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6300000030

第30章 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1)

五四运动里的军人声音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军阀割据的时期,每逢这种时期,军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原来趾高气扬的文人,则蜕变成武夫的附庸,甚至变成收税记账的工具。在发生五四运动的那个时代,在形式上,中国有点类似于五代十国那种军阀时代,军人在政治上的发言权最大。陈志让先生称之为“军绅政权”,其实,军的分量远比绅要大得多,两者处于完全的不平衡状态。各个地方的文官,如果服从武人意志的话,基本上无立足之地。但是,跟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夫不一样,民国的军阀,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新式军人,很多是投笔从戎的有志之士,是晚清志士提倡尚武精神的实践者。无论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还是各省的新军,其骨干军官,不是来自留学日本的士官生,就是国内新式军事学校的学生。就算比较保守的北洋系统,在接纳士官生方面,也是开放的。学习西方,显然是这些新式军人的追求。他们对于中国百年来从西方学来的一切,从器物到制度,都是有迷信的。即使想要恢复传统文治的袁世凯,其实也不能摆脱这种迷信。至于在袁世凯失败之后,接着当家的北洋军人,就更没有这个胆量,敢于轻视民国的共和政体。因此,尽管文人和绅士的地位没有军人高,但此时代的文人绅士,绝不至于像五代十国文人那样低贱。由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绅与商,尤其是现代工商业者,有了密切的联系,而且他们跟新兴的学界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有自己的团体,商会、教育会,有相应的公共空间。更重要的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已经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对于绅商学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武夫们还是有所忌惮的。尽管武人们有力量封报馆,钳制言论,但一般不敢这么干。他们顾忌舆论,也顾忌民意,更顾忌道德谴责,一旦被置于道德上被动的地位,他们在日后的军阀纷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北洋时期,毕竟是军人统治。军人有军人的积习,耐性不够,实在急了,还是要用武力解决的。但是,即使武力解决,也要顾忌自家的形象,如果在道德上理亏,在战争中也就占不了便宜。

对于当时的北京政府来说,一方面,各地军阀实际上割据一方,根本不在财政上支持所谓的中央政府,但另一方面,北京政府还需要各地军阀的政治支持,如果有较多一点的地方表示脱离北京政府独立,北京是很害怕的。当然,各地军阀,也需要获得北京政府的承认,以强化自己在地方的合法性。相对而言,北京政府对地方军阀的支持,更为在乎一些。因此,无论谁控制北京政府,对于下面军人的声音都十分忌惮。五四运动,在北京,一边是学生一边是中央政府。在地方,一边是学生和市民,一边是各地的军阀政府。相对而言,北京政府更希望把运动压下去,恢复秩序。但是,地方军阀却另有怀抱,即便敷衍北京的地方的军头们,也不那么热衷压制运动,很显然,即使是他们,也生怕在民族主义热潮中失掉分数,害怕媒体的声讨。更何况,还有不少的人,想要借机谋点舆论上的好处。

相比较起来,段祺瑞是对文人和绅士最为尊重的一位军头。一来是袁世凯失败的殷鉴不远,二来此老对西方政体的确有幻想,中国的议会政治,实则为士绅政治。府院之争,段祺瑞和黎元洪闹意气,国会偏向总统,实力强大,拥有各省督军团支持的段祺瑞,居然好长时间内,跟个没有一兵一卒的总统,打了个平手。但是,尽管如此,在骨子里,段祺瑞还是个迷信武力的人,武人不仅跟他更亲近,而且更为他所看重。他所处的集团,像徐树铮的这样迷信权术的心腹,对武人和武力就更加在意。在依靠梁启超、林长民和汤化龙的研究系设计好了议会改革之后,真的选举国会了,居然把研究系一脚踢开,暗中指示各省督军,无论如何都得将研究系弄下来。也就是说,段祺瑞的手下,包括像小徐这样独断专行的手下,对于军人更在意些。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大业之所以能启动,除了大笔的日本贷款之外,关键是小徐在其中纵横捭阖,四处拉拢,连一向狡诈的张作霖,都被蒙骗得让他把军队带到了湖南前线。即便如此,小徐依然得罪不起地方军头。人家一旦不高兴了,他还是得放软身段。南征之役,张作霖尽管得了大批的武器,也得了不少军饷,但一枪不放就要撤走军队,身为奉军副总司令的小徐也只好眼睁睁看着人家的背影没辙。说到底,在北洋时期,最后说了算的,还是军人。

