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5800000006

第6章 在胶片中复活(3)

再者,经历几十年的动乱,中国电影从创作到评论都处于荒芜期,而当年刚刚吹起改革之风,大家思想比较解放,希望有个场合能让艺术家交流,自由地评价电影。此前,主持电影工作的夏衍和陈荒煤已经有了专家评奖的设想,后来就由影协的代理书记林杉牵头征求了电影界主要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结果大家很赞成,表示除了政府奖和群众奖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电影专家评的奖。

金鸡奖创立之后,百花奖的一些专项奖如最佳摄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就取消了,交由金鸡奖来评。

两强角逐.争论激烈第一届金鸡奖最有竞争力的影片是《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

评委分成两派,大家都充分肯定这两部电影,但各有偏好。因为多少年都没有自由讨论的机会,大家热情很高,结果争论得非常激烈。白天看影片讨论,晚上有时候也开会讨论,很多评委到房间了还继续争论。

当时是两个评委住一个房间,有一间住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导演沈浮和另一位老同志,他们当年大概都已经有六七十岁了,晚上还是继续争论不休。工作组的同志向上头汇报了这个情况,以至于主持会议的人特意来对两个老同志进行劝说:“我们本身就相当忙,你们还这么争?都这么大年纪了,要注意身体。”一直到最后投票,黑板摆在前面,《天云山传奇》唱一票,《巴山夜雨》唱一票……大家看着一会儿这个上去,一会儿那个上去,都很紧张。

结果《天云山传奇》比《巴山夜雨》多了一票,支持《巴山夜雨》的评委就有些丧气。

有个评委提出:“是不是咱们把它们并列成最佳,让多一票的《天云山传奇》放在前面。”听了这话之后大家觉得很好,就把它们并列了。

但是这个结果在报批之后,有了一点小小的调整,《巴山夜雨》被调到前面。评委们接到这个消息后,当然不满意,说我们这么严肃地讨论,可否再考虑考虑?经过反复磋商,最后还是按调整的方案公布于世。

“金鸡”之名源自周恩来题字1981年正好是鸡年,而且正是在酝酿金鸡奖的前后正好发现了周恩来写了一个条幅:“闻鸡起舞”,因为周总理生前非常爱护和关心文艺界,就把这个专家奖定名为“金鸡奖”,而且把条幅复印下来作为金鸡奖的礼品,每个评委得到一个条幅,得奖者的奖品也是金鸡奖杯和条幅。作为对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金鸡奖不提供什么物质奖励。

评奖三宗旨:民主、学术.争鸣金鸡奖评奖有三条宗旨:第一条是民主,所有的评委都必须是以个人身份来参加。当时文化部管电影的副部长陈美为了避免官方影响金鸡奖民间评奖的风气,规定官员不许参与金鸡奖,而且头几年金鸡奖的评委开会的时候,不但没有报酬,而且连吃饭的饭费都得自己交。第二条是学术性,就是说不仅要评出奖项,而且在评奖过程中要进行学术讨论,对我个人来说,参与评定金鸡奖就等同于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从中受到很多教益,因为之前30年国内电影界从没有这么一个固定场合,可以让大家无顾忌地各抒己见。第三条是争鸣,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充分讨论。

可以说,80年代的金鸡奖基本上贯彻了它的三条宗旨,所以当时的金鸡奖在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1980年第四代登场之“北海读书会”

第四代在北海“读书”

第四代导演是一批迟到的耕耘者。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创作恢复正常,率先充当传统意识和传统电影最初挑战者的正是他们。谢飞、郑洞天、杨延晋、张暖忻、黄健中、丁荫楠等二三十人成立小沙龙式“北海读书会”,并写下宣言。这被看作是“第四代导演”群像的写照。“第四代”电影人对电影本性的认知和探讨拉开了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序幕,那个“理论滋养灵感”的时代到如今使人加倍怀念。

那几年,他们撮饭、喝酒、读书、谈理想时至今日,谢飞、郑洞天、杨延晋、滕文骥、张华勋、丁荫楠这些被笼统地称为“第四代导演”的电影人早就在艺术道路和思想的心路历程上各奔东西。他们有的在探索性的艺术电影的道路上受阻,有的曾经在拍摄商业电影方面显示了才华却因为受到某些精英豪杰的唾骂和权威力量的喝令停止,有的早巳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大师级导演,他们彼此的差异绝不比第五代导演各人之间的差异小。但是,只要跟他们谈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的起家时期,他们都会对那时的自由氛围和自己的“北海读书会”津津乐道。

