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有恒久的趣味。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幻渝

    幻渝

    长夜何短短?此傅菁不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血日之战

    血日之战

    千百年前的人类强大无比,但是他们的强大让他们变的骄纵、蛮横,终于招来了神魔的愤怒,三界大战爆发了。在神魔两界的攻击下人类死伤惨重,古老的文明几乎全被摧毁,人界更是横尸遍野到处都是死尸,终于人类觉醒了。但是一切都来的太晚了,人类已经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力量,就在他们即将失去最后的自由时……
  • 雷虚篇

    雷虚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起种田:农门医女山里汉

    医起种田:农门医女山里汉

    新书《田园蜜宠:神医撩汉种田忙》喜欢甜宠文爽文的不要错过呦。当又疯又傻又软弱的豆蔻拥有冷静的急诊医生灵魂爹重病,娘软弱,吃奶的弟弟和寄养在外的妹妹,再看看漏雨的草房,石头围墙,好一个家徒四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幸好咱有一手好医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一手好医术,带领全家医起发家。顺便360°转体啪啪打脸极品乡邻和白眼狼亲戚盖房,置地,一手医术横行乡里。看农家医女,怎么把家徒四壁过成财主地霸,翻身把山里汉子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