但是,说了算的军人,都是长官,士兵或者下级军官是没有声音的。我们看到,在学生上街宣传演讲的时候,也不乏军警被打动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军官都对学生表示了极大的好感。连段祺瑞亲信张敬尧的部队,都有人对上街游行的学生“举枪示敬”,至于驻扎在湖南衡阳的吴佩孚的第三师官佐杜茂林,到长沙公干,居然加入到学生游行队伍中来,“啮指书‘毋忘国耻’四字,并号啕大哭。”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当兵是为了吃粮,为了养家糊口,尽管被感动,却不大可能有人为了某种道德目的,反叛自己的上司,站在学生一边。公然参加游行的士兵,只能是吴佩孚的部下,因为他的长官已经对于学生运动,公开表示了强烈的声援。士兵和下级军官,已经习惯了服从命令,服从上司,只要还能有口饭吃,有点军饷,他们就会这样做下去,反抗和兵变,一般都发生在长期粮饷无着,但军官却大鱼大肉,肥马轻裘的情况下,即便如此,骚乱的士兵也没有任何政治立场可言,闹将起来之后,大抢一通散去,因此,民众对乱兵往往更加反感。说起来,民国年间的“国军”虽然是从清末的新军演变来的,由于新军数量少,所以选择余地大,读过书的人很多,各省新军士兵,不少人还是秀才。相比之下,由于人数众多,民国军队士兵没有新军士兵那样的文化素质,绝大多数人目不识丁。1930年代初两份关于士兵的社会调查,一份调查了41个残废兵,一份调查了40个士兵,前者未读过书的29人,读过书的12人,但“就是所谓曾读过书的,也不过只认识几百字罢了”。而那40个正常的士兵,读过书的只有11人,未读过书的有29人。此前社会学家陶孟和对晋军的一个旅近1000个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些士兵有87.3%的人是农民和无职业者,几乎相同比例的人是文盲。所以,士兵就是来吃粮的,找一个糊口的职业。对于政治,甚至要跟谁作战,都不关心。卢永祥和齐燮元开战之前,卢永祥为激励士气,预发4个月的兵饷,但士兵却不知为何,而且不知要跟谁开战。连跟谁打仗都不关心,自然对于政治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其实,就算士兵有心关心,碍于军队的体制,单个的士兵也很难所有表示。除非到了时局失控,而且上级要士兵执行的任务突破了众人的底线、士兵中有草根领袖带头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集体的抗命。但是,在民国期间,这种抗命,多出在长期欠饷而导致的兵变中,像俄罗斯二月革命时发生的军队拒绝对民众开枪这样的事,在中国,实际上很难发生。

一场波及全国的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街头上虽然没有军头们的身影,但运动却跟他们关系密切。士兵不懂政治,他们却不可能不懂。这场运动,对于他们中的某些人来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有些人则是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应对。但无论持何种态度的军头,都不愿意顶起对抗甚至镇压爱国运动的名头,即使不得不遵从段祺瑞的旨意,出面阻止学生行动,也大多缩手缩脚,最积极的马良,也只敢拿几个市民开刀,其余的一律其软如棉,只要学生不闹出大事来,他们就乐得“无为而治”。当然,各地当家的军头,对于学生运动,也有一丝隐忧。这个隐忧来自运动中某些激进分子,当时所谓的“过激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某些信奉无政府主义的人,他们在运动中散发传单和一些小册子,策动士兵,投入运动。早在运动初起之时,运动士兵的传单就有了,据《时报》报道,早在1919年5月,驻扎在湖北的陆军第五师,就接到学生的传单,由于该师多为山东人,师长王子春因此非常害怕,采取措施,严防士兵跟学生接触。类似这样直接斥诸运动军警的传单,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北京的传单煽动性更强,有份传单这样写道:

你们军人,一月几个钱吗?未必钱就是生命呀!总统、总理长的眼、耳、口、鼻,你们长的也是一样。他们在内面何等的安乐,你们在外面日夜受风尘,替他们守门,真是自作牛马,当走狗。可惜你的父母生养你,空活一世人。我劝你们快快去别求生活,自谋独立,复你自由,还你人格,你说好不好?请你细细的想一想。

显然,这样的“自由”和“人格”之类的说教,士兵们大概是听不进去的。但是,这种基于地位差距的“阶级”挑拨,军头们还是有点担心。对于传说中过激党的动作,军头们还真是有些害怕,因为传说他们有组织,而且在西方威力强大。山东督军张树元1919年6月11日在给北京政府的密电中,提到在山东各地,“无政府共产党宣言,时有发现”,忧虑“外匪生心之足患”。汉口警察厅在向内务部的汇报中,也表达了对于国外的社会党人,无政府党和鼓吹共产主义者,利用激进刊物“狂悖惑人”的担忧。