第四代导演们的“北海读书会”不是组织,也没成为什么协会,只不过就是碰了几次面,吃了几次饭,喝了一点酒,侃了许多大山。听说最明确的成果只有一个给上头的呈子,大意也不过就是表示他们应该钻研业务、多为人民拍出好电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之类。估计实际的意思就是恳求领导给机会让他们拍片。但是,这种朋友聚会、漫无边际的侃山、家庭中的把酒论艺术、学生老师之间的思想擂台赛却是“新时期”的典型场景。在电影界,除了第四代导演的“北海读书会”,至少还有几个客厅是消耗茶、酒,产生思想火花和艺术灵感的去处。钟惦蕖老师家的新文化街是一个热点地区,不光成熟的导演经常去,念本科的学生电影爱好者也乱闯,我自己就曾经不请自去。

白景晟老师家也是一个思想多发地段。白老师有思想,他在1978年就写了《丢掉戏剧的拐杖》,这篇文章被认为是“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的最初觉醒”。他1982年写的《给其他创作方法留一席之地》更是引爆了新的理论思考并与他的茶前酒后话一道启示了一些新形态电影的出世。白老师能喝酒,我说他家是思想多发地段是因为人们在这种交流中的收获不仅仅在于正式发表的白纸黑字,还在于酒后茶前的随意放谈。那些意气风发的无序争吵,那些聊天中不经意的嘟囔都能点燃思想的火花。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说法发散它的力量要远远早于它形成文字。直到今天,我写东西提到某些有原创性的思路和视点时都要尽量点出其初始的来源,即使对于一些并未形成文字的思想和启示也是这样。

我们把这称为“理论版权”。我知道当时经常到白老师家去喝酒、侃山的人至少有拍摄过重要的新形态电影作品《苦恼人的笑》、《小街》的第四代导演杨延晋,有写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李陀。

看那个年代和今天,我明白了许多:不管是艺术创新还是工业造型设计或者电脑软件的革命,都需要巨大的思想的空间,都需要自由遐想的心态,都需要空旷到毫无边际的氛围让精神去放纵地驰骋。回想那时的诗酒现象、艺术潮流,经常使我想起科学上的一个规律:“茶杯精神”。英国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把喝茶、讨论定为一项学术研究和科学工作的制度。所以,到今天侃大山还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看似没有经济效益然而很好玩的活动。

北海读书会只是那时许多“民间思想村落”中的一个。它们都产生在那个让我时常津津乐道,时常心驰神往的20世纪80年代。我时常幻想,恨不能时光倒流20年回到那个80年代去看看。即使到今天,许多艺术创作者和经济工作者都经常说道,那是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上资源十分短缺、说法很幼稚但却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具有着巨大的思想空间的年代。我非常想回到80年代。(郝建)郑洞天:我们也要对电影说话我们这批人在独立执导影片之前,大都有将近20年的专业准备,在“文革”前从电影学院毕业,但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冻结了最宝贵的艺术青春期。“文革”刚刚结束,各电影厂的状况也大多如此,让老导演带年轻导演。一方面让老导演复出拍片,另一方面扶持年轻人,所以“双导演”是当时最实际的方式。“双导演”使得我们这帮年轻导演有机会开始取得“话语权”,我们积蓄了这么久,也要对电影说话了。

”北海读书会”是无形中的风气大家是在讨论电影,为什么选择“读书会”这个名字?是因为很喜欢“读书会”宽松的氛围。以前曾有一个以创作人员为主的“翠明庄读书会”,就是周总理倡导下的开诚布公地谈论电影的聚会,其实“北海读书会”也是一批刚刚出来的年轻人以“松散联邦”的方式来谈论电影艺术。“北海读书会”的形式延续时间不长,到后来转化为我们这批导演中有谁开拍新作,除了到北京来把剧本拿到电影局送审,在筹备期就聚在一起商量、出主意。从筹备到开拍到拍完后的作品多是大家一起跟过来的。虽然“读书会”不存在了,但风气却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期。

