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篇文章中哪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法?请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是。前半部分虚写,夜如蛇一般从桉树叶上滑落;后半部分实写,乡村的晨曦之景。一虚,夜的意境与氛围出来了;一实,晨曦的景色出来了,两者结合起来,渲染意境,开头就出来了。
§§§第五节情感意境结尾法
我批改过许多学生的作文,平时的,还有考场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对作文的结尾漠不关注。为什么呢?因为在考场写作文时间很赶,很多时间都用在开头和中间的叙述部分了,感觉自己的作文快结束了,于是大呼一口气,匆匆忙忙加上一个简单的结尾。如写母亲,便说:“这便是我的母亲,一个对我始终不离不弃的母亲。”或者是说:“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爱您。”凡此种种。平时写作时,很多学生的作文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感觉自己写完了,终于可以出去玩耍了,万事大吉,草草结尾。其实,结尾是作文中最能为文章增色和加分的环节,一个好的结尾放在一篇普通的作文上,可以提三分到八分;而一个好的结尾,加在一篇原本就文采飞扬、中心明确、材料新颖的作文上,至少可以提五分到十二分。
一、故事赏析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找不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非常轻松,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提示:我们为什么时常会感到痛苦、劳累或者孤独?是因为我们背负了太多的自以为很重要的包袱。其实,生活可以不必如此沉重,学会适当取舍,学会放下和遗忘,那才是人生最昂贵的财富。同理,对于作文,我们不能觉得这些材料新颖,或因这些语句优美,就生搬硬套地将其用到作文当中,这样会使文章更加杂乱,而且缺乏统一的中心思想。
二、导练分析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通常结尾你会如何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果你只在结尾说母亲是如何好,你爱你的父亲之类的话,那也只是一些大白话。
1.要用修饰式结尾,如:我是多么想握住光阴的手,让这份在时光中逐渐流逝的母爱,能如一朵永不凋谢的花一般,历久弥香。(握住光阴的手,便是珍惜时间。珍惜时间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不让母亲老去,为了能够让母爱永恒。这样的结尾,一下显得深刻了许多。)
2.要用灵魂陈述式结尾。如:原来,世间有那么一个人,普通、平凡,甚至卑微,却一直在你的生命中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地爱看你。她的爱,深藏于时光之中,悄无声息,毫无瑕疵,是一种极致,能暖你一生。她,便是伟大的母亲!(什么是灵魂陈述呢?既然是灵魂,那就不是普通的一句“妈妈,我爱您”,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去阐述一种情感,这样的情感能如清澄的河水一般流淌,清凉而又忧伤。)
3.要用点醒式结尾。如:(1)原来,只要我活着一天,母亲便不肯委屈我多一秒。(2)原来,真正的温暖之爱,一直卑怯地深藏在我们自以为然的享受之中。(这样的结尾,如一语惊醒梦中人,文字不是非常凝练,含义却非常深刻与震撼。)
4.要用对比式结尾。如:原来,母亲的谎言是为了给他撑起一片蔚蓝安宁的天空;而他的谎言,却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回到房中,他脱下脚上那双耐克鞋,重新穿上那双母亲帮他缝做的布鞋。(通过对比,让母亲回归正位,疑惑消失,突显主题。)
5.要用隐喻式结尾。如:这些年,她的条件转好,住上了新房,也买了小汽车,可内心总有一些不安与自责的情愫难以释怀,好比当年她一直无法读懂母亲那种冷漠而又决绝的眼神。(为什么读不懂母亲那双眼睛呢?其实,是隐喻了她对母亲的那份愧疚与自责之情。)
6.要用感悟哲理式结尾。如:在颁奖台上,我热泪盈眶,恍然大悟,父亲所给予我的不是贫穷,更不是别人的鄙夷,而是骄傲,是自豪,是坦荡荡的爱。可是,这样质朴无华甚至可以为我卑躬屈膝的爱,却被我年少时的虚荣击打得支离破碎。其实,他付出的情感比谁都要多。幸好,在逐渐流逝的时光之中,我终于懂得了珍惜父亲的厚爱。不然,我这辈子都无法为自己的虚荣与任性埋单。(这一段全是“悟”,但这“悟”却是父亲全部的品质,以及我们面对这份父爱时的态度。)
三、例文精选(一)
温暖心灵的橘子
陈晓辉
大学毕业后,我去一家研究所工作,那时所里刚好接了一项关于“改变郊区经济薄弱村贫困面貌”的研究课题,我被安排到了该课题的考察小组,负责去郊区调研各项资料。
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崎岖山路。路边长满高低不一的不知名的树,慵懒地矗立着,任凭那横生的枝丫随风摇摆,漫无目的。低矮的水泥房,木门,生了锈的铁窗,门前堆满干柴。老人坐在藤椅上抽烟,咧着稀疏的牙齿朝我们笑;年轻人放下手中的木柴,立着身子,好奇地朝我们张望;小孩们则三五成群地拥在一起窃窃私语,然后又一哄而笑,各自散开。这是我们刚踏入这个村庄时的场景,仿若一张泛黄的照片,印记着每个人的容颜。采访很顺利,村民们都非常热情,以生硬的普通话介绍着自家的情况。经过了解,村民们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然后每月给家里寄些钱。村民们的生活很拮据,孩子的学费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多户家庭都看不起病,等病得实在不行了才去就诊。