不过,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还分不大清,对所谓过激党的担忧,只是从在华西方人那里听来的,并不真切。因此,多数没有明确立场的军头所真正担心的,无非是所在地的秩序。只要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没有引起秩序的混乱,他们就阿弥陀佛。但是,对于那些原本就对段祺瑞和小徐有看法,甚至怀有敌意的军头来说,学生运动正好是一个机会。

作为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对象,在广东孙中山的国民党和西南军阀,在第一时间,一致表示对学生的声援,对北京政府“卖国行为”的抗议。倾向国民党的四川军阀熊克武,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对学生的声援。倾向孙中山的陕西小军阀胡景翼,在日记里的情绪,几乎随着学生运动节奏起伏,对段政府的敌意和不满,一点不亚于任何一个参加运动的学生娃。比较接近冯国璋的所谓直系军阀,所谓长江三督之中,江苏的李纯和江西的陈光远,都对“镇压学生”没有热情,仅仅装模作样地打了几封电报,应付一下北京政府。只有作为南征前线的湖北督军王占元有所不同。比较起来,由于在武力统一上比较配合段祺瑞,因此,对于北京政府镇压学生的命令,也就只能配合。结果,惹出了大篓子,遭全国的痛骂。报界哄传,王占元接受日皇勋章,形象大为受损。后来王占元轻易地被吴佩孚逐走,跟此番看走了眼站错了队,因而声名狼藉不无关系。

人称后直系的曹锟集团,此时的表现相当混乱。一方面,由于在此前一个阶段,曹锟惑于副总统的诱饵,表现出了对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极大配合,派精锐部队第三师由吴佩孚带领,杀入湖南,将湖南和广西联军打得节节败退。虽然说,此后由于吴佩孚没有得到湖南督军位置的奖赏,止步衡阳,还不断发表反战言论,跟皖系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激进的吴佩孚,跟留在武汉的曹锟之间,步调相当不一致,跟留在直隶的曹锟几个兄弟之间,差得就更多,当然做直隶省长的曹锟兄弟曹锐,思想还留在跟段祺瑞的合作阶段,至少不敢不尊北京的指令。因此,他对于天津警察头子杨以德直接听命北京,封堵学生运动,就睁眼闭眼,一任杨抓了一些学生,送上法庭。杨以德甚至还奉北京方面的旨意,对于追查“冯国璋操控”很有兴趣。周恩来、马骏他们被捕之后,天津警察厅的保安总队队长丁振芝总是对学生说,你们是受了冯国璋的利用。而且还对学生说,“冯国璋要利用学生要推翻政府。他的机关部在河北交涉署的对门,内中的干事姓梁的,已经拘来了,他们的公文书信全都呈上去了。”居然还拿了些“公文书信、委任状、同信封的像片”给学生看,这些公文书信,都盖有“华甫”的图章。说这里面,还涉及北京的林长民诸人。如果说冯国璋利用运动推翻政府,而且还设置了专门的机关,也许有这个可能,但做这样机密不合法的事,来往书信上面提到的人都是真名实姓,在信上还都盖了自己的图章,断然没有这么弱智。警察出示这样的东西,有太明显的作伪痕迹,无非是想从学生那里诈出一点线索来。反过来,可以看出当时的皖系中人对直系的参与搅和的担心和忧虑。但是,同时,一直唯曹家兄弟马首是瞻的顺直省议会,却迭次电请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要求拒绝签字,并且声讨曹、章、陆。言辞激烈。一点不逊于吴佩孚。

同类推荐
  • 放下就是快乐

    放下就是快乐

    本书中收集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或长或短,都使我们不曾想到,这小小的故事中,蕴藏着丰富感人的人生科研成果,更有智慧闪现之后的心情舒畅,如春雨秀滋润心田,第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生命真理,当你在饭前茶后,睡前晨起拿起它的时候,使你在淡淡的哲思中获得感悟和真知。
  •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 四十年四十人

    四十年四十人

    “我的四十年”丛书,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三册,分别由中国人、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外国人三个典型群体书写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从全球坐标系观照中国改革开放,以不同的视角和生动、丰富的个人体验,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每册40位共120位主人公,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工作在上百个不同领域,他们的“个人史”构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改革开放“史记”。本书中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国人,从自我奋斗历程或切身体验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自己的深刻变化。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正是改革开放步步深化的缩影,是对总结改革经验、弘扬改革精神的生动诠释。
  • 优美的哲理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哲理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假如未曾遇见你