整个时代气候造就的思想解放“第四代”导演与文学界的关系非常好,像张贤亮、刘心武都与电影界的人很熟。而80年代也正是中国文化各界复兴的时期,那种蓬勃的精神是跨行、跨界的,许多新观念之间相互滋养,从一个领域出来的新观念在其他领域几乎都是“一呼百应”,这是整个时代气候造就的思想解放。

整个大环境造就电影理论空前繁荣与活跃,非常注重“理论滋养灵感”。拍电影的用功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的,我们是把电影当作学问去做,而现在首先强调的是电影市场化。回想到“第四代”后来气势退却,一个是因为功成名就后各自为战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被“第五代”压下去了。回想起来应该是在1987年《红高梁》出来前曾支撑了一个时期,从城市关注到农村再到写人,各种题材也都作了尝试。我写过文章叫做《仅仅七年》,也就是指这段时间。

第四代与第五代是朋友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五代”与“第四代”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代际更替之间的残酷,而是相当程度上的容纳。当时《沙鸥》、《邻居》初剪的片子在电影学院放,还在校学习的学生们(指“第五代”)是很支持这个过程的,他们也很受感染。而我们(指“第四代”与“第五代”)之间也是朋友,他们走出校门后第一批影片出来,我们同样兴奋,同样为他们摇旗呐喊。这种感觉特别重要,“我”的概念很少,虽然暗中也会较劲、比赛,但是看别人拍了好片出来,是非常兴奋的,认为那会是中国电影前进的一部分。所以我说那是精神领域最好的时期。

谢飞:特别自然状态下的电影人聚会从时间上来讲应该是1979年末电影局的电影创作会议,十年“文革”后大家开始重新在电影创作上有一些收获,人员主要就是“第三代”和“第四代”电影人,大家聚在一起都很高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三代”导演李俊拍出了影片《归心似箭》,当时大家对这部片子的反响都非常好,同时还有一些老导演的很有分量的作品出来。

而年轻一代也有片子出来,从时间来讲十年没有好好拍故事片了,很多电影厂有点“青黄不接”。而我们这批人是“文革”前上电影学院的,出来后应该跟着老导演做八年左右副手,可是“文革”期间根本没有机会做副导演,没当过徒弟就想马上做导演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1979年,《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影片已经拍摄完成,大家都很兴奋。提出“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电影学院老师张暖忻当时还没有拍《沙鸥》,她那时是《李四光》的剧作者。

记得在这次会上,年轻导演的探索令大家眼前一亮,《生活的颤音》中对于音乐的使用,《小花》中黑白和彩色的转换,以及《苦恼人的笑》中闪回的时空把握,实际上都是比较超前的。老一辈导演中张骏祥提出“要增加电影作品的文学价值”,我们当时对他的观点有些抵触,认为电影应该创新。印象中后来这种全国性的导演交流会在80年代每年都要开一次,一个是能够看到很多国产新片,另一个是大家可以交流,还可以看到一些很难看到的片子,比如李行、白景瑞拍的一些琼瑶片,还有不少外国片,真是开阔视野。

在会议中间,我们在北海的“仿膳”吃饭并继续讨论电影,因为当时可以开始工作了,就更需要大家相互支持和帮助。记得当时还在“荣宝斋”特制的古式纸折子上写有宣言:“1980年4月5日,时值清明,我们在北海聚会。相约,发扬刻苦学艺的咬牙精神,为我们的民族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志在攀登世界电影高峰。莫道海角天涯远,但肯扬鞭有到时。”前后应该有三四次,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北海读书会”是在特别自然的情况下自觉组织起来的。

1981年第四代登场之杨延晋

先锋《小街》探索电影技巧

“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和这段旋律一起留存在一代中国人心中的,是一部叫《小街》的电影。导演杨延晋在影片中表现出了一种对较高层次的电影技巧的探索,这种探索又与内容上相当深刻的反思相结合。对封闭的电影结构的突破,让《小街》成了一部“先锋电影”。一“先锋电影”的如歌行板我们拍的是“情绪片”1978年,开始淡出第一线的老导演恢复创作,同时,他们非常重视对年轻导演的培养。1979年,杨延晋和我们厂非常老的助理导演邓一民合导了《苦恼人的笑》。杨延晋不是导演科班出身,他非常聪明,但是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有经验的老导演带一带,邓一民对拍摄现场的控制能力非常强,那时我做这部影片的副导演。