搜集的资料越多,我的心纠结得越厉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捏着,为他们的贫穷而难过。我推开要采访的最后一户人家的房门,屋里没人,有个内院,围墙由一块块砖块堆砌而成。院子里长满了各种花草,生机盎然,赏心悦目。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欣赏这与众不同的景色。院子的一角长着三棵橘树,奇怪的是,每棵橘树上都只有一个橘子。我刚想伸手去抚摸,身后突然响起了斥责声,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如箭一般冲到我前面,伸开双手护住了橘树,用生气的眼神瞪着我。随后,一位中年妇女走了上来,指责孩子不礼貌。男孩不听,跺着脚,手指向我,意为我是坏人。我和中年妇女都笑了。经过交流才知,她是这家的女主人,孩子爸爸在城里打工,一年回来两三趟,家里平时就靠种橘子为生。每棵橘树上只有一个橘子,这是他们家的一种风俗,意思是摘橘子时不能全摘光,要剩下一个,代表着来年的丰收,代表着生活的希望。男孩七岁的时候,因不懂事摘掉了树上最后一个橘子,结果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顿。
我和男孩妈妈在屋内交谈之时,他一直站在橘子树前,生怕我会再次过去破坏它。直到我走到屋门外向他们告别时,他才走出院子,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行走在离开村庄的路上,回忆着采访时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沉重,总觉得自己身上担负着很大的责任。隐约间,身后传来了熟悉的叫喊声,我转过头,是那小男孩。男孩跑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叔叔,妈妈说你们是来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所以,我把橘子摘下来了。这样,或许可以把更多的希望带给比我们更穷的人们。”说完,男孩递给我一个红色的塑料袋,袋子里装着三个橘子。男孩的话像一阵和煦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我抱起他,紧紧地,紧紧地。我的视线一片模糊,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最终,课题研究很成功,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对这些贫困村加大了扶持力度……
问:请给该文加上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尘世里,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许多人只是擦肩而过,淡忘的多,记住的少。可总有一些人会让你难以忘怀,记忆犹新。你感动的,不是他那光彩夺目的外表,也不是他尊贵显赫的地位,而是他的平凡,他的朴素,他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好比男孩送我的那三个橘子,这么多年,一直生长在我的心灵之树上,时光愈是流逝,它所承载的情感就愈是浓烈、执著,温馨而又美好!
赏析与解读:文章以橘子作为全文的情感线索,以“我”去山村考察为故事背景,着重描述了男孩的善良与质朴,结尾感情丰富,令人难以忘怀。
技巧点拨:抓关键词结尾法
题目:温暖?心灵?橘子
A.为什么会温暖?——男孩的善良与质朴;
B.心灵怎么了?——感动与温暖了;
C.橘子是什么?——是情感线索,以它来突显男孩的品质。
A+B+C=主题。结尾主要是为了表现出“男孩善良与质朴”的主题。
例文精选(二)
心灵的春天
李兴海
1951年,他和老伴从陕西的大山里流浪到兴平市流顺村,在一面破旧的土墙旁用秸秆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家,从此,以拾荒为生。
1974年正月二十九,他和老伴外出赶集,在一群围观的人潮中,他忽然瞥见了一名被遗弃街头的女婴。当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脐带上还残留着母亲的鲜血。以此可见,她是个可怜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母亲丢下了。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人肯上前把婴孩抱走。他和老伴很心疼孩子,想要把她抱走,但又不愿让如此可怜的孩子跟着他们吃苦受穷。于是,他和老伴一直站在原地苦苦等待,希望能有一户条件稍好的人家把孩子抱走。
天色沉沉暗去,集市上的人潮渐然退得一干二净。他和老伴不得不将孩子抱回家中悉心照料。为了纪念这次偶然的相会,他给孩子取名“会英”。
会英渐渐长大,可奇怪的是,她经常弄不清简单的算式,说话也有些含糊。后来,他终于明白会英有轻微的智障。老伴知道了这一事实后,公然表态,无论如何,也要把会英养大成人,不管怎样,她都是一条命啊!
为了更好地抚养孩子,他和老伴起早贪黑,长年奔波在各个乡村的垃圾站里。可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转。因为在这艰苦的旅途中,他们又先后遇见了不同遭遇的弃婴。他们有的残疾,有的智障,有的正常。
他俩都于心不忍,总是无法在观望后冷漠离去。这些可怜的弃婴,一个个的走进了那个破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