    假如未曾遇见你

    邻城酒肆开了间文艺咖啡店,店中承载了太多的人间悲欢。进店里喝咖啡的人,有时候会找店主聊聊,讲讲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的经历。时间久了,听得多了,邻城酒肆便生出整理这些故事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这本书,来自20位不同的故事亲历者,由20个治愈故事组成。这些故事无删减,贵在真实;这些故事曲折细腻,贵在感动人心。听别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转瞬之间,已是一辈子。
热门推荐
  • 我和老爸老妈那些事儿

    我和老爸老妈那些事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大人们,怎么说呢,有时候可能要维护一下自己的权威,因此一定程度上习惯于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误读误判你们,给你们定性。随着你们长大,父母们遇到青春期的你们时,他们多多少少开有所怀疑自己的看法和作父母的能力,你们可能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亲子间“拉锯战”就此开演。在这一时期可能每个家庭都会上演一些大同小异的悲喜剧,当然我们更喜欢喜剧谢幕。
  • 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

    关山飞渡:1962年的中国

    从1957年至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正确与错误两种倾向都在发展的十年。正确的方面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见成效,经过五年的调整,1962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成为共和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之一。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工业也取得长足进展。“我们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错误的方面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发展,最终导向“文化大革命”这一全民族的灾难。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但矛盾暂时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了。历史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现了曲折的发展轨迹。
  • 亲亲星星糖骑士

    亲亲星星糖骑士

    只要吃下这颗美味的糖果去亲吻心爱的人,就能与他心灵合一!齐若叶,为了你梦中的骑士,豁出去吧!咦?可是……我怎么好像吻错了人?而且……而且我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个超级美少年?等等,这张脸好像熟悉……啊!他不就是那个冷得像冰块一样的高傲天才交换吗?缤纷校园的魔法乌龙恋曲,亲亲星星糖的甜蜜爱情法则,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请你听见我

    请你听见我

    宋黛在笔记本的扉页写到:“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太宰治陈肃在下面补充道:“我本想打算这辈子孤独流浪的,直到遇到了宋黛,是适合四季的,所以我还是守此一人吧。”——陈肃“我从不觉得自己有被人爱和爱人的能力,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运气。陈肃,直至我遇到你。”这是一本贯穿校园和社会的书,讲述了一个治愈与被治愈的故事。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但我们始终相信,总有一个人,让你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值得。
  • 乡愁里的广东

    乡愁里的广东

    乡村隐藏着大美,她往往是一个地方本土特色文化的最直接载体,也是理解一个地方的过往和未来的入口。在这本书里,我们从靠近海岸线的渔村,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再到深藏在大山里的山村;从岭南水乡,到瑶族山寨,到海岛村落;一路走访,一路记录广东乡村的山水、建筑、故事和人情,追寻乡村才有的安静与美好,为你呈现一个你可能不甚了解的广东世界。
  • 重生六零学霸女神

    重生六零学霸女神

    1v1,男强女强,双洁,男主超帅超宠。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苏云泠重生最穷村子,带着随身空间和医术,走上彪悍村团宠之路,一路牵萌娃抱萌宠,发家致富撕傻逼。咦,未婚夫死而复生了,黏上就甩不开……
  • 废都

    废都

    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品,一部毁誉参半的奇书。1993年该书问世时,季羡林先生曾预言:20年后,《废都》会大放光芒。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这是一部198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俗史,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世情小说。小说以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当代生活为背景,记叙“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及艺术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现了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作者以庄之蝶与几位女性情感的纠葛为主线,以阮知非等诸名士穿插叙述为辅线,笔墨浓淡相宜。在诸多女性中,唐宛儿、柳月、牛月清为他塑造最为成功也最倾心的鲜明人物。在这些充满灵性、情感聪慧而富有古典悲剧色彩的人物身上,体现出作者至高的美学理想。
  • 小羊不好惹

    小羊不好惹

    他用千年灵力和邪神打赌,只为救爱人一命。可为什么,他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既然这个世界容不下他和他的爱人,那,就把这个世界毁灭好了!言情小说,言情小说,言情小说。修炼升级不是主流,打架也不是主流。
  • 起风了

    起风了

    《起风了》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起风了》原著,是一部跨越生死、打动千万人的纯爱小说,不朽的传世经典名著。男主人公陪伴身患重病的未婚妻节子,前往深山疗养,携手度过节子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在与世隔绝的八岳山上,他们抛弃俗世的喧嚣,生命中只剩下彼此。爱情在这至美之景中愈发深邃。他们共同体味着生之幸福,又为这幸福染有死亡的阴影而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