同类推荐
  • 苦儿流浪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苦儿流浪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

    一封来自奇幻动物王国的信,只给爱冒险的孩子!1套真实的动物生存简史,8次奇妙的自然探险!法国故事诗中非凡的作品,一个充满讽刺意味和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阅读本书,你将获学会不畏强权。
  • 正确阅读

    正确阅读

    本书是关于青少年如何阅读,如何提升阅读能力的畅销读物,兼具实用性、思想性于一体。作者已经根据本书理论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举办诸多培训班,广受欢迎。
  • 亚洲寓言

    亚洲寓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中就业指导教学要求为依据,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及规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与途径,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做好就业准备,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热门推荐
  • 修仙第一大品牌

    修仙第一大品牌

    这是一本原本定位为仙侠,最后被纬度打击武器二向箔击中,乱入二次元的书。 因此它的简介降维成了这样: 乔三光尔的板砖?炮姐的钢镚?里奈的柴刀?物理学圣剑撬棍?神之棒?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修仙世界?! 什么?! 天上怎么还有战术泛用人型机动兵器在飞?! 哎!哎!哎! 那位扛着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的大哥,请你把它放下!!! …… 以下是原版简介: 欧,我的天,瞧瞧这个优秀精致的法宝。我亲爱的上帝,这是起名牌玉箫。是谁把它拿到这儿来的? 来,我亲爱的独秀仙尊。这是您从小用到大的。摸它之前记得用蒂花之秀洗手液,这会让您显得庄重一些。如果您觉得不够,还可以再加瓶椰汁。
  • 执着

    执着

    《执着》是一个关于智慧与勇气、爱情与忠贞、友情与信任、生存与尊严,为了幸福而冒险的小说。乡下农场的奶牛萝乐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农场主破产了,农场里的动物都面临着被宰杀的命运。祸不单行的是,她的“心上人”此时也背叛了她。心灰意冷的萝乐决定与朋友们一起逃离农场,到一个“牛可以活下来的地方”去。一路上,他们要面对的是农场主的搜捕、恶犬的纠缠以及漫漫长路的未知艰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血脉祭

    血脉祭

    强者,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成为强者,需要经过千重险万种难,不管武道一途有多艰辛,且需保持一颗坚毅之心。
  • 独步归一

    独步归一

    被一群恶狼包围,她以为自己会没入狼口,千钧之际,他给她丢了救命稻草。擅闯东麦山,与欺君同罪,她犯下牢狱之灾。一道圣旨下来,她成了离王妃,所犯之罪一笔勾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她在相思棘前立下誓言,当与他相濡以沫,执手相依。奈何家族没落,设计之人竟是她的丈夫。一段深情,一道过往,抵不过权益之交。欠下他的债,她以命相抵。然她到底逃不过命运的枷锁。她可为国,为君,为天下人,独独不能为自己……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余生只为悦你

    余生只为悦你

    “我把余生的时光都给你,只求你能和我在一起!”这是顾城对念贝贝说的最为祈求的话,但却不是最为深情的话。而念贝贝听到顾城这样说,只回了一句,就让顾城倾其余生。念贝贝的回答是:“傻瓜,我早就喜欢上你了。”
  • 重启武林

    重启武林

    太石山脉山崩地裂,污秽之气笼罩大地,邪魔复出...为战邪魔需重启武林,昔日的隐世门派纷纷崛起...虚空爆裂,天降秘籍。高中生李仓偶得《九阳神功》从此成为侠道武林中的一员...
  • 随身一个迷雾世界

    随身一个迷雾世界

    楚良穿越了,发现自己居然随身带了一个恐怖世界。这个恐怖世界之中迷雾笼罩充满无数谜题,也有着各种妖魔鬼怪,还有着各种匪夷所思的诡异之事。然而现实世界,却也充满各种奇异。神秘的异化,强势的教会,怒吼的军舰大炮,沉默古老的神祇……幸好,楚良也能够从随身的恐怖世界中获得各种力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难题,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这一切,只需要做好猥琐发育!————————————————已有完本作品《极道妖鬼》,欢迎阅读!
  • 天缘画师,一笔成仙

    天缘画师,一笔成仙

    曾言曰:昔有美人,日画一皮,千金难求。所谓画皮师者。